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隊伍中間的一連長,一看見前麵有兩個自己的士兵倒下,再看衝出來的日軍。
一下子就明白了,該死的小日本居然敢偷襲,頓時火冒三丈,兩個眼睛就跟滴血一樣,通紅通紅的。
當即大喊一聲“殺!殺光這群辣雞!”並一手端著衝鋒槍,另一隻手扣動扳機,“噠噠噠!”“噠噠噠!”。
槍口不斷湧出火光,就像複仇之火,把子彈射向日軍,幾乎在同一瞬間,中華民國軍所有戰士都扣動了扳機。
幾十把自動武器還有為數不少的步槍,將眼前的日軍打成了篩子,血的教訓要用血來洗禮。
“轟!轟!轟!”擲彈兵也不含糊,他們沒有開槍,反而從背上把擲彈筒掏了下來,並且迅速填壓榴彈,將幾十名日軍一下子就覆蓋在炮彈下。
戰鬥不到五分鍾就已經結束了,日軍成功撩起了中華民國士兵的怒火,迎接他們的是彈雨,結局隻能是死亡。
幾乎沒有一具日軍屍體是完整的,就算他們不省人事了,中華民國士兵仍然用刺刀在他們身上紮出了幾個口子。
從任何一方麵來看,眼前這隻日軍都處於下風,絲毫沒有勝利的希望。
就如同清津全城日軍一樣,但是他們明明知道失敗是一定的,可依然堅持,沒有放棄希望,反而毅然決然的跟中華民國軍隊鏖戰。
第二十七師的炮火在炸塌城牆之後,三個團的兵力湧入清津,對城內日軍進行清理。
足足耗費了三個小時,誰也沒有想到,日軍在短短一天之內,將整座城變成了一個戰場,街頭巷尾通通都是戰鬥的好地方。
日軍整個聯隊都戰鬥到最後,並且全部戰死,一個活口都沒有,當然,這也是中華民國希望看到的結果。
於是,朝鮮平壤以北地區最後一塊日軍占領之地也落入中華民國手中了。
盡管中華民國二十萬部隊在此次突襲作戰中傷亡不小,但是日軍的傷亡更大。
或許有人覺得中華民國的士兵畢竟一直在國內作戰,戰鬥素質以及戰鬥力並不足以媲美日軍,要知道日軍可是自從=日俄一戰後,磨練出來的老兵。
可實際上並非如此,這場戰爭的勝利並非是簡簡單單兩國軍隊素質比拚。
更是戰術、武器的比拚,相比於日軍,中華民國軍隊運用了超出歐戰範疇的先進戰術,並且有著同級別部隊的重火力、大編製。
再加上這些人都是東北的‘老兵’,是張作霖在奉天賴以生存的支持力量。
大部分人都是土匪出身,手上見得血並不少,相比於日軍,他們的心裏素質也不弱。
第二十七師在占領清津之後,迅速乘坐當地鐵路趕往銀浦裏,還真別說,日本人把這朝鮮當成他們第二個家,不遺餘力建設,各地鐵路係統特別完善,比起東北的建設來,強了不少。
要知道,東北奉軍在得到馮家支持後,武器裝備一幹輜重問題解決了,並且東北本就是資源產地,所以,有錢的很。
於是,張作相就提出了類似於東南一樣的大建設計劃,首先,鋪設抵達各個縣城的鐵路網。
而且,這個計劃不是東北統一鋪設,完全學習東南作風,總部給錢,各縣自己找人建設,再進行驗收,所以,僅僅一年時間,東北那叫一個交通便利。
可相比於日本經營了十來年的朝鮮,還是有所不如,可見日本仁人對朝鮮的重視。
相比於平壤以北的西部地區,有中華民國三個師的清理,東部地區就顯得有些兵力不足了,僅僅是第二十七師以及第五坦克師。
但事實上,進攻的節奏比起西部來,還要快上許多,說實話,大部分地區都是第五坦克師解決的。
鋼鐵洪流在蓋馬高原、白茂高原上馳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了各地守軍,就像一把鐮刀,把這片地區收割了一遍。
而第二十七師從踏上朝鮮土地以來,目的十分明確,那就是解決清津的日軍,事實上,他們也做到了。
日軍在各地的守軍遭到了中華民國軍隊的特殊照顧,就算是對付那種小縣城,軍隊依然采用了炮擊,團屬十二門75mm野戰炮以及十二門120mm重型迫擊炮給了他們無與倫比的震撼。
幾乎是不到十五分鍾就解決了一座縣城,大炮一轟,守軍大部分被炸得屍骨無存,剩下的已不足為慮。
至於日本那些組織起來的偽軍,更是不堪一擊,隻消一陣機槍掃射,便無比投地,跪求投降。
於是,日軍第十九師團小部以及第二十師團半部,整整一萬二千名日軍被消滅。
其中,第二十師團第三十九旅團長千葉羽大佐以及一幹名日軍軍官,無一存活。
這次戰役算是完成了百分之二十,不過,東北軍區的計劃已經差不多了,暫時不需要占據整個日本,所以大軍止步不前。
馮庸的目的可不是一次性把日本打殘,而是借助此次機會,進一步增強國際影響力,並借此在巴黎和會上奪得更大的利益。
事實上,這一次中華民國的行動在國際上被稱為“雄獅崛起”,以英法美德俄葡西為首的列強紛紛表達了敬意。
以至於,中華民國的國際影響力迅速上升了一個層次,媲美意西這種的二流強國。
相比於中華民國的得意,日本就顯得有些失意,原本大好局麵,一度失控,他們的遠東派遣軍被蘇俄打得屁滾尿流,隻能龜縮在海參崴苟延殘喘。
就連國家內部都紛爭不斷,甚至分裂成兩個勢力,天皇政府居然壓製不住叛軍,這成了國際的笑柄。
中華民國國內,因為這一次收複行動,國民對馮德麟為首的政府充滿了敬意。
熊希齡、蔡元培、張謇等人大肆讚揚,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稱這是新時代的勝利。魯迅稱之為中華又一次崛起。
京城、上海、南京、長沙、武漢等城市,青年學生、民眾紛紛上街遊行歡呼,一時間,馮家父子在中華民國的聲望達到最高點。
一下子就明白了,該死的小日本居然敢偷襲,頓時火冒三丈,兩個眼睛就跟滴血一樣,通紅通紅的。
當即大喊一聲“殺!殺光這群辣雞!”並一手端著衝鋒槍,另一隻手扣動扳機,“噠噠噠!”“噠噠噠!”。
槍口不斷湧出火光,就像複仇之火,把子彈射向日軍,幾乎在同一瞬間,中華民國軍所有戰士都扣動了扳機。
幾十把自動武器還有為數不少的步槍,將眼前的日軍打成了篩子,血的教訓要用血來洗禮。
“轟!轟!轟!”擲彈兵也不含糊,他們沒有開槍,反而從背上把擲彈筒掏了下來,並且迅速填壓榴彈,將幾十名日軍一下子就覆蓋在炮彈下。
戰鬥不到五分鍾就已經結束了,日軍成功撩起了中華民國士兵的怒火,迎接他們的是彈雨,結局隻能是死亡。
幾乎沒有一具日軍屍體是完整的,就算他們不省人事了,中華民國士兵仍然用刺刀在他們身上紮出了幾個口子。
從任何一方麵來看,眼前這隻日軍都處於下風,絲毫沒有勝利的希望。
就如同清津全城日軍一樣,但是他們明明知道失敗是一定的,可依然堅持,沒有放棄希望,反而毅然決然的跟中華民國軍隊鏖戰。
第二十七師的炮火在炸塌城牆之後,三個團的兵力湧入清津,對城內日軍進行清理。
足足耗費了三個小時,誰也沒有想到,日軍在短短一天之內,將整座城變成了一個戰場,街頭巷尾通通都是戰鬥的好地方。
日軍整個聯隊都戰鬥到最後,並且全部戰死,一個活口都沒有,當然,這也是中華民國希望看到的結果。
於是,朝鮮平壤以北地區最後一塊日軍占領之地也落入中華民國手中了。
盡管中華民國二十萬部隊在此次突襲作戰中傷亡不小,但是日軍的傷亡更大。
或許有人覺得中華民國的士兵畢竟一直在國內作戰,戰鬥素質以及戰鬥力並不足以媲美日軍,要知道日軍可是自從=日俄一戰後,磨練出來的老兵。
可實際上並非如此,這場戰爭的勝利並非是簡簡單單兩國軍隊素質比拚。
更是戰術、武器的比拚,相比於日軍,中華民國軍隊運用了超出歐戰範疇的先進戰術,並且有著同級別部隊的重火力、大編製。
再加上這些人都是東北的‘老兵’,是張作霖在奉天賴以生存的支持力量。
大部分人都是土匪出身,手上見得血並不少,相比於日軍,他們的心裏素質也不弱。
第二十七師在占領清津之後,迅速乘坐當地鐵路趕往銀浦裏,還真別說,日本人把這朝鮮當成他們第二個家,不遺餘力建設,各地鐵路係統特別完善,比起東北的建設來,強了不少。
要知道,東北奉軍在得到馮家支持後,武器裝備一幹輜重問題解決了,並且東北本就是資源產地,所以,有錢的很。
於是,張作相就提出了類似於東南一樣的大建設計劃,首先,鋪設抵達各個縣城的鐵路網。
而且,這個計劃不是東北統一鋪設,完全學習東南作風,總部給錢,各縣自己找人建設,再進行驗收,所以,僅僅一年時間,東北那叫一個交通便利。
可相比於日本經營了十來年的朝鮮,還是有所不如,可見日本仁人對朝鮮的重視。
相比於平壤以北的西部地區,有中華民國三個師的清理,東部地區就顯得有些兵力不足了,僅僅是第二十七師以及第五坦克師。
但事實上,進攻的節奏比起西部來,還要快上許多,說實話,大部分地區都是第五坦克師解決的。
鋼鐵洪流在蓋馬高原、白茂高原上馳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了各地守軍,就像一把鐮刀,把這片地區收割了一遍。
而第二十七師從踏上朝鮮土地以來,目的十分明確,那就是解決清津的日軍,事實上,他們也做到了。
日軍在各地的守軍遭到了中華民國軍隊的特殊照顧,就算是對付那種小縣城,軍隊依然采用了炮擊,團屬十二門75mm野戰炮以及十二門120mm重型迫擊炮給了他們無與倫比的震撼。
幾乎是不到十五分鍾就解決了一座縣城,大炮一轟,守軍大部分被炸得屍骨無存,剩下的已不足為慮。
至於日本那些組織起來的偽軍,更是不堪一擊,隻消一陣機槍掃射,便無比投地,跪求投降。
於是,日軍第十九師團小部以及第二十師團半部,整整一萬二千名日軍被消滅。
其中,第二十師團第三十九旅團長千葉羽大佐以及一幹名日軍軍官,無一存活。
這次戰役算是完成了百分之二十,不過,東北軍區的計劃已經差不多了,暫時不需要占據整個日本,所以大軍止步不前。
馮庸的目的可不是一次性把日本打殘,而是借助此次機會,進一步增強國際影響力,並借此在巴黎和會上奪得更大的利益。
事實上,這一次中華民國的行動在國際上被稱為“雄獅崛起”,以英法美德俄葡西為首的列強紛紛表達了敬意。
以至於,中華民國的國際影響力迅速上升了一個層次,媲美意西這種的二流強國。
相比於中華民國的得意,日本就顯得有些失意,原本大好局麵,一度失控,他們的遠東派遣軍被蘇俄打得屁滾尿流,隻能龜縮在海參崴苟延殘喘。
就連國家內部都紛爭不斷,甚至分裂成兩個勢力,天皇政府居然壓製不住叛軍,這成了國際的笑柄。
中華民國國內,因為這一次收複行動,國民對馮德麟為首的政府充滿了敬意。
熊希齡、蔡元培、張謇等人大肆讚揚,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稱這是新時代的勝利。魯迅稱之為中華又一次崛起。
京城、上海、南京、長沙、武漢等城市,青年學生、民眾紛紛上街遊行歡呼,一時間,馮家父子在中華民國的聲望達到最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