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堅持使用三棱刺刀當然不是沒有考慮當前的情況,而是盲目的相信前世那些有關的‘傳說’,才一味的堅持。?火然?文???????.?r?a?n?e?n?`o?r?g說起來三棱刺刀也不是近現代人的發明,在《毛詩.豳風.破斧》中記載:“既破我斧,又缺我(音奇)。周公東征,四國是”,,兵器,齊刃如鑿,相當於今之平頭三棱軍刺。《毛詩.秦風.小戎》:“矛鋈”,就是三隅矛,此乃中國三棱軍刺之鼻祖。
誠然三棱軍刺也有許多優點,軍刀設計出來就是要殺人的,要有足夠的殺傷力,除了重量、重心、曲線、鋒利程度以外,尤其重要的是造成傷口的嚴重程度和刺進之後拔出的難易程度。它們都是通過各種細節不同的設計來達到相同的目的,所以,前窄後寬的體型、刀身側麵的血槽、刀刃根部的鋸齒,這些特點都為此而存在。
三棱刺作為最厲害的軍刀之一,這也是由於它的結構造型。血槽除了放血外,更重要的是有利於進行下一動作,如果沒有血槽,因為血壓和肌肉劇烈收縮,刺會被裹在人體內,這樣的話拔出刺就會很困難。三棱刺是在刺進入人體後,血液隨三道血槽排出,肌肉收縮時就無法貼緊刺刀麵“吸”住刺刀,這樣刺刀可以從容的從人體拔出進行下一步的動作。
再有三棱槍刺紮出的傷口,大體上是方形的窟窿,傷口各側無法相互擠壓達到一定止血和愈合作用,而且,這種傷口無法在應急處理時包紮止合,且在刺殺時刺刀刺進對方身體後順勢旋轉刀身,這樣就會造成血管和組織大麵積破壞。與此同時通過血槽迅速將空氣引入,在體內形成空氣栓阻塞住血管。因而隻需刺入人體任何部位二寸左右就可使敵手即刻斃命,因此三棱刺的致死率是非常高的。
另外趙前世看過有關古人的武器裝備的相關史料,其中有一篇帖子用現代科學的角度分析過當時裝備的盔甲,現在看來也貼近現實。曾有現代研究者通過古戰場考古發現在諸多戰後的死難者殘骸,有死者均無劈砍和槍刺造成的外傷,推測要麽內髒或者骨骼損壞才導致的死亡,而又有證據顯示他們都穿著重甲。
由此猜測純鐵盔甲在衝鋒途中,尤其是騎兵衝鋒中隻對弓箭或者由弓弩具有防護作用,但對矛、刀的防護也僅僅起到了表麵防護的作用使之不能直接刺破其身穿的盔甲,可敵人所持重型打擊武器的力卻完全通過鐵製盔甲傳導了身體內部,最終造成身體內部器官或者骨骼的損傷而死亡。
蒙古人的獸皮和鐵製鎧甲雖然在表麵保護上與純鐵製盔甲有些許差距。但他有一大特點,那就是當受到強大外力衝擊後,隻要對方不是直接以刺、挑的方式直接接觸鎧甲的話,一般的砍、掃等方式所產生的力絕大多數都由鐵甲中的內層皮甲所減緩,使之保護持有人不產生內傷。表明在實戰當眾獸皮鐵製混合鎧甲的防護能力優於全鐵質盔甲的優點。
所以擊刺性武器對付蒙古人比打擊性武器要有優勢,也是宋軍重新選用槍矛的原因。當然這也不是說三棱刺沒有缺點,其隻能用於刺殺起碼使其喪失了多用途的可能。而另一個讓趙選擇的原因是將此時的剛才結構強度不夠,刺刀做成三棱形有利於提高強度,比做成刀劍形更不易損壞,從成本和殺傷效果上考慮放棄些功能是值得的。
不過趙也知道在這個年代製造三棱刺刀,確實存在現實的困難,要全憑人力一點點打造成型,而近現代製造三棱刺刀一般都是采用擠壓法,然後再進行二次加工和熱處理。可當下趙自知做不出具有足夠力量的水壓機,不過他還是想到了個可行的辦法。
為了得到製造火槍的材料,趙明白必須改進當下的煉鋼辦法,在當下鋼鐵冶煉隻要實現三種技術,即可以滿足至少二百年的需求。這三種技術分別是:攪拌煉鐵法,直接由生鐵煉製熟鐵;二次熔煉鑄鐵,生產鑄件;坩堝煉鋼,用於製作刀具。
攪煉法,主要是在反射爐的爐床上攪拌熔融的生鐵。攪拌器不停地旋轉攪拌熔融的生鐵,通過爐中循環空氣的脫碳作用,直到它變成可鍛的熟鐵。在這一過程中,避免了金屬與作為燃料的原煤相互接觸,並且連鼓風設備也不需要了。
攪煉法的缺點在於攪煉爐的底部要使用砂石。砂石中的二氧化矽與氧化鐵化合,容易形成酸性過強的爐渣,以至於無法吸收用普通含磷鐵礦石煉製的生鐵中所含的磷。由於需要維修被酸性渣腐蝕的砂層,會使煉鐵爐減產,從而造成相當大的損失,而用鑄鐵底板來代替砂層,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在熟鐵製成後,下一道工序是鐵板條的製造,趙采用的是用水力鍛錘的方式,雖然一天也隻能鍛造出兩千斤鐵條,但在這個時代已經是了不起的發明了。在聽了周翔的抱怨後,他也意識到這個總能設法完成自己交待的家夥,是真的遇到困難了。
倒逼之下,還真讓趙想出了個法子,那就是利用槽軋輥進行第一次成型,且這個原始軋機對當前來說技術難度並不大,這個東西在十五六世紀就已經在歐洲出現了,不過當時主要用於製幣,現在隻要將圓柱形軋輥改成槽型軋輥就可以了。如此即可以直接軋製刺刀毛坯,當然換下模具也能軋製槍管棍狀毛坯,而這個效率要比水利鍛錘高出不知多少倍。
周翔聽陛下想出了辦法,便馬上纏著陛下畫出圖紙後,立刻讓禦作監的工匠做出模型,然後馬上回去試製,並向趙保證自己即使春節不過,也要將軋鋼機做出來,以保證能按時投產……
…………
周翔的年是不打算過了,可趙身為大宋的當家人卻不能不過,必要的程序還是要走的。他先迎回了在崖州的太後過年,而隻是每天安排的祭典也沒完沒了,拜天、拜地、拜祖宗,敬神、祭鬼哪個都少不了,他稍有推脫,別說其他大臣,就是太後都要哭著訓斥一頓。不過好在這些事情自有眾臣操持,自己到時候隻要跟著禮官的呼喝聲走一遍,而祭文之類早有人寫好,隻需照本宣科的讀一遍就拉倒了。
但是這些典禮往往冗長、無聊,加上往來途中的時間,出去就是大半天。而趙不僅要處理急務,還要盯著征北的戰事,又要抽出時間編寫教材,督促籌備組建新軍的各項事務、審查他們收集和編撰的相關材料。如此一來,每天吃飯的時間都要捧著文卷邊吃邊看,在床上的時間一天能有兩個時辰就不錯了,往往是困了就在軟榻上眯一覺,早晨都是被蘇嵐叫起,迷迷糊糊的更衣洗漱,好歹吃口飯就要登車出發參加活動了。
今天已是十二月二十七日,趙參加完郊祭後回到宮中已是申時,天已經黑了下來。他到淡泊閣後立刻換下冕服,稍加洗漱就到偏廳處理公文,先拿過征北的戰報仔細看過,戰事如他所料戰敗後損失慘重的敵兵不及重新部署兵力,那些臨時拚湊的簽軍在征北軍的如摧枯拉朽般的攻擊下頃刻瓦解。
趙孟錦率領的前鋒搭載水軍戰船逆流而上攻克鬱林州府治南流城,並奪取了天門關。江鉦則領軍沿北流突入容州,北上可威脅德慶府,南下則可迂回包圍高州、化州和雷州,切斷敵北逃的通路。現在各軍轉入休整,懲奸除惡,撫軍安民,清理州縣府庫。文天祥請示陛下是繼續北上攻擊,還是南下收取各州。
南流城南連雷州半島,西接欽州,扼通往海道之要衝,為曆代兵家重地,自古就是桂東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重鎮,素有“嶺南都會”之稱。南流江在秦時便以通航,為中原通往南方和交趾的交通要道,西漢時已開通商道,可從長江中下遊南下湘江,入靈渠,轉漓江經桂江至梧州,又經西江到藤州,沿北流河南下至北流,再經陸路從天門關進入鬱林,最後沿南流江南下,在北部灣出海。
天門山與龍狗嶺兩座山脈相對而立,山峰高聳,至天門關處緊收狹小,成一要隘天門關,又稱鬼門關,是古今交通要道。隻要控製了此關就扼住了敵南下的通路,阻擋住敵自荊湖南下的援軍,這樣一來宋軍就搶占了先手,隻要天門關不失,他們便可從容撤軍。
形勢雖然看似一片大好,但是根據事務局的情報顯示,廣東宣慰司的李恒已調集重兵前往德慶府,並集重兵於梧州欲阻止宋軍繼續北上;阿裏海牙逃到欽州後立刻向鎮南王府請調援兵,並向大都上表請罪,同時整頓柳州、象州、賓州、邕州、欽州各州兵力於貴州,欲奪回鬱林州;而忽必烈聞訊後大為震怒,奪了阿裏海牙的封號,令其暫領左丞之職征剿深入廣西的宋軍,告知雲南宣慰司派兵增援,令兩江宣慰司征調簽軍五萬恢複失地。
趙知道他們在等待自己的命令,顧不得休息,令人召陸秀夫、劉黻、應節嚴和劉師勇覲見商議,而等人的時間也未放過,又拿過中書送來的公文看過。頭一份是禮部對於元旦大朝會的安排,宴請的菜單等等這些‘瑣事’,他一目十行的看完,反正這些都有常例,年年如此,他統統照準。
另外還有就是那些俘虜已經點檢完畢,此戰共俘敵四萬餘,繳獲器甲無數,戰馬六千匹,但是財物卻是不多,想想也是人家是來搶錢、搶糧的,怎麽會帶那麽多的財物。主管此事的劉黻以為可將俘虜中的工匠選出編入都作院,其餘人等一部分編入輜重軍,一部分送往鹽場,剩餘的老弱送往崖州屯田。
趙看看都是按照帥府舊例安排的,本想照準,但是突然想到什麽,又提筆修改了兩處。他令將俘虜中百夫長以上敵將全部斬首,不留一人,免其利用原有的影響力作亂。畢竟當下大軍在外征戰,留守的軍兵與俘虜人數相若,鬧起事情來總歸是麻煩,不若將其首腦一並斬殺除去後患。
二者,趙令將俘獲,又不願回去的佘兵及漢軍暫時編為一軍,他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為廣南地區是最後的淪陷區,尚未亡舊朝,佘兵在行朝轉戰東南時給予了大力支持,尤其是在泉州血夜中他們曾出動數萬義勇,所以應區別對待。再有佘族是遊耕民族,世代在山中遊獵耕種,民風彪悍尚武,按現在的說法是天生的山地步兵。另外前世就聽聞有廣西狼兵雄於天下之說,為己所用比讓他們耕田、曬鹽要有意義的多。
批示完畢,趙再拿過一份是兵部統計的保衛戰中應與封賞、撫恤的有功和陣亡將士名單,趙過目後立刻照準,並著令總計司及戶部盡快審核、撥款下發,不可耽擱。再後邊就是些各州府送上的貢品禮單,他草草看過便置於一旁,令送至太後宮中,任其處理。
批完奏折,趙不及休息,應詔而來的幾位宰執也到了。他隻能打起精神商議征北軍的下一步行動,從戰報中可以看出文天祥對形勢十分樂觀,欲向東北方向進行試探性攻擊。陸秀夫幾人看了事務局的通報後認為下一步應謹慎,不要冒進,而是盡快完成迂回聚殲高、化、雷等州之地,免的被敵圍殲。對於文天祥的建議,他們以為可以一試,但是要保持警惕,一旦發現有被圍困的危險便即刻回撤……
“官家,不要太操勞了,早些休息吧!”議定各項事宜,送走眾人趙才用了晚膳,蘇嵐見陛下昏昏欲睡,上前說道。
“再過一會兒,將禦前辦收集、編撰的資料拿來!”趙搖搖頭,打了個哈欠,揉揉眼睛道。
誠然三棱軍刺也有許多優點,軍刀設計出來就是要殺人的,要有足夠的殺傷力,除了重量、重心、曲線、鋒利程度以外,尤其重要的是造成傷口的嚴重程度和刺進之後拔出的難易程度。它們都是通過各種細節不同的設計來達到相同的目的,所以,前窄後寬的體型、刀身側麵的血槽、刀刃根部的鋸齒,這些特點都為此而存在。
三棱刺作為最厲害的軍刀之一,這也是由於它的結構造型。血槽除了放血外,更重要的是有利於進行下一動作,如果沒有血槽,因為血壓和肌肉劇烈收縮,刺會被裹在人體內,這樣的話拔出刺就會很困難。三棱刺是在刺進入人體後,血液隨三道血槽排出,肌肉收縮時就無法貼緊刺刀麵“吸”住刺刀,這樣刺刀可以從容的從人體拔出進行下一步的動作。
再有三棱槍刺紮出的傷口,大體上是方形的窟窿,傷口各側無法相互擠壓達到一定止血和愈合作用,而且,這種傷口無法在應急處理時包紮止合,且在刺殺時刺刀刺進對方身體後順勢旋轉刀身,這樣就會造成血管和組織大麵積破壞。與此同時通過血槽迅速將空氣引入,在體內形成空氣栓阻塞住血管。因而隻需刺入人體任何部位二寸左右就可使敵手即刻斃命,因此三棱刺的致死率是非常高的。
另外趙前世看過有關古人的武器裝備的相關史料,其中有一篇帖子用現代科學的角度分析過當時裝備的盔甲,現在看來也貼近現實。曾有現代研究者通過古戰場考古發現在諸多戰後的死難者殘骸,有死者均無劈砍和槍刺造成的外傷,推測要麽內髒或者骨骼損壞才導致的死亡,而又有證據顯示他們都穿著重甲。
由此猜測純鐵盔甲在衝鋒途中,尤其是騎兵衝鋒中隻對弓箭或者由弓弩具有防護作用,但對矛、刀的防護也僅僅起到了表麵防護的作用使之不能直接刺破其身穿的盔甲,可敵人所持重型打擊武器的力卻完全通過鐵製盔甲傳導了身體內部,最終造成身體內部器官或者骨骼的損傷而死亡。
蒙古人的獸皮和鐵製鎧甲雖然在表麵保護上與純鐵製盔甲有些許差距。但他有一大特點,那就是當受到強大外力衝擊後,隻要對方不是直接以刺、挑的方式直接接觸鎧甲的話,一般的砍、掃等方式所產生的力絕大多數都由鐵甲中的內層皮甲所減緩,使之保護持有人不產生內傷。表明在實戰當眾獸皮鐵製混合鎧甲的防護能力優於全鐵質盔甲的優點。
所以擊刺性武器對付蒙古人比打擊性武器要有優勢,也是宋軍重新選用槍矛的原因。當然這也不是說三棱刺沒有缺點,其隻能用於刺殺起碼使其喪失了多用途的可能。而另一個讓趙選擇的原因是將此時的剛才結構強度不夠,刺刀做成三棱形有利於提高強度,比做成刀劍形更不易損壞,從成本和殺傷效果上考慮放棄些功能是值得的。
不過趙也知道在這個年代製造三棱刺刀,確實存在現實的困難,要全憑人力一點點打造成型,而近現代製造三棱刺刀一般都是采用擠壓法,然後再進行二次加工和熱處理。可當下趙自知做不出具有足夠力量的水壓機,不過他還是想到了個可行的辦法。
為了得到製造火槍的材料,趙明白必須改進當下的煉鋼辦法,在當下鋼鐵冶煉隻要實現三種技術,即可以滿足至少二百年的需求。這三種技術分別是:攪拌煉鐵法,直接由生鐵煉製熟鐵;二次熔煉鑄鐵,生產鑄件;坩堝煉鋼,用於製作刀具。
攪煉法,主要是在反射爐的爐床上攪拌熔融的生鐵。攪拌器不停地旋轉攪拌熔融的生鐵,通過爐中循環空氣的脫碳作用,直到它變成可鍛的熟鐵。在這一過程中,避免了金屬與作為燃料的原煤相互接觸,並且連鼓風設備也不需要了。
攪煉法的缺點在於攪煉爐的底部要使用砂石。砂石中的二氧化矽與氧化鐵化合,容易形成酸性過強的爐渣,以至於無法吸收用普通含磷鐵礦石煉製的生鐵中所含的磷。由於需要維修被酸性渣腐蝕的砂層,會使煉鐵爐減產,從而造成相當大的損失,而用鑄鐵底板來代替砂層,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在熟鐵製成後,下一道工序是鐵板條的製造,趙采用的是用水力鍛錘的方式,雖然一天也隻能鍛造出兩千斤鐵條,但在這個時代已經是了不起的發明了。在聽了周翔的抱怨後,他也意識到這個總能設法完成自己交待的家夥,是真的遇到困難了。
倒逼之下,還真讓趙想出了個法子,那就是利用槽軋輥進行第一次成型,且這個原始軋機對當前來說技術難度並不大,這個東西在十五六世紀就已經在歐洲出現了,不過當時主要用於製幣,現在隻要將圓柱形軋輥改成槽型軋輥就可以了。如此即可以直接軋製刺刀毛坯,當然換下模具也能軋製槍管棍狀毛坯,而這個效率要比水利鍛錘高出不知多少倍。
周翔聽陛下想出了辦法,便馬上纏著陛下畫出圖紙後,立刻讓禦作監的工匠做出模型,然後馬上回去試製,並向趙保證自己即使春節不過,也要將軋鋼機做出來,以保證能按時投產……
…………
周翔的年是不打算過了,可趙身為大宋的當家人卻不能不過,必要的程序還是要走的。他先迎回了在崖州的太後過年,而隻是每天安排的祭典也沒完沒了,拜天、拜地、拜祖宗,敬神、祭鬼哪個都少不了,他稍有推脫,別說其他大臣,就是太後都要哭著訓斥一頓。不過好在這些事情自有眾臣操持,自己到時候隻要跟著禮官的呼喝聲走一遍,而祭文之類早有人寫好,隻需照本宣科的讀一遍就拉倒了。
但是這些典禮往往冗長、無聊,加上往來途中的時間,出去就是大半天。而趙不僅要處理急務,還要盯著征北的戰事,又要抽出時間編寫教材,督促籌備組建新軍的各項事務、審查他們收集和編撰的相關材料。如此一來,每天吃飯的時間都要捧著文卷邊吃邊看,在床上的時間一天能有兩個時辰就不錯了,往往是困了就在軟榻上眯一覺,早晨都是被蘇嵐叫起,迷迷糊糊的更衣洗漱,好歹吃口飯就要登車出發參加活動了。
今天已是十二月二十七日,趙參加完郊祭後回到宮中已是申時,天已經黑了下來。他到淡泊閣後立刻換下冕服,稍加洗漱就到偏廳處理公文,先拿過征北的戰報仔細看過,戰事如他所料戰敗後損失慘重的敵兵不及重新部署兵力,那些臨時拚湊的簽軍在征北軍的如摧枯拉朽般的攻擊下頃刻瓦解。
趙孟錦率領的前鋒搭載水軍戰船逆流而上攻克鬱林州府治南流城,並奪取了天門關。江鉦則領軍沿北流突入容州,北上可威脅德慶府,南下則可迂回包圍高州、化州和雷州,切斷敵北逃的通路。現在各軍轉入休整,懲奸除惡,撫軍安民,清理州縣府庫。文天祥請示陛下是繼續北上攻擊,還是南下收取各州。
南流城南連雷州半島,西接欽州,扼通往海道之要衝,為曆代兵家重地,自古就是桂東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重鎮,素有“嶺南都會”之稱。南流江在秦時便以通航,為中原通往南方和交趾的交通要道,西漢時已開通商道,可從長江中下遊南下湘江,入靈渠,轉漓江經桂江至梧州,又經西江到藤州,沿北流河南下至北流,再經陸路從天門關進入鬱林,最後沿南流江南下,在北部灣出海。
天門山與龍狗嶺兩座山脈相對而立,山峰高聳,至天門關處緊收狹小,成一要隘天門關,又稱鬼門關,是古今交通要道。隻要控製了此關就扼住了敵南下的通路,阻擋住敵自荊湖南下的援軍,這樣一來宋軍就搶占了先手,隻要天門關不失,他們便可從容撤軍。
形勢雖然看似一片大好,但是根據事務局的情報顯示,廣東宣慰司的李恒已調集重兵前往德慶府,並集重兵於梧州欲阻止宋軍繼續北上;阿裏海牙逃到欽州後立刻向鎮南王府請調援兵,並向大都上表請罪,同時整頓柳州、象州、賓州、邕州、欽州各州兵力於貴州,欲奪回鬱林州;而忽必烈聞訊後大為震怒,奪了阿裏海牙的封號,令其暫領左丞之職征剿深入廣西的宋軍,告知雲南宣慰司派兵增援,令兩江宣慰司征調簽軍五萬恢複失地。
趙知道他們在等待自己的命令,顧不得休息,令人召陸秀夫、劉黻、應節嚴和劉師勇覲見商議,而等人的時間也未放過,又拿過中書送來的公文看過。頭一份是禮部對於元旦大朝會的安排,宴請的菜單等等這些‘瑣事’,他一目十行的看完,反正這些都有常例,年年如此,他統統照準。
另外還有就是那些俘虜已經點檢完畢,此戰共俘敵四萬餘,繳獲器甲無數,戰馬六千匹,但是財物卻是不多,想想也是人家是來搶錢、搶糧的,怎麽會帶那麽多的財物。主管此事的劉黻以為可將俘虜中的工匠選出編入都作院,其餘人等一部分編入輜重軍,一部分送往鹽場,剩餘的老弱送往崖州屯田。
趙看看都是按照帥府舊例安排的,本想照準,但是突然想到什麽,又提筆修改了兩處。他令將俘虜中百夫長以上敵將全部斬首,不留一人,免其利用原有的影響力作亂。畢竟當下大軍在外征戰,留守的軍兵與俘虜人數相若,鬧起事情來總歸是麻煩,不若將其首腦一並斬殺除去後患。
二者,趙令將俘獲,又不願回去的佘兵及漢軍暫時編為一軍,他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為廣南地區是最後的淪陷區,尚未亡舊朝,佘兵在行朝轉戰東南時給予了大力支持,尤其是在泉州血夜中他們曾出動數萬義勇,所以應區別對待。再有佘族是遊耕民族,世代在山中遊獵耕種,民風彪悍尚武,按現在的說法是天生的山地步兵。另外前世就聽聞有廣西狼兵雄於天下之說,為己所用比讓他們耕田、曬鹽要有意義的多。
批示完畢,趙再拿過一份是兵部統計的保衛戰中應與封賞、撫恤的有功和陣亡將士名單,趙過目後立刻照準,並著令總計司及戶部盡快審核、撥款下發,不可耽擱。再後邊就是些各州府送上的貢品禮單,他草草看過便置於一旁,令送至太後宮中,任其處理。
批完奏折,趙不及休息,應詔而來的幾位宰執也到了。他隻能打起精神商議征北軍的下一步行動,從戰報中可以看出文天祥對形勢十分樂觀,欲向東北方向進行試探性攻擊。陸秀夫幾人看了事務局的通報後認為下一步應謹慎,不要冒進,而是盡快完成迂回聚殲高、化、雷等州之地,免的被敵圍殲。對於文天祥的建議,他們以為可以一試,但是要保持警惕,一旦發現有被圍困的危險便即刻回撤……
“官家,不要太操勞了,早些休息吧!”議定各項事宜,送走眾人趙才用了晚膳,蘇嵐見陛下昏昏欲睡,上前說道。
“再過一會兒,將禦前辦收集、編撰的資料拿來!”趙搖搖頭,打了個哈欠,揉揉眼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