西營明軍都是英雄。在原本的曆史上,當大西軍融入明軍之後,對清作戰展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


    不過,南明永曆朝廷也把自己的毛病傳染給了西營,內訌不止。三王之亂後,西營實力一落千丈。


    孫可望打不過李定國,就投降了清朝,把西營的底細和盤托出。清軍全力征討西營,導致李定國多次戰敗。但是,在磨盤山戰役中,李定國製定了一個完美的伏擊清軍主力的計劃。但是由於叛徒出賣,本來天衣無縫能夠“三厥名王”的計劃被清軍知悉,結果大將竇名望戰死,西營精銳六千人戰死四千之眾,無奈撤退。


    磨盤山戰役打成了消耗戰,但是卻也殲滅了清軍萬餘人。上山的清軍將領祖大壽的長子,祖澤溥的大哥祖澤潤,以及沙裏布,幹圖等數十清軍大將戰死,清軍損失過大已經無力再行追擊。李定國得以退到緬甸荒蠻。


    <a id="wzsy" href="http://www.bqgxsydw.com">bqgxsydw.com</a>


    此時,西營兵馬兵不滿萬,而其他的南明軍隊,要麽已經七零八落,要麽奔逃於叢林灌木之中。此時永曆朝廷覆亡已成定局,李定國無力回天。


    不久之後,緬甸荒蠻地區的瘴氣和惡劣的氣候使陝西出身的軍人們不能適應,饑餓和疾病奪走了一半明軍將士的生命。


    吳三桂和愛星阿出兵緬甸後,緬甸東籲王朝的莽白發動政變殺死了親明的莽達成了新的東籲國王。借著“咒水之難”便把永曆帝扭送給吳三桂。


    在雲南五華山西側的蓖子坡金蟬寺,吳三桂親手用弓弦勒死了永曆。永曆太子和其他人也一同被縊。永曆帝死後都被焚屍,化作了一縷青煙。


    由於蓖子坡讀音像逼死坡,所以後人有“永曆被縊逼死坡”之說。


    李定國知道這個消息後知道大明氣數已盡,次年病死在緬甸荒蠻。


    李定國死前還囑咐自己的兒子不要降清。然而,李嗣興沒有遵守父親的告誡,最終降清。


    隻有大將吳三省寧死不降,率眾出走。在猛朗壩建立城堡,立明朝宗室朱紅珍為大明王,年號洪興。


    洪興七年吳三省伐清,明清雙方互有勝負。吳三省知道此時不是和清軍算總賬的時候,便執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直到洪興十二年,西元1674年三月,三藩之亂前,吳三省率眾北上,想要趁機複興明室,不想被三個地方土司包圍,激戰中中毒箭身亡。


    如果說在原本的曆史上張煌言的死標誌著南明的覆滅,那麽洪興十二年吳三省的死就意味著南明徹底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吳三省犧牲後的第二年吳三桂反清,雖然也打起反清複明的旗幟,雖然為人不齒,但畢竟也是漢人,受到當時部分漢族地主的支持,但是吳三桂絕不是南明一隻。


    如果不出意外,曆史還會按照原本的詭計發展。然而,在現在這個時空當中,李存真橫空出世。在順治十八年中元節這一天殺死了滿清皇帝,徹底改變了明清雙方角逐天下的形勢。


    坐天山大戰前,在攻克南京前後,李存真和常琨先後派出兩撥人馬聯絡退守緬甸荒蠻的李定國。但是,山高路遠,第一撥三個人走到雲南後進入緬甸的時候迷路了,在大山裏麵轉悠了兩個月被土司捉住,當了奴隸。一個月後好不容易逃出來,繼續想要去緬甸找尋西營,可是路都被清軍封死了,無奈之下隻能繞道,結果又被其他土司抓住,做了奴隸。在經過了幾個月的漫長忍耐後,三個人終於還是逃了出來進入緬甸尋找西營。


    第二撥人出發就比較順利了,沿著長江朔流而上,然後由湖廣進入貴州和雲南,再喬裝打扮騙過清軍,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就抵達了緬甸,順利地聯係上了西營。而此時第一撥人也才到了不過三天。


    李定國聽說了李存真的事跡佩服不已,又聽第二撥人馬說南京已經光複,激動得不得了。西營明軍聽說南京光複了,士氣為之一振,全軍麵貌煥然一新,一掃頹廢的態勢。


    使者說道:“元首希望晉殿下可以考慮去水真臘,那裏物資充足,而且是熟地。晉殿下在水真臘修養聲息,用不了太久就可以北上伐清了。”


    李定國聽使者所說,問道:“如果我現在就南下水真臘,那就會拋下所有四散的將士,他們現在退到了山林之中,正期待我的召集,我就這麽走了扔下他們這是不義。”


    使者卻說:“晉殿下聽我一言。古語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在緬甸荒蠻時間久了,感染瘴氣,水土不服怕是要多生疾病,到時候不要說召集士卒就是本部兵馬也會受損。元首希望晉殿下能南下水真臘,隻要幾個月休息就能恢複元氣。到時候要麽從陸路攻雲貴兩廣,要麽從海陸北上去南京與元首會師豈不是好?不如就南下吧。”


    然而不管使者怎麽說,李定國就是不同意去水真臘。使者無奈,辭別李定國來尋找鞏昌王白文選,沒有想到白文選雖然聽說漢家已經收複南京很是振奮,但卻也不同意前去水真臘。


    其實白文選是覺得水真臘是李存真的地盤,自己人生地不熟,去了怕受損失,故而寧可在緬甸荒蠻堅守。白文選認為,用不了多久清軍主力就會調去江南,到時候雲貴兩廣大有可為,何必去別人地盤受氣。


    清朝方麵。當磨盤山戰役結束後,順治為削弱吳三桂的實力,也為了測試吳三桂的“忠誠”,令吳三桂裁兵。吳三桂為表忠誠當即裁撤了三萬六千多人。但是,吳三桂的核心班底沒動,因此實力沒有受到什麽影響。順治十七年,八月,吳三桂上奏朝廷,指出出兵緬甸的必要性。吳三桂說,如果聽任永曆帝留在緬甸,將會導致雲南有“三患二難”。要想解決“三患二難”,“惟有及時進兵,早收全局,誠使外孽一淨,則邊境無伺隙之慮,土司無簧惑之端,降人無觀望之誌,地方稍得蘇息,民力略可寬紓,一舉而數利存焉。”


    順治收到吳三桂奏報後,經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後,決定同意吳三桂的意見,並命令侍衛內大臣正黃旗出身的愛星阿為定西將軍,率領八旗軍由北京開赴雲南,協助吳三桂進軍緬甸,捉拿永曆帝。


    當年十一月,吳三桂、愛星阿率領的清軍抵達中緬邊境。吳三桂、愛星阿致信緬甸國王莽達,稱:“吳三桂、愛星阿遣總兵官馬寧等率偏師追之,自領大軍直趨緬城。先遣人傳諭緬酋,令執送偽永曆朱由榔,否則兵臨城下,後悔無及。”


    在原本的曆史上,此時的洪承疇已經卸任,到了順治十八年的五月,此時的順治已經死了四個多月了,“咒水之難”方才暴發。


    到了順治十八年十一月,吳三桂和愛星阿攜攻克木邦之威進攻南明鞏昌王白文選,白文選憑江險據守錫箔。清軍自木邦一晝夜行三百餘裏,白文選猝不及防,兵敗騰越茶山,南明降將馬寶、馬惟興、祁三升等追趕白文選。十一月二十五日兩軍相會於孟養,馬寶帶著吳三桂的書信勸他投降。白文選倉皇之間投降清軍。精銳尚有三千八百多人,官員數百,其部共一萬多人。


    康熙元年一月二十二日,永曆帝被緬甸東籲王朝的新國王莽白送交給清朝。


    原本時空的曆史讓人無奈,然而在本時空曆史在此時卻出現了分叉。


    由於李存真攻克南京,因此洪承疇請辭的要求被順治駁回。而且要他由西南經略改為東南經略,總督東南兵馬,並且要他速速發兵江南“收複”江寧。而清軍聽說李存真先後擊敗梁化鳳、章佳?達素、李率泰、郎廷佐、喀喀木、張朝璘,殲滅長江水師,大鬧廈門,攻克南京殲滅清軍將近十萬,全都驚懼不已。


    洪承疇看出了眾人的懼怕,鼓勵眾位清軍將領說道:“自我大清入關以來,十萬兵馬橫掃中原。不論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不論是薑瓖還是李成棟,不論是李定國還是朱成功,沒有一個不在我大清麵前披靡的。朱成功南京敗北,李定國磨盤山慘敗,天下能擋我大清之人早已不複存在。如今出來的這個什麽李存真不過是鑽了我大清主力聚集於西南的的空子,這才偷襲江寧得手。其實,不過是盜寇罷了,不必驚懼!”


    愛星阿說道:“現在好不容易擊敗了偽晉王,如果我們主力撤走,怕偽明的軍隊會死灰複燃。”


    洪承疇說道:“區區偽晉王已經不足為慮了,隻要以一部兵馬守住雲南,不使敵有可乘之機,其自為荒蠻瘴氣所滅。況且進剿李賊乃是聖旨,我等豈可違旨?”


    愛星阿聽洪承疇所說便也不再多言。洪承疇隨即率領西南清軍主力十萬人,出雲貴直奔湖廣而去。留下吳三桂等防守雲南,同時留下正黃旗愛星阿率領滿兵一起防守。其實便是留下愛星阿監視吳三桂。


    在原本的曆史上,順治十八年,吳三桂和愛星阿襲擊木邦,十一月,清軍吳三桂、愛星阿會師木邦,然後逼降了白文選,捉住了永曆帝。然而,在這個時空,吳三桂聽說李存真已經拿下南京便隱隱感覺天下大勢似乎將要有所變化。原本秉承的滿清定然平定天下的信念也發生了動搖。


    雖然洪承疇很看重他,臨行時把他拉到一邊告訴他要忠於清朝,而且說:“不可使滇一日無事也。”顯得非常愛惜他。但是,英俊瀟灑的吳三桂卻並沒有被“虛情假意”衝昏頭腦。


    此時吳三桂的軍隊和愛星阿的八旗兵已經陳兵緬甸邊境幾個月了,愛星阿要求立刻發兵進攻李定國、白文選等明軍,或者進攻緬甸讓緬王交出永曆帝。可吳三桂拖拖拉拉,一直也沒有行動,吳三桂是想等一等,他想得到洪承疇攻打南京的消息然後再行動。萬一洪承疇失敗了,大明複興,他還得另做打算。


    曆史在這裏似乎又要發生變化。轉機就在一瞬間,而積累卻十分漫長。懸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洶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杜春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杜春秋並收藏南明洶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