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亂一片的戰場後列,無名的矮丘之上。
淮鎮四騎(馬軍)都(監)之一的羅克敵,也在微微皺著眉頭看著眼前的一幕,偶然還對著身邊正在記錄的虞侯交代著什麽。
牆式衝鋒的最大好處,就是在肩並肩馬並馬的情況下,基本可以不用顧慮來自身後和身邊的威脅、殺傷,而隻消全力對付麵前衝擊的敵人就好;這樣完全可以省卻掉大多數的防護和多餘的裝備投入,而變相抵消掉敵人作為傳統騎兵,所擅長的大多數技藝和經驗。
因為隻要敵人沒法衝破我方的隊列,就根本沒法依靠精湛而熟練的馬上對戰技藝,來形成近身殺傷的優勢和上風;反而是被迫要在相對單調而呆板的正麵衝擊和突入當中,和你比拚運氣和力量之類的粗淺因素。
這樣隻要馬刀、火銃和旗槍三件套,搭配一塊胸甲,甚至是一身過得去的軍服,就可以滿足基本的需要的。在裝備成本和後勤維持上要簡化得多。
因此,隻要是各會起碼的人都可以考慮一二,在兵源選擇上也有更大的廣泛和靈活性;雖然剛剛訓練起來很有些繁瑣和難度,但是一旦訓練成型並且行程足夠規模之後,為維持和使用成本也是相當具有性價比的。
隻是,就像是某種生生相克一般的道理。這種原本對上北涼軍的白羽輕騎和遊射藩騎,幾乎是無往不利的騎牆戰法;在突然自潰亂輕騎中掩後殺出人馬具甲的左騎、右騎為先手,數營重裝騎兵的猛烈衝撞和抵擊之下;頓時像是被重錘猛然揮擊過一點的牆麵一般,頓時在原本尚且維持的牆陣中出現了明顯的裂紋,然後又變成了四分五裂被撕開來的突破口。
而被外力契入、突破之後散作無數段的騎兵陣列,就不再是完整的線狀對敵牆麵,而喪勢了原本的最大優勢和集群規模的加成,而不得不與馬術和騎射明顯更勝一籌的北涼騎兵,就此雜亂無章的混戰成一團。
而在這個時候明顯處於數量劣勢的北涼騎兵,卻是在配合嫻熟的小團體合戰和圍攻當中,表現出了明顯壓倒性的上風;以至於那些本能靠在一起的淮騎,被他們仗著馬重甲厚的優勢給一遍又一遍的打散當場,而再度陷入到捉單放對的近身搏殺和對抗當中去了。
甚至在他們的鼓舞和號召之下,就連原本被擊潰的白羽輕騎和殘餘的附從藩騎,也掉頭回來加入到了逐片逐段的追逐和攻殺當中去;因此,最終淮軍所構成的騎牆已經徹底消失不見,而隻剩下一片亂哄哄追亡逐北的戰場景象。
而正位於後方觀戰和評定的羅克敵,也隻是微微歎了口氣,看起來淮鎮的騎兵建設之路還是任重而道遠啊,好在如今的懷著已經有了足夠可以揮霍和浪費的底氣了,這些損失也可以換來更多的改進之路和對敵的經驗。
然後,他下令向著上空射出了數隻號箭,又變成在高空中炸響成型的集團彩色煙雲。
而在這個時候,對陣之中的徐天狼心中的莫名不安和警兆,也由此達到了最高點;這種說不明道不清的直覺和感應,曾經在多次看似在不起眼的危急關頭,挽救過他和他的家族。
“吹號,下令左右騎窮寇莫追,就近重整再戰”
因此,他本能的想要馬上做些什麽來對應。
“大雪營。。準備隨我出陣。。”
“脂虎營、龍象營、渭熊營,準備左右殿後和壓陣”
隻見他的話音剛落,而變成四下轟然刀槍齊舉動做起來浪潮的同時。忽然已經被突破的騎牆靠西側翼,猛烈排射出一陣火焰和彈雨,驚得徐天狼猛地在馬鞍上往後拽了拽韁繩,霎那間他視野當中景象仿若是是都給染紅了:
正在突進的那支左騎重裝隊伍被吹拂過來的煙霧和嗤嗤作響的細碎軌跡給吞沒了,不少人像是被急風吹倒的麥禾一般的,從馬上翻滾墜下便倒在翻飛濺落的泥濘或血泊裏不動了,看起來瞬間就蒙受了相當的損失。
而從那些不顧一切競相散開的騎牆背後,則開出了成排成列手持長短矛槍的步行白兵,他們的兩側和身後是列成許多橫隊隊的火銃手。
那些鉛灰色甲服的火銃手,穩穩用自己的手臂和同袍的肩膀,叉架住自己的火器,口哨聲聲當中每伴隨著長矛方陣前進一段,就停下來裝填彈藥齊射一番;而後矛手步兵們齊聲大喊著“長風”“萬勝”的口號,將長矛統統端平齊齊推走,形成道交錯斜上的尖銳洪流,逼靠著衝到麵前的騎兵無法輕鬆近身。
很快,從崩決的騎牆兩翼冒出來的火銃和矛尖,及後方顯露出來車壘連續不斷的跨射過頭頂的輕重火力交織在一起,使得追尋著崩潰騎牆猛突狂砍的數千北涼騎兵,頓然陷於了綿連不斷死亡陷阱與糾纏的泥塘中;
他們和坐騎一起哀鳴著不斷倒下,人馬屍體慢慢疊滿了溪流和高地間的區域,殘餘的騎兵也喪失再戰的勇氣,轉頭朝本陣所在的西南台地潰逃而去。
而在特製的高倍咫尺鏡裏,徐天狼甚至可以看的更加清楚一些,那些熟悉將校們的遭遇和下場。
比如率領右騎軍第一營的副使李彥超,馳騁於敵前而數度衝陣不退,結果為炮子所中人馬俱摧;
而左騎軍總旗官何仲忽,在距敵五步之內為數隻敵銃交擊,那胸前的明光重鎧被轟得支離破碎,連慣用闊刃戰劍都連帶著被打斷了,沉重的鉛子從他的後肩胛貫穿而出,還帶著飛散的血練和碎甲,
接著這位總旗官前仰後合了下,伏在馬鞍上似乎還要掙紮著繼續作戰。卻被馬下數名淮軍白兵窺得機會一哄而上,將垂死的他直接拖下馬來,掏出匕首和短刀揭開他的鎧甲,對著其暴露出來的脖子和肋下要害處猛戳猛刺,結果了這位。
而在這場步騎對陣格外紛繁血腥的戰鬥當中,一個又一個中空的淮軍大型陣列被顯露出來,其他潰散的淮騎也得以重新聚攏在一起,而開始填充進這些中空陣列之間的空隙;
而這些陣列競相將步矛和銃刺如豪豬般放開,一邊在緩步推進當中抵擋著成群結隊北涼騎兵的襲擊,一邊用密集如篦篩的火器攢射來予以回擊,中間還夾雜著小隊的炮車和精準善射的散兵,凶猛地對抗著北涼騎兵噴出一波又一波的。
無數長矛、戰馬、火銃的煙霧,時而錯雜,時而衝撞,時而分散......
。。。。。。。。。
而在後方的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市附近)中。
北涼軍留守的資深老將兼糧台監押典雄畜,也怒目圓睜的身插十數隻短矢,而連同一群官佐部將一起死不瞑目倒在了當地河東軍殘部反亂,所伏殺於刺史府衙的血泊當中。
隨後,一支來自上黨長治而穿過橫嶺山抵達晉州的淮軍,在本地叛亂河東軍的接應下,堂而皇之的開進了臨汾城中,掃平了殘餘據守北涼兵的最後抵抗。
而這時,來關內的北涼軍大部先頭人馬,才堪堪抵達南麵的襄陵縣(今山西省襄汾縣)。自此,一場出乎雙方意外的激烈攻守與遭遇戰,就此在隔著汾水東西岸之間拉開了帷幕。
這本書的後續,會以主線綱要形式陸續發出來,大家不用擔心沒有結果。
事實上相應的大綱和現成的分支劇情,都已經完成了相當部分,將來如果有網站看得上的話,還是可以繼續換另一種形式續寫下去的。
(本章完)
淮鎮四騎(馬軍)都(監)之一的羅克敵,也在微微皺著眉頭看著眼前的一幕,偶然還對著身邊正在記錄的虞侯交代著什麽。
牆式衝鋒的最大好處,就是在肩並肩馬並馬的情況下,基本可以不用顧慮來自身後和身邊的威脅、殺傷,而隻消全力對付麵前衝擊的敵人就好;這樣完全可以省卻掉大多數的防護和多餘的裝備投入,而變相抵消掉敵人作為傳統騎兵,所擅長的大多數技藝和經驗。
因為隻要敵人沒法衝破我方的隊列,就根本沒法依靠精湛而熟練的馬上對戰技藝,來形成近身殺傷的優勢和上風;反而是被迫要在相對單調而呆板的正麵衝擊和突入當中,和你比拚運氣和力量之類的粗淺因素。
這樣隻要馬刀、火銃和旗槍三件套,搭配一塊胸甲,甚至是一身過得去的軍服,就可以滿足基本的需要的。在裝備成本和後勤維持上要簡化得多。
因此,隻要是各會起碼的人都可以考慮一二,在兵源選擇上也有更大的廣泛和靈活性;雖然剛剛訓練起來很有些繁瑣和難度,但是一旦訓練成型並且行程足夠規模之後,為維持和使用成本也是相當具有性價比的。
隻是,就像是某種生生相克一般的道理。這種原本對上北涼軍的白羽輕騎和遊射藩騎,幾乎是無往不利的騎牆戰法;在突然自潰亂輕騎中掩後殺出人馬具甲的左騎、右騎為先手,數營重裝騎兵的猛烈衝撞和抵擊之下;頓時像是被重錘猛然揮擊過一點的牆麵一般,頓時在原本尚且維持的牆陣中出現了明顯的裂紋,然後又變成了四分五裂被撕開來的突破口。
而被外力契入、突破之後散作無數段的騎兵陣列,就不再是完整的線狀對敵牆麵,而喪勢了原本的最大優勢和集群規模的加成,而不得不與馬術和騎射明顯更勝一籌的北涼騎兵,就此雜亂無章的混戰成一團。
而在這個時候明顯處於數量劣勢的北涼騎兵,卻是在配合嫻熟的小團體合戰和圍攻當中,表現出了明顯壓倒性的上風;以至於那些本能靠在一起的淮騎,被他們仗著馬重甲厚的優勢給一遍又一遍的打散當場,而再度陷入到捉單放對的近身搏殺和對抗當中去了。
甚至在他們的鼓舞和號召之下,就連原本被擊潰的白羽輕騎和殘餘的附從藩騎,也掉頭回來加入到了逐片逐段的追逐和攻殺當中去;因此,最終淮軍所構成的騎牆已經徹底消失不見,而隻剩下一片亂哄哄追亡逐北的戰場景象。
而正位於後方觀戰和評定的羅克敵,也隻是微微歎了口氣,看起來淮鎮的騎兵建設之路還是任重而道遠啊,好在如今的懷著已經有了足夠可以揮霍和浪費的底氣了,這些損失也可以換來更多的改進之路和對敵的經驗。
然後,他下令向著上空射出了數隻號箭,又變成在高空中炸響成型的集團彩色煙雲。
而在這個時候,對陣之中的徐天狼心中的莫名不安和警兆,也由此達到了最高點;這種說不明道不清的直覺和感應,曾經在多次看似在不起眼的危急關頭,挽救過他和他的家族。
“吹號,下令左右騎窮寇莫追,就近重整再戰”
因此,他本能的想要馬上做些什麽來對應。
“大雪營。。準備隨我出陣。。”
“脂虎營、龍象營、渭熊營,準備左右殿後和壓陣”
隻見他的話音剛落,而變成四下轟然刀槍齊舉動做起來浪潮的同時。忽然已經被突破的騎牆靠西側翼,猛烈排射出一陣火焰和彈雨,驚得徐天狼猛地在馬鞍上往後拽了拽韁繩,霎那間他視野當中景象仿若是是都給染紅了:
正在突進的那支左騎重裝隊伍被吹拂過來的煙霧和嗤嗤作響的細碎軌跡給吞沒了,不少人像是被急風吹倒的麥禾一般的,從馬上翻滾墜下便倒在翻飛濺落的泥濘或血泊裏不動了,看起來瞬間就蒙受了相當的損失。
而從那些不顧一切競相散開的騎牆背後,則開出了成排成列手持長短矛槍的步行白兵,他們的兩側和身後是列成許多橫隊隊的火銃手。
那些鉛灰色甲服的火銃手,穩穩用自己的手臂和同袍的肩膀,叉架住自己的火器,口哨聲聲當中每伴隨著長矛方陣前進一段,就停下來裝填彈藥齊射一番;而後矛手步兵們齊聲大喊著“長風”“萬勝”的口號,將長矛統統端平齊齊推走,形成道交錯斜上的尖銳洪流,逼靠著衝到麵前的騎兵無法輕鬆近身。
很快,從崩決的騎牆兩翼冒出來的火銃和矛尖,及後方顯露出來車壘連續不斷的跨射過頭頂的輕重火力交織在一起,使得追尋著崩潰騎牆猛突狂砍的數千北涼騎兵,頓然陷於了綿連不斷死亡陷阱與糾纏的泥塘中;
他們和坐騎一起哀鳴著不斷倒下,人馬屍體慢慢疊滿了溪流和高地間的區域,殘餘的騎兵也喪失再戰的勇氣,轉頭朝本陣所在的西南台地潰逃而去。
而在特製的高倍咫尺鏡裏,徐天狼甚至可以看的更加清楚一些,那些熟悉將校們的遭遇和下場。
比如率領右騎軍第一營的副使李彥超,馳騁於敵前而數度衝陣不退,結果為炮子所中人馬俱摧;
而左騎軍總旗官何仲忽,在距敵五步之內為數隻敵銃交擊,那胸前的明光重鎧被轟得支離破碎,連慣用闊刃戰劍都連帶著被打斷了,沉重的鉛子從他的後肩胛貫穿而出,還帶著飛散的血練和碎甲,
接著這位總旗官前仰後合了下,伏在馬鞍上似乎還要掙紮著繼續作戰。卻被馬下數名淮軍白兵窺得機會一哄而上,將垂死的他直接拖下馬來,掏出匕首和短刀揭開他的鎧甲,對著其暴露出來的脖子和肋下要害處猛戳猛刺,結果了這位。
而在這場步騎對陣格外紛繁血腥的戰鬥當中,一個又一個中空的淮軍大型陣列被顯露出來,其他潰散的淮騎也得以重新聚攏在一起,而開始填充進這些中空陣列之間的空隙;
而這些陣列競相將步矛和銃刺如豪豬般放開,一邊在緩步推進當中抵擋著成群結隊北涼騎兵的襲擊,一邊用密集如篦篩的火器攢射來予以回擊,中間還夾雜著小隊的炮車和精準善射的散兵,凶猛地對抗著北涼騎兵噴出一波又一波的。
無數長矛、戰馬、火銃的煙霧,時而錯雜,時而衝撞,時而分散......
。。。。。。。。。
而在後方的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市附近)中。
北涼軍留守的資深老將兼糧台監押典雄畜,也怒目圓睜的身插十數隻短矢,而連同一群官佐部將一起死不瞑目倒在了當地河東軍殘部反亂,所伏殺於刺史府衙的血泊當中。
隨後,一支來自上黨長治而穿過橫嶺山抵達晉州的淮軍,在本地叛亂河東軍的接應下,堂而皇之的開進了臨汾城中,掃平了殘餘據守北涼兵的最後抵抗。
而這時,來關內的北涼軍大部先頭人馬,才堪堪抵達南麵的襄陵縣(今山西省襄汾縣)。自此,一場出乎雙方意外的激烈攻守與遭遇戰,就此在隔著汾水東西岸之間拉開了帷幕。
這本書的後續,會以主線綱要形式陸續發出來,大家不用擔心沒有結果。
事實上相應的大綱和現成的分支劇情,都已經完成了相當部分,將來如果有網站看得上的話,還是可以繼續換另一種形式續寫下去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