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真不賴我
“大家是不是擔心南朝會變本加厲,繼續討要漢中?”眼見幾個人都不表態,李思衍笑著問道。
“正是,漢中有蜀口之稱,這等於封閉了他們進軍關中的通路,其豈肯善罷甘休!”桑哥搖頭道。
“殿下與兩位上官是不是以為南朝尚有發動大戰的之力?非也,南朝如今也是強弩之末,再無力繼續北進,同樣希望與我朝議和!”李思衍自問自答道。
“何以見得?”李謙皺皺眉問道,他清楚此判斷決定己方和議的走向和結果,不能不重視。
“這些日子,下官閑來無事,常常在城中閑逛,發現了些端倪。”李思衍捋捋胡須道,“民以食為天,為保京畿穩定,臨安的糧價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且即便遇到災荒亦能維持穩定。而下官問過些糧商,今年稻米價格比之往年每石要貴二十文,但今秋江東並無大災,糧食也未欠產,仍是一個豐年。”
“一石稻米長了區區二十文,這又與和議何關!”鐵穆耳揶揄道。
“殿下不要小看這二十文,江東所出稻米可供天下人食用,往年通過運河可向大都輸送三百多萬石之多,但是作為南朝首善之地的京城糧食都漲了二十文,這就極為不正常了。”李思衍不以為杵地笑道。
“嗯,李尚書所言有理。”李謙言道,“京城糧食價格上漲,說明南朝糧食發生了短缺,朝廷為了穩定兩淮和籌措軍糧,不得不大肆從民間糶糧,導致民間也缺糧,價格自然上漲。不要小瞧區區二十文,每年僅所需軍糧要數百萬石,那麽南朝就需多付出上百萬貫的支出,加之要貼補兩淮的流民,所需就更多。”
“那僅僅據此也不能說南朝就無力發動大戰啊!”桑哥皺皺眉道。他知道兩人說的不錯,但是也不想看他們得意,冷笑道。
“左相,若是僅如此,下官也不敢妄言。”李思衍心中暗歎口氣,但臉上依然帶笑道,“如今漲價的不僅是糧食,還有鹽。從前南朝一直維持著低鹽價,現今市麵上也漲了五文,而鹽是由官府專賣,私人不能插手,說明因為財政困難,不得不提高鹽稅,以彌補虧空。”
“另外,下官還發現市麵上百姓所持多為新鈔,這也可以說明南朝國庫已經出現虧空,隻得加印新鈔來彌補不足,他們沒錢又如何繼續北進。下官想南朝之所以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突然止步於應天府,多半也是因為財政緊張,為了不引發內亂,隻能答應和議,停止大規模的攻勢。”
“李尚書心細如發,查看的很細。”李謙連連點頭道,“如此想來,前時南朝士紳入京上書,也是因為‘士紳一體納稅’之事。南朝一直實施右文之策,對士紳減免稅賦,現在不惜冒天下大不韙得罪士紳,也是為了增加稅賦,組建李尚書的判斷是正確的。”
“所以說,南朝不是不想打,而是也沒錢了!”鐵穆耳聽明白了,哈哈笑道,“那我們又何必急於與南朝和談,等他們等不及的時候自會降低條件的。”
“殿下差矣!”李思衍擺手道,“南朝收複江南僅三年,需要穩定民心,所以不能竭澤而漁,隻能緩圖。但這不表明他們失去了發動局部進攻的能力,而我朝已近燈枯油幹,急於休養生息,恢複元氣,卻是等不得。”
“這又是為何?”鐵穆耳看向桑哥問道。
“殿下,這就如同西北,即便已經平定了阿裏不哥,海都也是連敗,但是我們也不得不陳兵十數萬備戰。而中原同樣如此,我朝為了抵禦南朝北伐,不僅損失了十數萬精銳之師,財源亦近枯竭。朝廷儲備的糧草幾乎耗盡,民間幾經征收……隻怕明年春荒已定。而我朝若不能與南朝達成和議,就得陳重兵於前線,人吃馬喂全仗朝廷供給,實在是耗不起了!”桑哥歎聲道……
…………
蒙元使團以四川換取開封和南陽的提議送上了趙昺的案頭,他本來還很高興,可看完了卻有種如鯁在喉的感覺,按照輿圖標注,漢中竟然不包括其中。讓他暗罵自己事前疏忽了,事前竟然沒有搞明白漢中竟然不屬於四川。
開疆拓土是大事,趙昺當然不會就這麽放過,還是讓馬端臨給自己講了講四川地名的演變,以及轄區的變化。一番解說下來,讓他羞愧難當,當然這個時候自己是萬萬不能承認自己的疏忽,畢竟雙方還沒有正式達成和議。但他也清楚想再從蒙元手中把漢中敲回來的可能性太小了,畢竟誰也不願意將命門讓別人捏在手裏。
說起來也是趙昺前世中《三國演義》的毒太深,一直認為劉備占西川,據漢中,號稱蜀王,那麽就認為漢中想當然的就是四川的一部分。但是史實又教育了他一回,三國時期甚至都沒有四川這個地名,自然也就沒有漢中歸四川一說了。
漢中之名來源於楚人,屈原楚辭中有“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之語,因其本源在襄陽與南陽之間,漢水流經楚國腹地,因此有漢北、漢東、漢中之稱。此稱隨楚人西擴而範圍不斷擴大延伸,等到秦設漢中郡時,漢中已是北盡秦嶺,南抵巴山,西過嘉陵江,東到楚長城與荊山的龐大行政區了。
漢中郡治初始設在西城,即陝西安康,東漢西移南鄭,漢末漢中郡四分為西城、上庸、房陵,分中遊之勢,漢中遂成上遊盆地專稱,完美實現了地名漂移的轉換史。
“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在這個時候,大多數人包括趙昺皆會以曆代無漢中則無蜀,從而證明漢中曾經屬於四川。然而兩漢益州地跨西南,漢中與益皆並為一郡;西晉三分益州,梁州管轄巴漢七郡;唐設諸道,興元東連襄陽,同屬山南道。
中間幾經變化,到了宋朝開國,宋兵取蜀,因為善後工作不當,縱兵劫掠蜀地,致使蜀地先後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叛亂。麵對蜀地的複雜形勢,太祖便在漢中這個蜀口咽喉上動起了心思,乾德五年,趙匡胤頒詔三泉縣直屬京師,開我國縣級行政區直屬中央的先例。
趙昺發現老祖宗們對蜀地一直不放心,經過幾十年對蜀地行政區不斷的重組拆分,終於將蜀地州縣分割合並為益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和梓州路。益州路主要是川西成都平原,利州路是山南與川北山地,夔州路是川東山地與河穀,梓州路是川中與川南的丘陵地區。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此時才有了今日之名。
對於這番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的結果,趙昺也不得不佩服,巴蜀終於被中原王朝第一次完全征服。這次不但征服了平原和盆地,連山地和丘陵都征服了,過去統治者隻能占據大道、城市和平原,今日可以一路推進到山腰、山頭了。
長時間的和平,四川的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無盡的人口在繁育之後,逐次填滿了川西的盆地和丘陵,川東的河穀和山地,川北的盆地與山地,農業墾殖沿著河穀進行,小麥填滿山坡,水稻填滿河穀,從漢江、嘉陵江、渠江的各個山穀鋪滿開去。而農業的開發征服了蜀地大大小小的溪穀山侗,致使山地成為了農業海洋中的孤島。
到了南遷之時,蜀地六城格局基本形成,成都、嘉定、保寧、重慶、遵義和漢中,成都是川西丘陵中的平原中心,嘉定是滇蜀的通道和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的交匯樞紐,保寧是川北山地和嘉陵江航運的中心,重慶是長江和嘉陵江航運交匯的樞紐,漢中是盆地中心和漢江、嘉陵江航運末端,遵義是宋人伸向雲貴石灰岩高原的交通前哨。
四川的農商業的繁榮和發展,趙昺以為這也是其的不幸,人口的流動和商旅的往來,這也等於標明和貫通了大大小小入蜀的路線,蜀地從此無險可守矣。而事實也證明漢中在此後基本沒有發揮過它應有的作用,反而成為北方諸勢力深入蜀地的大本營。
但在此時漢中都是作為一個大行政區,與四川盆地內的行政區同列,並不存在上下隸屬關係,即使到了北宋列路,亦為川峽四路之一,雖有四川之名出現,也隻是俗稱而已,非正式行政區劃。
蒙元攻入四川後,又像大宋似的來了番神操作,中統元年八月,蒙古帝國設立秦蜀行省,中統三年改稱陜西四川行中書省,治所奉元,以關中地區作為經略西南蜀地的大本營。隨著戰事深入,行省治所和轄區不斷向前線深入,七年移治興元,八年移治利州,滅宋戰爭結束後遷回奉元。
至前兩年四川行省才單獨分列出來,漢中歸於陝西行省而非四川行省,而趙昺也終於為自己找到一個自我安慰的理由,那會兒自己正被太後奪去監國之權,在西湖上閑遊,哪裏會知道這些變化,因此出現點失誤,真不賴我……
書客居閱讀網址:
“大家是不是擔心南朝會變本加厲,繼續討要漢中?”眼見幾個人都不表態,李思衍笑著問道。
“正是,漢中有蜀口之稱,這等於封閉了他們進軍關中的通路,其豈肯善罷甘休!”桑哥搖頭道。
“殿下與兩位上官是不是以為南朝尚有發動大戰的之力?非也,南朝如今也是強弩之末,再無力繼續北進,同樣希望與我朝議和!”李思衍自問自答道。
“何以見得?”李謙皺皺眉問道,他清楚此判斷決定己方和議的走向和結果,不能不重視。
“這些日子,下官閑來無事,常常在城中閑逛,發現了些端倪。”李思衍捋捋胡須道,“民以食為天,為保京畿穩定,臨安的糧價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且即便遇到災荒亦能維持穩定。而下官問過些糧商,今年稻米價格比之往年每石要貴二十文,但今秋江東並無大災,糧食也未欠產,仍是一個豐年。”
“一石稻米長了區區二十文,這又與和議何關!”鐵穆耳揶揄道。
“殿下不要小看這二十文,江東所出稻米可供天下人食用,往年通過運河可向大都輸送三百多萬石之多,但是作為南朝首善之地的京城糧食都漲了二十文,這就極為不正常了。”李思衍不以為杵地笑道。
“嗯,李尚書所言有理。”李謙言道,“京城糧食價格上漲,說明南朝糧食發生了短缺,朝廷為了穩定兩淮和籌措軍糧,不得不大肆從民間糶糧,導致民間也缺糧,價格自然上漲。不要小瞧區區二十文,每年僅所需軍糧要數百萬石,那麽南朝就需多付出上百萬貫的支出,加之要貼補兩淮的流民,所需就更多。”
“那僅僅據此也不能說南朝就無力發動大戰啊!”桑哥皺皺眉道。他知道兩人說的不錯,但是也不想看他們得意,冷笑道。
“左相,若是僅如此,下官也不敢妄言。”李思衍心中暗歎口氣,但臉上依然帶笑道,“如今漲價的不僅是糧食,還有鹽。從前南朝一直維持著低鹽價,現今市麵上也漲了五文,而鹽是由官府專賣,私人不能插手,說明因為財政困難,不得不提高鹽稅,以彌補虧空。”
“另外,下官還發現市麵上百姓所持多為新鈔,這也可以說明南朝國庫已經出現虧空,隻得加印新鈔來彌補不足,他們沒錢又如何繼續北進。下官想南朝之所以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突然止步於應天府,多半也是因為財政緊張,為了不引發內亂,隻能答應和議,停止大規模的攻勢。”
“李尚書心細如發,查看的很細。”李謙連連點頭道,“如此想來,前時南朝士紳入京上書,也是因為‘士紳一體納稅’之事。南朝一直實施右文之策,對士紳減免稅賦,現在不惜冒天下大不韙得罪士紳,也是為了增加稅賦,組建李尚書的判斷是正確的。”
“所以說,南朝不是不想打,而是也沒錢了!”鐵穆耳聽明白了,哈哈笑道,“那我們又何必急於與南朝和談,等他們等不及的時候自會降低條件的。”
“殿下差矣!”李思衍擺手道,“南朝收複江南僅三年,需要穩定民心,所以不能竭澤而漁,隻能緩圖。但這不表明他們失去了發動局部進攻的能力,而我朝已近燈枯油幹,急於休養生息,恢複元氣,卻是等不得。”
“這又是為何?”鐵穆耳看向桑哥問道。
“殿下,這就如同西北,即便已經平定了阿裏不哥,海都也是連敗,但是我們也不得不陳兵十數萬備戰。而中原同樣如此,我朝為了抵禦南朝北伐,不僅損失了十數萬精銳之師,財源亦近枯竭。朝廷儲備的糧草幾乎耗盡,民間幾經征收……隻怕明年春荒已定。而我朝若不能與南朝達成和議,就得陳重兵於前線,人吃馬喂全仗朝廷供給,實在是耗不起了!”桑哥歎聲道……
…………
蒙元使團以四川換取開封和南陽的提議送上了趙昺的案頭,他本來還很高興,可看完了卻有種如鯁在喉的感覺,按照輿圖標注,漢中竟然不包括其中。讓他暗罵自己事前疏忽了,事前竟然沒有搞明白漢中竟然不屬於四川。
開疆拓土是大事,趙昺當然不會就這麽放過,還是讓馬端臨給自己講了講四川地名的演變,以及轄區的變化。一番解說下來,讓他羞愧難當,當然這個時候自己是萬萬不能承認自己的疏忽,畢竟雙方還沒有正式達成和議。但他也清楚想再從蒙元手中把漢中敲回來的可能性太小了,畢竟誰也不願意將命門讓別人捏在手裏。
說起來也是趙昺前世中《三國演義》的毒太深,一直認為劉備占西川,據漢中,號稱蜀王,那麽就認為漢中想當然的就是四川的一部分。但是史實又教育了他一回,三國時期甚至都沒有四川這個地名,自然也就沒有漢中歸四川一說了。
漢中之名來源於楚人,屈原楚辭中有“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之語,因其本源在襄陽與南陽之間,漢水流經楚國腹地,因此有漢北、漢東、漢中之稱。此稱隨楚人西擴而範圍不斷擴大延伸,等到秦設漢中郡時,漢中已是北盡秦嶺,南抵巴山,西過嘉陵江,東到楚長城與荊山的龐大行政區了。
漢中郡治初始設在西城,即陝西安康,東漢西移南鄭,漢末漢中郡四分為西城、上庸、房陵,分中遊之勢,漢中遂成上遊盆地專稱,完美實現了地名漂移的轉換史。
“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在這個時候,大多數人包括趙昺皆會以曆代無漢中則無蜀,從而證明漢中曾經屬於四川。然而兩漢益州地跨西南,漢中與益皆並為一郡;西晉三分益州,梁州管轄巴漢七郡;唐設諸道,興元東連襄陽,同屬山南道。
中間幾經變化,到了宋朝開國,宋兵取蜀,因為善後工作不當,縱兵劫掠蜀地,致使蜀地先後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叛亂。麵對蜀地的複雜形勢,太祖便在漢中這個蜀口咽喉上動起了心思,乾德五年,趙匡胤頒詔三泉縣直屬京師,開我國縣級行政區直屬中央的先例。
趙昺發現老祖宗們對蜀地一直不放心,經過幾十年對蜀地行政區不斷的重組拆分,終於將蜀地州縣分割合並為益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和梓州路。益州路主要是川西成都平原,利州路是山南與川北山地,夔州路是川東山地與河穀,梓州路是川中與川南的丘陵地區。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此時才有了今日之名。
對於這番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的結果,趙昺也不得不佩服,巴蜀終於被中原王朝第一次完全征服。這次不但征服了平原和盆地,連山地和丘陵都征服了,過去統治者隻能占據大道、城市和平原,今日可以一路推進到山腰、山頭了。
長時間的和平,四川的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無盡的人口在繁育之後,逐次填滿了川西的盆地和丘陵,川東的河穀和山地,川北的盆地與山地,農業墾殖沿著河穀進行,小麥填滿山坡,水稻填滿河穀,從漢江、嘉陵江、渠江的各個山穀鋪滿開去。而農業的開發征服了蜀地大大小小的溪穀山侗,致使山地成為了農業海洋中的孤島。
到了南遷之時,蜀地六城格局基本形成,成都、嘉定、保寧、重慶、遵義和漢中,成都是川西丘陵中的平原中心,嘉定是滇蜀的通道和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的交匯樞紐,保寧是川北山地和嘉陵江航運的中心,重慶是長江和嘉陵江航運交匯的樞紐,漢中是盆地中心和漢江、嘉陵江航運末端,遵義是宋人伸向雲貴石灰岩高原的交通前哨。
四川的農商業的繁榮和發展,趙昺以為這也是其的不幸,人口的流動和商旅的往來,這也等於標明和貫通了大大小小入蜀的路線,蜀地從此無險可守矣。而事實也證明漢中在此後基本沒有發揮過它應有的作用,反而成為北方諸勢力深入蜀地的大本營。
但在此時漢中都是作為一個大行政區,與四川盆地內的行政區同列,並不存在上下隸屬關係,即使到了北宋列路,亦為川峽四路之一,雖有四川之名出現,也隻是俗稱而已,非正式行政區劃。
蒙元攻入四川後,又像大宋似的來了番神操作,中統元年八月,蒙古帝國設立秦蜀行省,中統三年改稱陜西四川行中書省,治所奉元,以關中地區作為經略西南蜀地的大本營。隨著戰事深入,行省治所和轄區不斷向前線深入,七年移治興元,八年移治利州,滅宋戰爭結束後遷回奉元。
至前兩年四川行省才單獨分列出來,漢中歸於陝西行省而非四川行省,而趙昺也終於為自己找到一個自我安慰的理由,那會兒自己正被太後奪去監國之權,在西湖上閑遊,哪裏會知道這些變化,因此出現點失誤,真不賴我……
書客居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