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奠定安史之亂的大變局後,大唐繼續中興兩百年格局的泰興年間,諸多改新的政策之一,泰興軍改無疑是需要濃墨重彩的書寫的一筆。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在當權的梁公親領下,對於中外軍的火器化革新。因此,新編成的軍事標準之中。
相對於傳統冷兵器時代鎮、軍、旅,營、團、隊、火、十的編製結構,極大加強了弓弩砲車等遠程投射的武裝配備,同時大量引入了燃燒和爆炸性的火器,成立馬步水射之外的獨立兵種編製。
其中又分為單兵投擲火器的擲彈兵和大型器械遠程投射的神機軍,兩大序列。它們既可以作為單獨作戰的大編製,也可以小規模配屬到團隊一級,作為局部加強力量。
再則就是在營團的舊編上,開始出現配屬大量車馬構成的,攻防一體的重裝車營,以滿足戰地防禦和物資儲備的需要。
因此編練到最後,原本堪堪滿萬的正軍,滿編後可以達到一萬三四千人,然後按照戰時的距離和需要,再由樞密院和兵部額外配屬工淄等營,以提高持久作戰能力,那則擴張到更大的編製。
因為普遍加強了各種配屬,因此對隨軍輜重和後勤輸送的要求,也大大的提高,因此編練起來所費甚多。因此在梁公秉政中樞的時代。
最後在中外軍裏,隻編成了三軍五衛,既北衙八軍之中的左龍武軍、右龍武軍、右神武軍,十六衛軍的左、右金吾衛,左武衛、左驍衛和右領軍衛,稱之為首甲或是一甲之軍。
南衙十二衛並北衙八軍,亦有部分完成火器化編練的,則被稱為二甲之軍。
在外軍中,則試點性的編練了,部分滿編火器營團的鎮軍,以鎮防望要之衝,稱之為乙編諸鎮。
然後在邊境的戍邊屯軍之中的重點地區和普通軍鎮之中,也多少配屬了比例不等的火器部隊,則統一稱之為丙編之軍。
而火器的生產和製造,則因為天然的政治需要,而長期壟斷和把持在兩京為核心的京畿道和都亟道地區。
這種格局又沿襲了兩百多年,才在乙未之亂中被打斷和破壞掉,打著為龍武係複仇或是清君側,走馬燈一般輪番進京勤王/洗地的,不但嚴重破壞了朝廷中樞的政治生態,也殃及池魚的將壟斷和把持在朝廷手中,數十代人積累下來的國朝技術儲備,給毀滅殆盡。
僅剩下據有嶺外的南朝前身——南海都督度境內,尚存部分相對完好的傳承和發展。
發展至今,火器製造和使用的技藝,因為長期固步自封而甚少進步,甚至有所倒退,再加上持續戰亂對產業體係和生產工藝的破壞和流失,為了從根源上否定,十數代專權梁氏的政治需要,而對梁公遺留下來的事物,進行人為的毀禁或是改易。
以至於北朝配下的軍隊,在火器相關戰術和理念上上,已經遠遠落後於擁有常年實戰經驗的海外諸藩的南軍。這也是嘉佑大進軍中,開局戰事就一邊倒形同摧枯拉朽的重要原因。
但盡管如此,在東繼大統的承光帝,為李唐續命的短暫中興之後,還是嚐試著在北國的版圖之內,利用俘獲自南朝聯軍的大量軍匠和工役,重建了相應的火器部隊,試圖重現史上的輝煌和光彩
隻是因為現實基礎和條件缺失的太多,終究是沒有能夠行程足夠的規模和氣候。又經由張氏****之後沿襲今,也就是在都亟和延邊少數重點地區,有所配備作為重要的防禦手段。
起碼,在麵對那些塞外諸侯和沿邊各藩領下,還是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和代差的。
當第一場雨雪夾著冷風,降臨在河南大地上的時候,我從河北回來已經是第四天時間,
而我和我的部隊正在鄆州、滑州和曹州交界的雷澤城內,一邊等候消息,一邊就地招兵買馬,打算把明擺到手的九個營編額,給先從人事上搭建起來再說。
主要是,鑒於那些鄆州兵,在出戰河北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某種便利和適應性,從鄆州就地再度補充了一批兵員和夫役,
鄆州附近一帶本來就不是什麽產糧區,這些年連著天災人禍,又是大旱又是兵火,以盜匪和亂民層出不窮稱著,
光是去年過冬在饑寒中餓死的人已經不在少數了,因此在這次嚴冬來臨的威脅下,又有一大批同鄉試水在前,在地方上貼出懸慕告示之後,並不缺少選擇為一些糧食和生活物資,而賣身投靠的青壯年。
而每個人付出代價,僅僅是幾袋穀子或是麥豆,甚至是半袋子軍用壓縮幹糧,都可以。當然,如果有基本武鬥或是持兵的技藝,或是之前從軍過的經曆,那就會得到更多一些代價,這也是一種變相的摸底。
最後我們獲得總數大概有3-4000的候補兵員和隨軍夫役,而且還是挑選過的結果。
事實上他們雖然是北方人,但在生計的煎迫下,並不抗拒在名為敵對勢力的軍隊中,一個能夠勉強吃飯的機會。因此,可以說是一時之間聞者相從踴躍。
但我的軍隊,出於某種穩定性和內部平衡的考慮,隻接受身體狀況比較好的,年紀不是太大,家庭負擔和牽掛少的,因此挑挑揀揀之下,隻選出了這些人來。
起碼讓他們裝備上我軍繳獲而來和淘汰的冷兵器,稍加訓練和整編也是一股不錯的炮灰和勞役力量。
隻是需要注意防止,同鄉背景下的抱團和私自串聯,影響了軍中的服從性和指揮效率就是了。
一時之間,雷澤城外,盡是各種赤著膀子,在冷風中喊著號子,繞著城牆長跑的身影。然後那些監督訓練的老兵和士官們,還會站在城牆或是高台上,對著他們的頭頂射箭和放銃,來增加難度。
可以做出躲閃動作,但不能停下腳步,也不許伏地尋找掩護,被無頭箭和銃射的石灰丸子打在身上,雖然不致命但也會火辣辣痛的,被大眾次數多的人,自然就作為末位淘汰的墊底者,要受到各種懲罰。
這是名為鍛煉膽魄和反應的速成訓練。確保他們在友軍的射擊和敵陣的衝擊之間,不會第一時間逃跑或是亂竄。
而因為我之前,倉鼠式的危機感和囤積欲望,從帥司那裏沒少要到了好些大宗物資,其中也包括相對充足的糧草和罐頭等配給品,再加上從河南地方上的搜刮和曆次繳獲自敵軍的輜重物資。
各種主食副食,米麵肉菜至少足夠我軍,再加上劉部人馬一起,在戰鬥狀態下堅持三個月有餘,如果是處於相對消耗少的守禦狀態,則可以通過比較合理的計劃和安排,持續吃上大半年也不是問題。
隻是在河北繳獲的糧食物資雖然不少,因為體積和分量上的性價比,就沒法帶過河來了,而是連同多餘的騾馬一起,大多沿途散發給了那些“刑州義軍”,不然過冬的儲備還會更多上一點。
這也是我敢於就地擴充部隊的底氣所在。既然我軍得益安然從河北全身歸還,那接下來的事情和立場又有所不同了,
而劉延慶所部,因為在後方休整的緣故,在前方內線戰敗的時候,倒是乘機收攏了不少友軍的潰兵,又獲得了我軍轉交的部分兵械,讓他的新軍後鋒部,逐漸恢複到七千人左右。
好歹我的人與劉延慶部,兩下合兵一處,也有堪堪近兩萬人馬,足以與陷入某種困局之中,而應對有些乏力的帥司,進行一番交換和要價了。
但根據我的幕僚們分析,不管帥司那些人再怎麽堵心和糾結,在現今有些惡劣的的局勢下,也沒法繼續把我這隻猶有兼職和戰力的部隊,晾在那裏不管不問太久的。得到回歸的消息之後,他們應該比我還著急才是。
因此我並沒能等待上多久,又過了兩天,打著傘蓋頗為招搖的頒旨使臣,在身穿錦繡罩袍的內班騎兵護送下,就風塵仆仆的趕到了我軍中,
然後是一番,擂鼓吹號點齊人馬,聚攏眾將眾星捧月一般的,將對方一行相迎入營中,然後擺下香案聆聽上諭。
在這位宣旨的中年內使,勉為其難的收了一袋子金錁子,留在帳中麵談了一小會之後,就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留下一片雲彩,我們也就成了大本營新置的禦營左軍,
當然,按照這位殿中給事朱彥的說法和交代,這禦營軍可是比同拱衛十二軍標準的,享有一流野戰軍待遇和資序。
特別考慮到我這隻新式戰法的部隊,在軍前的實際情況,一應旗幟服色沿襲不變,隻是在各營團隊火的大小風雷旗鑲邊上,增添了禦左兩個銀繡大字。
此外,作為禦營的象征,給帶來了全套全的軍中鼓吹,在主將的扈衛親隨裏,也多了六對旗牌和槍戟,作為禦營統製官的專屬儀仗。
與此同時,同樣被編入禦營軍資序的,還有另外四支部隊,其中包括那隻曾經在配下協力,名為新軍右廂馬軍,給改編成了禦營前軍;此外還有一麵之緣的徐慶和他的踏白軍,給改編成了禦營後軍;
而其餘的兩隻部隊,則出自中路和西路的麾下,顯然也是頗為善戰且功勳卓著的部隊,不過估計就沒有什麽機會相識了。
雖然同樣是統製官,但因為禦營左軍的主將,乃是大軍序的統製官,於是我的本銜也破格再升了一階,為正四品下千牛衛中郎將,權鄆州經略副使,勳受護軍將軍,國爵永興縣子,食邑兩百。
這樣,我就算沒有繼承羅藩那份家業和名號,這個國爵也夠我傳家後人,飽暖無憂的吃上兩代俸祿了。
依例辛稼軒也遷升為禦營左軍副統製,權鄆州兵馬都監,從四品上;趙隆為禦營左軍都虞侯,權鄆州提刑事從四品下;陸務觀為左軍參議,權毫州長史,正五品上。
就連那位一貫沒有什麽存在感的李觀軍,也因此搖身變成了左軍承宣使,繼續負責軍前的承遞上令、奏報戰果、察訪敵情,以及不便明言的監軍司裏之責。
諸營官以折衝、果毅都尉,領正將、副將銜;營下團官以都頭、校尉,領部將、備將銜;餘下官佐軍士,皆有所升遷。也算是把我在主戰、輔軍、散兵中,權設和正設的那些雜七雜八的頭銜,給統一了起來。
當然了,戰兵裏的矛手和白兵,銃軍裏的銃手、銃兵、銃士、擲彈兵、老擲彈兵等階序,由我個人名下所出的軍種和勤務津貼,還是照舊就是了。
同時按照人頭賞錢二緡,什長以上加給絹半匹,火長給一匹,隊正給兩件,以此類推,到了我的名下,就變成禦賜金牌,飛魚帶,青玉扣,銀魚袋等雜物,外加廣府老城正華門外賜邸一所。
凡軍前糧械諸事,一應歸大本營參轄,別設糧台而另行支給。雖然仍舊依例發在前沿軍行司的配下,卻僅剩下防戍支掉差遣之權,凡人事簽轉並嘉獎事宜,備案帥司後直秉江寧的大本營。
而大本營居然下詔以組建禦營軍為由,直接奪走幾隻前線部隊的管轄權,看起來對前沿軍行司的作為,頗有微辭和意見。
宣布完頒賞嘉獎之後,就該開始著手談條件和交換補償了。這次宣旨的使臣雖然是後方派遣的,卻已經在帥司那裏盤桓了好幾天,這次還帶來了帥司裏的某人。
雖然因為與帥司的那點破爛事,有些東西已經形同撕破了臉麵,但是沒有公開扯旗造反或是擁有自立基礎之前,明麵上的製度和正式流程,還是多少要遵守一下的。
這次跟著中使前來交涉的,同樣是那位李使君的人,實在是在這種那個情況下,其他的人未必敢來了,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了被泄憤的對象了。
比如,不明不白的死在路上,或者失蹤的亂民盜匪之中,諸如此類的意外,也是在所難免的。
不過,相比帥司的其他人,這位專署南麵諸事的李使君,好歹還留有那麽一點情分和淵源在那裏,甚少給我們找麻煩的李觀軍,固然是他的人,給陸務觀通風報信和提供一應人員出奔的便利,也是出自他的手尾和示意。
在那位李觀軍,不,應該是李承宣的擔保下,我也就且捏著鼻子,看看來人怎麽說了。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在當權的梁公親領下,對於中外軍的火器化革新。因此,新編成的軍事標準之中。
相對於傳統冷兵器時代鎮、軍、旅,營、團、隊、火、十的編製結構,極大加強了弓弩砲車等遠程投射的武裝配備,同時大量引入了燃燒和爆炸性的火器,成立馬步水射之外的獨立兵種編製。
其中又分為單兵投擲火器的擲彈兵和大型器械遠程投射的神機軍,兩大序列。它們既可以作為單獨作戰的大編製,也可以小規模配屬到團隊一級,作為局部加強力量。
再則就是在營團的舊編上,開始出現配屬大量車馬構成的,攻防一體的重裝車營,以滿足戰地防禦和物資儲備的需要。
因此編練到最後,原本堪堪滿萬的正軍,滿編後可以達到一萬三四千人,然後按照戰時的距離和需要,再由樞密院和兵部額外配屬工淄等營,以提高持久作戰能力,那則擴張到更大的編製。
因為普遍加強了各種配屬,因此對隨軍輜重和後勤輸送的要求,也大大的提高,因此編練起來所費甚多。因此在梁公秉政中樞的時代。
最後在中外軍裏,隻編成了三軍五衛,既北衙八軍之中的左龍武軍、右龍武軍、右神武軍,十六衛軍的左、右金吾衛,左武衛、左驍衛和右領軍衛,稱之為首甲或是一甲之軍。
南衙十二衛並北衙八軍,亦有部分完成火器化編練的,則被稱為二甲之軍。
在外軍中,則試點性的編練了,部分滿編火器營團的鎮軍,以鎮防望要之衝,稱之為乙編諸鎮。
然後在邊境的戍邊屯軍之中的重點地區和普通軍鎮之中,也多少配屬了比例不等的火器部隊,則統一稱之為丙編之軍。
而火器的生產和製造,則因為天然的政治需要,而長期壟斷和把持在兩京為核心的京畿道和都亟道地區。
這種格局又沿襲了兩百多年,才在乙未之亂中被打斷和破壞掉,打著為龍武係複仇或是清君側,走馬燈一般輪番進京勤王/洗地的,不但嚴重破壞了朝廷中樞的政治生態,也殃及池魚的將壟斷和把持在朝廷手中,數十代人積累下來的國朝技術儲備,給毀滅殆盡。
僅剩下據有嶺外的南朝前身——南海都督度境內,尚存部分相對完好的傳承和發展。
發展至今,火器製造和使用的技藝,因為長期固步自封而甚少進步,甚至有所倒退,再加上持續戰亂對產業體係和生產工藝的破壞和流失,為了從根源上否定,十數代專權梁氏的政治需要,而對梁公遺留下來的事物,進行人為的毀禁或是改易。
以至於北朝配下的軍隊,在火器相關戰術和理念上上,已經遠遠落後於擁有常年實戰經驗的海外諸藩的南軍。這也是嘉佑大進軍中,開局戰事就一邊倒形同摧枯拉朽的重要原因。
但盡管如此,在東繼大統的承光帝,為李唐續命的短暫中興之後,還是嚐試著在北國的版圖之內,利用俘獲自南朝聯軍的大量軍匠和工役,重建了相應的火器部隊,試圖重現史上的輝煌和光彩
隻是因為現實基礎和條件缺失的太多,終究是沒有能夠行程足夠的規模和氣候。又經由張氏****之後沿襲今,也就是在都亟和延邊少數重點地區,有所配備作為重要的防禦手段。
起碼,在麵對那些塞外諸侯和沿邊各藩領下,還是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和代差的。
當第一場雨雪夾著冷風,降臨在河南大地上的時候,我從河北回來已經是第四天時間,
而我和我的部隊正在鄆州、滑州和曹州交界的雷澤城內,一邊等候消息,一邊就地招兵買馬,打算把明擺到手的九個營編額,給先從人事上搭建起來再說。
主要是,鑒於那些鄆州兵,在出戰河北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某種便利和適應性,從鄆州就地再度補充了一批兵員和夫役,
鄆州附近一帶本來就不是什麽產糧區,這些年連著天災人禍,又是大旱又是兵火,以盜匪和亂民層出不窮稱著,
光是去年過冬在饑寒中餓死的人已經不在少數了,因此在這次嚴冬來臨的威脅下,又有一大批同鄉試水在前,在地方上貼出懸慕告示之後,並不缺少選擇為一些糧食和生活物資,而賣身投靠的青壯年。
而每個人付出代價,僅僅是幾袋穀子或是麥豆,甚至是半袋子軍用壓縮幹糧,都可以。當然,如果有基本武鬥或是持兵的技藝,或是之前從軍過的經曆,那就會得到更多一些代價,這也是一種變相的摸底。
最後我們獲得總數大概有3-4000的候補兵員和隨軍夫役,而且還是挑選過的結果。
事實上他們雖然是北方人,但在生計的煎迫下,並不抗拒在名為敵對勢力的軍隊中,一個能夠勉強吃飯的機會。因此,可以說是一時之間聞者相從踴躍。
但我的軍隊,出於某種穩定性和內部平衡的考慮,隻接受身體狀況比較好的,年紀不是太大,家庭負擔和牽掛少的,因此挑挑揀揀之下,隻選出了這些人來。
起碼讓他們裝備上我軍繳獲而來和淘汰的冷兵器,稍加訓練和整編也是一股不錯的炮灰和勞役力量。
隻是需要注意防止,同鄉背景下的抱團和私自串聯,影響了軍中的服從性和指揮效率就是了。
一時之間,雷澤城外,盡是各種赤著膀子,在冷風中喊著號子,繞著城牆長跑的身影。然後那些監督訓練的老兵和士官們,還會站在城牆或是高台上,對著他們的頭頂射箭和放銃,來增加難度。
可以做出躲閃動作,但不能停下腳步,也不許伏地尋找掩護,被無頭箭和銃射的石灰丸子打在身上,雖然不致命但也會火辣辣痛的,被大眾次數多的人,自然就作為末位淘汰的墊底者,要受到各種懲罰。
這是名為鍛煉膽魄和反應的速成訓練。確保他們在友軍的射擊和敵陣的衝擊之間,不會第一時間逃跑或是亂竄。
而因為我之前,倉鼠式的危機感和囤積欲望,從帥司那裏沒少要到了好些大宗物資,其中也包括相對充足的糧草和罐頭等配給品,再加上從河南地方上的搜刮和曆次繳獲自敵軍的輜重物資。
各種主食副食,米麵肉菜至少足夠我軍,再加上劉部人馬一起,在戰鬥狀態下堅持三個月有餘,如果是處於相對消耗少的守禦狀態,則可以通過比較合理的計劃和安排,持續吃上大半年也不是問題。
隻是在河北繳獲的糧食物資雖然不少,因為體積和分量上的性價比,就沒法帶過河來了,而是連同多餘的騾馬一起,大多沿途散發給了那些“刑州義軍”,不然過冬的儲備還會更多上一點。
這也是我敢於就地擴充部隊的底氣所在。既然我軍得益安然從河北全身歸還,那接下來的事情和立場又有所不同了,
而劉延慶所部,因為在後方休整的緣故,在前方內線戰敗的時候,倒是乘機收攏了不少友軍的潰兵,又獲得了我軍轉交的部分兵械,讓他的新軍後鋒部,逐漸恢複到七千人左右。
好歹我的人與劉延慶部,兩下合兵一處,也有堪堪近兩萬人馬,足以與陷入某種困局之中,而應對有些乏力的帥司,進行一番交換和要價了。
但根據我的幕僚們分析,不管帥司那些人再怎麽堵心和糾結,在現今有些惡劣的的局勢下,也沒法繼續把我這隻猶有兼職和戰力的部隊,晾在那裏不管不問太久的。得到回歸的消息之後,他們應該比我還著急才是。
因此我並沒能等待上多久,又過了兩天,打著傘蓋頗為招搖的頒旨使臣,在身穿錦繡罩袍的內班騎兵護送下,就風塵仆仆的趕到了我軍中,
然後是一番,擂鼓吹號點齊人馬,聚攏眾將眾星捧月一般的,將對方一行相迎入營中,然後擺下香案聆聽上諭。
在這位宣旨的中年內使,勉為其難的收了一袋子金錁子,留在帳中麵談了一小會之後,就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留下一片雲彩,我們也就成了大本營新置的禦營左軍,
當然,按照這位殿中給事朱彥的說法和交代,這禦營軍可是比同拱衛十二軍標準的,享有一流野戰軍待遇和資序。
特別考慮到我這隻新式戰法的部隊,在軍前的實際情況,一應旗幟服色沿襲不變,隻是在各營團隊火的大小風雷旗鑲邊上,增添了禦左兩個銀繡大字。
此外,作為禦營的象征,給帶來了全套全的軍中鼓吹,在主將的扈衛親隨裏,也多了六對旗牌和槍戟,作為禦營統製官的專屬儀仗。
與此同時,同樣被編入禦營軍資序的,還有另外四支部隊,其中包括那隻曾經在配下協力,名為新軍右廂馬軍,給改編成了禦營前軍;此外還有一麵之緣的徐慶和他的踏白軍,給改編成了禦營後軍;
而其餘的兩隻部隊,則出自中路和西路的麾下,顯然也是頗為善戰且功勳卓著的部隊,不過估計就沒有什麽機會相識了。
雖然同樣是統製官,但因為禦營左軍的主將,乃是大軍序的統製官,於是我的本銜也破格再升了一階,為正四品下千牛衛中郎將,權鄆州經略副使,勳受護軍將軍,國爵永興縣子,食邑兩百。
這樣,我就算沒有繼承羅藩那份家業和名號,這個國爵也夠我傳家後人,飽暖無憂的吃上兩代俸祿了。
依例辛稼軒也遷升為禦營左軍副統製,權鄆州兵馬都監,從四品上;趙隆為禦營左軍都虞侯,權鄆州提刑事從四品下;陸務觀為左軍參議,權毫州長史,正五品上。
就連那位一貫沒有什麽存在感的李觀軍,也因此搖身變成了左軍承宣使,繼續負責軍前的承遞上令、奏報戰果、察訪敵情,以及不便明言的監軍司裏之責。
諸營官以折衝、果毅都尉,領正將、副將銜;營下團官以都頭、校尉,領部將、備將銜;餘下官佐軍士,皆有所升遷。也算是把我在主戰、輔軍、散兵中,權設和正設的那些雜七雜八的頭銜,給統一了起來。
當然了,戰兵裏的矛手和白兵,銃軍裏的銃手、銃兵、銃士、擲彈兵、老擲彈兵等階序,由我個人名下所出的軍種和勤務津貼,還是照舊就是了。
同時按照人頭賞錢二緡,什長以上加給絹半匹,火長給一匹,隊正給兩件,以此類推,到了我的名下,就變成禦賜金牌,飛魚帶,青玉扣,銀魚袋等雜物,外加廣府老城正華門外賜邸一所。
凡軍前糧械諸事,一應歸大本營參轄,別設糧台而另行支給。雖然仍舊依例發在前沿軍行司的配下,卻僅剩下防戍支掉差遣之權,凡人事簽轉並嘉獎事宜,備案帥司後直秉江寧的大本營。
而大本營居然下詔以組建禦營軍為由,直接奪走幾隻前線部隊的管轄權,看起來對前沿軍行司的作為,頗有微辭和意見。
宣布完頒賞嘉獎之後,就該開始著手談條件和交換補償了。這次宣旨的使臣雖然是後方派遣的,卻已經在帥司那裏盤桓了好幾天,這次還帶來了帥司裏的某人。
雖然因為與帥司的那點破爛事,有些東西已經形同撕破了臉麵,但是沒有公開扯旗造反或是擁有自立基礎之前,明麵上的製度和正式流程,還是多少要遵守一下的。
這次跟著中使前來交涉的,同樣是那位李使君的人,實在是在這種那個情況下,其他的人未必敢來了,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了被泄憤的對象了。
比如,不明不白的死在路上,或者失蹤的亂民盜匪之中,諸如此類的意外,也是在所難免的。
不過,相比帥司的其他人,這位專署南麵諸事的李使君,好歹還留有那麽一點情分和淵源在那裏,甚少給我們找麻煩的李觀軍,固然是他的人,給陸務觀通風報信和提供一應人員出奔的便利,也是出自他的手尾和示意。
在那位李觀軍,不,應該是李承宣的擔保下,我也就且捏著鼻子,看看來人怎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