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時過,潮水已經達到高潮,趙昺下令出擊,但是他隻能在後觀戰。[.超多好看小說]一則是因為社稷號船體太大,吃水深,即便是在漲潮後也無法靠近城前,否則就有擱淺的危險;二則大宋自太祖之後,雖有太宗和仁宗兩位皇帝曾經親征,但也都未曾親臨戰場,往往隻在戰場後幾十裏行駕便停止不前,現在能讓他在目光所及之處觀戰已經是不錯了,也成為自太祖後離戰場最近的皇帝,算的上是真正的親臨沙場了。
戰場雖然是顯示男人氣概的最佳地點,但趙昺卻怕死,也沒有掄刀殺人的癮。可他知道自己作為一個皇帝無論從哪一方麵來說都還是一個菜鳥,自己要想在朝中立足,掌握大權,治理國家,絕不能隻依靠小聰明。而有句話說得好——實踐出真知,要想使自己盡快能進入一個文能治國、武能安天下的好皇帝角色,他當然不能隻聽師傅們的說教,還要親臨沙場,積累作戰經驗。
現在被改裝的那些平底船先行出發,有一些上麵不僅搭起了超過了城牆高度的梯級平台,用以搭載盡可能多弩炮,以便能夠提供更為猛烈的火力支援。這很容易讓人想到近代曾經稱雄海上的火炮船,它們就是通過搭載眾多的火炮以彌補當時火炮射速慢,難以在單位時間內形成強大火力的弱點,因而隻有通過增加數量達到壓製敵人的反擊或是快速摧毀目標的目的。(.$>>>棉、花‘糖’小‘說’)
而另一些船隻則被改裝成攻擊船,修建了加蓋廊道和屯兵點,並在船艏設置了加長的吊橋。這些船是用以搭載攻擊兵力和作為進攻的平台,若是通過串聯便能建立起一條運兵通路。為了防止敵軍拋石機的攻擊頂蓋都做了加固處理,表麵也塗上濕泥以防止敵軍以火箭、火油等易燃物縱火,但它們卻不是今天進攻的主角。
趙昺之所以費勁巴拉的改造這些船,而沒有使用現成的戰船也是出於無奈。他知道若想盡快破城使用傳統的攻城模式是難以做到的,同時泉州環繞城池的濠河因為溝通海洋和眾多溪流,水量大、水流川急且比尋常的城壕寬很多。若逾越這個天塹,傳統的方法是堵塞入水口,排幹城壕中的水;或是利用柴草和泥土填埋,使其變成通路,不過在泉州都難以實施,這也是當初張世傑一直難以破城的原因之一。
但隻有這兩種裝備還不行,泉州城有護城河、外壕達七條之多,城內河支溝五條,構成了密如蛛網得到排水和交通係統。為了便於通行,泉州人因而熱衷修橋,許多富豪及僧人也來湊熱鬧,在城內城外修建了大小橋梁不下百座,這也成了船隻通行的障礙,這就像一塊塊暗礁阻擋了戰船的通路,使大船難以穿行期間靠近城垣,而小船搭載的兵力少,船身低,無法借助船的高度直接上城。
而為了攻城之事,趙昺也虛心向張世傑、劉師勇、趙孟錦等有實戰經驗的將領請教過,他們的意見比較統一。要想通過強攻破城,要滿足幾個條件:
一是必須有能快速登城的工具,鵝車、雲梯等都屬於這類東西。這個好理解,人不是神仙,也不會個個都是飛簷走壁的武林高手,靠人本身的能力是無法爬上陡峭的城牆的。而這個工具不僅要能助人上牆,還要能夠有效保護士兵免受傷害。另外還要有遠程武器對敵軍的弓箭手、弩兵和拋石機進行打擊,壓製城上防守的敵軍,以掩護攻城的士兵能順利接近、並登上城牆。
二是需能夠一次性輸送足夠多的士兵,以便能快速奪占一處立足點,建立橋頭堡,掩護後續士兵登城。趙昺琢磨下也不錯,即便有一兩個武功高強的人搶先登城,但是城上的敵兵成百上千,好虎也架不住群狼啊!萬人敵、千人斬那都是扯淡,號稱的另算,不過將他們派上去估計不出一會兒也給剁成肉醬了,所以一次上城的人不能少,起碼要能堅持一會兒,給後邊的人上城爭取到時間。
三是要有快速增兵的通路,以便能使援兵快速上城與敵爭奪。趙昺覺得也有理,畢竟城池是人家的地盤,裏邊屯兵無數,上去幾個人即便成功在牆上建立了橋頭堡,但人家可以源源不斷的向上增兵,你殺一個,人家上來十個,累也累死你。因而隻有不斷的增兵逐漸擴張橋頭堡,並通過運輸大量的、壓倒性的有生力量與敵爭奪占領、控製城頭,然後向城內發展。
張世傑這人還算坦誠,告訴趙昺他就是因為無法同時滿足這三個必備的條件,才一次次的攻城失敗,隻能采用最笨、也是最常用的方式,欲通過圍城耗盡城中的糧草迫敵投降。不過他卻未能擋住唆都的援兵,其一到圍城大軍頃刻瓦解,不得不撤兵回朝,死傷不少人,還顆粒無收。
趙昺在吸取了張世傑的失敗經驗後,又分析了形勢,及自己手中的力量後,決定以南門為突破口。因為自己手裏最為強大的力量是水軍,可到了泉州後,他們除了首戰泉州水師後,便擔負起控製晉江水道,封鎖港口這些打醬油的任務,再有就是破城後作為運輸大隊往家倒騰東西,等於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而水軍的戰兵接受的正是跳幫過船,與敵在狹小的區域爭奪的訓練,讓他們擔任破城的尖刀應該沒問題。
通過改造戰船趙昺成功的解決了兩個問題,但是如何將足夠多的尖兵快速送上城頭還是難住了他。即便是平底船也無法直接運動到城下,而這段距離可以雖然通過搭設吊橋解決,但在沒有取得立足點的情況下,脆弱的吊橋也十分容易被敵損毀,不付出沉重的代價是無法上城的,而一旦毀損過多又影響了後邊輸送援兵。這讓他不得不另行想轍,解決這個難題……(未完待續。)
戰場雖然是顯示男人氣概的最佳地點,但趙昺卻怕死,也沒有掄刀殺人的癮。可他知道自己作為一個皇帝無論從哪一方麵來說都還是一個菜鳥,自己要想在朝中立足,掌握大權,治理國家,絕不能隻依靠小聰明。而有句話說得好——實踐出真知,要想使自己盡快能進入一個文能治國、武能安天下的好皇帝角色,他當然不能隻聽師傅們的說教,還要親臨沙場,積累作戰經驗。
現在被改裝的那些平底船先行出發,有一些上麵不僅搭起了超過了城牆高度的梯級平台,用以搭載盡可能多弩炮,以便能夠提供更為猛烈的火力支援。這很容易讓人想到近代曾經稱雄海上的火炮船,它們就是通過搭載眾多的火炮以彌補當時火炮射速慢,難以在單位時間內形成強大火力的弱點,因而隻有通過增加數量達到壓製敵人的反擊或是快速摧毀目標的目的。(.$>>>棉、花‘糖’小‘說’)
而另一些船隻則被改裝成攻擊船,修建了加蓋廊道和屯兵點,並在船艏設置了加長的吊橋。這些船是用以搭載攻擊兵力和作為進攻的平台,若是通過串聯便能建立起一條運兵通路。為了防止敵軍拋石機的攻擊頂蓋都做了加固處理,表麵也塗上濕泥以防止敵軍以火箭、火油等易燃物縱火,但它們卻不是今天進攻的主角。
趙昺之所以費勁巴拉的改造這些船,而沒有使用現成的戰船也是出於無奈。他知道若想盡快破城使用傳統的攻城模式是難以做到的,同時泉州環繞城池的濠河因為溝通海洋和眾多溪流,水量大、水流川急且比尋常的城壕寬很多。若逾越這個天塹,傳統的方法是堵塞入水口,排幹城壕中的水;或是利用柴草和泥土填埋,使其變成通路,不過在泉州都難以實施,這也是當初張世傑一直難以破城的原因之一。
但隻有這兩種裝備還不行,泉州城有護城河、外壕達七條之多,城內河支溝五條,構成了密如蛛網得到排水和交通係統。為了便於通行,泉州人因而熱衷修橋,許多富豪及僧人也來湊熱鬧,在城內城外修建了大小橋梁不下百座,這也成了船隻通行的障礙,這就像一塊塊暗礁阻擋了戰船的通路,使大船難以穿行期間靠近城垣,而小船搭載的兵力少,船身低,無法借助船的高度直接上城。
而為了攻城之事,趙昺也虛心向張世傑、劉師勇、趙孟錦等有實戰經驗的將領請教過,他們的意見比較統一。要想通過強攻破城,要滿足幾個條件:
一是必須有能快速登城的工具,鵝車、雲梯等都屬於這類東西。這個好理解,人不是神仙,也不會個個都是飛簷走壁的武林高手,靠人本身的能力是無法爬上陡峭的城牆的。而這個工具不僅要能助人上牆,還要能夠有效保護士兵免受傷害。另外還要有遠程武器對敵軍的弓箭手、弩兵和拋石機進行打擊,壓製城上防守的敵軍,以掩護攻城的士兵能順利接近、並登上城牆。
二是需能夠一次性輸送足夠多的士兵,以便能快速奪占一處立足點,建立橋頭堡,掩護後續士兵登城。趙昺琢磨下也不錯,即便有一兩個武功高強的人搶先登城,但是城上的敵兵成百上千,好虎也架不住群狼啊!萬人敵、千人斬那都是扯淡,號稱的另算,不過將他們派上去估計不出一會兒也給剁成肉醬了,所以一次上城的人不能少,起碼要能堅持一會兒,給後邊的人上城爭取到時間。
三是要有快速增兵的通路,以便能使援兵快速上城與敵爭奪。趙昺覺得也有理,畢竟城池是人家的地盤,裏邊屯兵無數,上去幾個人即便成功在牆上建立了橋頭堡,但人家可以源源不斷的向上增兵,你殺一個,人家上來十個,累也累死你。因而隻有不斷的增兵逐漸擴張橋頭堡,並通過運輸大量的、壓倒性的有生力量與敵爭奪占領、控製城頭,然後向城內發展。
張世傑這人還算坦誠,告訴趙昺他就是因為無法同時滿足這三個必備的條件,才一次次的攻城失敗,隻能采用最笨、也是最常用的方式,欲通過圍城耗盡城中的糧草迫敵投降。不過他卻未能擋住唆都的援兵,其一到圍城大軍頃刻瓦解,不得不撤兵回朝,死傷不少人,還顆粒無收。
趙昺在吸取了張世傑的失敗經驗後,又分析了形勢,及自己手中的力量後,決定以南門為突破口。因為自己手裏最為強大的力量是水軍,可到了泉州後,他們除了首戰泉州水師後,便擔負起控製晉江水道,封鎖港口這些打醬油的任務,再有就是破城後作為運輸大隊往家倒騰東西,等於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而水軍的戰兵接受的正是跳幫過船,與敵在狹小的區域爭奪的訓練,讓他們擔任破城的尖刀應該沒問題。
通過改造戰船趙昺成功的解決了兩個問題,但是如何將足夠多的尖兵快速送上城頭還是難住了他。即便是平底船也無法直接運動到城下,而這段距離可以雖然通過搭設吊橋解決,但在沒有取得立足點的情況下,脆弱的吊橋也十分容易被敵損毀,不付出沉重的代價是無法上城的,而一旦毀損過多又影響了後邊輸送援兵。這讓他不得不另行想轍,解決這個難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