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覺得自己現在就是一個修補匠,無論是上古,還是後世,隻要對現下有用的東西都會拿來試一試。他明白明朝雖然最終也未能夠將蒙古人消滅,但是在立國初期對待蒙古人的政策還是行之有效的。


    朱元璋在起兵之初就將同化已身在明朝的蒙古人、色目人等少數族群,作為明廷公開的目標,這也是後世明朝皇帝的主導政策。當然此也是有一定社會基礎的,蒙古人在進入中原後,便開始重用漢人,試圖實施漢化。


    雖然蒙古人的漢化政策一直執行的不夠徹底,可自漢地長期生活中,這些蒙古人習慣了漢人的飲食,習慣了漢人的風土人情,從開始的抵觸,到慢慢接受,再到融入其中,他們起著漢人的名字,穿著漢人的服飾。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些蒙古人已經成為了漢人。


    趙昺也清楚同化的效果和文化侵蝕的效果遠高於武力征服,可是同化異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且要有著相關政策的支持,不若武力征服來的痛快。尤其是在在蒙古人統治期間,漢人、南人是最低等的種族,深受其殘酷的壓迫,若想放下心中的仇恨是很難的。


    從本心來說,不僅朝中的重臣們以為趙昺做不到,也也自認難以放下。但朱元璋並沒有以牙還牙,反而以公平、懷柔的態度對待蒙古人、色目人。蒙古人之所以能在明朝的治下生活,乃至從軍或者當官,也有賴於朱元璋開明的民族政策。


    對於蒙古人、色目人習俗,予以必要的尊重,蒙古人喜歡遊牧,那麽就將他們安排水草肥美的地方,使其安居樂業;在婚姻方麵,朱元璋希望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通婚,但務必做到兩情相悅,如果漢人不願意,那麽也允許蒙古人同族嫁娶。


    在很多方麵,朱元璋對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一視同仁,有才華的可以參加考試,唯才任用,想要安心生活的,也可以做個普通百姓,想要從軍的,可以到軍中任職。在如此開明政策的支持下,收攏了民心,安定了邊境,很多元朝宗室、將領投靠了明朝,民族矛盾得以緩和。


    正是在開明的民族政策之下,元朝被朱元璋覆滅,原本強大的帝國也被打成了北元殘餘勢力,除部分蒙古人跟隨北上之外,大量的蒙古人留在了中原。而其中有著一技之長的蒙古騎兵進入明軍編製內,成了明軍的一分子。


    不過以趙昺所知那些投誠的元軍並非皆是對大明忠心耿耿,也多次發生降而複叛的事件。而這也是陸秀夫等人所擔心的事情,他是知道答案的,無非是除了精神鼓勵外,再就是多給錢,因為從蒙古軍的傳統上來看更類似於雇傭軍,那麽自然願意找到一位好東家,誰家出錢多,就跟誰幹,而這也是雇傭軍的本質。


    所以說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投降的蒙古騎兵隻看中錢,明廷給工資高,而且穩定,他們就給明廷效力賣命,留下的蒙古騎兵自然也心甘情願為明廷效力。而一旦有人出了更高的價錢,承諾更多的好處,這些蒙古騎兵同樣可以再次叛變。


    新宋軍與蒙元作戰多年,陸續俘獲了不少蒙元軍卒,但初期大多是駐紮在江南的宋朝降軍,隻有少量的蒙古探馬赤軍和地方都萬戶府的鎮戍軍。


    因此處理起來並不困難,最早青壯被編入苦役營中送往瓊州鹽場曬鹽,後來隨著俘獲人數增多又成立了幾個工程兵師,專司從事修築道路、城壘和治水,並分撥給工部和戶部使用。至於蒙古軍軍官大多被處死,也有部分弓馬嫻熟者被編入宋軍充當教頭,教授騎射和養馬技術。


    這個時期被俘的蒙元軍兵相對於宋軍龐大數量而言隻是九牛一毛,根本掀不起風浪來。而隨著首次北伐的勝利,宋軍攻占了兩淮地區,俘敵的數量開始大規模的增長,其中不僅有侍衛親軍、地方鎮戍軍,人員構成也複雜起來。


    雖說依然是漢軍占據了多數,但蒙古人和色目人也有四成左右。趙昺也不得不重新設法處置,他首先赦免了最早的那些俘虜兵,免除他們的苦役放歸鄉裏,又選了一批加以替換。又對各個工程兵師人員加以甄別後,對傷病和老弱加以撫恤後放歸,或是就地安置,也消耗了一批人。


    對於俘獲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趙昺還是堅持處死那些頑固和中堅分子,餘者一部分送往新收的馬場養馬,一部分有技術的送入各個工坊監管勞作。而對於投降的則加以整編,對他們的財產予以保護,按照宋軍的薪餉標準予以發放,不願為軍者同樣授予土地為民。


    首次北伐俘獲的十餘萬蒙元軍兵,相對於江南數千萬人口而言不過是大江中的一掬水而已,且兩淮和江南雖然曾經陷落,但前後不過二十餘年,大多數人還是心向故國的。將他們散於各處依然能輕易的被消化掉。


    至於整編的降軍,主官被授予爵位,薪餉待遇在原基礎上加了一等,並予以厚賜,雖不比他們在蒙元時可以通過各種手段撈的的錢多,但也足夠其與家人過上富足的生活了。且勝在穩定,沒有欠薪和肆意克扣之事發生,大多數人十分滿意。


    至於蒙元軍卒過去也要在各個衛所屯田,朝廷說是給予薪餉,但往往拖欠不給,實際上隻是免去了他們的賦稅,卻要向朝廷、宗主繳納歲貢,忍受上官的盤剝,征戰之時還有自備馬匹和兵仗。所以基礎官兵生活是十分艱苦的,而作為軍戶還要世代為兵,不得從事它業。


    如此而言,大宋軍隊有完備的薪餉和撫恤製度,朝廷為他們提供武器、服裝及飲食,可以說當了兵包吃包住,還給錢,退役後會按照級別發放補助金,有戰功者優先安排到各級衙門中工作,即便返鄉也會優先分配給土地。更重要的是沒有了世代為兵的軍戶身份。


    而今宋軍剛入伍普通士兵的薪餉,雖然不高,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貼家用;一個初級士官的薪餉一般可以保證一個五口之家的基本生活;而成為軍官,他的薪餉差不多就可以奔小康了;到了高級軍官,他的薪餉和補貼已經不遜於朝廷二品大員了。


    因此當下宋軍以降兵為主騎兵第五師和第六師整體十分穩定,自成立的幾年來別說兵變,即使逃兵都沒有出現過。顯然他們十分滿足宋軍的待遇,尤其是可以獲得的隱形待遇,即便陣亡家屬也會獲得足以維持生活的撫恤,當然不會做出背叛的事情發生。


    不過此次北伐卻要深入中原和陝甘及遼東地區,這些地區雖然還是以漢人為主,但已被異族統治上百年之久,且這些地區還聚居著大量的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契丹人等等。他們對宋廷的認同度已經很低了,甚至視為敵國。


    所以說中原地帶民情和政情比之江南和兩淮要複雜的多,其中既得利益者甚眾,趙昺也意識到再按照過去的標準和方式處理戰爭中的俘虜已經不再適用。那樣而言,被列入死亡名單的人都得以十萬來計算,所過之處都要屠戮殆盡,而如此並不利於以後的統治。


    但是如果全要靠金錢去收買,趙昺同樣覺得不妥,畢竟以金錢來維係的忠誠皆是假的,弄不好哪天就會再度反叛而去,拎著你的腦袋另尋金主。所以趙昺覺得用錢收買可以在初期使用,卻不能作為長策之用,最重要的還是民心,隻有廣大百姓得到了實惠,才能實現長治久安,有些人便是想興風作浪也難有擁護者……


    經過商議後,行營以皇帝和朝廷名義向各軍和地方頒布通告,稱:人性皆可與為善,用夏變夷,古之道也。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在告知各族百姓平等外,又誡諭將士若所經之處及城下之日,勿妄殺人,勿奪民財,勿毀民居,勿廢農具,勿殺耕牛,勿掠人子女。民間或有遺棄孤幼在營,父母親戚來求者即還之;對守法商賈不得騷擾、搶奪,買賣公平,更不能強征賦稅,擾亂經濟。


    而後又曉諭中原百姓,朝廷對新收之地,實施與江南相同的政策,按照人口分配土地,征收相同的賦稅,不會予以加征和強征。同時罷免以往所拖欠元廷的賦稅,廢除不合理的借貸,解除與權貴、豪門地主的依附關係,實現耕者有其田,居住有其屋。


    對於那些頑冥不化,堅持與王師為敵者,罪大惡極者要堅決予以殲滅,家產充公。而歸順王師的則可以保留其私財和土地、對其家眷加以保護,朝廷視其功勞予以封賞,繼續加以重用。對於士子則可以參加朝廷組織的科考,或直接征辟入仕為官,予以量才使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讓你窩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讓你窩心並收藏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