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的滾雷轟鳴聲動,蕩漾在陰鬱的天色中。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瀝瀝而下的細蒙雨絲中,兩濟觀察使兼禦營左軍參議,權沂州知州的陸務觀,不由的在腦中冒出這兩句所感來。
卻又隨即從沉浸的意境裏擺脫出來,重新回到對於濟水一線,各州旱情有所緩解的報告和現實中去。
因為秋老虎式連日驕陽烈日炙烤下的大地,終於迎來了些許稍緩幹渴的甘霖,但是對於沂水一帶,正在秋收中的各處勞役營,軍民據點、屯莊來說,就不是什麽好消息了。
無論是田地裏的收割,還是時候的打穀堆場晾曬,都需要足夠炎熱幹爽的好天氣。同時收割過的田野,也需要重新的清壟和拔除秸稈根係,一邊下一茬作物的種植需要。
對此,多餘的雨水同樣也是一種妨礙,雖然緩解了大地的暑熱,卻也很容易讓殘留地裏的根係秸稈,就此結團黴爛在土裏,已經散落田裏的碎粒也會在地麵上畸長抽芽,而影響後續的鬆土追肥播種等一連串工作。
因此,他已經簽下征發令,除了城邑中維持治安的最基本需求外,青州守捉軍名下的防戍營,並諸州團練官下轄的守備團,勞役營和官辦工場中的各隊義勇,都要就近投入當地的搶收和補種工作中去。
但相比亢繁無暇的公務,他此刻煩擾於心的卻是另一些事情。
作為軍中名義上的第三排位,兼作地方政權中的二號人物,陸務觀如今的身份,可謂是頗為微妙和特殊的。
因為,雖然他隻是個分路觀察使,而非軍政一把挑的觀察處置大使,也沒有兼任防禦使。都團練使等武職,但亦有監察督促地方官吏兼屯田、水陸轉運、財賦民俗之責。
而且相比新來未久,而一直少有作為的,名義上最高官長布政使李格非,或是一直醉心於書畫文藝之道,而把事務大多推給手下,明顯缺乏存在感的轉運使曾華;
他卻是實實在在軍政兩方麵,皆有所涉足的實權人物,也是地方軍隊與各級行政機構二元體係下的總協調人。
由此需要涉獵的方方麵麵事務,也是頗為瑣碎而繁雜的,因此他也隻能有所選擇的重點兼顧一邊,稍稍放下另一邊的事務。。
實際上所擁有的職權範圍,比起軍中的二號人物,也是常年坐鎮後方的人選,知鎮撫副使,行營右護軍統製官辛稼軒,更要廣泛的多。
因此,他也似乎變成後方那些軍勳門第和故舊淵源,某種投資和尋求出身的首選對象之一,以至於有些不勝煩擾起來。
為什麽就不能安下心來好好做事,非要想著法子投機營鑽那捷徑呢,他有些苦惱的如此想到。
但至少相對出身微寒而底蘊不足,而有些不勝煩擾的第一副使辛稼軒來說,陸務觀身後足夠顯赫的家世,與底蘊悠遠的背景,已經為他擋下了大多數,來自人情和官麵上的麻煩。
因此,他刻意比較從容的設定具體標準和要求,然後從家裏推薦過來的名單上,選擇複數的合適對象,然後在同等的條件下,決定要不要賣這個人情,或者請家族就此推脫掉。
鹿公雖然已經退養有年,但是朝野軍中的威望與淵源猶有存留,身邊也不乏親族和家將部曲的後人,需要獲得主家提攜和薦舉的機會。
而父親陸侍郎從政多年,同樣也有自己的官場圈子和門人故舊,多少都要賣些麵子和交情的。
雖然這些妥協和交換,明顯屬於上不得台麵的勾當,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也是得到那位羅鎮撫,背書確認的。
畢竟,陸氏在之前力挺羅氏大宅的舉動中出力不少,而主動站在了台麵上,故而理應有此回報和酬功的。但是越是如此,陸務觀自己就越要強調,家裏和自己這邊的雙重把關與甄選了。
循序安排過來泯然從眾的混個出身頭銜,和軍前資曆是沒有問題。但真要讓什麽少德寡才的人選,竊據了有用的位置,而開了誤事怠政的頭,那真心是害人害己不淺,還拿陸氏多年的名聲貽笑大方了。
相對而言,辛稼軒那裏就麻煩的多了,辛氏雖然是小門小戶,但是也架不住發達之後,突然冒出來攀親舊交的大批人群來。
對上他可就沒有這麽客氣了。辛稼軒隻是稍稍提了標準和要求,或是表現出少有推辭之意,背後各種怪話和非言,就已經塵囂直上了。諸如忘恩負義,心小量狹,富貴相忘什麽的都出來了。
但隻要能成為龍雀園的東川快婿,這一切又都不是什麽問題,陸氏有足夠的權勢和手段,來維護自己的體麵與尊嚴的。
畢竟,他的妹妹陸裳早以及過了,待字閨中的最好年紀,還在眼巴巴的苦等著,這位辛鎮副,風光體麵的來迎娶了。作為兄長兼帶另一方的同僚舊識,又怎麽不額外操心呢。
“真是各榆木疙瘩,還要繼續耽誤多少年啊”
他忍不住歎息道,難道就不能稍稍有所變通麽。
以辛稼軒現在的身份和職權,也足以稱得上是功成名就的標準了,就算品級和職事有點稍嫌不足,但也在陸氏可以接受的範疇之內,也沒有多少人會多嘴說是高攀了。
甚至先後有人,相繼遮遮掩掩或是旁敲側擊的暗示陸務觀。大可以催促那位辛鎮副,盡快完成與妹妹的婚事,好讓軍中的次席與三席,更加緊密的聯結在一起,完全可以讓來自陸氏的聲音,在軍中更加有力;乃至和獨斷專行的那位羅鎮撫,行程分庭抗禮之勢,
或許之前的他對此還會有所猶疑。但經過了那麽多事之後,陸務觀隻覺得仿若是,當場活吞了蒼蠅一般的惡心而憤慨。為什麽好端端的事情,到了這些人的心裏,都變成了勾心鬥角的立場和功利化的算計。
對此,他毫不猶豫的,找個幾個由頭發落著,就把這些人掃地出門給趕回南方去了。
卻是又被那位給說中了,這青州前沿的基業,才剛剛安定下來初上軌道,後方卻已經有人迫不及待的,要從內部拆台和削弱本軍,甚至挑起爭端和紛擾從中取利,以懲各人的私欲而已。
....
再次回到益都之後,我也正在檢查,這半多年時間下來,各地軍隊建設的成果和效能。
依照新軍故例,最基本的戰術單位為營團,最小的編製為什,其中銃兵什一長九丁,什長兼小旗手,又有兩名輕裝銃手,戰時負責挽馬輜重。
而戰兵什一長又十一員,其中輕裝不批甲三員,戰時負責挽馬輜重;其中又分白兵什與矛手什,白兵著半身甲而多負木弓四張,矛手什著連身甲而攜快弩五具。
四什編為一火,另有正副火長/番頭並旗鼓號手,共計四十五員;三火編為一隊,又有正副隊正隊將,並旗鼓號手文書雜佐等,是以銃兵隊編有一百四十二員,戰兵隊共計一百六十員。
三隊編為一團,其中戰兵一隊,銃兵兩隊,以正副校尉/部將、備將、虞侯、教導、材官,並護兵、書辦、旗鼓鑼號手等,共計三百九十員。
這樣作為戰地機動的最小的獨立單位,如果遇到各種突發狀況或是災損,主官接戰沒多久就戰死,這時候副尉繼續指揮,副尉也陣亡,由虞侯(軍法官)按照序列接替指揮,軍法官陣亡後,教導(參佐官)繼續指揮,參佐官陣亡,則材官接任。
如若是團屬主官、差遣官、材官全部戰死,則由次一級的首席老兵隊隊正接手。
因此,到了團這一級,哪怕損失了幾乎所有負責指揮的軍頭,殘餘的部隊還能夠忙而不亂的繼續戰鬥上很長一段時間,直到脫離戰鬥,而令大多數建製,有概率得以保存下來。
然後在吸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短時間就補充和重建起來。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相當接近近現代軍隊的組織和建設標準。這也是近代軍隊與古典軍隊的重要分野之一。
當然了,因為在資源投入的重點與具體經曆的緣故,目前能夠麵前符合這個條件的,也就是禦營左軍裏幾個擁有專屬字號的老牌營頭;以及其他三大軍序中,作為基本標準和樣板的,第一序列的老兵營;再就是直屬的標兵營和教導大隊,也能勉強算上。
而在團上又有營製,其中分為大小若幹,乃是國朝最基本的作戰單位。
以領兩團一隊為小營,約九百人,多見守備地方的團結、守捉兵等二三線部隊;三團為中營約一千三百人,也是國朝前沿各軍的標準配屬;
而四團為大營,包括正將(折衝都尉)、副將(果毅都尉)、準將(旅帥)、虞侯長、參謀、材官等,並營護兵、騾馬隊、車管,司記書辦等從屬人員,足足有一千八百員定額。
因此采取大營製的,唯有少數精銳之師和王牌部隊,並同畿內的拱衛、殿前諸軍,方有常設。
而如今在我的麾下,也就是直屬大本營資序的禦營左軍,第一至四個營頭;行營右護軍的第一第二營,以及前軍的直屬第一營,總計六個番號,才有資格擁有大營的編配。
而在前沿又有各路兵馬使,權都監頭銜而分轄數營之兵,除掉駐守、兵站性質的防戍營和補充營外,主戰編製至少有三四千員,足以在特定的方向,形成獨當一麵的局部防守反擊優勢。
因此,兩三個兵馬使,就可以合稱一軍,在合適人選的統合下,足以主動發起一場局部的戰事,而有這個資格領軍一路的人,目前在我麾下,還不超過單手之數。
故而,如果是我決定帶隊主動發起進攻的時候,至少會以軍級規模為調遣單位,至少保持出擊方向有六個主戰營以上的基本戰力,以及後方至少四個防戍營,以承擔巡道、護糧和兵站單位的角色。
根據預定攻擊距離的遠近,出發和回歸線的通行情況,具體後防部隊和勞役征發,還會有所增減。
作為本軍的一大特色,就是格外強調充足後勤保障下的火器戰鬥力,再加上足夠規模和頻次的偵查預警手段,和盡可能周詳的預設參謀作業,來消減戰場之中的不確定因素,盡可能的預先立於不敗之地。
畢竟,能夠就糧與敵固然是好事,但是真要是主次不分的,把大軍的安危全程,寄托在這些搜掠地方的手段上,那就是食古不化的教條主義與愚不可及了。正所謂的“沿著冒險機會主義路線一直向自尋死路奔去”。
這樣下來,禦左、右護、前軍和青州守捉四大軍序,已經在編的兵力達到了主戰二十六營,防戍十三營。
除了火器為主的裝備上,還有相當大的缺口外,一應兵員和訓練,都已經在按部就幫的規劃下,走在循序漸進的良性軌道上。
因此,目前我的手下,全脫產的正軍編製有五萬多人,其中主力資序的戰鬥兵員,亦是合計有三萬七千有餘。
這還是不包括了,在我鎮撫名下的牙兵,與置製使的虞侯軍兩大序列下,各隻直屬部隊的具體軍額。
待到秋收接近尾聲,我下一步也需要登船出海,前往江寧以外鎮重臣的身份,第一次拜揭監國為首的大本營和嶺外行在。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瀝瀝而下的細蒙雨絲中,兩濟觀察使兼禦營左軍參議,權沂州知州的陸務觀,不由的在腦中冒出這兩句所感來。
卻又隨即從沉浸的意境裏擺脫出來,重新回到對於濟水一線,各州旱情有所緩解的報告和現實中去。
因為秋老虎式連日驕陽烈日炙烤下的大地,終於迎來了些許稍緩幹渴的甘霖,但是對於沂水一帶,正在秋收中的各處勞役營,軍民據點、屯莊來說,就不是什麽好消息了。
無論是田地裏的收割,還是時候的打穀堆場晾曬,都需要足夠炎熱幹爽的好天氣。同時收割過的田野,也需要重新的清壟和拔除秸稈根係,一邊下一茬作物的種植需要。
對此,多餘的雨水同樣也是一種妨礙,雖然緩解了大地的暑熱,卻也很容易讓殘留地裏的根係秸稈,就此結團黴爛在土裏,已經散落田裏的碎粒也會在地麵上畸長抽芽,而影響後續的鬆土追肥播種等一連串工作。
因此,他已經簽下征發令,除了城邑中維持治安的最基本需求外,青州守捉軍名下的防戍營,並諸州團練官下轄的守備團,勞役營和官辦工場中的各隊義勇,都要就近投入當地的搶收和補種工作中去。
但相比亢繁無暇的公務,他此刻煩擾於心的卻是另一些事情。
作為軍中名義上的第三排位,兼作地方政權中的二號人物,陸務觀如今的身份,可謂是頗為微妙和特殊的。
因為,雖然他隻是個分路觀察使,而非軍政一把挑的觀察處置大使,也沒有兼任防禦使。都團練使等武職,但亦有監察督促地方官吏兼屯田、水陸轉運、財賦民俗之責。
而且相比新來未久,而一直少有作為的,名義上最高官長布政使李格非,或是一直醉心於書畫文藝之道,而把事務大多推給手下,明顯缺乏存在感的轉運使曾華;
他卻是實實在在軍政兩方麵,皆有所涉足的實權人物,也是地方軍隊與各級行政機構二元體係下的總協調人。
由此需要涉獵的方方麵麵事務,也是頗為瑣碎而繁雜的,因此他也隻能有所選擇的重點兼顧一邊,稍稍放下另一邊的事務。。
實際上所擁有的職權範圍,比起軍中的二號人物,也是常年坐鎮後方的人選,知鎮撫副使,行營右護軍統製官辛稼軒,更要廣泛的多。
因此,他也似乎變成後方那些軍勳門第和故舊淵源,某種投資和尋求出身的首選對象之一,以至於有些不勝煩擾起來。
為什麽就不能安下心來好好做事,非要想著法子投機營鑽那捷徑呢,他有些苦惱的如此想到。
但至少相對出身微寒而底蘊不足,而有些不勝煩擾的第一副使辛稼軒來說,陸務觀身後足夠顯赫的家世,與底蘊悠遠的背景,已經為他擋下了大多數,來自人情和官麵上的麻煩。
因此,他刻意比較從容的設定具體標準和要求,然後從家裏推薦過來的名單上,選擇複數的合適對象,然後在同等的條件下,決定要不要賣這個人情,或者請家族就此推脫掉。
鹿公雖然已經退養有年,但是朝野軍中的威望與淵源猶有存留,身邊也不乏親族和家將部曲的後人,需要獲得主家提攜和薦舉的機會。
而父親陸侍郎從政多年,同樣也有自己的官場圈子和門人故舊,多少都要賣些麵子和交情的。
雖然這些妥協和交換,明顯屬於上不得台麵的勾當,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也是得到那位羅鎮撫,背書確認的。
畢竟,陸氏在之前力挺羅氏大宅的舉動中出力不少,而主動站在了台麵上,故而理應有此回報和酬功的。但是越是如此,陸務觀自己就越要強調,家裏和自己這邊的雙重把關與甄選了。
循序安排過來泯然從眾的混個出身頭銜,和軍前資曆是沒有問題。但真要讓什麽少德寡才的人選,竊據了有用的位置,而開了誤事怠政的頭,那真心是害人害己不淺,還拿陸氏多年的名聲貽笑大方了。
相對而言,辛稼軒那裏就麻煩的多了,辛氏雖然是小門小戶,但是也架不住發達之後,突然冒出來攀親舊交的大批人群來。
對上他可就沒有這麽客氣了。辛稼軒隻是稍稍提了標準和要求,或是表現出少有推辭之意,背後各種怪話和非言,就已經塵囂直上了。諸如忘恩負義,心小量狹,富貴相忘什麽的都出來了。
但隻要能成為龍雀園的東川快婿,這一切又都不是什麽問題,陸氏有足夠的權勢和手段,來維護自己的體麵與尊嚴的。
畢竟,他的妹妹陸裳早以及過了,待字閨中的最好年紀,還在眼巴巴的苦等著,這位辛鎮副,風光體麵的來迎娶了。作為兄長兼帶另一方的同僚舊識,又怎麽不額外操心呢。
“真是各榆木疙瘩,還要繼續耽誤多少年啊”
他忍不住歎息道,難道就不能稍稍有所變通麽。
以辛稼軒現在的身份和職權,也足以稱得上是功成名就的標準了,就算品級和職事有點稍嫌不足,但也在陸氏可以接受的範疇之內,也沒有多少人會多嘴說是高攀了。
甚至先後有人,相繼遮遮掩掩或是旁敲側擊的暗示陸務觀。大可以催促那位辛鎮副,盡快完成與妹妹的婚事,好讓軍中的次席與三席,更加緊密的聯結在一起,完全可以讓來自陸氏的聲音,在軍中更加有力;乃至和獨斷專行的那位羅鎮撫,行程分庭抗禮之勢,
或許之前的他對此還會有所猶疑。但經過了那麽多事之後,陸務觀隻覺得仿若是,當場活吞了蒼蠅一般的惡心而憤慨。為什麽好端端的事情,到了這些人的心裏,都變成了勾心鬥角的立場和功利化的算計。
對此,他毫不猶豫的,找個幾個由頭發落著,就把這些人掃地出門給趕回南方去了。
卻是又被那位給說中了,這青州前沿的基業,才剛剛安定下來初上軌道,後方卻已經有人迫不及待的,要從內部拆台和削弱本軍,甚至挑起爭端和紛擾從中取利,以懲各人的私欲而已。
....
再次回到益都之後,我也正在檢查,這半多年時間下來,各地軍隊建設的成果和效能。
依照新軍故例,最基本的戰術單位為營團,最小的編製為什,其中銃兵什一長九丁,什長兼小旗手,又有兩名輕裝銃手,戰時負責挽馬輜重。
而戰兵什一長又十一員,其中輕裝不批甲三員,戰時負責挽馬輜重;其中又分白兵什與矛手什,白兵著半身甲而多負木弓四張,矛手什著連身甲而攜快弩五具。
四什編為一火,另有正副火長/番頭並旗鼓號手,共計四十五員;三火編為一隊,又有正副隊正隊將,並旗鼓號手文書雜佐等,是以銃兵隊編有一百四十二員,戰兵隊共計一百六十員。
三隊編為一團,其中戰兵一隊,銃兵兩隊,以正副校尉/部將、備將、虞侯、教導、材官,並護兵、書辦、旗鼓鑼號手等,共計三百九十員。
這樣作為戰地機動的最小的獨立單位,如果遇到各種突發狀況或是災損,主官接戰沒多久就戰死,這時候副尉繼續指揮,副尉也陣亡,由虞侯(軍法官)按照序列接替指揮,軍法官陣亡後,教導(參佐官)繼續指揮,參佐官陣亡,則材官接任。
如若是團屬主官、差遣官、材官全部戰死,則由次一級的首席老兵隊隊正接手。
因此,到了團這一級,哪怕損失了幾乎所有負責指揮的軍頭,殘餘的部隊還能夠忙而不亂的繼續戰鬥上很長一段時間,直到脫離戰鬥,而令大多數建製,有概率得以保存下來。
然後在吸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短時間就補充和重建起來。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相當接近近現代軍隊的組織和建設標準。這也是近代軍隊與古典軍隊的重要分野之一。
當然了,因為在資源投入的重點與具體經曆的緣故,目前能夠麵前符合這個條件的,也就是禦營左軍裏幾個擁有專屬字號的老牌營頭;以及其他三大軍序中,作為基本標準和樣板的,第一序列的老兵營;再就是直屬的標兵營和教導大隊,也能勉強算上。
而在團上又有營製,其中分為大小若幹,乃是國朝最基本的作戰單位。
以領兩團一隊為小營,約九百人,多見守備地方的團結、守捉兵等二三線部隊;三團為中營約一千三百人,也是國朝前沿各軍的標準配屬;
而四團為大營,包括正將(折衝都尉)、副將(果毅都尉)、準將(旅帥)、虞侯長、參謀、材官等,並營護兵、騾馬隊、車管,司記書辦等從屬人員,足足有一千八百員定額。
因此采取大營製的,唯有少數精銳之師和王牌部隊,並同畿內的拱衛、殿前諸軍,方有常設。
而如今在我的麾下,也就是直屬大本營資序的禦營左軍,第一至四個營頭;行營右護軍的第一第二營,以及前軍的直屬第一營,總計六個番號,才有資格擁有大營的編配。
而在前沿又有各路兵馬使,權都監頭銜而分轄數營之兵,除掉駐守、兵站性質的防戍營和補充營外,主戰編製至少有三四千員,足以在特定的方向,形成獨當一麵的局部防守反擊優勢。
因此,兩三個兵馬使,就可以合稱一軍,在合適人選的統合下,足以主動發起一場局部的戰事,而有這個資格領軍一路的人,目前在我麾下,還不超過單手之數。
故而,如果是我決定帶隊主動發起進攻的時候,至少會以軍級規模為調遣單位,至少保持出擊方向有六個主戰營以上的基本戰力,以及後方至少四個防戍營,以承擔巡道、護糧和兵站單位的角色。
根據預定攻擊距離的遠近,出發和回歸線的通行情況,具體後防部隊和勞役征發,還會有所增減。
作為本軍的一大特色,就是格外強調充足後勤保障下的火器戰鬥力,再加上足夠規模和頻次的偵查預警手段,和盡可能周詳的預設參謀作業,來消減戰場之中的不確定因素,盡可能的預先立於不敗之地。
畢竟,能夠就糧與敵固然是好事,但是真要是主次不分的,把大軍的安危全程,寄托在這些搜掠地方的手段上,那就是食古不化的教條主義與愚不可及了。正所謂的“沿著冒險機會主義路線一直向自尋死路奔去”。
這樣下來,禦左、右護、前軍和青州守捉四大軍序,已經在編的兵力達到了主戰二十六營,防戍十三營。
除了火器為主的裝備上,還有相當大的缺口外,一應兵員和訓練,都已經在按部就幫的規劃下,走在循序漸進的良性軌道上。
因此,目前我的手下,全脫產的正軍編製有五萬多人,其中主力資序的戰鬥兵員,亦是合計有三萬七千有餘。
這還是不包括了,在我鎮撫名下的牙兵,與置製使的虞侯軍兩大序列下,各隻直屬部隊的具體軍額。
待到秋收接近尾聲,我下一步也需要登船出海,前往江寧以外鎮重臣的身份,第一次拜揭監國為首的大本營和嶺外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