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令唆都和劉深從海路征伐占城,又以陸路假道安南夾擊,計劃可謂完美。但領兵是元朝鎮南王歡脫,此人是忽必烈的九子,十分得忽必烈的喜愛,因此想抬舉他,隻是此人一直是藏在深閨並沒有實戰經驗。不過他爹也知道這種情況,令阿裏海牙與李恒兩人為副,輔佐其征安南。
但是趙昺記的前世時有人在論壇中討論說若是征安南的領軍之將不用歡脫,是否能夠取得勝利,將安南重新變成中國的一個行省。過程他記不太清了,可記的唆都攻占城取得了勝利,而隨後跟進的歡脫被安南所阻卻進展緩慢,便召唆都前來會合。
就在取得勝利的關鍵時刻,歡脫不堪熱帶雨林的折磨和安南遊擊戰的襲擾而擅自退兵,卻忘了通知唆都,結果導致唆都兵敗身死,損兵十餘萬之眾,以致平安南之戰數年後仍未取得全麵勝利,可見其十足一個扶不起的阿鬥也終被忽必烈所棄。
這個消息對趙昺來說是十足的利好消息,雙方在安南拚個你死我活,牽製了元朝大量兵力,而隨之的第二次征日本的失敗更是使得元軍元氣大傷,這也成為元朝由盛轉衰的節點,使元朝喪失了遠征的能力,此後再也沒有對海外藩國發起戰爭,曾經橫掃歐亞的蒙古大軍終被起義軍所淹沒。。
忽必烈如此安排與曆史上相比隻是提前了兩年,其它並無什麽改變。不過趙昺心裏卻覺的不安,自己可以施計騙過其,反之其也可以騙自己。
唆都一路要攻占城走海路攻擊有兩條路線,一是從廣州出發後轉到向西穿過瓊州海峽經北部灣到達占城,這是傳統的路線,也是最為安全的路線;二是出廣州後徑直向南,經七洲洋前往占城。這條路線相對來說要快捷,但是七洲洋風高浪急,風險要高。不過這兩條航線都要經過瓊州,隨時可以從自己的腹背上島。而從陸路假道安南前往占城,同樣要自廣南西路過境,與瓊州隔海相望,改變攻擊方向也非不可能。
當前忽必烈已經相信瓊州已經與兩國結盟,他現在的戰略考慮看似是欲先殘宋的剪除羽翼,使自己喪失從路上的進攻點,瓊州從而完全被孤立於海中,元軍則可以隨時從西、北兩個方向攻擊失去外援的瓊州。可作為一個軍事家忽必烈不會不考慮瓊州水軍會從水路截擊進攻占城的唆都一路兵馬,而現實情況是唆都和劉深都曾敗於瓊州水軍之手,他怎可能未開戰就讓出征先蒙上了一層失敗的陰影呢?
“鄭主事,你相信忽必烈在明知不敵我們水軍的情況下,依然會讓唆都繞行瓊州嗎?”趙昺將心中的疑惑說了出來道。
“陛下,屬下當然不會,那純粹就是找死嗎!”鄭虎臣想都沒想便回答道。
“嗯,那唆都一路很可能就是誘餌,想將我們的水軍調往島南。”趙昺見鄭虎臣答得痛快,便愈加相信其中有詐。
“陛下是以為此次元軍攻占城是假,而是欲攻打我們瓊州。”鄭虎臣聽明白了,小皇帝是懷疑其中有鬼,想想說道。
“這隻是朕的一種想法,我還不敢下定論,但是不排除會有這種可能,不過也許是朕多心了!”趙昺有時也覺的自己得了強迫症,總是喜歡把自己置於陰謀之中。一旦誤判則可能產生極為嚴重的後果,因此也不敢妄下決斷,困惑地點點頭又搖搖頭道。
“陛下並非想多了,此事極可能是忽必烈聲東擊西之計!”鄭虎臣沉吟片刻言道,“以屬下所想忽必烈一定會攻打我朝,如果他要從水路滅占城,正如陛下所言他們終繞不過瓊州,未達到目的其隻能調軍攻瓊以吸引我朝兵力,無暇它顧!”
“嗯,有些道理。”趙昺拿過地圖在幾上展開,審視了片刻道,“若是廣西之地大舉犯瓊,哪怕隻是虛張聲勢,我們都必須在島北陳以重兵防衛,並將水軍主力布置在海峽防敵渡海。那麽唆都一路就可以借我們在島南兵力空虛,無力攻擊之際,順利抵達占城。”
“陛下所言有理,不過屬下以為敵軍不會是虛張聲勢,很可能是一場真正的大戰。”鄭虎臣言道。
“哦,說說你的看法!”趙昺相信每個人的思想都有局限性,所以並沒有因為自己當了皇帝而生出一言獨斷的想法,反而更願意傾聽多方意見,以便做出正確的判斷。而鄭虎臣是搞情報工作的,對於細微之處更為敏感,從中得出更接近實際的判斷。
“陛下,屬下以為有三:一者,忽必烈對我朝的存在一直是如鯁在喉,有陛下在就表明大宋未亡,其滅宋一統天下的目的便沒有達到;二者,自忽必烈繼承汗位後,東征西討可謂戰無不勝,早已養成傲視一切的脾性,而我們久戰不降,早已觸怒了他;三者,我朝雖退避海外,卻連番取勝以致江南震動,心向我朝的百姓紛紛舉事,仍皆以我大宋為旗號,使其難安。”鄭虎臣言道。
“如今忽必烈確信我朝與占城、安南結盟欲征討兩國,從當前形勢上看,對威脅最大的卻是安南和我朝,而其隻征伐占城即便得勝,廣南兩路仍在我們的兵鋒之下,因而單單征討占城無益於破解危機。再有安南雖屢屢不肯應詔,卻並未起兵反叛,與我們結盟其隻有留夢炎的一麵之詞,並無實據,因而其隻能用假道占城來相脅。可若是先攻我朝和占城,則安南孤掌難鳴,又腹背受敵,便可不戰而勝。。”
“鄭主事分析的有理,三去其二則安南孤掌難鳴。”趙昺點點頭說道,“不過當前這一切皆是你我的揣測,尚沒有證據可以證實,其中仍或有變數。所以你們事務局要加強對兩廣各港口的監視,尤其是阿裏海牙的動向及荊湖地區兵力調動情況。”
“是,陛下,屬下定竭力而為!”鄭虎臣施禮道……
但是趙昺記的前世時有人在論壇中討論說若是征安南的領軍之將不用歡脫,是否能夠取得勝利,將安南重新變成中國的一個行省。過程他記不太清了,可記的唆都攻占城取得了勝利,而隨後跟進的歡脫被安南所阻卻進展緩慢,便召唆都前來會合。
就在取得勝利的關鍵時刻,歡脫不堪熱帶雨林的折磨和安南遊擊戰的襲擾而擅自退兵,卻忘了通知唆都,結果導致唆都兵敗身死,損兵十餘萬之眾,以致平安南之戰數年後仍未取得全麵勝利,可見其十足一個扶不起的阿鬥也終被忽必烈所棄。
這個消息對趙昺來說是十足的利好消息,雙方在安南拚個你死我活,牽製了元朝大量兵力,而隨之的第二次征日本的失敗更是使得元軍元氣大傷,這也成為元朝由盛轉衰的節點,使元朝喪失了遠征的能力,此後再也沒有對海外藩國發起戰爭,曾經橫掃歐亞的蒙古大軍終被起義軍所淹沒。。
忽必烈如此安排與曆史上相比隻是提前了兩年,其它並無什麽改變。不過趙昺心裏卻覺的不安,自己可以施計騙過其,反之其也可以騙自己。
唆都一路要攻占城走海路攻擊有兩條路線,一是從廣州出發後轉到向西穿過瓊州海峽經北部灣到達占城,這是傳統的路線,也是最為安全的路線;二是出廣州後徑直向南,經七洲洋前往占城。這條路線相對來說要快捷,但是七洲洋風高浪急,風險要高。不過這兩條航線都要經過瓊州,隨時可以從自己的腹背上島。而從陸路假道安南前往占城,同樣要自廣南西路過境,與瓊州隔海相望,改變攻擊方向也非不可能。
當前忽必烈已經相信瓊州已經與兩國結盟,他現在的戰略考慮看似是欲先殘宋的剪除羽翼,使自己喪失從路上的進攻點,瓊州從而完全被孤立於海中,元軍則可以隨時從西、北兩個方向攻擊失去外援的瓊州。可作為一個軍事家忽必烈不會不考慮瓊州水軍會從水路截擊進攻占城的唆都一路兵馬,而現實情況是唆都和劉深都曾敗於瓊州水軍之手,他怎可能未開戰就讓出征先蒙上了一層失敗的陰影呢?
“鄭主事,你相信忽必烈在明知不敵我們水軍的情況下,依然會讓唆都繞行瓊州嗎?”趙昺將心中的疑惑說了出來道。
“陛下,屬下當然不會,那純粹就是找死嗎!”鄭虎臣想都沒想便回答道。
“嗯,那唆都一路很可能就是誘餌,想將我們的水軍調往島南。”趙昺見鄭虎臣答得痛快,便愈加相信其中有詐。
“陛下是以為此次元軍攻占城是假,而是欲攻打我們瓊州。”鄭虎臣聽明白了,小皇帝是懷疑其中有鬼,想想說道。
“這隻是朕的一種想法,我還不敢下定論,但是不排除會有這種可能,不過也許是朕多心了!”趙昺有時也覺的自己得了強迫症,總是喜歡把自己置於陰謀之中。一旦誤判則可能產生極為嚴重的後果,因此也不敢妄下決斷,困惑地點點頭又搖搖頭道。
“陛下並非想多了,此事極可能是忽必烈聲東擊西之計!”鄭虎臣沉吟片刻言道,“以屬下所想忽必烈一定會攻打我朝,如果他要從水路滅占城,正如陛下所言他們終繞不過瓊州,未達到目的其隻能調軍攻瓊以吸引我朝兵力,無暇它顧!”
“嗯,有些道理。”趙昺拿過地圖在幾上展開,審視了片刻道,“若是廣西之地大舉犯瓊,哪怕隻是虛張聲勢,我們都必須在島北陳以重兵防衛,並將水軍主力布置在海峽防敵渡海。那麽唆都一路就可以借我們在島南兵力空虛,無力攻擊之際,順利抵達占城。”
“陛下所言有理,不過屬下以為敵軍不會是虛張聲勢,很可能是一場真正的大戰。”鄭虎臣言道。
“哦,說說你的看法!”趙昺相信每個人的思想都有局限性,所以並沒有因為自己當了皇帝而生出一言獨斷的想法,反而更願意傾聽多方意見,以便做出正確的判斷。而鄭虎臣是搞情報工作的,對於細微之處更為敏感,從中得出更接近實際的判斷。
“陛下,屬下以為有三:一者,忽必烈對我朝的存在一直是如鯁在喉,有陛下在就表明大宋未亡,其滅宋一統天下的目的便沒有達到;二者,自忽必烈繼承汗位後,東征西討可謂戰無不勝,早已養成傲視一切的脾性,而我們久戰不降,早已觸怒了他;三者,我朝雖退避海外,卻連番取勝以致江南震動,心向我朝的百姓紛紛舉事,仍皆以我大宋為旗號,使其難安。”鄭虎臣言道。
“如今忽必烈確信我朝與占城、安南結盟欲征討兩國,從當前形勢上看,對威脅最大的卻是安南和我朝,而其隻征伐占城即便得勝,廣南兩路仍在我們的兵鋒之下,因而單單征討占城無益於破解危機。再有安南雖屢屢不肯應詔,卻並未起兵反叛,與我們結盟其隻有留夢炎的一麵之詞,並無實據,因而其隻能用假道占城來相脅。可若是先攻我朝和占城,則安南孤掌難鳴,又腹背受敵,便可不戰而勝。。”
“鄭主事分析的有理,三去其二則安南孤掌難鳴。”趙昺點點頭說道,“不過當前這一切皆是你我的揣測,尚沒有證據可以證實,其中仍或有變數。所以你們事務局要加強對兩廣各港口的監視,尤其是阿裏海牙的動向及荊湖地區兵力調動情況。”
“是,陛下,屬下定竭力而為!”鄭虎臣施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