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的秋天一貫是幹旱少雨的,特別在這河南平原上,遭遇過多年不遇的大旱,才過去沒有多久,居然就這麽下雨了。
瀝瀝的細細雨水,很快就變成了將樹葉、屋頂拍打的嘩嘩作響的驟雨直下,一時間視野中的萬物,都被徹天蓋地的濕潤雨氣所籠罩起來。
城外的阡陌縱橫之中,那些有些焉黃不綠的少數作物,也如逢甘霖一般的,慢慢挺立其腰杆來。
而在數百裏外的汴州附近,雨水則衝刷了城池之中的血痕斑駁和濃重腥臭味,而令城市呈現出另一種麵貌來。
但事實上,連我也沒有想到的,這場被當地人傳說為天哭的大雨,隻是後來一連串變化的開端和征兆而已。
所謂天哭者,意在南軍殺戮過甚,老天都看不過眼而,淚若雨下。
但不管怎麽說,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給處於攻勢中的南軍,切切實實的帶來不少麻煩,不僅僅是環境和氣候上的,還有人心上的負麵反應。
比如我麾下的鄆州團,出現了某種躁動,需要我的彈壓,僅僅因為好死不死的,參加屠城的主力也是新軍的名下,我這算是被殃及池魚了,這屎盆子扣在頭上,不是屎也是死了。
平複那些有些躁動的鄆州散兵,及其他在北地征募的人員,這事可不大好做。
為此,我不得不稍微多費了點心思和功夫,僅帶了幾個衛士冒雨隻身入營巡視,並留在其中吃了一頓鄆州地方風味的雜碎三吃,主要用爆肚、炒肝、烤腰花做成的大灶燴菜,然後順便睡了個午覺,才徐徐然回來。
不過,總算是有所收效。
雖然我這不過是效法前人的故智,比如前朝名將郭子儀單騎獨宿營中,收服嘩變的河北官軍段子的縮水版,不過顯然作為古人的這些鄆州兵,卻是相當吃這一套的。
他們對於我的坦然和信任,反應是各種感激涕淋,把胸口拍的邦邦響,說是自當要死力報效雲雲,就差沒有機會讓他們去表現一番了。
這時候,傳來北兵多處登岸偷襲的消息,正所謂士氣可用我自當下令出兵,驅使他們欣然去迎戰了。
擊敗了某處登岸的北兵之後,然後用他們押送著俘虜,打著專屬的旗號,在附近的城中巡遊上一圈之後,地方上的雜音和騷然,自然就消弭不見了。
雖然手段有些刻意和做作,但是人心有時候就是畏威而現實的很。
....。。
與此同時的北軍的陣營裏,一片同仇敵愾的哀傷氣氛中,有少數人卻正在宮台之上舉杯相慶,慶祝南軍所出的這個昏招。
洛都留守張德坤,與兵部尚書楊嗣,隔著人群相互舉杯遙至,算是為這次各自下屬的兩廂配合,當浮一大白。
這恐怕也是他們此生,少數僅有的,或許是最後一次的交集與合作了。而圍繞在他們身旁,其他知情人的聲音,還在繼續著。
“多虧了這場事端,卻讓我們挫敗南逆的成算,有多了一分。”
“養了多年的密營死士,果然是功不可沒啊。。”
“為了這個結果,我在當地的多年布置,可是都舍了出去啊。。”
“如今卻是哀兵可用了,那些別有心思之輩,也得安奈下去了把。。”
雖然在戰場上呈現出節節敗退的頹勢,但是北朝在地方上經營多年的影響和布局,一時間還是無法消弭的,這一次算是給那些南朝軍隊,留下了足夠的伏筆和驚喜。
..。
黃河岸邊的柳林裏,馬留哥,垂頭喪氣的呆在俘虜的叢列裏。他是一名所謂野契丹種的歸化後裔。
自從數百年前契丹大八部聯盟的殘餘,被名將李光弼趕到比渤海國更北,凍土邊緣的山林裏去之後,這些契丹餘孽也從傳統建帳遊牧,倒退到了更加原始落後的氏族漁獵方式,形成所謂的“野人契丹”,或者曰野契丹。
因為當地的環境惡劣,艱苦貧瘠而產出有限,這些契丹後裔沒有足夠的資源,行成像樣的政權組織,隻剩下大大小小結以自保的屯圍,因此過了數百年後,這些飽受極北之域風霜雨雪之苦的野契丹,重新走出山林,南下討生計的人也是比比皆是。
馬留哥這個名字就是從他父輩開始,接受漢地生活方式的產物。他是為數不多的北兵俘虜之一,並且是其中身份最高的一位。
作為剛從東北戰場的前沿,調遣回來的河北戰兵,一路奔忙而休整有限,戰鬥意誌和精神,都不免有些疲遝和削弱。
但是久經沙場的本能和素養,還是令他們堅持到了最後,因此,除了跑不動的傷員,真正囫圇被俘的人其實並不多。
馬留哥是因為久居邊關,未見過多少水,也不會遊泳,因此在下河前不免猶疑了下,才被趕上來的鄉兵。義勇之類,給打昏過去屈辱的做了俘虜。
回想起來,那真是一場先勝後敗,跌宕折轉又令人覺得屈辱絕望的戰鬥。本來他們已經成功奪得多處灘頭,並且就近連成一片。
待到,領駐守在附近的南兵,被他們聲東擊西的多點疑兵,驚擾的不知所措,彼此不能呼應而被個個擊破後。
然後開始分兵兩路,一部繼續向外清掃,追擊著那些對陣起來,實在有些稀鬆平常的駐守部隊;一步轉入就地鞏固灘頭起來,他們多數臨時轉職成工人,用木樁和搭板沿著淺灘泥岸構建起數條,可以靠上大船通過人馬和輜重的簡易棧橋。
一亦下一批騎兵的坐騎,也隨船登上了南岸之後,就在沒有什麽東西可以阻擋他們的肆意馳騁了,而馬留哥就是這麽一名先行渡過來的騎兵官。
這時候,他們終於遭到了當地留守兵馬的反擊,隻是對方雖然是雜流的旗號,卻又有些頑強,受困下風之後,卻抱成團苦苦抵擋,沒有馬上潰敗。
先行登岸的將官們,卻因為全力殲滅之,還是一邊牽製徐徐圖之,一邊繼續分兵產生了分歧。
結果,這一點驕勝和遲疑,卻讓事情急轉直下,變成另一種局麵。
當那些很有些怪異的南兵大隊人馬趕來之後,數千名原本已經成功登岸的河北兵,被對方用幾條單薄的橫陣戰線,給三麵反包圍在臨時開辟的河邊登陸場地內。
因為輕裝潛襲的緣故,僅有隨身的兵刃和部分弓弩,甚至為了盡可能的負載更多兵士,而進行嚴格的減重,讓他們連披甲的比例也不高。
於是,這一些差異,最終成為了他們最大的妨礙。
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幾次三番的出擊,都無法突破這些南軍,所設立的單薄戰線,那明明隻有一排拒馬和架在其後的矛手,卻仿若天塹一般,令這些善戰之士無從突破。
隨著對方火銃排射的爆豆聲響,這些河北健兒肩並肩,胸迭背的,成片成片的倒在了衝擊和突出的短短距離上,剩下的人又撞在那些拒馬和矛叢中,耗盡最後一點餘勇,流幹最後一點鮮血。
當後方的軍將們在爭執中,意識到大勢頗為不妙的時候,他們連後續接應的河船,都已經暴露在了那些南軍的威脅之下。
對方雖然沒有水麵戰鬥的力量,但卻帶來了一種投射頗遠的武器,徑直將可以附著在水麵上燃燒的油脂,拋投到那些駐泊河船的附近。
當幾艘河船被點燃之後,剩下的水師也顧不得許多了,他們幾乎是亂成一片,大呼小叫的搖櫓張帆,慌慌張張的拋下裝卸一半的人員和物資,亂糟糟的匆忙離岸而去。
於是乎,剩下的人都成了棄子,不是苦戰力盡之後,變成束手待斃的俘虜,就是被趕緊河水裏,變成層層疊疊的浮屍。
黃河對岸,張叔夜剛剛得到了一個喜憂參半的消息,濮州的登陸最為成功,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而濟州的兩路援軍已經突破了阻截,與當地堅守的軍民合流,但在兩者之間的鄆州境內,三處登陸的人馬盡皆敗亡的消息,
當他下令將作戰不力逃還的水師並步隊軍將就地斬首,棄屍河中的同時,也終於正視起對岸的某隻人馬來。
瀝瀝的細細雨水,很快就變成了將樹葉、屋頂拍打的嘩嘩作響的驟雨直下,一時間視野中的萬物,都被徹天蓋地的濕潤雨氣所籠罩起來。
城外的阡陌縱橫之中,那些有些焉黃不綠的少數作物,也如逢甘霖一般的,慢慢挺立其腰杆來。
而在數百裏外的汴州附近,雨水則衝刷了城池之中的血痕斑駁和濃重腥臭味,而令城市呈現出另一種麵貌來。
但事實上,連我也沒有想到的,這場被當地人傳說為天哭的大雨,隻是後來一連串變化的開端和征兆而已。
所謂天哭者,意在南軍殺戮過甚,老天都看不過眼而,淚若雨下。
但不管怎麽說,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給處於攻勢中的南軍,切切實實的帶來不少麻煩,不僅僅是環境和氣候上的,還有人心上的負麵反應。
比如我麾下的鄆州團,出現了某種躁動,需要我的彈壓,僅僅因為好死不死的,參加屠城的主力也是新軍的名下,我這算是被殃及池魚了,這屎盆子扣在頭上,不是屎也是死了。
平複那些有些躁動的鄆州散兵,及其他在北地征募的人員,這事可不大好做。
為此,我不得不稍微多費了點心思和功夫,僅帶了幾個衛士冒雨隻身入營巡視,並留在其中吃了一頓鄆州地方風味的雜碎三吃,主要用爆肚、炒肝、烤腰花做成的大灶燴菜,然後順便睡了個午覺,才徐徐然回來。
不過,總算是有所收效。
雖然我這不過是效法前人的故智,比如前朝名將郭子儀單騎獨宿營中,收服嘩變的河北官軍段子的縮水版,不過顯然作為古人的這些鄆州兵,卻是相當吃這一套的。
他們對於我的坦然和信任,反應是各種感激涕淋,把胸口拍的邦邦響,說是自當要死力報效雲雲,就差沒有機會讓他們去表現一番了。
這時候,傳來北兵多處登岸偷襲的消息,正所謂士氣可用我自當下令出兵,驅使他們欣然去迎戰了。
擊敗了某處登岸的北兵之後,然後用他們押送著俘虜,打著專屬的旗號,在附近的城中巡遊上一圈之後,地方上的雜音和騷然,自然就消弭不見了。
雖然手段有些刻意和做作,但是人心有時候就是畏威而現實的很。
....。。
與此同時的北軍的陣營裏,一片同仇敵愾的哀傷氣氛中,有少數人卻正在宮台之上舉杯相慶,慶祝南軍所出的這個昏招。
洛都留守張德坤,與兵部尚書楊嗣,隔著人群相互舉杯遙至,算是為這次各自下屬的兩廂配合,當浮一大白。
這恐怕也是他們此生,少數僅有的,或許是最後一次的交集與合作了。而圍繞在他們身旁,其他知情人的聲音,還在繼續著。
“多虧了這場事端,卻讓我們挫敗南逆的成算,有多了一分。”
“養了多年的密營死士,果然是功不可沒啊。。”
“為了這個結果,我在當地的多年布置,可是都舍了出去啊。。”
“如今卻是哀兵可用了,那些別有心思之輩,也得安奈下去了把。。”
雖然在戰場上呈現出節節敗退的頹勢,但是北朝在地方上經營多年的影響和布局,一時間還是無法消弭的,這一次算是給那些南朝軍隊,留下了足夠的伏筆和驚喜。
..。
黃河岸邊的柳林裏,馬留哥,垂頭喪氣的呆在俘虜的叢列裏。他是一名所謂野契丹種的歸化後裔。
自從數百年前契丹大八部聯盟的殘餘,被名將李光弼趕到比渤海國更北,凍土邊緣的山林裏去之後,這些契丹餘孽也從傳統建帳遊牧,倒退到了更加原始落後的氏族漁獵方式,形成所謂的“野人契丹”,或者曰野契丹。
因為當地的環境惡劣,艱苦貧瘠而產出有限,這些契丹後裔沒有足夠的資源,行成像樣的政權組織,隻剩下大大小小結以自保的屯圍,因此過了數百年後,這些飽受極北之域風霜雨雪之苦的野契丹,重新走出山林,南下討生計的人也是比比皆是。
馬留哥這個名字就是從他父輩開始,接受漢地生活方式的產物。他是為數不多的北兵俘虜之一,並且是其中身份最高的一位。
作為剛從東北戰場的前沿,調遣回來的河北戰兵,一路奔忙而休整有限,戰鬥意誌和精神,都不免有些疲遝和削弱。
但是久經沙場的本能和素養,還是令他們堅持到了最後,因此,除了跑不動的傷員,真正囫圇被俘的人其實並不多。
馬留哥是因為久居邊關,未見過多少水,也不會遊泳,因此在下河前不免猶疑了下,才被趕上來的鄉兵。義勇之類,給打昏過去屈辱的做了俘虜。
回想起來,那真是一場先勝後敗,跌宕折轉又令人覺得屈辱絕望的戰鬥。本來他們已經成功奪得多處灘頭,並且就近連成一片。
待到,領駐守在附近的南兵,被他們聲東擊西的多點疑兵,驚擾的不知所措,彼此不能呼應而被個個擊破後。
然後開始分兵兩路,一部繼續向外清掃,追擊著那些對陣起來,實在有些稀鬆平常的駐守部隊;一步轉入就地鞏固灘頭起來,他們多數臨時轉職成工人,用木樁和搭板沿著淺灘泥岸構建起數條,可以靠上大船通過人馬和輜重的簡易棧橋。
一亦下一批騎兵的坐騎,也隨船登上了南岸之後,就在沒有什麽東西可以阻擋他們的肆意馳騁了,而馬留哥就是這麽一名先行渡過來的騎兵官。
這時候,他們終於遭到了當地留守兵馬的反擊,隻是對方雖然是雜流的旗號,卻又有些頑強,受困下風之後,卻抱成團苦苦抵擋,沒有馬上潰敗。
先行登岸的將官們,卻因為全力殲滅之,還是一邊牽製徐徐圖之,一邊繼續分兵產生了分歧。
結果,這一點驕勝和遲疑,卻讓事情急轉直下,變成另一種局麵。
當那些很有些怪異的南兵大隊人馬趕來之後,數千名原本已經成功登岸的河北兵,被對方用幾條單薄的橫陣戰線,給三麵反包圍在臨時開辟的河邊登陸場地內。
因為輕裝潛襲的緣故,僅有隨身的兵刃和部分弓弩,甚至為了盡可能的負載更多兵士,而進行嚴格的減重,讓他們連披甲的比例也不高。
於是,這一些差異,最終成為了他們最大的妨礙。
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幾次三番的出擊,都無法突破這些南軍,所設立的單薄戰線,那明明隻有一排拒馬和架在其後的矛手,卻仿若天塹一般,令這些善戰之士無從突破。
隨著對方火銃排射的爆豆聲響,這些河北健兒肩並肩,胸迭背的,成片成片的倒在了衝擊和突出的短短距離上,剩下的人又撞在那些拒馬和矛叢中,耗盡最後一點餘勇,流幹最後一點鮮血。
當後方的軍將們在爭執中,意識到大勢頗為不妙的時候,他們連後續接應的河船,都已經暴露在了那些南軍的威脅之下。
對方雖然沒有水麵戰鬥的力量,但卻帶來了一種投射頗遠的武器,徑直將可以附著在水麵上燃燒的油脂,拋投到那些駐泊河船的附近。
當幾艘河船被點燃之後,剩下的水師也顧不得許多了,他們幾乎是亂成一片,大呼小叫的搖櫓張帆,慌慌張張的拋下裝卸一半的人員和物資,亂糟糟的匆忙離岸而去。
於是乎,剩下的人都成了棄子,不是苦戰力盡之後,變成束手待斃的俘虜,就是被趕緊河水裏,變成層層疊疊的浮屍。
黃河對岸,張叔夜剛剛得到了一個喜憂參半的消息,濮州的登陸最為成功,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而濟州的兩路援軍已經突破了阻截,與當地堅守的軍民合流,但在兩者之間的鄆州境內,三處登陸的人馬盡皆敗亡的消息,
當他下令將作戰不力逃還的水師並步隊軍將就地斬首,棄屍河中的同時,也終於正視起對岸的某隻人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