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朝廷上下對和議達成共識,推進的速度也在加快,而臨安與大都間的蒙元信使往來也日益頻繁。真金原則上同意割讓四川行省,以換取宋軍退出南陽及放棄索要開封的要求。至於要求釋放被擄往北方的德祐帝及宗親、大臣和工匠一事,蒙元方麵也做出了妥協,針對德祐帝和太後已經出家,宗親接受蒙元敕封,臣僚入職蒙元,且當年被擄往北方的匠人、伎人、宮女等已經婚配安家,他們提出以自願遣返的方式來解決。
趙昺對於這個提議有些為難,也覺得好笑。蒙元所言可以說是現實存在的問題,那些投元的臣僚肯定不敢回來,擔心被誅殺;而那些匠人、宮人等早已被賞賜給功臣或是安排到工坊中,已然是身不由己,去留不取決於自己。而己方又沒有準確的人數和名單,索要也缺乏證據,人家說死了、逃了,甚至隱匿起來,也無處查找。
堂議之上,眾臣也覺得此項缺乏可操作性,但是對於德祐帝及宗室不願回歸者,必須要求本人出具不願歸國的字據。涉及的臣僚也要發布自己不願歸國的聲明,同時蒙元方麵要在被擄者集中的地區發布通告,告知他們可以返回江南。
對於雙方的相互稱呼問題,趙昺也沒有多做糾纏,他不在乎什麽所謂‘父子之國’、‘兄弟之國’,以為在這種問題上浪費時間沒有必要,隻要你國力強盛,其自然會對你避讓三分,尊重有加,那些虛名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隻會增加道義上的負擔。
而對於戰爭賠償問題,則進行了好一番討價還價,這不僅是因為趙昺愛財,也涉及到削弱蒙元的國力,打擊其戰爭潛力,同時還可以借此增加其內部的矛盾。因此大宋咬定賠償黃金十萬兩,白銀二百萬兩,另外就是歸還當年被搶走的圖書賬冊及宗室玉牒及曆代皇帝禦容圖。
賠償數目看似與當年金朝索要的五百萬兩黃金看似懸殊,其實即便是北宋最好的時期,年產黃金也不足八千兩,所以金朝的索賠就是瞎扯,宋朝皇室全家都賠上了,也真沒五百萬兩黃金。因而這個數目是比較客觀的,也是蒙元咬咬牙能夠湊齊的。
主要問題雙方達成共識後,至於開立榷場,交換戰俘及進貢戰馬、牛羊等問題就顯得不那麽重要了,可以在確定原則後,事後再詳談。在十一月十五日的朝會上,趙昺終於在詔書上落了玉璽,雙方在輿圖上劃定了邊界,同時送上賠償,和議之事基本落定。
但是下來涉及到具體落實的問題,為了能夠確保蒙元不會反悔,蒙元和議使團撤離時,將鐵穆耳留下為質,待協議執行完畢後,再放其歸國,而他也隻能在大宋過年了。
與此同時,趙昺分別下詔,令主持川蜀的劉師勇加快進軍速度,接受成都等地,控製交通要地,防止蒙元裹挾百姓、劫掠財物北歸,給自己留下一座空城,重演當年徽宗皇帝收複燕雲時的尷尬事;另一方麵詔令第三軍緩緩後退,撤出南陽地區,釋放被俘的南陽王禿嚕。
改製也在同步進行,經過兩個月的論證和準備,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及相應寺監的職能和人員配置皆已編製完畢,而相應的辦公場所整修和經費已亦到位。趙昺決定正式設衙,同時對官員進行調整,因為下個月就是臘月,他又要開始祭祀之旅。
臘月初一,在當年最後一個大朝會上,趙昺下詔恢複三省製度。任命陸秀夫為中書省左相,高應鬆為右相;以王應麟為門下省左相,鄧光薦為右相;以文天祥為尚書省左相,江璆為右相;以鄧文原為禦史中丞。樞密院依然由他兼任正使,以江鉦為副使、劉洙為樞密僉事。
同時趙昺對於尚書省六部尚書進行調整,陳則翁兄弟職務不變,仍分為戶部和兵部尚書;以周翔為工部尚書;謝枋得為吏部尚書;謝翱為禮部尚書;何仁德調任刑部尚書;各部屬官經堂議和廷議後再進行調整。同時宣布以應節嚴、劉黻、馬廷鸞、徐宗仁、陳仲微為祭陵使,隨王伴駕祭拜紹興諸陵。
宣布完畢,趙昺下旨通令天下。大家都知道這次調整是一次轉折點,標誌著當初行朝老一代的領軍人物榮退,新生代的官員走上了前台,朝廷執宰的新老更迭完成。同時也標明小皇帝對權力完成了全麵的接管,徹底擺脫了舊朝的影響,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接下來幾天,趙昺是忙得手抽筋,各省主官履職,開始提名和舉薦次級官員。他們不僅要經過皇帝的審定,還要分批上殿答對,通過麵試才能夠得到正式任命。所以他不僅問的口感舌燥,還簽閱了上百份的任命詔書,手怎能不抽筋。
當然這次調整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帥府係’,很多人進入朝廷中樞部門,或是成為封疆大吏。當然這也是對他們十餘年來忠心耿耿追隨趙昺及立下功勳的褒獎,而同時舊行朝的官員大部分被致仕,或是調整到非核心部門,甚至賦閑休養。
不管怎麽說,現在趙昺的親信已經進入朝廷高層,掌控了中、下層,外朝已經基本能夠做到政令通達。對於內廷的調整,他準備延後至新年之後,一個因為與幾個執宰在相關問題上尚有分歧。這無關於忠心,而是兩個階級的‘鬥爭’,大家都想為各自的階層爭取利益,不希望出現一個可與外朝分庭抗禮的內廷……
臘月初十,趙昺的祭祀之旅開啟,在過去這可以稱之為皇帝和宗室們的狂歡節。他們雖然出身高貴,地位崇高,但是也很可憐,沒有詔令是不能離開京城半步,而皇帝也差不多,一年到頭出宮的機會都不多,等於被軟禁在城中。每年一般隻有年終祭陵才可以出城在附近溜達一圈,這對於他們算的上是難得一次放風。
但是對於在外野慣了的趙昺,定多算是一次郊遊,且是十分辛苦的活兒,從心裏說還是不大情願的。不過今年發生的大事太多了,收複兩淮、奪取南京,要回川蜀,自己還添了孩子,這些事情都得跟列祖列宗們念叨念叨,讓他們一起高興的同時,也求得他們保佑。
因為今年的祭典規模大,因而出動的人馬比之往年也要多,護駕的除親衛旅一個團,還有護軍騎兵旅兩個團及第五旅。且此次出行沒有如前次乘船,而是從陸路前往紹興陵區。伴駕的除了行將致仕的五位老臣,禮部及相關寺監人員,共計三萬餘人。
參與祭陵的人都很興奮,這不僅是因為皇帝會照例賞賜金帛等物,也是一種榮耀,畢竟這是國家最大的祭典之一。而幾個老臣同樣如此,在行將致仕的時候,還有機會主持祭陵大典,也是皇帝對他們為朝廷做出貢獻的肯定,可以為自己一生宦海畫上一個圓滿的結局。
不過這些對於趙昺來說簡直就是一種煎熬,第一天出發後,剛出城不過十裏就到達行宮休息。而按照規定的行程一日三十裏,然後入駐下一個行宮,接受當地官員覲見,然後第二天依然如此,周而複始直至結束。簡直是再無聊不過了,唯一的好處就是能出城透透氣,不必每天陷在文牘之中。
行不過兩日,趙昺已經有些不耐煩了,車行如牛,走了半天還沒有十裏地,這讓習慣於行軍快馬加鞭的他來說與浪費生命無異。但是規矩如此,行程也是計劃好的,每日行到哪裏,住在哪裏,吃什麽,見什麽人,都已吩咐下去,他若是加以改變,底下就亂了套。
好在趙昺此次出行,出了城就換下華而不實的駱車,轉乘四輪馬車。他的禦車車體寬大,可坐可臥,還點著炭爐,要舒服、自由的多。行到第三天,李三娘也放棄了駱車,移步禦車上了,接著章屏、王妤也擠上來,隻有皇後吳曦還堅持乘坐即顛簸,又漏風的駱車。
祭陵之行對於趙昺來說很平常,但對於幾位後妃來說卻是難得的出宮機會,因而皆想跟著出來。皇後作為國母,沒有不可推卸之事,當然必定要去。但是臨近年底,宮中也有一應事務需要有人主持,於是就留下皇貴妃陳淑,其他幾個人都隨行伴駕。
趙昺將車簾撩開一條縫向後看去,吳曦的駱車在後隨行,顯得是那麽孤寂。
平息伏闕上疏之事後,他訓斥了吳曦和陳淑二人。陳家反應迅速立刻上書請罪,請求責罰,並嚴懲參與此事的子弟,將其遣送回鄉,嚴加看管思過。而吳家卻反應遲緩,雖說也上書請罪,但多有自辯之詞,為自家開脫,忙著甩鍋,對於參與者隻是板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在他看來很是缺乏誠意,也讓他很是不滿……
趙昺對於這個提議有些為難,也覺得好笑。蒙元所言可以說是現實存在的問題,那些投元的臣僚肯定不敢回來,擔心被誅殺;而那些匠人、宮人等早已被賞賜給功臣或是安排到工坊中,已然是身不由己,去留不取決於自己。而己方又沒有準確的人數和名單,索要也缺乏證據,人家說死了、逃了,甚至隱匿起來,也無處查找。
堂議之上,眾臣也覺得此項缺乏可操作性,但是對於德祐帝及宗室不願回歸者,必須要求本人出具不願歸國的字據。涉及的臣僚也要發布自己不願歸國的聲明,同時蒙元方麵要在被擄者集中的地區發布通告,告知他們可以返回江南。
對於雙方的相互稱呼問題,趙昺也沒有多做糾纏,他不在乎什麽所謂‘父子之國’、‘兄弟之國’,以為在這種問題上浪費時間沒有必要,隻要你國力強盛,其自然會對你避讓三分,尊重有加,那些虛名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隻會增加道義上的負擔。
而對於戰爭賠償問題,則進行了好一番討價還價,這不僅是因為趙昺愛財,也涉及到削弱蒙元的國力,打擊其戰爭潛力,同時還可以借此增加其內部的矛盾。因此大宋咬定賠償黃金十萬兩,白銀二百萬兩,另外就是歸還當年被搶走的圖書賬冊及宗室玉牒及曆代皇帝禦容圖。
賠償數目看似與當年金朝索要的五百萬兩黃金看似懸殊,其實即便是北宋最好的時期,年產黃金也不足八千兩,所以金朝的索賠就是瞎扯,宋朝皇室全家都賠上了,也真沒五百萬兩黃金。因而這個數目是比較客觀的,也是蒙元咬咬牙能夠湊齊的。
主要問題雙方達成共識後,至於開立榷場,交換戰俘及進貢戰馬、牛羊等問題就顯得不那麽重要了,可以在確定原則後,事後再詳談。在十一月十五日的朝會上,趙昺終於在詔書上落了玉璽,雙方在輿圖上劃定了邊界,同時送上賠償,和議之事基本落定。
但是下來涉及到具體落實的問題,為了能夠確保蒙元不會反悔,蒙元和議使團撤離時,將鐵穆耳留下為質,待協議執行完畢後,再放其歸國,而他也隻能在大宋過年了。
與此同時,趙昺分別下詔,令主持川蜀的劉師勇加快進軍速度,接受成都等地,控製交通要地,防止蒙元裹挾百姓、劫掠財物北歸,給自己留下一座空城,重演當年徽宗皇帝收複燕雲時的尷尬事;另一方麵詔令第三軍緩緩後退,撤出南陽地區,釋放被俘的南陽王禿嚕。
改製也在同步進行,經過兩個月的論證和準備,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及相應寺監的職能和人員配置皆已編製完畢,而相應的辦公場所整修和經費已亦到位。趙昺決定正式設衙,同時對官員進行調整,因為下個月就是臘月,他又要開始祭祀之旅。
臘月初一,在當年最後一個大朝會上,趙昺下詔恢複三省製度。任命陸秀夫為中書省左相,高應鬆為右相;以王應麟為門下省左相,鄧光薦為右相;以文天祥為尚書省左相,江璆為右相;以鄧文原為禦史中丞。樞密院依然由他兼任正使,以江鉦為副使、劉洙為樞密僉事。
同時趙昺對於尚書省六部尚書進行調整,陳則翁兄弟職務不變,仍分為戶部和兵部尚書;以周翔為工部尚書;謝枋得為吏部尚書;謝翱為禮部尚書;何仁德調任刑部尚書;各部屬官經堂議和廷議後再進行調整。同時宣布以應節嚴、劉黻、馬廷鸞、徐宗仁、陳仲微為祭陵使,隨王伴駕祭拜紹興諸陵。
宣布完畢,趙昺下旨通令天下。大家都知道這次調整是一次轉折點,標誌著當初行朝老一代的領軍人物榮退,新生代的官員走上了前台,朝廷執宰的新老更迭完成。同時也標明小皇帝對權力完成了全麵的接管,徹底擺脫了舊朝的影響,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接下來幾天,趙昺是忙得手抽筋,各省主官履職,開始提名和舉薦次級官員。他們不僅要經過皇帝的審定,還要分批上殿答對,通過麵試才能夠得到正式任命。所以他不僅問的口感舌燥,還簽閱了上百份的任命詔書,手怎能不抽筋。
當然這次調整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帥府係’,很多人進入朝廷中樞部門,或是成為封疆大吏。當然這也是對他們十餘年來忠心耿耿追隨趙昺及立下功勳的褒獎,而同時舊行朝的官員大部分被致仕,或是調整到非核心部門,甚至賦閑休養。
不管怎麽說,現在趙昺的親信已經進入朝廷高層,掌控了中、下層,外朝已經基本能夠做到政令通達。對於內廷的調整,他準備延後至新年之後,一個因為與幾個執宰在相關問題上尚有分歧。這無關於忠心,而是兩個階級的‘鬥爭’,大家都想為各自的階層爭取利益,不希望出現一個可與外朝分庭抗禮的內廷……
臘月初十,趙昺的祭祀之旅開啟,在過去這可以稱之為皇帝和宗室們的狂歡節。他們雖然出身高貴,地位崇高,但是也很可憐,沒有詔令是不能離開京城半步,而皇帝也差不多,一年到頭出宮的機會都不多,等於被軟禁在城中。每年一般隻有年終祭陵才可以出城在附近溜達一圈,這對於他們算的上是難得一次放風。
但是對於在外野慣了的趙昺,定多算是一次郊遊,且是十分辛苦的活兒,從心裏說還是不大情願的。不過今年發生的大事太多了,收複兩淮、奪取南京,要回川蜀,自己還添了孩子,這些事情都得跟列祖列宗們念叨念叨,讓他們一起高興的同時,也求得他們保佑。
因為今年的祭典規模大,因而出動的人馬比之往年也要多,護駕的除親衛旅一個團,還有護軍騎兵旅兩個團及第五旅。且此次出行沒有如前次乘船,而是從陸路前往紹興陵區。伴駕的除了行將致仕的五位老臣,禮部及相關寺監人員,共計三萬餘人。
參與祭陵的人都很興奮,這不僅是因為皇帝會照例賞賜金帛等物,也是一種榮耀,畢竟這是國家最大的祭典之一。而幾個老臣同樣如此,在行將致仕的時候,還有機會主持祭陵大典,也是皇帝對他們為朝廷做出貢獻的肯定,可以為自己一生宦海畫上一個圓滿的結局。
不過這些對於趙昺來說簡直就是一種煎熬,第一天出發後,剛出城不過十裏就到達行宮休息。而按照規定的行程一日三十裏,然後入駐下一個行宮,接受當地官員覲見,然後第二天依然如此,周而複始直至結束。簡直是再無聊不過了,唯一的好處就是能出城透透氣,不必每天陷在文牘之中。
行不過兩日,趙昺已經有些不耐煩了,車行如牛,走了半天還沒有十裏地,這讓習慣於行軍快馬加鞭的他來說與浪費生命無異。但是規矩如此,行程也是計劃好的,每日行到哪裏,住在哪裏,吃什麽,見什麽人,都已吩咐下去,他若是加以改變,底下就亂了套。
好在趙昺此次出行,出了城就換下華而不實的駱車,轉乘四輪馬車。他的禦車車體寬大,可坐可臥,還點著炭爐,要舒服、自由的多。行到第三天,李三娘也放棄了駱車,移步禦車上了,接著章屏、王妤也擠上來,隻有皇後吳曦還堅持乘坐即顛簸,又漏風的駱車。
祭陵之行對於趙昺來說很平常,但對於幾位後妃來說卻是難得的出宮機會,因而皆想跟著出來。皇後作為國母,沒有不可推卸之事,當然必定要去。但是臨近年底,宮中也有一應事務需要有人主持,於是就留下皇貴妃陳淑,其他幾個人都隨行伴駕。
趙昺將車簾撩開一條縫向後看去,吳曦的駱車在後隨行,顯得是那麽孤寂。
平息伏闕上疏之事後,他訓斥了吳曦和陳淑二人。陳家反應迅速立刻上書請罪,請求責罰,並嚴懲參與此事的子弟,將其遣送回鄉,嚴加看管思過。而吳家卻反應遲緩,雖說也上書請罪,但多有自辯之詞,為自家開脫,忙著甩鍋,對於參與者隻是板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在他看來很是缺乏誠意,也讓他很是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