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苦思冥想破敵大計無得,甚至想要放棄,琢磨著實在不行自己就望海痛哭一場,再辦場盛大的祭典挽回些顏麵。那樣雖花錢多點兒,但是比之出兵的花銷要小得多,且還保險。今天卻聽那憨貨一番無意之言之下受到了啟發,從而腦洞打開想到破敵之策,可讓他獨自完成這麽大的一個作戰計劃也夠吃力的。


    不過自己造的孽終歸隻能自己來還。但是那些軍事家和戰略家自己還不敢用,若是讓他們知道自己明知自家的祖墳會被刨了,還能如此淡定的跟大家扯淡,非得奏請太後將自己給廢了不行。且現在不比當初,有兩個現成兒的備胎在瓊州養著呢,太後還時不時召進宮中聊聊天,據說很是喜愛!


    好在趙昺做事喜歡留一手,隻要自己能做出提綱來,那麽禦前辦的那幫人就能給自己做出計劃來。要知道早在崖山他就開始鍛煉他們了,且這些人還參與了瓊州保衛戰的作戰計劃製定,軍改方案的起草及協助曆次演習計劃的製定,尤其是林之武在戰略和戰術謀劃上表現出天才的一麵。另外讓趙昺放心的是這些人嘴緊,打死絕不會多說一個字,當然也知道說了被打死的還是他們。


    趙昺這些年練武也練出心得了,他前世就是聽評書長大的,常聽其中古代大將單槍匹馬打贏多少多少人,動不動就來個獨闖連營,十幾萬人之中殺個幾進幾出,羨慕他和一幫小夥伴兒每天拿個破棍子對拚。在街頭巷尾聽說誰誰特別能打,幾條大漢進不了身,就恨不得拜人家為師。


    到了這個冷兵器時代,趙昺才明白那些基本就是胡扯,倪亮能打也是靠著身子靈活,腿腳好使,否則也得被剁了。而在現實的戰場上,冷兵器搏鬥中,也確實很少有真的一對一單挑的情況。那麽,在冷兵器格鬥中,碰到複數敵人應該如何應對呢?


    其實,人少打人多,要訣就是走位,絕對不能被人圍住,因為一旦被圍住就完蛋。所以在以少敵多的情況下也絕不能跟任何一個對手糾纏,如果心裏出現我再加把勁就把他打死了的念頭,說明你已經很危險了,其他人已經開始對你進行包圍了。總之,不要管戰果如何,一擊即走。


    如果對方有一個很強,其他比較弱,先幹掉弱的。對方打著打著,發現就剩自己了,會心虛,打起來縮手縮腳,容易一波帶走。如果對方實力比較平均,佯攻偏弱的,讓偏弱的采取守勢,然後揪住偏強的打死。因為偏弱的一波帶不走會被纏住,然後被偏強的抓住機會偷襲。


    趙昺清楚自己的軍隊軍兵因為南北方人基因的不同,單兵素質與元軍有所差距,但是在紀律方麵和執行力上並不遜於元軍,尤其是集體作戰意識要優於元軍,再加上武器比元軍先進,所以兩軍戰鬥力在總體上相當。與元軍的差距就在於騎兵的缺乏導致機動性差,難以抓住敵人,消滅敵人,而這一切都需要在戰略和戰術上去解決。


    誰都知道水係對軍事行動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程度依其分布、流向、水文特征及附近地形情況的不同而不同,並與季節的變化密切相關。而水係對軍事行動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麵:


    一是對作戰行動的影響。與作戰方向橫向的大江河和中等江河象山地一樣,也是戰略屏障之一,對防禦者無疑是有利的;但對進攻者來說則是天然障礙,會阻止或遲滯推進速度。與作戰方向平行的大江河和中等江河,又會使進攻和防禦的戰鬥隊形、防禦體係遭到分割,不利於組織協同和相互支援。


    在雨季,特別是洪水期,給部隊渡河帶來困難;在旱季,其障礙作用降低;冬季封冰,又會使其作用發生根本變化,由障礙變為通途。在湖泊沼澤眾多的平原水網地區作戰,部隊常被分割在一些狹窄的地形上,造成被動局麵,但卻為開展水上遊擊戰爭提供了方便。


    二是對交通運輸的影響。眾多的水係無疑對陸地交通是一種障礙,隻有橋梁的地方方可通過,給部隊機動和作戰物資的大量快速的輸送造成一定的困難;但同時江河本身又給水上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三是為部隊生存和作戰提供了水源條件。大兵團部隊作戰需要大量供水保障,江河湖泊就成為最主要、最方便的水源。


    蒙軍能憑借區區幾十萬軍隊橫掃歐亞,打下了一個舉世無雙的帝國,絕不是仗著人多勢眾,而是在戰略上常常選用大迂回戰略能營造廣闊的戰爭空間,以迂為直,避實擊虛,使戰場攻防結構發生突變,從而打亂敵人的部署,為己創造有利戰機。


    在戰術上蒙軍最常使用的作戰方法是在輕騎兵掩護下,將部隊排成許多大致平行的縱隊,以很寬的一條陣線向前推進。當第一縱隊遇到敵人主力時,該縱隊便根據情況或者停止前進或者向後稍退,其餘縱隊仍舊繼續前進,占領敵人側麵和背後的地區。這樣往往迫使敵人後退以保護其交通線,蒙軍乘機逼近敵人並使之在後退時變得一片混亂,最後將敵人完全包圍並徹底殲滅。


    而趙昺選擇的戰場是在東南地區,那裏水網密布,且沒有冬季結冰期可利用,從而限製了蒙元騎兵的機動力,在戰略上自己已經占據了優勢。問題是自換裝後,宋軍訓練的是他山寨來的歐洲線性戰術,這種戰術曾橫行歐洲戰場很長時間,但橫隊也有個致命的缺陷。


    那就是橫隊的機動能力十分低下,即使勝利勝利者也很難組織起有效的追擊,這是因為怕隊形散亂,士兵會開小差溜走。因此,在線陣時代,基本都是擊潰戰,很少有殲滅戰,當然這也和當時歐洲列強之間流行的有限戰爭外交戰爭有很大關係。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自己也要有相應的戰術能在有利的戰略條件下,在戰術上也取得勝利。


    此次作戰地域地形複雜,杭州灣以北,絕大部分屬平原海岸。平原海岸便於登陸,陸上亦無險要地形可利用。山地海岸又稱岩岸,海岸陸上山丘起伏,海岸由岩石組成,崖壁陡立,形勢險峻,岸線曲折,岬灣相間,多天然良港,岸前水深,往往有島嶼分布。杭州灣以南,除局部港灣和河口三角地區屬平原海岸外,絕大部分屬山地海岸。山地海岸多天然良港,可做為海軍基地,同時不便登陸,海岸地形又很險要,卻有利於海岸防禦作戰。


    趙昺知道標準的蒙軍戰鬥隊形由五個橫隊組成,每個橫隊都是單列的。各橫隊之間相隔很寬的距離,前兩個橫隊為重騎兵,其餘三隊為輕騎兵。在這五個橫隊的前麵另外還有一些輕騎兵部隊負責偵察掩護,當敵對雙方的部隊越來越靠近時,位於後麵的三列輕騎兵便穿過前兩列重騎兵之間的空隙向前推進,經過仔細瞄準後向敵人投射具有毀滅性力量的標槍和毒箭。


    接著在仍然保持隊形整齊的情況下,前兩列重騎兵首先向後撤退,然後輕騎兵依次退後。即使敵人的陣線再穩固,也會在這種預有準備的密集亂箭襲擊下動搖。有時光靠這種襲擾就能使敵人潰散,不必再進行突擊衝鋒。如果縱隊指揮官認為預備性襲擊已使敵人完全瓦解,那末就下令讓輕騎兵撤退。但如果需要,這時就命令重騎兵發起衝鋒。


    作戰時各個騎兵連靠得很緊,但是如果位於中央的部隊已經跟敵人交火,那末兩翼部隊便向翼側疏開,繞向敵人的兩側和後背。在進行這種包抄運動時,常常借助煙幕、塵土來迷惑敵人,或者利用山坡和穀地的掩護。完成對敵包圍後,各部即從四麵八方發動進攻,引起敵陣大亂,最後將敵人徹底擊潰。這種包圍運動是蒙古軍隊常用的作戰方法,而且他們特別善用計謀來實施這種方法。


    杭州周邊地形複雜,且被縱橫的河流、湖泊分割成一片片區域,這可以限製元軍騎兵的機動能力,而自己則可以依靠水軍的優勢快速集結部隊,將敵軍圍在預設陣地。但是趙昺清楚線性戰術在防禦上作用凸顯,但是進攻能力欠缺,結果就是圍住了卻吃不掉,或是會付出自己不能承受的代價,甚至有被敵軍反包圍的危險,迫使他們不得不撤圍。


    趙昺明白戰略的實施是由眾多的戰役和戰鬥組成的,一次戰鬥的失敗可能不會使戰略受到影響,但是多次失敗就完蛋了。他苦思良久忽然茅塞頓開有了主意,線性戰術在歐洲大陸風行一時,但法國人卻對線性戰術做了改進,而原因就是他們太熱情了,實在受不了這種拘束,便研究出‘縱隊’突擊戰術。


    所謂縱隊,也就是將以前呈橫向排列的線形分隊改為改為縱深排列。由於正麵小,所以在並不精確的火槍橫隊以及火炮麵前傷亡較小。縱隊的機動性非常強,可以使大量的士兵以密集陣型快速的接近敵人,並且縱隊調動部隊更加方便快捷。而相比之下橫隊機動性極慢,因為他需要顧及整條陣線的連貫性,不能出現斷裂,因為斷裂處會成為對手的主要突擊對象,連綿的陣線一旦被突破某一點則往往會引起整條陣線的崩潰,


    所以橫隊越接近敵軍,反倒速度越慢,越要保持陣線的連續與完整,但是緩慢移動的目標是最好的靶子,可隨著對方射擊命中率不斷地提高,以及射速火力密度的增加,緩慢移動的橫隊並不再適合所有的戰場環境了,隻能用於防禦。而相反縱隊由於各個隊伍之間是獨立的,幾乎不需要顧及相鄰縱隊,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接近敵軍陣線,減少部隊在火力下暴露的時間,從而降低了部隊的傷亡。


    且與橫隊相比,縱陣的地形適應能力很強,尤其在在多山的地形上。縱隊也可以很容易地變換成種類不同的隊形,尤其是可以由行軍縱隊不需改變隊形直接以縱隊發起攻擊,從行軍轉為進攻幾乎不需要時間來轉換隊形,這十分有利於突然爆發的遭遇戰。


    進攻縱陣可以排成多層。先頭縱陣會散為散兵線把戰鬥打響,與炮兵一起給予排列成橫隊的敵人以重大殺傷,如果敵人陣線鬆動,後續縱隊會選擇敵人陣線薄弱處直接以縱隊隊形發起衝擊。如果前方的散兵與敵交火占不了便宜,那麽後續縱隊則會展開成橫隊對已經飽受炮火和散兵折磨的敵軍橫隊用齊射的方式繼續進行震撼性打擊。


    不過縱隊進攻同樣也有缺陷,相對於橫隊基本訓練需要半年,三到五年才能訓練出一個精銳老兵來說,縱隊對士兵的訓練程度也較低。由於縱隊的正麵小,發揮的火力有限,所以縱隊必須要依靠炮兵來掩護縱隊接敵,在接近到敵人到威脅距離上,縱隊的前端會由於訓練不足,便因為膽怯自然散開成為散兵集群,這樣反而能通過散兵和炮兵動搖敵軍陣線。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那些普通群眾產生的軍隊往往隻經過數星期的縱隊發起突擊戰術訓練,即投入實戰了。當然如此也是跟當時法國社會環境有關,法國大革命初期,由於舊軍官大量叛逃,軍隊中增加了大量的義勇軍和武裝民眾,雖然士氣高昂,但是沒有經過足夠的訓練,紀律性渙散,原地不動防禦時尚能結成傳統的三列橫隊,進攻時則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橫隊作戰。


    沒辦法指揮官們隻好增加散兵的規模,甚至有時整營的士兵都放羊成了“散兵”。隨著法軍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隊形的作用也逐漸受到重視,通常會把營級規模縱隊跟在散兵線後麵給予支持,這種戰術當時收效很好。因此趙昺想著在演習中讓各部轉而演練,並檢驗效果如何,時間上還是來得及的。若是可行,那麽不僅可以增加一種戰術,還可以解決在複雜地形上進攻的問題,進而使自己的戰略得以實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讓你窩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讓你窩心並收藏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