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眼小農民》結束了,首先感謝一直陪伴到底的大老爺們,感謝你們的支持,這本書寫得並不是很激烈,有一些過於理想化的東西在裏麵,各位大老爺居然一如既往地跟下來了,再次鞠躬感謝。
本來我是懷著自己的童年的夢想,想描繪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山村形象的。
因為回到家鄉,看到推土機在狂飆突進,兒時的山水風貌,連同記憶一起,被機器碾壓填埋,取而代之的是樓房、電站、工廠和馬路。回家的時間在變短、道路在變寬,家的感覺卻離得越來越遠。
鬥轉星移中,鄉愁在物是人非的現實麵前,漸漸模糊。新人新事撲麵而來,讓我們猝不及防,卻又急於找尋,那些望得見的山、看得見的水、記得住的鄉愁。
本想跟《唐磚》一樣,一邊是激烈的事件衝突,一邊是雲燁在玉山建造了一個人人向往的人間仙境,《唐磚》裏麵連李二和長孫皇後到了玉山都流連忘返,可見還有比皇宮更好,更貼近人文的地方。
可是在寫作過程中,出現了幾次波折,熱情被打擊,而且還是作者的功力問題,還沒達到那種揮灑自如的境界,還沒有把一張一弛練到純熟,所以在客觀現實中遇到波折的情況下,發揮更加地失去水準。
最要命的是去年夏天我換房子,因為父母都病了,需要跟我住到一起照顧老人,當時一搬家就是三個月,現在回頭想想,也不知道那三個月都幹了些什麽,隻知道每天都忙得恨不能一個人劈成幾半,寫的書不得不停了,心裏很焦急,但是還不得不應付眼前的事。
跟父母剛剛住到一起,磨合也是個問題,父母自由慣了,我也是自由慣了,生活習慣完全不同步,那一段時間搞得心情很差。
跟父母住到一起明明都很痛苦,可是如果不住到一起,他們的身體狀況明明不允許他們單住……磨合了一段時間以後,漸漸能互相包容一點了,我也能有點空兒繼續寫我的書了,可是一點狀態都找不回來了。
沒有狀態下寫書,不但寫得很差,而且會寫得很苦,感覺每一個都是硬擠出來的……
本來準備寫幾百萬字的書,就這樣寫到這裏就結束吧,因為沒有狀態,沒有激情,再湊字數就太對不起人了。
有激情的狀態下,寫書是一種享受,同時寫出來的東西對讀者來說也是一種享受。
所以我希望找回狀態,注入到寫一本書當中,而且我已經想得差不多了……
——敬請期待。
再次鞠躬感謝!
下麵是摘抄的一些關於城市和鄉村的描述,有點亂,僅做參考:
城市,對於許多人來說,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過關遊戲場。遊戲者不舍得放棄已經得到的,還要為新的獎勵不斷過關,任憑工作勞心勞力,永無閑暇,誰還有心思像梭羅那樣去做一個林間流浪漢?梭羅把清晨的散步當作是對一天的祝福,然而失去森林的我們,散步卻總是在失眠的夜晚,在自己的床上,從左側散步到右側,然後從右側散步到左側,輾轉反側。及至白天,也很少享受散步的樂趣。像袁偉時先生一樣,在中大校園裏日行數公裏,實乃鳳毛麟角。更多的情形是,人們似乎隻能通過消費機器來安排自己的人生,他們抱怨平時鍛煉太少,然後打車去健身房,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
農村本是最有條件慢條斯理地建設的。相較城裏的快節奏,我所體會的鄉村生活原是另一番景象。當你行走於田野,這裏上接天,下接地,中間是與你共生的萬物。你不會因為老牛走得緩慢而沾沾自喜,也不會非得攆上一隻奔跑的野狗以證明自己的速度與價值。走自己的路,讓萬物生長吧。當你把種子埋進地裏,除了澆水施肥,你知道安心等待,而不必心急如焚地蹲在地裏等待“第一桶金”。隻要時間到了,它自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一半在塵土裏安詳,一半在風裏飛揚”。
必須保衛鄉村,正如必須保衛社會。然而我在這裏強調的需要保衛的鄉村,並非地理意義上的鄉村,而是一種鄉村主義與鄉鎮精神。它們與所謂的主流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甘心卷入狂飆突進的時代遊戲。就像寫在電影《雲上的日子》裏的古老寓言:如果走太快了,靈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來,等一等自己的靈魂。
“每天早晨看報的時候,普通維也納市民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國會辯論或世界大事,而是皇家劇院上演的節目。”據他說,路人不會仰望漫步街頭的豪紳或總理,但是,“一個皇家劇院男演員或一個歌劇女演員在街上走過,每一位女售貨員或者馬車夫都會認出他們”。
且看這份家庭記憶。
有一天,我家廚娘噙著眼淚跌跌撞撞走進房間對我們說,她剛才聽人說夏洛特?沃爾特(城堡劇院最著名的女演員)死了。這極度的悲傷使人莫名其妙,半文盲的老廚娘從未去過高貴的城堡劇院,也沒在舞台上或日常生活中見過夏洛特。
與茨威格一樣,貢布裏希的家庭也是維也納猶太中產階級,生於1909年。他的弄音樂的母親與弗洛伊德和馬勒相熟,姐姐則是勳伯格圈子裏的常客。20世紀初維也納人如何看重藝術教養呢?他說:我不能否認這裏有某種附庸風雅的成分。但如果不介入這種文化氣氛,不介入音樂、文學和藝術,人家會看不起他,社會不會接受他。對這些領域一無所知,乃是一種過失。
……
回到董村,冬日已嵌入鋸齒形的大山,落日慘淡,溪水生寒。村前有身穿軍用大衣的山民正在烤野豬肉,三塊錢一串,奇香無比。我篤悠悠地坐下,排出二十元錢,要了五串烤野豬肉,兩瓶啤酒。
……
“細細地切做臊子,用荷葉包了”,每每看到此處,我就對古時候的自然經濟心馳神往。
要知道吃天然食物長大的豬,沒有飼料,沒有激素,沒有藥物,純天然長大,那豬肉再“用荷葉包了”買回家,用木柴火燉煮,該是什麽樣的美味?
本來我是懷著自己的童年的夢想,想描繪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山村形象的。
因為回到家鄉,看到推土機在狂飆突進,兒時的山水風貌,連同記憶一起,被機器碾壓填埋,取而代之的是樓房、電站、工廠和馬路。回家的時間在變短、道路在變寬,家的感覺卻離得越來越遠。
鬥轉星移中,鄉愁在物是人非的現實麵前,漸漸模糊。新人新事撲麵而來,讓我們猝不及防,卻又急於找尋,那些望得見的山、看得見的水、記得住的鄉愁。
本想跟《唐磚》一樣,一邊是激烈的事件衝突,一邊是雲燁在玉山建造了一個人人向往的人間仙境,《唐磚》裏麵連李二和長孫皇後到了玉山都流連忘返,可見還有比皇宮更好,更貼近人文的地方。
可是在寫作過程中,出現了幾次波折,熱情被打擊,而且還是作者的功力問題,還沒達到那種揮灑自如的境界,還沒有把一張一弛練到純熟,所以在客觀現實中遇到波折的情況下,發揮更加地失去水準。
最要命的是去年夏天我換房子,因為父母都病了,需要跟我住到一起照顧老人,當時一搬家就是三個月,現在回頭想想,也不知道那三個月都幹了些什麽,隻知道每天都忙得恨不能一個人劈成幾半,寫的書不得不停了,心裏很焦急,但是還不得不應付眼前的事。
跟父母剛剛住到一起,磨合也是個問題,父母自由慣了,我也是自由慣了,生活習慣完全不同步,那一段時間搞得心情很差。
跟父母住到一起明明都很痛苦,可是如果不住到一起,他們的身體狀況明明不允許他們單住……磨合了一段時間以後,漸漸能互相包容一點了,我也能有點空兒繼續寫我的書了,可是一點狀態都找不回來了。
沒有狀態下寫書,不但寫得很差,而且會寫得很苦,感覺每一個都是硬擠出來的……
本來準備寫幾百萬字的書,就這樣寫到這裏就結束吧,因為沒有狀態,沒有激情,再湊字數就太對不起人了。
有激情的狀態下,寫書是一種享受,同時寫出來的東西對讀者來說也是一種享受。
所以我希望找回狀態,注入到寫一本書當中,而且我已經想得差不多了……
——敬請期待。
再次鞠躬感謝!
下麵是摘抄的一些關於城市和鄉村的描述,有點亂,僅做參考:
城市,對於許多人來說,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過關遊戲場。遊戲者不舍得放棄已經得到的,還要為新的獎勵不斷過關,任憑工作勞心勞力,永無閑暇,誰還有心思像梭羅那樣去做一個林間流浪漢?梭羅把清晨的散步當作是對一天的祝福,然而失去森林的我們,散步卻總是在失眠的夜晚,在自己的床上,從左側散步到右側,然後從右側散步到左側,輾轉反側。及至白天,也很少享受散步的樂趣。像袁偉時先生一樣,在中大校園裏日行數公裏,實乃鳳毛麟角。更多的情形是,人們似乎隻能通過消費機器來安排自己的人生,他們抱怨平時鍛煉太少,然後打車去健身房,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
農村本是最有條件慢條斯理地建設的。相較城裏的快節奏,我所體會的鄉村生活原是另一番景象。當你行走於田野,這裏上接天,下接地,中間是與你共生的萬物。你不會因為老牛走得緩慢而沾沾自喜,也不會非得攆上一隻奔跑的野狗以證明自己的速度與價值。走自己的路,讓萬物生長吧。當你把種子埋進地裏,除了澆水施肥,你知道安心等待,而不必心急如焚地蹲在地裏等待“第一桶金”。隻要時間到了,它自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一半在塵土裏安詳,一半在風裏飛揚”。
必須保衛鄉村,正如必須保衛社會。然而我在這裏強調的需要保衛的鄉村,並非地理意義上的鄉村,而是一種鄉村主義與鄉鎮精神。它們與所謂的主流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甘心卷入狂飆突進的時代遊戲。就像寫在電影《雲上的日子》裏的古老寓言:如果走太快了,靈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來,等一等自己的靈魂。
“每天早晨看報的時候,普通維也納市民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國會辯論或世界大事,而是皇家劇院上演的節目。”據他說,路人不會仰望漫步街頭的豪紳或總理,但是,“一個皇家劇院男演員或一個歌劇女演員在街上走過,每一位女售貨員或者馬車夫都會認出他們”。
且看這份家庭記憶。
有一天,我家廚娘噙著眼淚跌跌撞撞走進房間對我們說,她剛才聽人說夏洛特?沃爾特(城堡劇院最著名的女演員)死了。這極度的悲傷使人莫名其妙,半文盲的老廚娘從未去過高貴的城堡劇院,也沒在舞台上或日常生活中見過夏洛特。
與茨威格一樣,貢布裏希的家庭也是維也納猶太中產階級,生於1909年。他的弄音樂的母親與弗洛伊德和馬勒相熟,姐姐則是勳伯格圈子裏的常客。20世紀初維也納人如何看重藝術教養呢?他說:我不能否認這裏有某種附庸風雅的成分。但如果不介入這種文化氣氛,不介入音樂、文學和藝術,人家會看不起他,社會不會接受他。對這些領域一無所知,乃是一種過失。
……
回到董村,冬日已嵌入鋸齒形的大山,落日慘淡,溪水生寒。村前有身穿軍用大衣的山民正在烤野豬肉,三塊錢一串,奇香無比。我篤悠悠地坐下,排出二十元錢,要了五串烤野豬肉,兩瓶啤酒。
……
“細細地切做臊子,用荷葉包了”,每每看到此處,我就對古時候的自然經濟心馳神往。
要知道吃天然食物長大的豬,沒有飼料,沒有激素,沒有藥物,純天然長大,那豬肉再“用荷葉包了”買回家,用木柴火燉煮,該是什麽樣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