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是在月初離開開封的,但這次他是鋪開儀仗大張旗鼓的離開的,此時百姓才知大宋皇帝已經在城中駐蹕多日。雖然沒有出現簞食壺漿的場麵,可能百姓也想看看離開汴京二百年後的舊主,一時間大街上也是人山人海,著實熱鬧了一陣子。
行駕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候離開,趙昺也是有所考慮的,當下大名和濟南戰役已經勝利結束,山東、河南及河北一部皆已收複,他們北複中原的意圖業已暴露,再沒必要隱匿行蹤。其次接近年終,祭祀鞏義諸陵的事情也不能再拖下去了,否則就要被罵作不肖子孫了。
再者,當下的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各部推進的速度超出了戰前的預計。因此需要重新調整部署,製定作戰計劃。而開封已經遠離前線,他們也要向前推進,以便更好、更快的掌握前方情況,及時處理軍情,協調各部。
臨行前,趙昺也對諸事做了布置。盡管靖康之變後,趙構南渡但是依然是以開封為都城,杭州稱臨安,紹興皇陵也隻是做‘攢宮’,以待遷回舊陵,以此表示不忘收複故土的決心。所以盡管開封失落二百年,可名義上仍是大宋的都城。
因而在任命開封主官上讓趙昺頗費思量。開封府尹在五代、宋朝一重要官職,為首都開封府的最高長官,位在尚書下、侍郎上,一般是從一品或二品官銜,若為“儲君”擔任,則為一品官銜。五代、宋初,任開封府尹者,多為事實上的儲君。周世宗、宋真宗於即位前都曾擔任此職。
以後此職就多由親王兼任,其中秦王趙廷美據說也是金匱之盟約定的繼位者,所以由誰擔任府尹就是一個敏感的問題。當下大宋唯一的親王是趙孟錦,擔任著南京留守,再者其也不可能成為儲君。
問題是趙昺現在有了好幾個兒子,雖然沒有確立太子,也因為年紀尚小皆沒有被封為親王,也不存在儲君的問題。可問題是開封府尹其實就是個掛名的,一般不做具體工作,就是傻子也能幹,小孩子自然也不是問題。
但大宋皇室的規矩是當代皇帝的親子皆封親王,也就是說趙昺的幾個兒子天生就有親王的帽子,隻是早晚的問題,當下選一個立為親王爺無不可,不過如此又會引發立嫡之爭。可他不想‘惹事’,更不想為此影響北伐。
此外,以親王權領開封府尹,還會使人以為此是遷都的暗示。而江南人一直擔心遷都後會影響江南的繁華和富庶,所以對於遷都十分抵製,甚至為此反對北伐。
趙昺一者不想在此關鍵時刻節外生枝,進而影響到北伐中原;二者,他與陸秀夫與幾位重臣也曾暗自出皇城實地考察了開封城及周邊的情況,周圍的水係因為黃河泛濫遭到破壞,運河因此改道,失去了昔日水路匯集都會的地位,導致物資輸送成本太高,難以滿足一國之都的需求。
另外黃河水患日趨嚴重,而徹底治理黃河不僅工程浩大,耗費日久,非是十數年之功可以做到。想想一國之都時時要擔心被洪水淹沒,心裏素質再好的皇帝也會惶恐不安。再加上其它諸多因素,趙昺和眾臣皆認為開封不宜再作為都城。
綜合以上因素,趙昺決定以陸秀夫權領開封府尹,而以中樞眾臣兼領開封府事在本朝亦有先例。如此即彰顯了朝廷對於舊都的重視,也免去了諸多的猜疑。不過陸秀夫不可能常駐開封處理具體事務,便又以康寶華為知府,負責具體工作。
康寶華在首次北伐時僅是嘉定知縣,其在蒙元偷襲江南的危機時刻及時將滿城百姓撤到安全地帶,並一把火焚毀了倉廩,使得玉昔帖木兒大軍無法獲得補給。鑒於其優秀表現,戰後升任知府,後又調入尚書省任兵部右侍郎,考評皆為優秀。
此次北伐康寶華隨駕親征,參與接收開封的工作,在短時間內就穩定了民心,恢複了城市秩序。並組織和領導所屬州縣的接收和土地改革,剿滅了周邊盜匪,鎮壓漢奸和舊官,其工作能力受到趙昺及大家的認同,以其為開封知府並無異議。
趙昺和幾位隨扈眾臣考慮到收複廣大區域後,參戰的各部禁軍不得不派兵留守,導致處處分兵,戰鬥力被削弱。他們決定以參戰的州軍為基幹與戰前編練的預備軍團改編成二十個獨立旅,每部兵力控製在五千左右,作為鎮戍軍布署到各地,配合地方州府維護治安和剿滅元軍殘部的任務,讓留守的禁軍迅速歸建。
過去討厭繁瑣禮儀的趙昺這次如此排場的出行,當然不隻是為了宣示主權,恢複對中原的統治,而是另有深意……
鞏義宋皇陵,地處鄭州、洛陽之間的鞏義市,距離宋都開封二百餘裏,距離洛陽城倒是僅百多公裏。南有嵩山,北有黃河;按照自然環境和皇帝的埋葬順序,分為四個陵區。陵墓群涵蓋了北宋除徽欽二宗之外的其餘七帝,加上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陵墓,統稱“七帝八陵”。
陵區周邊就已經戒嚴,所有無關人等不得靠近陵區二十裏以內,形成了一個方圓百裏的封閉區域。在數萬大軍的護持下行駕浩浩蕩蕩的到了鞏義後,趙昺祭陵的首站是鞏義西南陵區,這裏有宣祖趙弘殷的永安陵,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太宗趙光義的永熙陵,祔葬九座後妃陵及陪葬子孫墓。
在女真奪取中原,宋王朝退居江南之後的二百年中,諸陵先是遭到女真人的盜掘,此後又被蒙元洗劫,加之盜匪、流民的破壞,以及風雨的侵蝕,早已經麵目全非。不僅陵墓本身的上宮和下宮毀損嚴重,附屬的闕台、乳台,圍繞陵園建造的寺院、廟宇和行宮皆已坍塌。
在收複開封和洛陽後,趙昺詔令禮部、工部主持,征招工匠和夫役,又將俘獲的數萬蒙元軍兵和抓獲的盜匪等罪犯發配於此修複皇陵。但時間太緊,倉促之間也隻能粗略修複陵區的圍牆,將通往寶頂的神道鏟平,石像生歸位。
與其它陵區相比,此處是大宋肇基三祖的陵寢,也是皇帝此次祭祀的重點,可也隻修複了主要建築,細節尚未晚膳。趙昺至此,尚能看到陵區中遺留著耕種的痕跡,地表尚存收割後的麥茬。圍牆也隻是夯築起來的一道窄窄的土牆,木製建築上的油漆還沒有幹,散發著濃重的味道。
但在趙昺看來,這裏雖不比漢唐時期帝陵的雄偉,可與江南的紹興皇陵狹促逼厭,無陵台無石雕像相比,占地已是十分廣闊,諸帝陵園建製統一,平麵布局相同,皆坐北朝南,除了方正的上宮宮城和下宮之外,還設有闕樓、乳台和雕像,盡管荒涼卻更顯宏偉悲壯。
盡管趙昺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十分理性的人,缺少悲天憫地的感性細胞。可此情此景還是讓他看到了大宋帝國悲情的一麵,她生逢野蠻的遊牧政權,文治天下的大宋皇帝更像是個落魄的流浪漢。
女真人鐵蹄踏平中原,高宗於杭州複國後不久,野蠻人便已長驅直入,闖進鞏義宋陵,開墳掘墓,將隨葬寶物掠奪一空。而後蒙古人又突破長江闖入江南,偏安一隅百餘年的南宋再次淪陷,紹興帝陵再造洗劫,自己也不得不逃出臨安,隨著行朝四處飄零,流落在海外孤島十餘載。
國人往往把在世的人住的房子叫“陽宅”,而把逝去者的墓室叫做“陰宅”。祖墳也屬於陰宅,是關係到子孫後代貧富貴賤、人丁興旺的頭等大事。即便開化的現代社會,選擇墓地的時候也會請人看看,而若是祖墳被挖,那便是不共戴天之仇。
何況在中國古代對祖墳便格外重視,“挖人祖墳”是誅九族的重罪。而古代的帝王更為重視祖墳,稱之“祖廟”,往往於風水最盛的所謂“龍脈”處修建皇家陵園,設有專門的衛戍部隊看守,並認為國運氣數全賴祖先佑護,一旦祖陵有損將危及社稷。
而趙昺到了這個世界,先是埋葬了皇兄,國破家亡之際也隻能秘葬,連個墳頭都不敢留。之後又以護陵之名發起收複江南之戰,孤軍渡海深入江南腹地的紹興陵區,殺人數萬才讓曆代祖宗的墳頭盡數被人挖了。而後又大舉修繕,直到幾年前才將葬於海外的皇兄遷回厚葬。
現下經曆兩次北伐才收複了大宋設立的‘四京’,打到了祖宗們的墳頭前,可看著殘破的陵區,一個個孤零零聳立百餘年的封土堆,遍布的孤墳野塚,不禁享受不到後代的祭祀,還要承受著莫大的屈辱。
趙昺想想自己曆經百戰,多少次死裏逃生,終於到了祖廟之前,也不禁悲從中來。他雖然沒有涕泣橫流,卻也是落淚不止……
行駕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候離開,趙昺也是有所考慮的,當下大名和濟南戰役已經勝利結束,山東、河南及河北一部皆已收複,他們北複中原的意圖業已暴露,再沒必要隱匿行蹤。其次接近年終,祭祀鞏義諸陵的事情也不能再拖下去了,否則就要被罵作不肖子孫了。
再者,當下的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各部推進的速度超出了戰前的預計。因此需要重新調整部署,製定作戰計劃。而開封已經遠離前線,他們也要向前推進,以便更好、更快的掌握前方情況,及時處理軍情,協調各部。
臨行前,趙昺也對諸事做了布置。盡管靖康之變後,趙構南渡但是依然是以開封為都城,杭州稱臨安,紹興皇陵也隻是做‘攢宮’,以待遷回舊陵,以此表示不忘收複故土的決心。所以盡管開封失落二百年,可名義上仍是大宋的都城。
因而在任命開封主官上讓趙昺頗費思量。開封府尹在五代、宋朝一重要官職,為首都開封府的最高長官,位在尚書下、侍郎上,一般是從一品或二品官銜,若為“儲君”擔任,則為一品官銜。五代、宋初,任開封府尹者,多為事實上的儲君。周世宗、宋真宗於即位前都曾擔任此職。
以後此職就多由親王兼任,其中秦王趙廷美據說也是金匱之盟約定的繼位者,所以由誰擔任府尹就是一個敏感的問題。當下大宋唯一的親王是趙孟錦,擔任著南京留守,再者其也不可能成為儲君。
問題是趙昺現在有了好幾個兒子,雖然沒有確立太子,也因為年紀尚小皆沒有被封為親王,也不存在儲君的問題。可問題是開封府尹其實就是個掛名的,一般不做具體工作,就是傻子也能幹,小孩子自然也不是問題。
但大宋皇室的規矩是當代皇帝的親子皆封親王,也就是說趙昺的幾個兒子天生就有親王的帽子,隻是早晚的問題,當下選一個立為親王爺無不可,不過如此又會引發立嫡之爭。可他不想‘惹事’,更不想為此影響北伐。
此外,以親王權領開封府尹,還會使人以為此是遷都的暗示。而江南人一直擔心遷都後會影響江南的繁華和富庶,所以對於遷都十分抵製,甚至為此反對北伐。
趙昺一者不想在此關鍵時刻節外生枝,進而影響到北伐中原;二者,他與陸秀夫與幾位重臣也曾暗自出皇城實地考察了開封城及周邊的情況,周圍的水係因為黃河泛濫遭到破壞,運河因此改道,失去了昔日水路匯集都會的地位,導致物資輸送成本太高,難以滿足一國之都的需求。
另外黃河水患日趨嚴重,而徹底治理黃河不僅工程浩大,耗費日久,非是十數年之功可以做到。想想一國之都時時要擔心被洪水淹沒,心裏素質再好的皇帝也會惶恐不安。再加上其它諸多因素,趙昺和眾臣皆認為開封不宜再作為都城。
綜合以上因素,趙昺決定以陸秀夫權領開封府尹,而以中樞眾臣兼領開封府事在本朝亦有先例。如此即彰顯了朝廷對於舊都的重視,也免去了諸多的猜疑。不過陸秀夫不可能常駐開封處理具體事務,便又以康寶華為知府,負責具體工作。
康寶華在首次北伐時僅是嘉定知縣,其在蒙元偷襲江南的危機時刻及時將滿城百姓撤到安全地帶,並一把火焚毀了倉廩,使得玉昔帖木兒大軍無法獲得補給。鑒於其優秀表現,戰後升任知府,後又調入尚書省任兵部右侍郎,考評皆為優秀。
此次北伐康寶華隨駕親征,參與接收開封的工作,在短時間內就穩定了民心,恢複了城市秩序。並組織和領導所屬州縣的接收和土地改革,剿滅了周邊盜匪,鎮壓漢奸和舊官,其工作能力受到趙昺及大家的認同,以其為開封知府並無異議。
趙昺和幾位隨扈眾臣考慮到收複廣大區域後,參戰的各部禁軍不得不派兵留守,導致處處分兵,戰鬥力被削弱。他們決定以參戰的州軍為基幹與戰前編練的預備軍團改編成二十個獨立旅,每部兵力控製在五千左右,作為鎮戍軍布署到各地,配合地方州府維護治安和剿滅元軍殘部的任務,讓留守的禁軍迅速歸建。
過去討厭繁瑣禮儀的趙昺這次如此排場的出行,當然不隻是為了宣示主權,恢複對中原的統治,而是另有深意……
鞏義宋皇陵,地處鄭州、洛陽之間的鞏義市,距離宋都開封二百餘裏,距離洛陽城倒是僅百多公裏。南有嵩山,北有黃河;按照自然環境和皇帝的埋葬順序,分為四個陵區。陵墓群涵蓋了北宋除徽欽二宗之外的其餘七帝,加上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陵墓,統稱“七帝八陵”。
陵區周邊就已經戒嚴,所有無關人等不得靠近陵區二十裏以內,形成了一個方圓百裏的封閉區域。在數萬大軍的護持下行駕浩浩蕩蕩的到了鞏義後,趙昺祭陵的首站是鞏義西南陵區,這裏有宣祖趙弘殷的永安陵,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太宗趙光義的永熙陵,祔葬九座後妃陵及陪葬子孫墓。
在女真奪取中原,宋王朝退居江南之後的二百年中,諸陵先是遭到女真人的盜掘,此後又被蒙元洗劫,加之盜匪、流民的破壞,以及風雨的侵蝕,早已經麵目全非。不僅陵墓本身的上宮和下宮毀損嚴重,附屬的闕台、乳台,圍繞陵園建造的寺院、廟宇和行宮皆已坍塌。
在收複開封和洛陽後,趙昺詔令禮部、工部主持,征招工匠和夫役,又將俘獲的數萬蒙元軍兵和抓獲的盜匪等罪犯發配於此修複皇陵。但時間太緊,倉促之間也隻能粗略修複陵區的圍牆,將通往寶頂的神道鏟平,石像生歸位。
與其它陵區相比,此處是大宋肇基三祖的陵寢,也是皇帝此次祭祀的重點,可也隻修複了主要建築,細節尚未晚膳。趙昺至此,尚能看到陵區中遺留著耕種的痕跡,地表尚存收割後的麥茬。圍牆也隻是夯築起來的一道窄窄的土牆,木製建築上的油漆還沒有幹,散發著濃重的味道。
但在趙昺看來,這裏雖不比漢唐時期帝陵的雄偉,可與江南的紹興皇陵狹促逼厭,無陵台無石雕像相比,占地已是十分廣闊,諸帝陵園建製統一,平麵布局相同,皆坐北朝南,除了方正的上宮宮城和下宮之外,還設有闕樓、乳台和雕像,盡管荒涼卻更顯宏偉悲壯。
盡管趙昺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十分理性的人,缺少悲天憫地的感性細胞。可此情此景還是讓他看到了大宋帝國悲情的一麵,她生逢野蠻的遊牧政權,文治天下的大宋皇帝更像是個落魄的流浪漢。
女真人鐵蹄踏平中原,高宗於杭州複國後不久,野蠻人便已長驅直入,闖進鞏義宋陵,開墳掘墓,將隨葬寶物掠奪一空。而後蒙古人又突破長江闖入江南,偏安一隅百餘年的南宋再次淪陷,紹興帝陵再造洗劫,自己也不得不逃出臨安,隨著行朝四處飄零,流落在海外孤島十餘載。
國人往往把在世的人住的房子叫“陽宅”,而把逝去者的墓室叫做“陰宅”。祖墳也屬於陰宅,是關係到子孫後代貧富貴賤、人丁興旺的頭等大事。即便開化的現代社會,選擇墓地的時候也會請人看看,而若是祖墳被挖,那便是不共戴天之仇。
何況在中國古代對祖墳便格外重視,“挖人祖墳”是誅九族的重罪。而古代的帝王更為重視祖墳,稱之“祖廟”,往往於風水最盛的所謂“龍脈”處修建皇家陵園,設有專門的衛戍部隊看守,並認為國運氣數全賴祖先佑護,一旦祖陵有損將危及社稷。
而趙昺到了這個世界,先是埋葬了皇兄,國破家亡之際也隻能秘葬,連個墳頭都不敢留。之後又以護陵之名發起收複江南之戰,孤軍渡海深入江南腹地的紹興陵區,殺人數萬才讓曆代祖宗的墳頭盡數被人挖了。而後又大舉修繕,直到幾年前才將葬於海外的皇兄遷回厚葬。
現下經曆兩次北伐才收複了大宋設立的‘四京’,打到了祖宗們的墳頭前,可看著殘破的陵區,一個個孤零零聳立百餘年的封土堆,遍布的孤墳野塚,不禁享受不到後代的祭祀,還要承受著莫大的屈辱。
趙昺想想自己曆經百戰,多少次死裏逃生,終於到了祖廟之前,也不禁悲從中來。他雖然沒有涕泣橫流,卻也是落淚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