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臣祐的到來證實了蒙元大汗鐵穆耳已經潛逃出宮,眾人皆是大驚,唯有皇帝似鬆了口氣,但其也隻是淡淡言道‘知曉了’。然後好言安撫了一番方臣祐,讓人帶其洗漱休息,好生照顧不準有絲毫怠慢。


    眾臣此時也才知陛下對蒙元朝廷滲透之深,經營之久,連內廷總管都為其收服,為己所用,如此蒙元大汗的一舉一動都在其的掌握之中,有這等助力豈能不勝。大家再看向皇帝的目光除了佩服,也多了敬畏。


    雖然暫時跑了鐵穆耳,但城中的清剿戰鬥依舊有條不紊的展開,至傍晚大的戰鬥已經結束,各處火情被撲滅,城中隻有零星的槍聲響起,除了巡城的軍卒腳步聲,野狗的偶爾吠叫聲,昔日繁華的都市陷入了沉寂,仿佛一座死城一般。


    漫長的一夜後,淩晨十分有快馬馳入行營,信使直奔大殿稟告:昨夜近衛軍會同禦前護軍騎兵旅將潛逃出宮的鐵穆耳一行人圍住,經一夜激戰盡殲其部。蒙元偽汗鐵穆耳在突圍途中被亂槍打死,隨扈的樞密使闊裏吉思斷後被射殺,中書省左丞不忽木暗夜中墜馬,被馬蹄踐踏而死。


    隨行的蒙元偽汗太後以下妃嬪二十餘人被俘獲,隨護的都威衛萬戶察罕以下及怯薛軍三千餘人盡數被殲。繳獲偽元印璽多枚,戰馬千匹,珠寶百餘馱,一應宮禁之物無數,戰場仍在清理之中。


    趙昺又問及詳情,信使稟告道:在戰前事務局探子暗中對大都城周邊三十裏的村鎮進行了詳細調查,共篩選出有疑點的村落十餘處。這些村鎮皆有一個共同點,皆是在大都城建成後由它處遷徙而來,又以蒙古人為主,占地廣闊,除了耕種的土地外,尚有牧場,飼養大量馬匹。且所處之地較為偏僻和封閉,與周邊少有往來,甚至幾十年來婚嫁皆不出村。


    更令人費解的是在圍城之前,蒙元朝廷為了充實力量將周邊村鎮遷民入城,可這些村鎮並未受此影響。在宋軍到來後,他們主動捐納錢糧表示臣服,富戶獻出土地分與村民,簡直就是‘模範村’。但也正是這些反常行為成了事務局的懷疑對象,對他們加以監控。


    事實上這些村鎮都是反骨仔,當鐵穆耳密謀潛逃之時,遣人暗中聯絡他們,從其處調集人手和戰馬,準備糧草,做好接應的準備。事務局也從蛛絲馬跡中判斷出大致範圍,卻不能斷定具體的地點,隻能在周邊撒大網。


    昨夜,鐵穆耳一行人在底下向東北方向潛行了近三十裏,在一處村莊內中出現。為了不打草驚蛇,將他們一網大盡,事務局所屬武力並沒有急於動手。直到他們夜渡榆河,準備再過潮白河進山之時才驟然殺出,將他們困在兩條河間,殲滅於河灘之上。


    敵酋授首,標誌著一個國家的滅亡,眾人興奮不已。趙昺下旨命江璆率臣屬首先入城處理善後和接收事宜,又命鄧光薦與脫歡、方臣祐隨後入城再次甄別鐵穆耳的屍身,以防其詐死逃脫。同時命陸秀夫起草詔書向臨安告捷——大都城破,蒙元滅國!


    次日,鄧光薦呈報,經脫歡和方臣祐仔細甄別確是鐵穆耳無疑。趙昺下旨命將鐵穆耳及殞命的後妃屍體成殮,置於東華門外的偽樞密院大堂,供蒙元舊臣遺民憑吊,著脫歡在城外擇地建陵妥善安葬。闊裏吉思和不忽木的遺體讓家屬領回,自行祭奠和安葬。


    趙昺此舉似是施恩讓遺民祭奠,可在他人眼中確與曝屍無異,隻是為了報複蒙元滅國之恨。實際上他的思想沒有那麽齷齪,而是另有深意,隻是想讓蒙元遺民親眼看到鐵穆耳的屍體,消除其已在破城前潛逃的流言,免得再有蒙古人利用其借屍還魂。


    鐵穆耳靈樞運抵當日,晴朗的天空突然陰雲密布,一場暴雨驟然來臨,傾盆大雨下了整整一天一夜,將護城河水都染成了觸目驚心的黑紅色,流出二十裏外顏色才漸漸淡去。也不知是老天在為一個王朝的覆滅哀鳴,還是在迎接一個新朝的複興。


    五日後,脫歡奏報陵墓已經建成,請旨移靈。其陵選在城外一處皇苑,仿漢人陵墓修建,但倉促間建成十分簡陋,規模甚小,占地不過五畝,封土隻有兩丈高,因為南朝沒有賜下廟號和諡號,陵前墓碑上隻能以漢蒙文題寫‘元末帝之陵’。趙昺開恩,允其在陵區建寺供奉祭祀,為其守陵。


    十日後,江璆奏報,城中基本清理完畢,此戰城中軍民傷亡甚重,搬運出城屍體達三十萬具。北城戰鬥最為激烈,毀損房屋上萬間,道路、商鋪幾乎無一得存。皇城經曆阿難答的荼毒和戰火波及,房屋被毀上千間,但商業區大體得以留存。宮城中由於沒有爆發激烈戰鬥,除皇後翰兒朵皆被燒毀,周邊的殿舍受到波及外,大部分殿宇得以完整保全。


    趙昺下旨先將損毀的城垣和城門修複,疏通城中的道路,允許逃出城的百姓回城重新擇地安居。被俘的蒙元官吏經篩查後可以留用,以便彌補官員短缺的情況;蒙古人除商人和工匠外禁止回城,民遷往山東和兩淮地區分散安置,被俘兵將和官員暫編為伍充作役軍,後續再做安置。


    此戰後,城中的蒙古人和色目人銳減,由八十餘萬人到不足三萬,而大都城也由百萬人口減少至不足十五萬。這樣做雖然殘酷,但是也是為了日後的需要,要將不穩定因素消除。


    不過破城後所獲亦是甚豐,僅糧食就得到百萬石之多,從舊朝勳貴手中收繳金達三十萬兩之巨,銀兩千餘萬兩,珠寶器皿無算,可見蒙元官員貪腐之盛。而宮中也尚存有大量寶物,其中不乏女真當年掠奪汴京皇宮,蒙元強搶臨安皇宮中的舊物,這讓趙昺不由感歎世事弄人啊!


    九月初一,行營遷入大都城,趙昺在大明宮舉行大朝會,召見文武眾臣,同時下旨嘉獎有功,犒賞三軍,大宴三天。但他並沒有久留大都,半月後任命江璆為河北、河南和山東製置使,兼領燕京府事。


    與此同時,開始布置撤軍,第一軍和炮一師駐留大都,戍守山南、山北諸州;第二軍開赴真定鎮守;第三軍開赴長安鎮守;第四軍前往山東;第五軍前往山西;第八軍仍回襄樊;第十二軍和十三軍搭乘海船返回駐地。


    將開戰後編成的十數個保安旅改編為邊防軍分赴宣德、開平、寧德等沿邊重鎮戍守。第一水軍留駐直沽,保衛海防和海運通路。陸戰隊各自規建,工程師則負責在沿邊修建戍堡,利用枯水季修通大運河至大都城內的運河。布置完畢,行駕乘舟沿運河南下還都,至此第二次北伐勝利結束……


    祥興十九年,在趙昺主持下進行行政區域改革,大宋全境共重新規劃為二十個省,一百餘府、千餘州(縣),形成中央、省、府、州(縣)四級行政管理機構。


    同年,趙昺下詔加強海貿,鞏固舊有西洋航線外,利用新開辟環球航線,打入北美、北美市場。同時在南北皇田試種引進的玉米、花生、番薯等新品種。


    祥興二十年,趙昺著令兵部製定軍事要地圖譜,對禁軍和州軍進行整編,擴充騎軍,加強邊防軍力。經多番研討後,保留八個軍的禁軍,炮軍擴編為五個師,騎軍十個師,水軍保留大小艦船千艘,遠征軍得以繼續保留作為戰略支援軍。內地州軍縮編為旅,編餘兵力加強到邊防軍。


    調整後大宋保有禁軍三十萬、州軍十萬,邊軍二十萬,共有兵力達六十萬。而後對諸部軍將進行調整,江鉦致仕,韓振接任樞密副使,一幹禁軍老將回京入樞密院任職,一大批青壯將領晉升各部主將。


    祥興二十一年,趙昺任命降臣方臣祐為高麗招討使,出動水、步軍三萬前往高麗。李氏不敢交戰請降,願為大宋屬國,降爵為王。趙昺賜其為高麗王,以方臣祐為監政,長子入宋為質,年年納貢。


    江南人口增長日益,耕地不足,趙昺下旨江浙人口北遷河北、河南,湖廣人口充實川蜀;又遷山西之民前往陝甘寧地區。將歸附的蒙古人口安置在沿邊,並置州縣管理,將草場分與諸部,各部間不得相互侵擾。


    同年,皇長子趙璟至學齡,趙昺沒有沿襲於宮中聘請帝師教育的舊例,而是讓其入皇家學院學習。此舉引發轟動,京城子弟紛紛入院學習。


    祥興二十二年,陸秀夫等老臣請辭致仕,趙昺以文天祥入主中書省、江璆支持尚書省,陳則翁入門下省,林之武、蔡喬、莊公從等人入京進入六部任職。


    趙昺下旨改臨安為南京,燕京為北京,開始營造宮城,整修城垣。


    祥興二十三年,趙昺北巡,駐蹕開平府,調諸部草原演武,蒙古殘部慌忙北奔,大宋得民數萬戶。


    次年秋,趙昺親領大軍二十萬,分三路深入草原追剿蒙元殘部。此時蒙古人經過數年內鬥,人口銳減,已形同散沙,大部自知不敵紛紛歸附,少數遠遁漠北,大宋收複和林,設置安息總管府管理。


    祥興二十五年,扶桑內亂遣使請求歸附,趙昺斷然拒絕,並切斷與其的所有貿易和文化交流,此策使其與外界日漸隔離,十數年後便陷入衰落,國民貧苦,技術落後,內鬥不已,最終一村之地也敢稱王。


    祥興二十八年,海外作物在中原試種成功後,趙昺向西北各地推廣,並將玉米、花生和番薯作為必征的賦稅,數年後各地遍植,使幹旱貧瘠之地得以豐產,使民免於饑餓。


    同時,趙昺又下旨將皇家所屬工坊北遷中原,開發礦場,建立工廠,促進工業和紡織業發展。


    祥興三十年,經過十數年的發展,大宋經濟日益強盛,貨物行銷四海,趙昺著手推行平民免費教育,在各地開設新式學校,並改革科舉,一改以經史取士的慣例。


    祥興三十五年,趙昺立皇長子為儲,開始讓其學習政務,處理國事。


    祥興四十年,趙昺自南京出發南巡,重走當年入江南的路線,曆時一年足跡遍及沿海諸省,在泉州拜祭了圓寂的師傅。又乘舟出海至瓊州,看遍昔日山水,終於在海之南題寫了心心念念已久的‘天涯海角’四個大字。


    祥興四十二年,楊太後駕崩,趙昺將太後葬於紹興皇陵。次年遷都北京,但其久居南京,將政務交予監國的太子打理。他醉心於編寫教材,教導學生。


    祥興四十五年,趙昺幹脆禪位於太子,改國號複興,自己除專注於教學外,開始發明打造各式機械,推廣蒸汽機的應用,使得大宋進入了工業化時代,進入了工業文明。


    複興五年,知天命的太上皇打造了數艘蒸汽鐵殼船,率領一支百艘萬石大舟出海環遊世界,直至數年才歸,不僅帶回了各種珍惜動植物,還開辟了數條新航線,更重要的是讓大宋士子們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


    複興十年後,太上皇身體日漸衰弱,很少在離京,除了編撰書籍後,含飴弄孫,便是與昔日老臣喝茶回憶往事。


    複興二十年,太上皇常常望著天空發呆,一個夏夜突然雷雨驟至,其麵現喜色言:吾回家了……便悄然逝去!


    太上皇駕崩後,趙璟遵遺囑將其仍葬於紹興皇陵,伴於楊太後陵寢旁,周邊陪葬著與其一起打天下的祥興舊臣。


    眾臣商議給先帝上廟號卻犯了難,祥興帝文治武功本朝曆代皇帝無能出其左右,不僅恢複了漢家江山,還向西北拓地萬裏,並推動了大宋軍事、文化、科技和醫學、農業機械,乃至天文等等的發展。


    最終,皇帝趙璟還是覺得其收複中原,恢複江山的功績最為顯赫,上廟號武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讓你窩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讓你窩心並收藏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