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恰恰也能用來解釋荷屬東南亞防禦空虛的事實,偌大的地盤,卻僅僅隻有兩萬多名荷軍,唉!這簡直不給中華麵子呀!用馮庸的話來說,如果不是地方太大,恐怕一個團就能搞定荷屬東南亞群島。
當然,日不落的人比較機智,或許是他們對中華根本不放心,所以在英屬馬來西亞那麽小塊地方,放了近十萬的部隊,還有十萬法蘭西人,畢竟在法蘭西失去了遠東所有殖民地的時候,為了不放棄這塊大蛋糕,隻能把希望寄托於日不落身上,於是這塊英屬馬來西亞就成了雙方不可割舍的東西,才花費了這麽大的財力物力,進行防禦。
對於中華來說,這根本就不是個事,一個方麵軍就可以輕而易舉的解決這些,更別說部署在納土納大島的空軍飛行團了,好家夥!岸防再怎麽堅固,大炮也打不著飛得東西。
事實上,轟炸機在攻堅這方麵有天然的優勢,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說戰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話,那麽中華至少占據了地利和人和。
怎麽說呢?地利的話,很簡單,不管是荷屬東南亞群島也好,英屬馬來西亞也罷,都處在中華南洋艦隊的控製範圍內,而且從中南半島、斯裏蘭卡、馬來亞、呂宋來看,足足被三麵包圍。
從人和來說的話,那就更明顯了,做為盟友的德意誌、土耳其、俄羅斯帝國簡直是很配合,德意誌在歐洲吊打法蘭西,封鎖了北海、英吉利海峽,斷絕了荷蘭增援遠東的可能性。
當然,單靠它們,肯定無法牽製住日不落,但是再加上土耳其呢?土耳其在非洲地區差點沒把英美法聯軍全部趕下大海,或許之所以留著一口氣給他們,就是為了將他們吸引住。
現在整個協約國陣營的火力都集中在德土兩國身上,根本無暇顧及中華,管它三七二十一。
似乎看起來中華在占便宜,髒活累活都被德土幹完了,就算俄羅斯帝國也牽製著蘇俄的主力,但其實不然,首先如果不是中華打垮了蘇俄遠東軍團,並且拿下了蘇俄在亞洲的全部領土,恐怕俄羅斯帝國的劣勢也難以挽回。
其次,中華付出的精力並不少,難道巴國就不是功勞了嗎?盡管它們獨立了,也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但大多數武器裝備還是中華在後麵支持的,就算是現在,中華的孟加拉方麵軍也依舊在幫手。
最重要的是,英法之弊端不在於本土實力強大,說實話,比陸軍,英法幹不過德意誌,誰不知道德意誌陸軍天下第一,比海軍,雖然日不落艦隊世界第一,但是艦隊能陸上奔馳嗎?而且德意誌和土耳其的潛艇也不是吃素的。
正所謂兩相平衡,自然,打仗打得就是持久力,德意誌和土耳其都依賴本土,而沒有一丁點的殖民地可供使用,但是英法不一樣,一個是世界第一殖民帝國,一個是世界第二殖民帝國。
不管本土遭受怎麽樣的摧殘,外部補給都會遠遠不斷地運往本土,供給本土作戰,試問這種輸血力度又豈是那麽容易解決的,這也是一戰協約國勝利的一大原因。
不是同盟國不強大,而是敵人太凶猛、隊友太菜!
中華的存在就是為了徹底斷絕一戰的那種情況,把英法的外來援助給剪斷,沒有了殖民地做依靠,那麽英法的失敗就是必然的,僅靠著那點地盤,他們難不成還能翻身不成?
為了戰略需求徹底滿足,中華甚至扶持了日國這麽一個千古之敵,以日國媲美美利堅的艦隊,再加上中華的獨立潛艇大隊,準備將英法的補給線徹底摧毀。
8月17日,德意誌不甘沉默,調動兩大集團軍,突然進攻法蘭西阿列省,法軍迫不及防,導致上百萬大軍被打得丟盔棄甲,這番突擊讓整個德意誌笑了,算是報了上次大戰的侮辱之仇。
8月17日下午四時,法蘭西中部軍團百萬大軍被擊潰,德軍擊斃擊傷三十餘萬人,剩餘六十萬人宣布投降。
8月18日,德軍突擊方麵軍在隆美爾的指揮下,成功殺入瑞士,拿下了伯爾尼,兵鋒直指法蘭西東南部。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這種四麵楚歌的情況下,法蘭西居然沒有繼續退縮,反而集中了巴黎地區上百萬部隊對當麵法軍發動了反攻,雖然德意誌軍隊武裝到牙齒,但是法軍也不是吃素的。
要知道法蘭西可是時時刻刻關注著自己這個不安好心的鄰居,所以,德軍越是增加軍備投入,法軍越是著急上火,在這種大前提下,法國陸軍的軍費開支越來越大,而它們的陸軍火力與德軍幾近平齊。
雙方算的上勢均力敵,再加上法軍突然的反攻,差點把德軍的陣腳大亂,必將德軍有兩百多萬人在巴黎前線,一會就反應過來了,一方為了複仇,另一方為了保衛家鄉,雙方都有著不得不拚命的理由,這場會戰由不得一絲劃水,異常慘烈,甚至超過了一戰的馬恩河戰役、索姆河戰役。
盡管德軍在戰事方麵不算突飛猛進,而且土耳其也說得上防水,遲遲沒有解決掉那點英法美聯軍,但是不得不稱讚他們,兩國在這場戰役中都投入了大半國力,沒有一絲遲疑。
那些戰略的失誤完全可以忽略,畢竟任何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這個時候,中華如果再觀望那個,恐怕就說不過去了,就連俄羅斯帝國、巴坦民國都投入了大量精力,甚至不惜掀起決戰,可見這場仗到了多關鍵的時候。
根據中華和德土俄巴四國的協議,整個南亞地區,延續現在的防線,歸屬巴國所有。
至於整個亞洲地區除了中東,都歸中華處置,同時澳洲各地區也歸屬中華處理,當然,誰的地盤歸誰處理,自然,中華應該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得到這些地方。
須知土耳其和德意誌瓜分了非洲、南美,所以土耳其在西非作戰才如此凶猛,當然,德意誌的戰鬥這麽慘烈也在意料之中給,畢竟它是英法的眼中釘、肉中刺。
當然,日不落的人比較機智,或許是他們對中華根本不放心,所以在英屬馬來西亞那麽小塊地方,放了近十萬的部隊,還有十萬法蘭西人,畢竟在法蘭西失去了遠東所有殖民地的時候,為了不放棄這塊大蛋糕,隻能把希望寄托於日不落身上,於是這塊英屬馬來西亞就成了雙方不可割舍的東西,才花費了這麽大的財力物力,進行防禦。
對於中華來說,這根本就不是個事,一個方麵軍就可以輕而易舉的解決這些,更別說部署在納土納大島的空軍飛行團了,好家夥!岸防再怎麽堅固,大炮也打不著飛得東西。
事實上,轟炸機在攻堅這方麵有天然的優勢,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說戰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話,那麽中華至少占據了地利和人和。
怎麽說呢?地利的話,很簡單,不管是荷屬東南亞群島也好,英屬馬來西亞也罷,都處在中華南洋艦隊的控製範圍內,而且從中南半島、斯裏蘭卡、馬來亞、呂宋來看,足足被三麵包圍。
從人和來說的話,那就更明顯了,做為盟友的德意誌、土耳其、俄羅斯帝國簡直是很配合,德意誌在歐洲吊打法蘭西,封鎖了北海、英吉利海峽,斷絕了荷蘭增援遠東的可能性。
當然,單靠它們,肯定無法牽製住日不落,但是再加上土耳其呢?土耳其在非洲地區差點沒把英美法聯軍全部趕下大海,或許之所以留著一口氣給他們,就是為了將他們吸引住。
現在整個協約國陣營的火力都集中在德土兩國身上,根本無暇顧及中華,管它三七二十一。
似乎看起來中華在占便宜,髒活累活都被德土幹完了,就算俄羅斯帝國也牽製著蘇俄的主力,但其實不然,首先如果不是中華打垮了蘇俄遠東軍團,並且拿下了蘇俄在亞洲的全部領土,恐怕俄羅斯帝國的劣勢也難以挽回。
其次,中華付出的精力並不少,難道巴國就不是功勞了嗎?盡管它們獨立了,也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但大多數武器裝備還是中華在後麵支持的,就算是現在,中華的孟加拉方麵軍也依舊在幫手。
最重要的是,英法之弊端不在於本土實力強大,說實話,比陸軍,英法幹不過德意誌,誰不知道德意誌陸軍天下第一,比海軍,雖然日不落艦隊世界第一,但是艦隊能陸上奔馳嗎?而且德意誌和土耳其的潛艇也不是吃素的。
正所謂兩相平衡,自然,打仗打得就是持久力,德意誌和土耳其都依賴本土,而沒有一丁點的殖民地可供使用,但是英法不一樣,一個是世界第一殖民帝國,一個是世界第二殖民帝國。
不管本土遭受怎麽樣的摧殘,外部補給都會遠遠不斷地運往本土,供給本土作戰,試問這種輸血力度又豈是那麽容易解決的,這也是一戰協約國勝利的一大原因。
不是同盟國不強大,而是敵人太凶猛、隊友太菜!
中華的存在就是為了徹底斷絕一戰的那種情況,把英法的外來援助給剪斷,沒有了殖民地做依靠,那麽英法的失敗就是必然的,僅靠著那點地盤,他們難不成還能翻身不成?
為了戰略需求徹底滿足,中華甚至扶持了日國這麽一個千古之敵,以日國媲美美利堅的艦隊,再加上中華的獨立潛艇大隊,準備將英法的補給線徹底摧毀。
8月17日,德意誌不甘沉默,調動兩大集團軍,突然進攻法蘭西阿列省,法軍迫不及防,導致上百萬大軍被打得丟盔棄甲,這番突擊讓整個德意誌笑了,算是報了上次大戰的侮辱之仇。
8月17日下午四時,法蘭西中部軍團百萬大軍被擊潰,德軍擊斃擊傷三十餘萬人,剩餘六十萬人宣布投降。
8月18日,德軍突擊方麵軍在隆美爾的指揮下,成功殺入瑞士,拿下了伯爾尼,兵鋒直指法蘭西東南部。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這種四麵楚歌的情況下,法蘭西居然沒有繼續退縮,反而集中了巴黎地區上百萬部隊對當麵法軍發動了反攻,雖然德意誌軍隊武裝到牙齒,但是法軍也不是吃素的。
要知道法蘭西可是時時刻刻關注著自己這個不安好心的鄰居,所以,德軍越是增加軍備投入,法軍越是著急上火,在這種大前提下,法國陸軍的軍費開支越來越大,而它們的陸軍火力與德軍幾近平齊。
雙方算的上勢均力敵,再加上法軍突然的反攻,差點把德軍的陣腳大亂,必將德軍有兩百多萬人在巴黎前線,一會就反應過來了,一方為了複仇,另一方為了保衛家鄉,雙方都有著不得不拚命的理由,這場會戰由不得一絲劃水,異常慘烈,甚至超過了一戰的馬恩河戰役、索姆河戰役。
盡管德軍在戰事方麵不算突飛猛進,而且土耳其也說得上防水,遲遲沒有解決掉那點英法美聯軍,但是不得不稱讚他們,兩國在這場戰役中都投入了大半國力,沒有一絲遲疑。
那些戰略的失誤完全可以忽略,畢竟任何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這個時候,中華如果再觀望那個,恐怕就說不過去了,就連俄羅斯帝國、巴坦民國都投入了大量精力,甚至不惜掀起決戰,可見這場仗到了多關鍵的時候。
根據中華和德土俄巴四國的協議,整個南亞地區,延續現在的防線,歸屬巴國所有。
至於整個亞洲地區除了中東,都歸中華處置,同時澳洲各地區也歸屬中華處理,當然,誰的地盤歸誰處理,自然,中華應該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得到這些地方。
須知土耳其和德意誌瓜分了非洲、南美,所以土耳其在西非作戰才如此凶猛,當然,德意誌的戰鬥這麽慘烈也在意料之中給,畢竟它是英法的眼中釘、肉中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