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縱馬前衝,他欲從第二道防線前的空檔殺進截擊敵騎,這樣既可為己方步軍後撤重新部署贏得時間,也可以對出城的敵軍造成混亂,使其攻擊難以持續。此時敵騎衝過第一道防線,他們也在運動中開始變換隊形,從縱隊轉換成橫隊,如此可以擴大攻擊麵,又能為後續出城的己方騎軍騰出空間。但終歸城門狹小,吊橋也不寬敞,還是影響到了攻擊速度,已不複初時的強勁。
在瓊州幾次大規模的海戰,形勢穩定之後,趙昺就已經意識到自己親臨戰陣的機會越來越少,更不要說親自上陣了。可他並沒有因此馬放南山,而是依舊不斷的錘煉自己,除了每日不落的練習武藝外,還天天與侍衛營出操、訓練,閑事還會與他們進行實戰切磋,十餘年來從未間斷。
不是說趙昺勤奮,隻能說他怕死。想當年在逃亡中被敵追殺的那一幕仍然時時出現在夢中,自己麵對敵騎的屠殺是那麽的無奈,隻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向自己聚起屠刀。所以他是居安思危,時時提醒自己,即便當了皇帝也不是高枕無憂,有一技傍身一旦哪天遇險,還能有自保之力。
與敵相距不過三百步,趙昺不斷的以腳跟磕擊馬腹,將馬速提高。他的座下馬並非尋常帝王騎乘的‘逍遙馬’,脾氣好的像頭牛,鞭子抽斷了也不會跑兩步的劣馬,而是一匹追風良駒。這匹馬早在瓊州時花重金走私來的,一直由他調教、訓練,不僅跑得快,且十分有靈性,人馬間配合默契。隻需他一個口令,或是一個小的動作便能領會意圖,做出相應的動作。
趙昺馬快一直衝在前頭,他自從五歲領兵做戰,指揮的大小戰鬥無數,也算是身經百戰了。且也曾親自操舟上陣對敵,死在他手下的人也有百八十個了,但要說麵對麵的手持利刃與敵搏殺還是頭一次,心裏也不免有絲緊張,畢竟在船上或是陣後不需他親自動手殺人,又有侍衛和親隨時刻守衛。而現下那是要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稍有疏忽就丟了小命兒。
但趙昺畢竟是見過大世麵的,明白越是危險的時候,越要冷靜。馬的速度很快,三百步的距離轉瞬即過,此時與敵相距不過百步,他用眼角的餘光向側後看看,身邊除了掌旗官緊隨身後外,譚飛等侍衛也不離左右,可想要超過他也是不能,如此正形成了一個以自己為鋒刃,十人為橫列的鋒矢陣型,快速向敵攔腰殺去。
‘砰!’
‘砰、砰、砰……’
在距敵五十步的時候,趙昺將刀交到左手,從鞍後的槍袋中撤出火槍單手瞄準了正麵一個敵軍百夫長,在戰馬騰空的瞬間,他把握住那轉瞬即逝的平穩時刻摳動了扳機,敵將頭部中槍在馬上晃了兩晃便歪倒馬下,可一隻腳卻被馬鐙掛住在地上拖行,就是沒有當場被打死也得被拖死。緊接著身後的侍衛們也紛紛開槍射擊,敵騎紛紛墜馬,引發一陣混亂,大隊衝擊的速度不由的一緩。
射擊完畢,趙昺隨手將火槍塞進鞍袋。沒辦法,他們使用的騎兵用火槍為了攜帶方便改用了短槍管,使得命中率下降,因此要求在五十步之內才準開槍射擊。保證了命中率,卻使得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再重新填裝,所以射擊後就要準備肉搏了。但是他向機器貓似的轉手又從鞍袋中抽出了一把手槍。
這種手槍就是‘胡椒瓶’手槍,由於趙昺一直未能找到製造點火藥的方法,依然隻能沿用燧石點火的方式,但是槍卻有六根槍管,經過他的改進可以分次射擊,而非曆史上上那樣‘一鍋燜’。可是這種手槍並不好用,由於槍管過於沉重,並不便於瞄準,且射程隻有二十步左右,要保證命中率不會超過十米。所以這款並不‘成功’的武器並沒有大規模列裝,隻有侍衛營人手一支,護軍營以上軍官才配發。
‘砰!’趙昺一馬當先,首當其衝的與敵遭遇,眼見敵軍將弓箭瞄準了自己,便抬手一槍正中其麵門,將其擊斃。此前覺得手槍就是近戰自衛武器,射程短也無妨,且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不僅便於攜帶,也可以出其不意的給予敵人暴擊,關鍵時刻可以保命。平日他出行的時候腰裏都會別這一支,當下卻也成了肉搏前的開胃菜。
‘殺!’趙昺連發數槍將子彈悉數打了出去,此刻他已經沒有時間瞄準,反正誰對自己有威脅就先給其一槍。眼見又有敵軍衝過來,其持矛向自己當胸捅了過來,他抬手撥開矛頭,同時向前催馬。兩馬交錯之際,敵騎已經來不及撤槍,他順勢橫刀在敵握槍的前手肘部劃過,鋒利的刀刃接著衝力將其的前臂削了下來。
‘嗨!’趙昺馬往前竄,根本來不及看被自己擊中的敵人傷勢如何,更來不及補刀。此時又有敵兵衝到,其持矛紮向他的小腹,他橫刀撥開敵兵的矛頭,並順勢壓住其矛杆使其一時難以收回武器,然後迅速探身。此時對方的武器已經在他身後難以施展,他則以身帶刀橫斬對手,從敵兵脖頸處劃過,一股猩紅的血隨即噴出,將他的戰袍染紅。
‘嘡!’趙昺此時已經衝進敵群之中,他都來不及擦去噴濺在臉上的鮮血,就有敵兵揮刀當頭劈了下來。他已來不及回刀格擋,隻好將左臂抬起迎了上去,敵人的刀砍在縛在前臂的小圓盾上發出一聲脆響,震的趙昺手臂發麻,而他順手將刀向前遞出,從其身側的甲縫中捅了肚子中,然後向回帶刀連肉帶甲劃開一道口子。
“殺!”趙昺聽得身後‘咕噔’一聲敵騎墜馬的聲,根本無暇去看,便迎上了三名敵騎。他稍撥馬頭,戰馬向右前方一竄避開了正麵,大喝一聲戰刀平刺了出去。敵兵聽到吼聲怔了一下,他的刀已然刺穿其咽喉,抽刀的同時反手又是一刀,刀背將恰恰趕到的另一名敵騎下顎砍碎,其不敢交戰負痛跑了。第三個見勢不妙撥馬便跑,趙昺又催馬趕上出刀刺穿了其肩膀,揮盾將其打落馬下。
眼前這時突然一空,趙昺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殺透敵陣,衝了過來。他抹了把臉上的汗,這既有累的,也有嚇得。要知道戰場之上拚死有‘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之說,宋軍騎兵除了火槍外,裝備的是騎兵刀,確切的說更像近代西方騎兵裝備的騎兵劍,刀長不足三尺,重四斤。而蒙古騎兵除了騎弓外,多裝備長矛,並配有長刀、大斧等副兵器,在長度和重量上都占據了優勢。
大家都知道在兵器格鬥中武器長度優勢非常大,如同徒手格鬥中的體重優勢。因為兵器越長攻擊範圍越大,對方兵器短的話就可以在對方湊上來的時候攻擊對手而不被對手攻擊到。兵器又不像徒手,徒手可能挨一拳還能忍一下,但是兵器挨一下可能就喪失戰鬥力了。
雖然長兵器被近身後施展不開,但是短兵器想近身是非常困難的,大多都在試圖近身的路上就被長兵器幹掉了。短兵器想近身隻能冒著被攻擊的危險去搏一把,這也就是為什麽說一寸短一寸險。一個精熟的士兵,即便武器有一寸的長度優勢都能夠牢牢的把握住,控製在自己剛好能擊中對手,而對手就差一點卻無法擊中自己的距離。
不過趙昺以為雖然對抗中兵器短會相對吃虧,但是碰到比自己長的兵器的時候也不可能說直接放棄抵抗而引頸受戮。在麵對劣勢的時候,劣勢的一方是沒有資格求穩的,一寸短一寸險,隻有冒險爭先才能爭取到一線勝利的機會。兵器長度占劣勢的時候,一般來說比較難以攻擊到對方軀幹要害,直接攻擊對方距離自己更近的部分便是一個最很可行的辦法。
所以趙昺選擇了主動進攻,在招式上也並沒有什麽特別的技巧,就是直接有效。使用兵器和徒手戰鬥不同,冷兵器無論是否擊中要害,都可能讓你喪失戰鬥能力,被擊中的肢體可能無法使用,甚至即便治療都較高概率留下殘疾。
因而戰場上格鬥的首要目標不是殺死敵人,而是使敵人喪失戰鬥力。說的形象點兒,並不總是需要一劍把對方心髒紮個透明窟窿,或者一刀把對方腦袋劈成兩半。對敵看似輕描淡寫的一擊,就能讓對手在短時間內無法有效使用武器,或者當麵一刀讓讓對手暫時出現血暈,這幾秒鍾已經足夠了——接著再來幾刀或者放個大招用不了多長時間,而且你身邊總會有隊友隨時準備給你補刀的。
另外趙昺以為就是不要停下腳步,要一直保持快速機動,尤其是在麵對重甲騎兵的時候。因為對手在身穿重甲進行戰鬥的時候,更多的是利用盔甲防禦對方攻擊,同時進行反擊。這就要求動作越小越好。因為在高負重狀態下,體力根本不允許你做出那些看似靈活,實際很耗費體力的動作。如果你使用這些很耗體力的靈活動作,要不了兩分鍾,當你的體力就耗盡,基本上就是在戰場上等死了。
因而趙昺回想前世很多很多藝術作品中,對身穿重甲做出各種華麗招式的場麵,當下是嗤之以鼻,那在現實裏根本都不會存在。前世他還曾聽說些從沒穿過盔甲的愛好者,經常吹重甲如何如何靈活,能做出什麽動作。而在演示的時候,表演者確實可以做出各種看起來靈活地動作,但是並不代表穿一身板甲戰鬥起來也很靈活。
因為你雖然能做出動作來,但穿甲負重的狀態下,你動作的速度也要遠低於無甲狀態。很多看似靈活的複雜動作,能做出來也沒用,對方可以輕鬆躲開。因為你穿一身重甲時,就算能做出複雜動作,也太慢了。當然要說的是,在現實的戰鬥中,所說的動作慢並不像遊戲裏一招發過去,會有個幾秒的硬直這麽慢。
在練過的人眼裏,這個速度簡直慢的可笑。因為在格鬥中,普通人舉起手用力下劈的這一個動作時間,其實都夠一個練過的人砍他兩、三刀了,因為實際上戰鬥的動作實在太快了,說一句話的時間足夠砍好幾個人了。而古典演義裏經常出現的大戰三百回合的情況,其實勝負分的很快,否則他們根本不用被打死,而是早就累死了。
而這就又引申出來一個問題,他們認為古代的將領太腐敗了,因為在我國古代的雕塑和繪畫中,武將們卻大多都是圓臉粗腰,有著大肚腩的將軍肚,如此肥碩的軀體怎能戰勝敵人。因為在現代社會,無論是喜歡健身的壯漢猛男,還是影視作品裏的歐美動作明星,大多是肩寬腰細八塊腹肌的肌肉男,古代武將形象卻都是沒有很大塊的肌肉,沒有八塊腹肌反而有著大肚腩!
趙昺卻要說他們都錯了。古代武將之所以挺著肚腩,並非是古代訓練程度低,吃的癡肥;也並非現代人認為的有肚腩就笨拙不靈活,根本打不過八塊腹肌的猛男。且我國古代形容猛男的成語,也都是膀大腰圓、虎背熊腰這種,特別強調腰要粗才夠猛。
而中國古代武將膀大腰圓形象的最好代表,可能就是一代名將嶽飛了。嶽飛生有神力,能拉開三百斤的硬弓,和八石的腰開弩,“時人奇之”。他的畫像就是肚子很圓、臉上有肉的胖子形象,標準的膀大腰圓。而不是像現代搏擊運動員那樣長著一副胸圍較腰圍寬大許多,從肋骨往髖骨方向上,腰身迅速收縮,線條類似於狗的腰身曲線的公狗腰,肚子上沒有一絲贅肉,線條分明的猛男呢……
在瓊州幾次大規模的海戰,形勢穩定之後,趙昺就已經意識到自己親臨戰陣的機會越來越少,更不要說親自上陣了。可他並沒有因此馬放南山,而是依舊不斷的錘煉自己,除了每日不落的練習武藝外,還天天與侍衛營出操、訓練,閑事還會與他們進行實戰切磋,十餘年來從未間斷。
不是說趙昺勤奮,隻能說他怕死。想當年在逃亡中被敵追殺的那一幕仍然時時出現在夢中,自己麵對敵騎的屠殺是那麽的無奈,隻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向自己聚起屠刀。所以他是居安思危,時時提醒自己,即便當了皇帝也不是高枕無憂,有一技傍身一旦哪天遇險,還能有自保之力。
與敵相距不過三百步,趙昺不斷的以腳跟磕擊馬腹,將馬速提高。他的座下馬並非尋常帝王騎乘的‘逍遙馬’,脾氣好的像頭牛,鞭子抽斷了也不會跑兩步的劣馬,而是一匹追風良駒。這匹馬早在瓊州時花重金走私來的,一直由他調教、訓練,不僅跑得快,且十分有靈性,人馬間配合默契。隻需他一個口令,或是一個小的動作便能領會意圖,做出相應的動作。
趙昺馬快一直衝在前頭,他自從五歲領兵做戰,指揮的大小戰鬥無數,也算是身經百戰了。且也曾親自操舟上陣對敵,死在他手下的人也有百八十個了,但要說麵對麵的手持利刃與敵搏殺還是頭一次,心裏也不免有絲緊張,畢竟在船上或是陣後不需他親自動手殺人,又有侍衛和親隨時刻守衛。而現下那是要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稍有疏忽就丟了小命兒。
但趙昺畢竟是見過大世麵的,明白越是危險的時候,越要冷靜。馬的速度很快,三百步的距離轉瞬即過,此時與敵相距不過百步,他用眼角的餘光向側後看看,身邊除了掌旗官緊隨身後外,譚飛等侍衛也不離左右,可想要超過他也是不能,如此正形成了一個以自己為鋒刃,十人為橫列的鋒矢陣型,快速向敵攔腰殺去。
‘砰!’
‘砰、砰、砰……’
在距敵五十步的時候,趙昺將刀交到左手,從鞍後的槍袋中撤出火槍單手瞄準了正麵一個敵軍百夫長,在戰馬騰空的瞬間,他把握住那轉瞬即逝的平穩時刻摳動了扳機,敵將頭部中槍在馬上晃了兩晃便歪倒馬下,可一隻腳卻被馬鐙掛住在地上拖行,就是沒有當場被打死也得被拖死。緊接著身後的侍衛們也紛紛開槍射擊,敵騎紛紛墜馬,引發一陣混亂,大隊衝擊的速度不由的一緩。
射擊完畢,趙昺隨手將火槍塞進鞍袋。沒辦法,他們使用的騎兵用火槍為了攜帶方便改用了短槍管,使得命中率下降,因此要求在五十步之內才準開槍射擊。保證了命中率,卻使得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再重新填裝,所以射擊後就要準備肉搏了。但是他向機器貓似的轉手又從鞍袋中抽出了一把手槍。
這種手槍就是‘胡椒瓶’手槍,由於趙昺一直未能找到製造點火藥的方法,依然隻能沿用燧石點火的方式,但是槍卻有六根槍管,經過他的改進可以分次射擊,而非曆史上上那樣‘一鍋燜’。可是這種手槍並不好用,由於槍管過於沉重,並不便於瞄準,且射程隻有二十步左右,要保證命中率不會超過十米。所以這款並不‘成功’的武器並沒有大規模列裝,隻有侍衛營人手一支,護軍營以上軍官才配發。
‘砰!’趙昺一馬當先,首當其衝的與敵遭遇,眼見敵軍將弓箭瞄準了自己,便抬手一槍正中其麵門,將其擊斃。此前覺得手槍就是近戰自衛武器,射程短也無妨,且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不僅便於攜帶,也可以出其不意的給予敵人暴擊,關鍵時刻可以保命。平日他出行的時候腰裏都會別這一支,當下卻也成了肉搏前的開胃菜。
‘殺!’趙昺連發數槍將子彈悉數打了出去,此刻他已經沒有時間瞄準,反正誰對自己有威脅就先給其一槍。眼見又有敵軍衝過來,其持矛向自己當胸捅了過來,他抬手撥開矛頭,同時向前催馬。兩馬交錯之際,敵騎已經來不及撤槍,他順勢橫刀在敵握槍的前手肘部劃過,鋒利的刀刃接著衝力將其的前臂削了下來。
‘嗨!’趙昺馬往前竄,根本來不及看被自己擊中的敵人傷勢如何,更來不及補刀。此時又有敵兵衝到,其持矛紮向他的小腹,他橫刀撥開敵兵的矛頭,並順勢壓住其矛杆使其一時難以收回武器,然後迅速探身。此時對方的武器已經在他身後難以施展,他則以身帶刀橫斬對手,從敵兵脖頸處劃過,一股猩紅的血隨即噴出,將他的戰袍染紅。
‘嘡!’趙昺此時已經衝進敵群之中,他都來不及擦去噴濺在臉上的鮮血,就有敵兵揮刀當頭劈了下來。他已來不及回刀格擋,隻好將左臂抬起迎了上去,敵人的刀砍在縛在前臂的小圓盾上發出一聲脆響,震的趙昺手臂發麻,而他順手將刀向前遞出,從其身側的甲縫中捅了肚子中,然後向回帶刀連肉帶甲劃開一道口子。
“殺!”趙昺聽得身後‘咕噔’一聲敵騎墜馬的聲,根本無暇去看,便迎上了三名敵騎。他稍撥馬頭,戰馬向右前方一竄避開了正麵,大喝一聲戰刀平刺了出去。敵兵聽到吼聲怔了一下,他的刀已然刺穿其咽喉,抽刀的同時反手又是一刀,刀背將恰恰趕到的另一名敵騎下顎砍碎,其不敢交戰負痛跑了。第三個見勢不妙撥馬便跑,趙昺又催馬趕上出刀刺穿了其肩膀,揮盾將其打落馬下。
眼前這時突然一空,趙昺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殺透敵陣,衝了過來。他抹了把臉上的汗,這既有累的,也有嚇得。要知道戰場之上拚死有‘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之說,宋軍騎兵除了火槍外,裝備的是騎兵刀,確切的說更像近代西方騎兵裝備的騎兵劍,刀長不足三尺,重四斤。而蒙古騎兵除了騎弓外,多裝備長矛,並配有長刀、大斧等副兵器,在長度和重量上都占據了優勢。
大家都知道在兵器格鬥中武器長度優勢非常大,如同徒手格鬥中的體重優勢。因為兵器越長攻擊範圍越大,對方兵器短的話就可以在對方湊上來的時候攻擊對手而不被對手攻擊到。兵器又不像徒手,徒手可能挨一拳還能忍一下,但是兵器挨一下可能就喪失戰鬥力了。
雖然長兵器被近身後施展不開,但是短兵器想近身是非常困難的,大多都在試圖近身的路上就被長兵器幹掉了。短兵器想近身隻能冒著被攻擊的危險去搏一把,這也就是為什麽說一寸短一寸險。一個精熟的士兵,即便武器有一寸的長度優勢都能夠牢牢的把握住,控製在自己剛好能擊中對手,而對手就差一點卻無法擊中自己的距離。
不過趙昺以為雖然對抗中兵器短會相對吃虧,但是碰到比自己長的兵器的時候也不可能說直接放棄抵抗而引頸受戮。在麵對劣勢的時候,劣勢的一方是沒有資格求穩的,一寸短一寸險,隻有冒險爭先才能爭取到一線勝利的機會。兵器長度占劣勢的時候,一般來說比較難以攻擊到對方軀幹要害,直接攻擊對方距離自己更近的部分便是一個最很可行的辦法。
所以趙昺選擇了主動進攻,在招式上也並沒有什麽特別的技巧,就是直接有效。使用兵器和徒手戰鬥不同,冷兵器無論是否擊中要害,都可能讓你喪失戰鬥能力,被擊中的肢體可能無法使用,甚至即便治療都較高概率留下殘疾。
因而戰場上格鬥的首要目標不是殺死敵人,而是使敵人喪失戰鬥力。說的形象點兒,並不總是需要一劍把對方心髒紮個透明窟窿,或者一刀把對方腦袋劈成兩半。對敵看似輕描淡寫的一擊,就能讓對手在短時間內無法有效使用武器,或者當麵一刀讓讓對手暫時出現血暈,這幾秒鍾已經足夠了——接著再來幾刀或者放個大招用不了多長時間,而且你身邊總會有隊友隨時準備給你補刀的。
另外趙昺以為就是不要停下腳步,要一直保持快速機動,尤其是在麵對重甲騎兵的時候。因為對手在身穿重甲進行戰鬥的時候,更多的是利用盔甲防禦對方攻擊,同時進行反擊。這就要求動作越小越好。因為在高負重狀態下,體力根本不允許你做出那些看似靈活,實際很耗費體力的動作。如果你使用這些很耗體力的靈活動作,要不了兩分鍾,當你的體力就耗盡,基本上就是在戰場上等死了。
因而趙昺回想前世很多很多藝術作品中,對身穿重甲做出各種華麗招式的場麵,當下是嗤之以鼻,那在現實裏根本都不會存在。前世他還曾聽說些從沒穿過盔甲的愛好者,經常吹重甲如何如何靈活,能做出什麽動作。而在演示的時候,表演者確實可以做出各種看起來靈活地動作,但是並不代表穿一身板甲戰鬥起來也很靈活。
因為你雖然能做出動作來,但穿甲負重的狀態下,你動作的速度也要遠低於無甲狀態。很多看似靈活的複雜動作,能做出來也沒用,對方可以輕鬆躲開。因為你穿一身重甲時,就算能做出複雜動作,也太慢了。當然要說的是,在現實的戰鬥中,所說的動作慢並不像遊戲裏一招發過去,會有個幾秒的硬直這麽慢。
在練過的人眼裏,這個速度簡直慢的可笑。因為在格鬥中,普通人舉起手用力下劈的這一個動作時間,其實都夠一個練過的人砍他兩、三刀了,因為實際上戰鬥的動作實在太快了,說一句話的時間足夠砍好幾個人了。而古典演義裏經常出現的大戰三百回合的情況,其實勝負分的很快,否則他們根本不用被打死,而是早就累死了。
而這就又引申出來一個問題,他們認為古代的將領太腐敗了,因為在我國古代的雕塑和繪畫中,武將們卻大多都是圓臉粗腰,有著大肚腩的將軍肚,如此肥碩的軀體怎能戰勝敵人。因為在現代社會,無論是喜歡健身的壯漢猛男,還是影視作品裏的歐美動作明星,大多是肩寬腰細八塊腹肌的肌肉男,古代武將形象卻都是沒有很大塊的肌肉,沒有八塊腹肌反而有著大肚腩!
趙昺卻要說他們都錯了。古代武將之所以挺著肚腩,並非是古代訓練程度低,吃的癡肥;也並非現代人認為的有肚腩就笨拙不靈活,根本打不過八塊腹肌的猛男。且我國古代形容猛男的成語,也都是膀大腰圓、虎背熊腰這種,特別強調腰要粗才夠猛。
而中國古代武將膀大腰圓形象的最好代表,可能就是一代名將嶽飛了。嶽飛生有神力,能拉開三百斤的硬弓,和八石的腰開弩,“時人奇之”。他的畫像就是肚子很圓、臉上有肉的胖子形象,標準的膀大腰圓。而不是像現代搏擊運動員那樣長著一副胸圍較腰圍寬大許多,從肋骨往髖骨方向上,腰身迅速收縮,線條類似於狗的腰身曲線的公狗腰,肚子上沒有一絲贅肉,線條分明的猛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