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詔一出,朝堂內又不安靜了,全都看向殿中的王誠。
其實,封侯之事他們很多人都已經不放在心上,這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哪怕封的還是三千戶縣侯,他們真正意外的是王誠的新職位。
左將軍!
這可是正二品的四軍將軍,在此之上隻剩下從一品的車騎將軍、衛將軍,正一品驃騎將軍,以及武將之首大將軍。
可是,自從上一任大將軍在京都血亂中戰死,至今都未再設。驃騎將軍寧侯也被解了兵權,回自己封地了。原來的車騎將軍程知進領了右丞相,兵權也交了出去,隻剩下戍守京城的衛將軍了。
但是這位衛將軍乃是當今王後的兄長,屬於裙帶關係,沒有多少實權,真正管事的實際上是其麾下的宋虎臣與另一位右衛將軍。
換句話說,在朝堂之上,單單以兵權來看,已經沒有人能壓得住王誠。
因為王誠掌管的整個左路,也就是大周整個西麵的軍務,其管轄範圍已經不僅僅隻是湟州一州了,甚至連陵州都包括在內。
王誠自己也有些懵,原先他隻是破虜將軍,一下提拔為左將軍,這是連跳了幾級?
破虜將軍名頭聽起來大,說到底還是個雜號將軍,屬於正四品的將軍,終究比不得三品及以上的重號將軍,畢竟這些可都是能領十萬人的上將。
從一個正四品雜號將軍到正二品的四軍將軍,這是一下跳了四級啊!
此刻,不知有多少人心裏有一肚子話,但一想到大王先前的話,全都把它憋回去了。
“武安侯,接旨吧!”
春明拿著詔書走到王誠跟前,身邊還跟著兩名小太監。
一名小太監雙手端著一個四方形盤子,盤子上麵放著將軍金印,紫色綬帶,一本寶冊;另一名小太監雙手也端著一個四方形盤子,盤子上麵放著新製的紅色官袍,官帽、玉帶。
王誠接過詔書,對著周昭武行了一禮:“謝大王!”
“起來吧!”
聽到這話,王誠直立而起,隨後走到武將的隊伍中,那兩名端著盤子的小太監也跟著他站到一側。
周昭武轉身回到龍椅前,坐了下來。
他揚了揚手,站在台下的春明扯著公鴨嗓子高喊:“宣劉慶生、吳飛龍、張誌揚、劉子翔、王辰宇、尹博、周航覲見!”
早就在偏殿等的不耐煩的幾人,立馬走出偏殿,隨後按照事先排練好的整整齊齊地進入大殿,一同行禮。
“微臣拜見大王!”
“平身吧!”
等七人起身站好,周昭武接著道:“你們都是有功之臣,是鐵血男兒,寡人也曾上過戰場,也手刃過敵人。所以寡人知道你們的辛苦,也絕不會虧待有功將士,你們當賞!!”
話音落下,春明再次取出一封詔書喊道:“劉慶生、吳飛龍、張誌揚、劉子翔、王辰宇、尹博、周航接旨!”
七人齊齊跪下行禮:“微臣領旨!”
“敕曰:強將手下無弱兵,駿馬蹄下無遙途。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一份詔書宣讀下來,用了差不多十分鍾左右。
對於劉慶生等人的封賞,王誠也一字不漏地記下了。
長史劉慶生,被封為軍師中郎將,賞金千兩,綢緞百匹,婢女十名,府邸一座。
軍監吳飛龍,被封為鷹擊校尉,統領禦林軍三千騎兵,賞金五百兩,綢緞百匹,婢女十名,府邸一座。
軍司馬張誌揚,被封為虎賁校尉,統領禦林軍三千虎賁,賞金五百兩,綢緞百匹,婢女十名,府邸一座。
軍侯尹博,被封為禦林軍軍司馬,賞金三百兩,綢緞五十匹,住宅一座。
軍侯周航,被封為禦林軍軍司馬,賞金三百兩,綢緞五十匹,住宅一座。
軍侯劉子翔、王辰宇被封為校尉,賞金五百兩,綢緞百匹,仍歸屬西軍。
沒有一個人被封爵,帶來的七個人,有四個被編入了禦林軍,隻給王誠留下了三個,而且那四個還是他原先的老部下。
王誠沒想到會是這個結果,畢竟來時他連自己的前途都一無所知,更何況是手底下的這幾個人。
就在這時,坐在龍椅上的周昭武看著王誠,道:“武安侯,舍得嗎?”
王誠剛開始還沒反應過來“武安侯”是哪位,直到注意到那道目光,他才反應過來,趕緊出列,躬身說道:“我等都是大王的兵,不管入了誰的麾下,都是為國效力!”
“哈哈!你不介意就好!”
周昭武放聲大笑,等王誠歸隊後,他接著道:“今日朝議,除了武安侯的封賞,還有另外一件要事,必須拿出一個結果,就是商定的九品官人法!”
此話一出,殿中的大臣全都開始激烈地商議起來。
之前在朝堂上關於王誠封賞之事雖然吵得麵紅耳赤,但說到底是人家王誠的事,九品官人法可就不同了。
因為這不僅是關乎國運的國策,更切實關係到他們自家的利益。
怕王誠不明白什麽是九品官人法,站在他身前的宋虎臣轉頭跟他解釋:“九品官人法其實就是朝廷選拔人才的一種機製,朝廷在各地設立察舉官,對各地舉薦的人才進行品評。品評的內容主要包括家世和行狀,再由他確定評級,級別為一品至九品,一品為最高。品級之後在上報朝廷,交禦史複核,以此作為吏部選官的依據。”
王誠聽後,心裏一陣怪異。
這不就是中學時學的九品中正製嗎,簡直就是一模一樣!
隻是一個被封建社會淘汰的產物,比後來的科舉製差遠了。
科舉製開始於隋唐,曆經了一千五百年,一直到後世,現代人才選拔機製上都有科舉製的很多影子。
討論了十來分鍾,聲音才漸漸減弱。
周昭武目視眾人,道:“諸位可有何異議?或是有什麽補充?”
眾人不說話,因為這件事情他們已經商討了很久,基本上該說的已經說了,該補充的也已經補充差不多了。
周昭武忽然看向王誠,道:“武安侯,你覺得此法如何?”
王誠沒想到自己會被點名,於是出列,道:“末將隻是一介武夫,說得對與不對的地方,還請諸位大人勿怪。”
見眾人沒什麽反應,他接著道:“咱們軍人講的是拳頭大才是硬道理,在軍中,可不管你是誰家的子弟,強者上,庸者下,否則即使你憑借家世關係居於高位,也無法服眾。手底下的人不聽你的,還怎麽帶兵打戰?更別說打贏了!”
“嗯?你這想法倒是挺新奇的。”
周昭武眼前一亮,他聽出王誠話裏的意思了,沉吟道:“你的意思是,察舉品級可能會存在私相授受的情況,缺乏一個更加公平的考察機製。”
王誠點頭,暗道周昭武眼界真的不是尋常人有的,一下就看到了問題的關鍵。
“那你覺得采用何種方法更加公平?”周昭武問。
王誠道:“不怕眾位大人笑話,王誠本是江湖中人,江湖中人決出強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比武。軍中決出強者,完全可以采用比武。”
“王將軍真不愧是猛將!”
忽然一道聲音響起,隻見一位穿著紅色官袍的男子從文官一隊走出。
他五六十歲,身材瘦削,臉有些黑,額頭、眼角、鼻下都遍布著皺紋,頜下一縷胡子灰白,一雙眼睛如同刀子一樣,不怒自威。
王誠微微偏頭看著這人,他竟然認識,新任光祿大夫——魏諍。
魏諍先對著龍椅上的周昭武行了一禮,而後看向王誠道:“王將軍莫不是以為這天下的官員都是靠拳頭打出來的?”
“王誠隻是舉一個例子而已。”王誠不慌不忙道。
“這麽說,王將軍的方法並未全部說出?”魏諍道。
王誠點了點頭,而後看向周昭武,道:“說到底比武也是一種考核的方法,相比於別人的舉薦,比武更加的公平。比武不看門第,不看出身,看的是實力。”
“即便是軍中,單靠拳頭決定實力大小,恐怕也很難角逐出真正的名將吧?遍觀古今,任何一位名將必是精通兵法之人,隻憑拳頭說話的莽夫可當不了名將。”魏諍道。
王誠道:“魏大人所言不錯,比武隻能決出個人勇武,真正的名將是沙場中磨煉出來的。軍中之人是否精通兵法,是否有名將之姿,各給他們一部分兵馬,挑選一處地方,讓他們鬥上一場就是。”
“嗯?這方法好!”
這次開口的卻是右丞相程知進,他走入殿中,對龍椅上的周昭武行了一禮,道:“大王,一直以來,選拔將領都是曆朝曆代最為頭疼之事,因為耗時太長。但如果用了武安侯的方法,不敢說一定能選出名將,但挑幾個有資質的將胚子還是可以的。不要多,每次挑選三五個,每年一次,這四五年下來,也有二十來個了。”
不少人聽後,都忍不住倒吸涼氣。
開玩笑,真要這麽篩選下來,不出十年,大周能獨當一麵的將領會迎來暴增,並且接下來會像雨後春筍一般,越來越多。
“武安侯這方法確實不錯!”周昭武點頭說道。
王誠這時又補充道:“兵法韜略這些都可以學,大王與右相都是帶兵之人,完全可以開辦學堂,教授他們兵法。”
這話一出,周昭武有些坐不住了,他如何聽不出這裏麵的意思。
如果他親自去教授兵法,那些人豈不是他的門生?
未來,那就是他的嫡係!
軍隊是他最看重的,自從即位以來,他一直在改革軍隊,削弱那些勳貴在軍中的影響力,若真的采用王誠的方法,他就能一舉瓦解勳貴在軍中的力量。
能看出這點的,自然不止他一人,其他人也相繼看出來了。
有的人眼裏已經冒出了無比怨毒的目光,死死地盯著王誠。
這是要斷他們的根啊!
“咳……咳……”
周昭武明顯感覺到殿內氣氛不對勁,連咳了兩聲,才將眾人的注意力轉移過來,開口說道:“武安侯的計策很好,但魚龍混雜之輩進入軍中,若本身就是個野心之輩,他日再獲取高位,天下還有誰能治得住他?”
“不錯!這是朝堂,哪能讓什麽阿貓阿狗混進來?”
“江湖中人,都是草莽之輩,如果讓這些人進入朝堂,那這武德殿成了什麽?”
“是啊!大王!即便選拔人才,也不能讓這些江湖中人混進來!”
“自古黑白分明,朝廷是白,江湖是黑,怎麽能混在一塊兒?”
……
眾人越說越離譜,並且矛頭很快便指向了王誠。
認為王誠自己江湖出身,自己就不幹淨,還想把江湖中人攪和進朝堂中。
“王將軍,你到底居心何在?”一名身著紅色官袍的三品官員指著王誠怒道。
王誠有些懵,天下那麽多人,良家子弟不知多少,為什麽偏偏揪著江湖中人不放?
不選拔江湖中人就不選唄,選那些身世幹淨的人不就行了。
突然,他想起來了,恨不得往自己腦袋上拍一巴掌。
他這是動了這些世家的蛋糕了!
要問科舉製對什麽勢力衝擊最大,自然就是那些門閥世家。
可是,他這明明還不算是科舉製,頂多算是武舉,沒想到竟引來那麽多惡意。
他現在很想知道周昭武的反應,畢竟科舉製的實行,獲利最大的就是周昭武本人,於是暗暗向他看去。
隻見,周昭武端坐在龍椅上,麵無表情地看著台下一眾大臣。
也不嗬斥,也不說話,仿佛像一個觀眾看著一群猴子上躥下跳。
王誠不禁一陣惡寒,好深的城府啊!
剛才那些話一定是周昭武故意說出來的,就是想試探一下百官的反應。
王誠也是這時才恍然明白,從九品中正製到科舉製,要經過數百年,這裏麵的阻力真的太大了。
周昭武必然是想到了這一點,所以才試試眾人的反應。
明白了這點,王誠也就不再反駁。
沒有了王誠的參與,那些叫得最歡的大臣剛開始越說越激動,很快意識到不對勁,漸漸把嘴閉上。
周昭武這時開口:“今日議事到此結束,退朝!”
其實,封侯之事他們很多人都已經不放在心上,這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哪怕封的還是三千戶縣侯,他們真正意外的是王誠的新職位。
左將軍!
這可是正二品的四軍將軍,在此之上隻剩下從一品的車騎將軍、衛將軍,正一品驃騎將軍,以及武將之首大將軍。
可是,自從上一任大將軍在京都血亂中戰死,至今都未再設。驃騎將軍寧侯也被解了兵權,回自己封地了。原來的車騎將軍程知進領了右丞相,兵權也交了出去,隻剩下戍守京城的衛將軍了。
但是這位衛將軍乃是當今王後的兄長,屬於裙帶關係,沒有多少實權,真正管事的實際上是其麾下的宋虎臣與另一位右衛將軍。
換句話說,在朝堂之上,單單以兵權來看,已經沒有人能壓得住王誠。
因為王誠掌管的整個左路,也就是大周整個西麵的軍務,其管轄範圍已經不僅僅隻是湟州一州了,甚至連陵州都包括在內。
王誠自己也有些懵,原先他隻是破虜將軍,一下提拔為左將軍,這是連跳了幾級?
破虜將軍名頭聽起來大,說到底還是個雜號將軍,屬於正四品的將軍,終究比不得三品及以上的重號將軍,畢竟這些可都是能領十萬人的上將。
從一個正四品雜號將軍到正二品的四軍將軍,這是一下跳了四級啊!
此刻,不知有多少人心裏有一肚子話,但一想到大王先前的話,全都把它憋回去了。
“武安侯,接旨吧!”
春明拿著詔書走到王誠跟前,身邊還跟著兩名小太監。
一名小太監雙手端著一個四方形盤子,盤子上麵放著將軍金印,紫色綬帶,一本寶冊;另一名小太監雙手也端著一個四方形盤子,盤子上麵放著新製的紅色官袍,官帽、玉帶。
王誠接過詔書,對著周昭武行了一禮:“謝大王!”
“起來吧!”
聽到這話,王誠直立而起,隨後走到武將的隊伍中,那兩名端著盤子的小太監也跟著他站到一側。
周昭武轉身回到龍椅前,坐了下來。
他揚了揚手,站在台下的春明扯著公鴨嗓子高喊:“宣劉慶生、吳飛龍、張誌揚、劉子翔、王辰宇、尹博、周航覲見!”
早就在偏殿等的不耐煩的幾人,立馬走出偏殿,隨後按照事先排練好的整整齊齊地進入大殿,一同行禮。
“微臣拜見大王!”
“平身吧!”
等七人起身站好,周昭武接著道:“你們都是有功之臣,是鐵血男兒,寡人也曾上過戰場,也手刃過敵人。所以寡人知道你們的辛苦,也絕不會虧待有功將士,你們當賞!!”
話音落下,春明再次取出一封詔書喊道:“劉慶生、吳飛龍、張誌揚、劉子翔、王辰宇、尹博、周航接旨!”
七人齊齊跪下行禮:“微臣領旨!”
“敕曰:強將手下無弱兵,駿馬蹄下無遙途。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一份詔書宣讀下來,用了差不多十分鍾左右。
對於劉慶生等人的封賞,王誠也一字不漏地記下了。
長史劉慶生,被封為軍師中郎將,賞金千兩,綢緞百匹,婢女十名,府邸一座。
軍監吳飛龍,被封為鷹擊校尉,統領禦林軍三千騎兵,賞金五百兩,綢緞百匹,婢女十名,府邸一座。
軍司馬張誌揚,被封為虎賁校尉,統領禦林軍三千虎賁,賞金五百兩,綢緞百匹,婢女十名,府邸一座。
軍侯尹博,被封為禦林軍軍司馬,賞金三百兩,綢緞五十匹,住宅一座。
軍侯周航,被封為禦林軍軍司馬,賞金三百兩,綢緞五十匹,住宅一座。
軍侯劉子翔、王辰宇被封為校尉,賞金五百兩,綢緞百匹,仍歸屬西軍。
沒有一個人被封爵,帶來的七個人,有四個被編入了禦林軍,隻給王誠留下了三個,而且那四個還是他原先的老部下。
王誠沒想到會是這個結果,畢竟來時他連自己的前途都一無所知,更何況是手底下的這幾個人。
就在這時,坐在龍椅上的周昭武看著王誠,道:“武安侯,舍得嗎?”
王誠剛開始還沒反應過來“武安侯”是哪位,直到注意到那道目光,他才反應過來,趕緊出列,躬身說道:“我等都是大王的兵,不管入了誰的麾下,都是為國效力!”
“哈哈!你不介意就好!”
周昭武放聲大笑,等王誠歸隊後,他接著道:“今日朝議,除了武安侯的封賞,還有另外一件要事,必須拿出一個結果,就是商定的九品官人法!”
此話一出,殿中的大臣全都開始激烈地商議起來。
之前在朝堂上關於王誠封賞之事雖然吵得麵紅耳赤,但說到底是人家王誠的事,九品官人法可就不同了。
因為這不僅是關乎國運的國策,更切實關係到他們自家的利益。
怕王誠不明白什麽是九品官人法,站在他身前的宋虎臣轉頭跟他解釋:“九品官人法其實就是朝廷選拔人才的一種機製,朝廷在各地設立察舉官,對各地舉薦的人才進行品評。品評的內容主要包括家世和行狀,再由他確定評級,級別為一品至九品,一品為最高。品級之後在上報朝廷,交禦史複核,以此作為吏部選官的依據。”
王誠聽後,心裏一陣怪異。
這不就是中學時學的九品中正製嗎,簡直就是一模一樣!
隻是一個被封建社會淘汰的產物,比後來的科舉製差遠了。
科舉製開始於隋唐,曆經了一千五百年,一直到後世,現代人才選拔機製上都有科舉製的很多影子。
討論了十來分鍾,聲音才漸漸減弱。
周昭武目視眾人,道:“諸位可有何異議?或是有什麽補充?”
眾人不說話,因為這件事情他們已經商討了很久,基本上該說的已經說了,該補充的也已經補充差不多了。
周昭武忽然看向王誠,道:“武安侯,你覺得此法如何?”
王誠沒想到自己會被點名,於是出列,道:“末將隻是一介武夫,說得對與不對的地方,還請諸位大人勿怪。”
見眾人沒什麽反應,他接著道:“咱們軍人講的是拳頭大才是硬道理,在軍中,可不管你是誰家的子弟,強者上,庸者下,否則即使你憑借家世關係居於高位,也無法服眾。手底下的人不聽你的,還怎麽帶兵打戰?更別說打贏了!”
“嗯?你這想法倒是挺新奇的。”
周昭武眼前一亮,他聽出王誠話裏的意思了,沉吟道:“你的意思是,察舉品級可能會存在私相授受的情況,缺乏一個更加公平的考察機製。”
王誠點頭,暗道周昭武眼界真的不是尋常人有的,一下就看到了問題的關鍵。
“那你覺得采用何種方法更加公平?”周昭武問。
王誠道:“不怕眾位大人笑話,王誠本是江湖中人,江湖中人決出強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比武。軍中決出強者,完全可以采用比武。”
“王將軍真不愧是猛將!”
忽然一道聲音響起,隻見一位穿著紅色官袍的男子從文官一隊走出。
他五六十歲,身材瘦削,臉有些黑,額頭、眼角、鼻下都遍布著皺紋,頜下一縷胡子灰白,一雙眼睛如同刀子一樣,不怒自威。
王誠微微偏頭看著這人,他竟然認識,新任光祿大夫——魏諍。
魏諍先對著龍椅上的周昭武行了一禮,而後看向王誠道:“王將軍莫不是以為這天下的官員都是靠拳頭打出來的?”
“王誠隻是舉一個例子而已。”王誠不慌不忙道。
“這麽說,王將軍的方法並未全部說出?”魏諍道。
王誠點了點頭,而後看向周昭武,道:“說到底比武也是一種考核的方法,相比於別人的舉薦,比武更加的公平。比武不看門第,不看出身,看的是實力。”
“即便是軍中,單靠拳頭決定實力大小,恐怕也很難角逐出真正的名將吧?遍觀古今,任何一位名將必是精通兵法之人,隻憑拳頭說話的莽夫可當不了名將。”魏諍道。
王誠道:“魏大人所言不錯,比武隻能決出個人勇武,真正的名將是沙場中磨煉出來的。軍中之人是否精通兵法,是否有名將之姿,各給他們一部分兵馬,挑選一處地方,讓他們鬥上一場就是。”
“嗯?這方法好!”
這次開口的卻是右丞相程知進,他走入殿中,對龍椅上的周昭武行了一禮,道:“大王,一直以來,選拔將領都是曆朝曆代最為頭疼之事,因為耗時太長。但如果用了武安侯的方法,不敢說一定能選出名將,但挑幾個有資質的將胚子還是可以的。不要多,每次挑選三五個,每年一次,這四五年下來,也有二十來個了。”
不少人聽後,都忍不住倒吸涼氣。
開玩笑,真要這麽篩選下來,不出十年,大周能獨當一麵的將領會迎來暴增,並且接下來會像雨後春筍一般,越來越多。
“武安侯這方法確實不錯!”周昭武點頭說道。
王誠這時又補充道:“兵法韜略這些都可以學,大王與右相都是帶兵之人,完全可以開辦學堂,教授他們兵法。”
這話一出,周昭武有些坐不住了,他如何聽不出這裏麵的意思。
如果他親自去教授兵法,那些人豈不是他的門生?
未來,那就是他的嫡係!
軍隊是他最看重的,自從即位以來,他一直在改革軍隊,削弱那些勳貴在軍中的影響力,若真的采用王誠的方法,他就能一舉瓦解勳貴在軍中的力量。
能看出這點的,自然不止他一人,其他人也相繼看出來了。
有的人眼裏已經冒出了無比怨毒的目光,死死地盯著王誠。
這是要斷他們的根啊!
“咳……咳……”
周昭武明顯感覺到殿內氣氛不對勁,連咳了兩聲,才將眾人的注意力轉移過來,開口說道:“武安侯的計策很好,但魚龍混雜之輩進入軍中,若本身就是個野心之輩,他日再獲取高位,天下還有誰能治得住他?”
“不錯!這是朝堂,哪能讓什麽阿貓阿狗混進來?”
“江湖中人,都是草莽之輩,如果讓這些人進入朝堂,那這武德殿成了什麽?”
“是啊!大王!即便選拔人才,也不能讓這些江湖中人混進來!”
“自古黑白分明,朝廷是白,江湖是黑,怎麽能混在一塊兒?”
……
眾人越說越離譜,並且矛頭很快便指向了王誠。
認為王誠自己江湖出身,自己就不幹淨,還想把江湖中人攪和進朝堂中。
“王將軍,你到底居心何在?”一名身著紅色官袍的三品官員指著王誠怒道。
王誠有些懵,天下那麽多人,良家子弟不知多少,為什麽偏偏揪著江湖中人不放?
不選拔江湖中人就不選唄,選那些身世幹淨的人不就行了。
突然,他想起來了,恨不得往自己腦袋上拍一巴掌。
他這是動了這些世家的蛋糕了!
要問科舉製對什麽勢力衝擊最大,自然就是那些門閥世家。
可是,他這明明還不算是科舉製,頂多算是武舉,沒想到竟引來那麽多惡意。
他現在很想知道周昭武的反應,畢竟科舉製的實行,獲利最大的就是周昭武本人,於是暗暗向他看去。
隻見,周昭武端坐在龍椅上,麵無表情地看著台下一眾大臣。
也不嗬斥,也不說話,仿佛像一個觀眾看著一群猴子上躥下跳。
王誠不禁一陣惡寒,好深的城府啊!
剛才那些話一定是周昭武故意說出來的,就是想試探一下百官的反應。
王誠也是這時才恍然明白,從九品中正製到科舉製,要經過數百年,這裏麵的阻力真的太大了。
周昭武必然是想到了這一點,所以才試試眾人的反應。
明白了這點,王誠也就不再反駁。
沒有了王誠的參與,那些叫得最歡的大臣剛開始越說越激動,很快意識到不對勁,漸漸把嘴閉上。
周昭武這時開口:“今日議事到此結束,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