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北進南補之策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作者:正統大汗阿裏不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原來你想要做的是這個。”狄奧多拉對此倒是不反對:“這本來就是我們的需要。如果不能恢複羅馬故地,那我們這個旗號豈不是愧對祖先。”
“光是恢複還不行。我們得踏踏實實,把國家整合好。”郭康補充道:“古羅馬那種狀態肯定是不行的,現在的歐洲國家同樣不合格。表麵統一,實際一盤散沙,也是發揮不出來潛力的。”
“這比形式上的統一可難多了,我自己也不知道需要多長時間,到底可不可行。但我們肯定是要去做的。”
“我明白了。”狄奧多拉點點頭:“這個倒是不矛盾,我們今後也要考慮進去。”
“我現在支持他們推動羅斯人參軍軍團,也有這個考慮。”郭康告訴她:“以我們現在這點體量,還是太小了。而四麵八方,雖然都有空間,但最方便發展的地方,還是在羅斯地區。”
“這倒是好理解。畢竟羅斯人比較……質樸,好改造。”狄奧多拉讚同道:“而且再怎麽說,他們和我們在宗教上還是相對接近的,也方便進行控製。”
“這種邊緣地區其實很重要。”郭康提醒道:“秦國稱霸的家底,是吞並了西戎;晉國稱霸的家底,是吞並了赤狄、白狄和邊境諸侯;齊國稱霸,也是靠蠶食東夷的礦產和土地。羅斯地區土地肥沃,礦產豐富,土人卻十分落後,導致這些資源一直沒能開發。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霸業基石,不能不重視。”
“而且,還有個問題,就是我們依然很缺人。在今後,隨著技術發展,肯定會缺口更大的。”
“能有多大?”狄奧多拉問。
“人口不上億,就別想維持優勢了。”郭康簡潔地說。
“啊……”狄奧多拉又開始發起愁來。
“不過這個不用太擔心。羅斯地區現在就是個大荒野——當然,說的好聽點,就是開發潛力巨大。隻要一步步來,是不愁土地和人口的。”郭康說:“我們開拓個二三百年,估計都沒問題。再往後……那估計就是下一個政權的事情了,咱們也不用管這麽遠了。”
“這話你可真敢說啊。”狄奧多拉笑道。
“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有什麽不敢說的。”郭康倒是不以為然:“說不說,大家心裏也都清楚的很。我們自己人,又不需要講究麵子,不如實話實說。”
狄奧多拉點了點頭。
郭康這個數字,說的同樣已經保守了。別說到18世紀了,他之前那個曆史上,南俄地區,21世紀可能都算不上開發完全……哪怕紫帳汗國有更好的技術,可以讓這個進程更快,保個幾百年也是不成問題的。
“你覺得這個戰略,成本和可行性如何?”狄奧多拉繼續問:“伱也知道,我們有很多戰略方向,而且現在南下的策略就是你自己提出來的。這個計劃和北上方向能兼容麽?”
“兩邊的主要手段不一樣,甚至可以是互補的。”郭康說:“其實隻要認識到我們國家的本質,就好理解了。”
“我們這個國家,和歐洲、亞洲很多國家都不一樣。之前我爹找了個希臘人給軍官們補課,那人就有個觀點,說我們其實不是元老院擁有人民和軍團,而是軍團擁有元老院和人民。這個國家的本體,就是軍隊自己。”
“這也是為什麽我們經常和各地貴族關係不好。因為我們擴張的方式,不是和歐洲人那樣,打服一個敵人,就把他們收編進來作為封臣。我們的擴張,是軍團文化的擴張。”
“當我們征服一個地方的時候,不是接受當地秩序,而是另起爐灶,建立一個新秩序。軍團農莊在當地,是一個單獨的‘小世界’。裏麵的文化、組織方式,都和農莊外是兩個體係。”
“這個方法其實相當古老,在西周的時候就已經很成熟了。農莊裏就是國人,農莊外就是野人。相比農莊外的鄰居,農莊裏的公民,和外地的其他農莊,反而更為相近。”
“而且,在穩定下來之後,農莊會因為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待遇,不斷吸引‘野人’加入。這些人會融入農莊中的羅馬文化,參加軍隊,接受漢字為基礎的軍令教育。其中的佼佼者,還能返回地方,憑借自己在軍隊裏訓練出的文化素質和管理能力,成為新的管理者,進一步拓展農莊的範圍,加強它的管理能力。”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跨越地域的巨大共同體。而它對於原本的地方秩序,是取代性的。當地貴族就算還在,他的領民也會漸漸農莊吸收,導致貴族領地被掏空。所以早些年,貴族叛亂持續不斷,也有這個原因。”
“所以,他那個話,其實也沒有太大問題。我們羅馬的根基,就是軍隊組織。他們不但是軍事力量,也是文化上的根基,甚至是培養官吏、訓練普通公民的學校。”
“所以我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可以先看看是否適合這個模式。”他比較起來:“比如,我們之前在羅馬尼亞地區推廣這套措施,就很順利,因為當地戰亂不斷,人們很樂意投入新秩序中。”
“哪怕希臘地區,當時也能推動。因為那會兒希臘地界都快給各路人馬打爛了。隻要我們比雅典那邊,那幾個拉丁帝國的殘黨統治水平高,他們自然就會接受我們。”
“羅斯地區也肯定是適合的——或者說那裏本來就沒有什麽秩序,所以推行起來難度也不大。”
“但在埃及和敘利亞這種地方,想大麵積推動就很難。我們可以在運河區或者港口區,占領一些土地進行試點,但這些地方,哪怕之前遭了災,人口也是很密集的。最關鍵的是,雖然上層的馬穆魯克一直在走馬燈似的換,但他們的基層組織一直都在,沒有遭遇嚴重打擊。”
“在這種地方,不是不能推行,但速度肯定會很慢。如果操之過急,會引起當地人反抗;但如果太緩,又影響我們的發展。所以,不如兩邊用兩種政策。”
“我們在北線以擴張領土和收編當地人為主,把新授田也放在這裏。在南線以搶占要點,擴大貿易為主,不求快速控製土地。這二者互相配合,一方作為另一方的補充,才是最好的選擇。”
(本章完)
“光是恢複還不行。我們得踏踏實實,把國家整合好。”郭康補充道:“古羅馬那種狀態肯定是不行的,現在的歐洲國家同樣不合格。表麵統一,實際一盤散沙,也是發揮不出來潛力的。”
“這比形式上的統一可難多了,我自己也不知道需要多長時間,到底可不可行。但我們肯定是要去做的。”
“我明白了。”狄奧多拉點點頭:“這個倒是不矛盾,我們今後也要考慮進去。”
“我現在支持他們推動羅斯人參軍軍團,也有這個考慮。”郭康告訴她:“以我們現在這點體量,還是太小了。而四麵八方,雖然都有空間,但最方便發展的地方,還是在羅斯地區。”
“這倒是好理解。畢竟羅斯人比較……質樸,好改造。”狄奧多拉讚同道:“而且再怎麽說,他們和我們在宗教上還是相對接近的,也方便進行控製。”
“這種邊緣地區其實很重要。”郭康提醒道:“秦國稱霸的家底,是吞並了西戎;晉國稱霸的家底,是吞並了赤狄、白狄和邊境諸侯;齊國稱霸,也是靠蠶食東夷的礦產和土地。羅斯地區土地肥沃,礦產豐富,土人卻十分落後,導致這些資源一直沒能開發。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霸業基石,不能不重視。”
“而且,還有個問題,就是我們依然很缺人。在今後,隨著技術發展,肯定會缺口更大的。”
“能有多大?”狄奧多拉問。
“人口不上億,就別想維持優勢了。”郭康簡潔地說。
“啊……”狄奧多拉又開始發起愁來。
“不過這個不用太擔心。羅斯地區現在就是個大荒野——當然,說的好聽點,就是開發潛力巨大。隻要一步步來,是不愁土地和人口的。”郭康說:“我們開拓個二三百年,估計都沒問題。再往後……那估計就是下一個政權的事情了,咱們也不用管這麽遠了。”
“這話你可真敢說啊。”狄奧多拉笑道。
“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有什麽不敢說的。”郭康倒是不以為然:“說不說,大家心裏也都清楚的很。我們自己人,又不需要講究麵子,不如實話實說。”
狄奧多拉點了點頭。
郭康這個數字,說的同樣已經保守了。別說到18世紀了,他之前那個曆史上,南俄地區,21世紀可能都算不上開發完全……哪怕紫帳汗國有更好的技術,可以讓這個進程更快,保個幾百年也是不成問題的。
“你覺得這個戰略,成本和可行性如何?”狄奧多拉繼續問:“伱也知道,我們有很多戰略方向,而且現在南下的策略就是你自己提出來的。這個計劃和北上方向能兼容麽?”
“兩邊的主要手段不一樣,甚至可以是互補的。”郭康說:“其實隻要認識到我們國家的本質,就好理解了。”
“我們這個國家,和歐洲、亞洲很多國家都不一樣。之前我爹找了個希臘人給軍官們補課,那人就有個觀點,說我們其實不是元老院擁有人民和軍團,而是軍團擁有元老院和人民。這個國家的本體,就是軍隊自己。”
“這也是為什麽我們經常和各地貴族關係不好。因為我們擴張的方式,不是和歐洲人那樣,打服一個敵人,就把他們收編進來作為封臣。我們的擴張,是軍團文化的擴張。”
“當我們征服一個地方的時候,不是接受當地秩序,而是另起爐灶,建立一個新秩序。軍團農莊在當地,是一個單獨的‘小世界’。裏麵的文化、組織方式,都和農莊外是兩個體係。”
“這個方法其實相當古老,在西周的時候就已經很成熟了。農莊裏就是國人,農莊外就是野人。相比農莊外的鄰居,農莊裏的公民,和外地的其他農莊,反而更為相近。”
“而且,在穩定下來之後,農莊會因為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待遇,不斷吸引‘野人’加入。這些人會融入農莊中的羅馬文化,參加軍隊,接受漢字為基礎的軍令教育。其中的佼佼者,還能返回地方,憑借自己在軍隊裏訓練出的文化素質和管理能力,成為新的管理者,進一步拓展農莊的範圍,加強它的管理能力。”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跨越地域的巨大共同體。而它對於原本的地方秩序,是取代性的。當地貴族就算還在,他的領民也會漸漸農莊吸收,導致貴族領地被掏空。所以早些年,貴族叛亂持續不斷,也有這個原因。”
“所以,他那個話,其實也沒有太大問題。我們羅馬的根基,就是軍隊組織。他們不但是軍事力量,也是文化上的根基,甚至是培養官吏、訓練普通公民的學校。”
“所以我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可以先看看是否適合這個模式。”他比較起來:“比如,我們之前在羅馬尼亞地區推廣這套措施,就很順利,因為當地戰亂不斷,人們很樂意投入新秩序中。”
“哪怕希臘地區,當時也能推動。因為那會兒希臘地界都快給各路人馬打爛了。隻要我們比雅典那邊,那幾個拉丁帝國的殘黨統治水平高,他們自然就會接受我們。”
“羅斯地區也肯定是適合的——或者說那裏本來就沒有什麽秩序,所以推行起來難度也不大。”
“但在埃及和敘利亞這種地方,想大麵積推動就很難。我們可以在運河區或者港口區,占領一些土地進行試點,但這些地方,哪怕之前遭了災,人口也是很密集的。最關鍵的是,雖然上層的馬穆魯克一直在走馬燈似的換,但他們的基層組織一直都在,沒有遭遇嚴重打擊。”
“在這種地方,不是不能推行,但速度肯定會很慢。如果操之過急,會引起當地人反抗;但如果太緩,又影響我們的發展。所以,不如兩邊用兩種政策。”
“我們在北線以擴張領土和收編當地人為主,把新授田也放在這裏。在南線以搶占要點,擴大貿易為主,不求快速控製土地。這二者互相配合,一方作為另一方的補充,才是最好的選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