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戰鬥力的核心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作者:正統大汗阿裏不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村外的空地上,兩群人正互相對峙著。
相公廟村的將近一百號人,在空地一角竊竊私語。馬家莊的人則來了二百多個,都聚在空地斜對麵,好些人都在來回張望著。
張百戶連忙小跑過去,大聲問道:“老馬,你們這搞什麽呢?”
“我還想問你呢。”馬十柱也大聲回答:“說好的回頭一起演武,你們村單獨跑這邊幹什麽?”
“那你們不也跑過來了麽?”張百戶自然不好直接解釋,隻能先反問道。
“我們天天都出來練行軍的。”馬十柱不以為然:“這不是基本功麽。”
張百戶沒他能說,一時難以駁倒他,楊老百戶隻好親自出麵,走到坡底,說道:“我們村招待貴客呢,準備臨時補個節目助興的。十柱,你們就先繼續去練習吧,這地方我們還得用呢。”
“那我們這邊,會的人也不少啊。”張百戶不服氣地說:“隻是誰想到,你給人看這個啊。”
而且,武器的效能遠不止戰時使用,平時的維護也非常重要。中原式的弩,是個很難伺候的武器,漢朝人能這麽普遍地用弩,也是因為他們的製度完善。
“而如果想省點事,我們隻需要一根木棍。弓把固定木棍一段,弓弦每次都拉到木棍上的固定位置,把弦都掛在這兒的機關上,就能保證幅度次次一致了。”他說著,又掏了掏背包:“然後,我們就得到了一把弩。”
“這麽一大堆理論,還有長年累月的練習,就這麽……‘哢噠’一下,就行了。”
哪怕是在邊境的烽火台,也要每天進行各種記錄,稱為“日作簿”,登記每天的各種活動。士卒們還要定時點驗糧食、烽火燃料、武器,乃至醫藥,因為這些物資的儲備,都有明確的規定,上司也會定期檢查,並把結果納入功績考評。
“不是,你這是幹什麽?”張百戶驚訝地說。
“一個弓手,幾年都未必能練好。而一個弩手,幾個月就能很熟練了。”他舉了舉手裏的弓和弩:“哪怕不看力量和瞄準上的方便,隻這些技術上的細節,就能看出為什麽時間差距這麽大了——最耗費時間的苦功夫,都這麽給省過去了。”
“我覺得,我們的思路可能不太一樣。”馬十柱解釋道:“古人說,伱要是對著上等的榜樣學習,估計也就能學到個中等水平,所以我們村裏的人,都是照著百戶的標準去教育的,這樣才能當個好士兵。這不是誰會誰不會的問題,而是大家本來就應該都去學啊。”
所以,對士卒的教育,對軍隊的組織,才是郭康認定最關鍵的地方。
“我們打仗,得動腦子,用知識才行。哪怕訓練的時候也是如此。要我說,隻要了解的深了,都會知道這些知識的作用。”他說著,從旁邊村民的背包裏,拿出一張短弓:“大家對這種弓,都很熟悉吧。我們就拿這個舉例子吧。”
漢朝聲稱能“一漢當五胡”,不是因為漢人更大更強,塊頭是雜胡的五倍,而正是因為這些軍隊組織和士兵專業能力上的優勢。相反,大宋軍隊就遠遜於此,甚至不如丟了官家之後,完全依靠自行組織的狀況。可見,這些完善的製度規則,以及更重要的落實下去的能力,才是戰鬥力的關鍵。
“《射經》說,‘身體端正如同樹幹,手臂伸直如同樹枝’。站立的時候,麵頰不能偏歪,脖子不能後縮,胸不能前凸,背不能後駝;開弓的時候,要盯著目標,前後手同時發力開弓,持弓手必須伸直水平,控弦手右肩膀肘關節處也要水平,以至於可以在手肘上放置水杯。這才算做到了標準動作。”他介紹道。
當然,這些就算發現了也沒用。對大宋士兵來說,哪怕射表都過於超綱了……
“好了好了。”郭昭文站出來,打圓場道:“都知道老馬你能說,就別為難人家了。這樣,今天我們跟著大哥,正好來這裏,給這幾個孩子準備禮物呢。不如大家就一起,給他們幾個露一手吧。”
“不過,雖然發掘出了漢朝的先進遺物,也破解了口訣,但漢朝的士兵會根據口訣進行估算,宋朝士兵卻做不到。結果,這種失落的古代技術,還是沒能普及開。”
“我們的軍隊裏,用弓多,用弩很少,所以之前也沒怎麽注意過。”義父說著,問郭康:“你覺得用得著麽?今後的方向,應該主要是火器了吧。”
“老叔,表演怎麽能不帶我們啊。”馬十柱卻順勢糾纏起來:“這種展示,當然是聲勢越大,效果越好了。我們馬家莊雖然沒什麽大本事,但賣點力氣,耍耍花拳繡腿的功夫,還是有的。今天既然碰巧遇上,不正說明天父也想讓我們幫您村裏各位捧個場麽?要是就這麽直接走了,反倒怠慢了諸位貴客,我們心裏也實在過意不去啊。”
馬十柱拱了拱手,招呼眾人進場。他們村的人便放下各自的背包,整齊地排在一起,然後走了進來,兩兩一組站定。隨後,馬十柱喊了一聲:“開始練習!”他們便互相抵住,表演起摔跤來。
“我們最近在琢磨這個,所以就有感而發了。”馬十柱告訴他:“史書上說,漢朝的時候還有射遠的數據,做成表格背下來,就能省不少事,不用自己臨時估算了。這要是能重現出來,還可以進一步降低難度。所以,我們也在琢磨,想要多試試,給它重新編一套出來。”
按漢朝規則,一天的工作就是一日的績效;而每年考核種,弩射隻要達到12中6的標準,多中一箭,就是十五天的績效獎勵。所以士卒們雖然經常抱怨,甚至互相通風報信,了解督察組的去向,但還是願意積極維護,以求得到功績。
這些繁雜的工作,很多都需要計算和文牘記錄,所以隻要有機會,士卒都會設法學寫字。後世學者在漢朝烽燧裏發現了大量的習字簡牘,還有急就篇之類的啟蒙讀物。一些人還會默寫乘法表,乃至抄寫四書五經,試圖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其他人都沒有反對,他就繼續說道:“讓東道主先來吧。”
馬家莊的人,看起來對摔跤很是熟悉,各組人的動作都很連貫,一看就是認真練過的。想來,他們請的教頭,應該就有專門教授這個的。摔跤確實是很實用的招數,屬於披甲格鬥時候的常用技能。所以,人家也不是強行吹噓自己。
“我們射箭的人,都需要長期練習動作和姿勢。。弓拉的過長,箭上的力道太強,飛的太快,不能正中目標;拉的太短,箭矢軟弱無力,飛的太慢,會落到更低的地方。按唐製,戰鬥的時候,步弓手需要在六十步放箭,這個距離,箭速的一些差距都會對準度產生很大影響,所以,必須勤學苦練,保持姿勢的穩定。”
“按照古人經驗,開弓的時候,控弦手最好要拉到臉頰下側,箭矢要拉到和弓把平齊,箭頭碰觸大拇指,然後才能撒放。持弓臂完全伸直,所以持弓手的位置是固定的;控弦手接靠在下頜下麵,所以位置也是固定的。這樣一來,隻要箭頭每次恰好碰到拇指,那開弓的幅度就都一致了。我們平日裏,通過成年累月的反複練習來盡量維持的,就是這個幅度。”
“這就是進階的軍事技能啊,算陣型,算物資,都能用上的。”馬十柱不假思索地說。
“這也很好啊。”義父最後下了決心:“哎,要不是想參加的人太多,我倒是希望咱們這邊的人多多益善。這次你們既然這麽用心,我也不好拒絕,你們就都去大都報道吧。至於最後挑上多少,我就不管了,讓兵部按規定來。”
“我看教射的書籍,就對這個例子印象很深。”他搖著頭說:“我們想要用更好的技術,提高訓練和戰鬥的效率,就需要大家都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行。在戰場上,這些知識的重要性,並不輸於武藝,甚至可能更重要。我們比起蠻族,主要的優勢,恐怕也是在這裏,而非蠻力上。”
“隊列行軍這些,都是上學堂的時候就練完的,展示起來也沒什麽意思。”馬十柱向眾人介紹道:“我們就直接展示下戰陣功夫了。”
“怎麽樣?還可以吧?”楊老百戶對郭康說道:“我們這邊,哪怕沒有戰爭,大家的訓練也沒停過,完全可以放心。”
張百戶等人應了下來,回頭就去喊人。馬家莊的人都向後撤出,留出空間。他們這小一百號人,則直接散開,九個、十個一隊,占滿了場地。
表演完了一圈,馬十柱揮手讓眾人停下來,然後繼續道:“好,現在,背乘法表!”
“呃……”楊老百戶一時也接不上話。
作為威力最大也最繁雜的武器,弩也是最費事的。士卒需要定期測量弩的實際拉力,並進行試射,把弩名、型號、編號、弓力、損耗、射程等等,都記錄下來,定期檢查更新。
“但是,弩在省事的同時,要求也變化了。弩的有效射程比弓遠得多,按唐製,應當在一百五十步發射,是弓的兩倍半之多。這種距離上,就不能平直地瞄準了,需要使用各種器械來輔助。”
張百戶拿出哨子,吹了起來。眾人跟著哨聲,不斷移動,變換陣型的方圓、長寬,一會兒排成個倒三角,一會兒排成圓陣。隨後,張百戶連續快吹幾聲,眾人迅速散成三排,互相隔開一人多的空隙,後排對著前排的空缺,站穩身,揮拳演練起來。一通拳腳打完,張百戶再次吹響口哨,眾人便停了下來,收緊陣型,排齊隊列。
“好,好。”義父稱讚道:“那就讓馬家莊也展示一下吧。”
“宋朝時,有人挖掘出了漢朝的弩機。沈括觀察了弩機實物,發現上麵有明確的望山刻度。用望山刻度、箭鏃位置,就能進行瞄準。沈括還研究了漢朝人留下的口訣,發現用弩的口訣,實際上是用勾股進行計算的算法。按照口訣試射,他那樣沒經驗的人也能十中七八。”
於是,郭康對義父低聲說了幾句。而義父也是經常打仗的人,一下就明白了意思。
“練習弓箭的時候,還有個難題是撒放。箭尾的尾槽是扣在弦上的,而拇指又勾著旁邊的弓弦,所以放箭時,動作必須幹脆利索,否則就會幹擾箭矢,無法準確命中。這又需要長期練習,體會其中的道理。而如果我們用器械,也可以幹淨利落地釋放,弩機就有這種效果。”
可見,軍隊真正的核心,就是人本身。武器隻有在士兵的手上,才能得到發揮,進而改進、發展。就算沈括複原出了漢朝的弩和配套設備,把這些東西給大宋的普通官兵,估計也是暴殄天物,很快就會回到宋軍正常的水平了。
“可以試試,給那些沒時間練弓箭的人用。”郭康不反對:“其實火器也用得著這些東西的。積累下經驗,今後肯定用得到。”
“九九八十一……”眾人就這麽原地大聲背誦起來。
實際上,就他所知,古時候的器具和經驗甚至不止沈括發現的這些。漢朝人不但有望山和射表,在各處烽燧,也有和重弩配套,用於觀測測距的設備。高級一些的望山,也不止是一條棍,而是一個網格狀的瞄準器。這些東西,對於火器時代的遠射,依然有啟發意義。
這話確實很有道理,張百戶等人也無法反駁。
“我之前也不知道這個事情,還以為弩就是這麽慢慢發展起來的,沒想到這麽多波折……”郭儒感慨道。
眾人歡欣鼓舞,都連連道謝。
他們隨後又參觀了幾處場所,還會見了其他幾個村莊的代表。晚上,則輪到當地人招待他們。可能是因為如願以償,大家都十分興奮,連郭康都喝多了些。他們的行程,就這樣按計劃完成了。
(本章完)
相公廟村的將近一百號人,在空地一角竊竊私語。馬家莊的人則來了二百多個,都聚在空地斜對麵,好些人都在來回張望著。
張百戶連忙小跑過去,大聲問道:“老馬,你們這搞什麽呢?”
“我還想問你呢。”馬十柱也大聲回答:“說好的回頭一起演武,你們村單獨跑這邊幹什麽?”
“那你們不也跑過來了麽?”張百戶自然不好直接解釋,隻能先反問道。
“我們天天都出來練行軍的。”馬十柱不以為然:“這不是基本功麽。”
張百戶沒他能說,一時難以駁倒他,楊老百戶隻好親自出麵,走到坡底,說道:“我們村招待貴客呢,準備臨時補個節目助興的。十柱,你們就先繼續去練習吧,這地方我們還得用呢。”
“那我們這邊,會的人也不少啊。”張百戶不服氣地說:“隻是誰想到,你給人看這個啊。”
而且,武器的效能遠不止戰時使用,平時的維護也非常重要。中原式的弩,是個很難伺候的武器,漢朝人能這麽普遍地用弩,也是因為他們的製度完善。
“而如果想省點事,我們隻需要一根木棍。弓把固定木棍一段,弓弦每次都拉到木棍上的固定位置,把弦都掛在這兒的機關上,就能保證幅度次次一致了。”他說著,又掏了掏背包:“然後,我們就得到了一把弩。”
“這麽一大堆理論,還有長年累月的練習,就這麽……‘哢噠’一下,就行了。”
哪怕是在邊境的烽火台,也要每天進行各種記錄,稱為“日作簿”,登記每天的各種活動。士卒們還要定時點驗糧食、烽火燃料、武器,乃至醫藥,因為這些物資的儲備,都有明確的規定,上司也會定期檢查,並把結果納入功績考評。
“不是,你這是幹什麽?”張百戶驚訝地說。
“一個弓手,幾年都未必能練好。而一個弩手,幾個月就能很熟練了。”他舉了舉手裏的弓和弩:“哪怕不看力量和瞄準上的方便,隻這些技術上的細節,就能看出為什麽時間差距這麽大了——最耗費時間的苦功夫,都這麽給省過去了。”
“我覺得,我們的思路可能不太一樣。”馬十柱解釋道:“古人說,伱要是對著上等的榜樣學習,估計也就能學到個中等水平,所以我們村裏的人,都是照著百戶的標準去教育的,這樣才能當個好士兵。這不是誰會誰不會的問題,而是大家本來就應該都去學啊。”
所以,對士卒的教育,對軍隊的組織,才是郭康認定最關鍵的地方。
“我們打仗,得動腦子,用知識才行。哪怕訓練的時候也是如此。要我說,隻要了解的深了,都會知道這些知識的作用。”他說著,從旁邊村民的背包裏,拿出一張短弓:“大家對這種弓,都很熟悉吧。我們就拿這個舉例子吧。”
漢朝聲稱能“一漢當五胡”,不是因為漢人更大更強,塊頭是雜胡的五倍,而正是因為這些軍隊組織和士兵專業能力上的優勢。相反,大宋軍隊就遠遜於此,甚至不如丟了官家之後,完全依靠自行組織的狀況。可見,這些完善的製度規則,以及更重要的落實下去的能力,才是戰鬥力的關鍵。
“《射經》說,‘身體端正如同樹幹,手臂伸直如同樹枝’。站立的時候,麵頰不能偏歪,脖子不能後縮,胸不能前凸,背不能後駝;開弓的時候,要盯著目標,前後手同時發力開弓,持弓手必須伸直水平,控弦手右肩膀肘關節處也要水平,以至於可以在手肘上放置水杯。這才算做到了標準動作。”他介紹道。
當然,這些就算發現了也沒用。對大宋士兵來說,哪怕射表都過於超綱了……
“好了好了。”郭昭文站出來,打圓場道:“都知道老馬你能說,就別為難人家了。這樣,今天我們跟著大哥,正好來這裏,給這幾個孩子準備禮物呢。不如大家就一起,給他們幾個露一手吧。”
“不過,雖然發掘出了漢朝的先進遺物,也破解了口訣,但漢朝的士兵會根據口訣進行估算,宋朝士兵卻做不到。結果,這種失落的古代技術,還是沒能普及開。”
“我們的軍隊裏,用弓多,用弩很少,所以之前也沒怎麽注意過。”義父說著,問郭康:“你覺得用得著麽?今後的方向,應該主要是火器了吧。”
“老叔,表演怎麽能不帶我們啊。”馬十柱卻順勢糾纏起來:“這種展示,當然是聲勢越大,效果越好了。我們馬家莊雖然沒什麽大本事,但賣點力氣,耍耍花拳繡腿的功夫,還是有的。今天既然碰巧遇上,不正說明天父也想讓我們幫您村裏各位捧個場麽?要是就這麽直接走了,反倒怠慢了諸位貴客,我們心裏也實在過意不去啊。”
馬十柱拱了拱手,招呼眾人進場。他們村的人便放下各自的背包,整齊地排在一起,然後走了進來,兩兩一組站定。隨後,馬十柱喊了一聲:“開始練習!”他們便互相抵住,表演起摔跤來。
“我們最近在琢磨這個,所以就有感而發了。”馬十柱告訴他:“史書上說,漢朝的時候還有射遠的數據,做成表格背下來,就能省不少事,不用自己臨時估算了。這要是能重現出來,還可以進一步降低難度。所以,我們也在琢磨,想要多試試,給它重新編一套出來。”
按漢朝規則,一天的工作就是一日的績效;而每年考核種,弩射隻要達到12中6的標準,多中一箭,就是十五天的績效獎勵。所以士卒們雖然經常抱怨,甚至互相通風報信,了解督察組的去向,但還是願意積極維護,以求得到功績。
這些繁雜的工作,很多都需要計算和文牘記錄,所以隻要有機會,士卒都會設法學寫字。後世學者在漢朝烽燧裏發現了大量的習字簡牘,還有急就篇之類的啟蒙讀物。一些人還會默寫乘法表,乃至抄寫四書五經,試圖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其他人都沒有反對,他就繼續說道:“讓東道主先來吧。”
馬家莊的人,看起來對摔跤很是熟悉,各組人的動作都很連貫,一看就是認真練過的。想來,他們請的教頭,應該就有專門教授這個的。摔跤確實是很實用的招數,屬於披甲格鬥時候的常用技能。所以,人家也不是強行吹噓自己。
“我們射箭的人,都需要長期練習動作和姿勢。。弓拉的過長,箭上的力道太強,飛的太快,不能正中目標;拉的太短,箭矢軟弱無力,飛的太慢,會落到更低的地方。按唐製,戰鬥的時候,步弓手需要在六十步放箭,這個距離,箭速的一些差距都會對準度產生很大影響,所以,必須勤學苦練,保持姿勢的穩定。”
“按照古人經驗,開弓的時候,控弦手最好要拉到臉頰下側,箭矢要拉到和弓把平齊,箭頭碰觸大拇指,然後才能撒放。持弓臂完全伸直,所以持弓手的位置是固定的;控弦手接靠在下頜下麵,所以位置也是固定的。這樣一來,隻要箭頭每次恰好碰到拇指,那開弓的幅度就都一致了。我們平日裏,通過成年累月的反複練習來盡量維持的,就是這個幅度。”
“這就是進階的軍事技能啊,算陣型,算物資,都能用上的。”馬十柱不假思索地說。
“這也很好啊。”義父最後下了決心:“哎,要不是想參加的人太多,我倒是希望咱們這邊的人多多益善。這次你們既然這麽用心,我也不好拒絕,你們就都去大都報道吧。至於最後挑上多少,我就不管了,讓兵部按規定來。”
“我看教射的書籍,就對這個例子印象很深。”他搖著頭說:“我們想要用更好的技術,提高訓練和戰鬥的效率,就需要大家都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行。在戰場上,這些知識的重要性,並不輸於武藝,甚至可能更重要。我們比起蠻族,主要的優勢,恐怕也是在這裏,而非蠻力上。”
“隊列行軍這些,都是上學堂的時候就練完的,展示起來也沒什麽意思。”馬十柱向眾人介紹道:“我們就直接展示下戰陣功夫了。”
“怎麽樣?還可以吧?”楊老百戶對郭康說道:“我們這邊,哪怕沒有戰爭,大家的訓練也沒停過,完全可以放心。”
張百戶等人應了下來,回頭就去喊人。馬家莊的人都向後撤出,留出空間。他們這小一百號人,則直接散開,九個、十個一隊,占滿了場地。
表演完了一圈,馬十柱揮手讓眾人停下來,然後繼續道:“好,現在,背乘法表!”
“呃……”楊老百戶一時也接不上話。
作為威力最大也最繁雜的武器,弩也是最費事的。士卒需要定期測量弩的實際拉力,並進行試射,把弩名、型號、編號、弓力、損耗、射程等等,都記錄下來,定期檢查更新。
“但是,弩在省事的同時,要求也變化了。弩的有效射程比弓遠得多,按唐製,應當在一百五十步發射,是弓的兩倍半之多。這種距離上,就不能平直地瞄準了,需要使用各種器械來輔助。”
張百戶拿出哨子,吹了起來。眾人跟著哨聲,不斷移動,變換陣型的方圓、長寬,一會兒排成個倒三角,一會兒排成圓陣。隨後,張百戶連續快吹幾聲,眾人迅速散成三排,互相隔開一人多的空隙,後排對著前排的空缺,站穩身,揮拳演練起來。一通拳腳打完,張百戶再次吹響口哨,眾人便停了下來,收緊陣型,排齊隊列。
“好,好。”義父稱讚道:“那就讓馬家莊也展示一下吧。”
“宋朝時,有人挖掘出了漢朝的弩機。沈括觀察了弩機實物,發現上麵有明確的望山刻度。用望山刻度、箭鏃位置,就能進行瞄準。沈括還研究了漢朝人留下的口訣,發現用弩的口訣,實際上是用勾股進行計算的算法。按照口訣試射,他那樣沒經驗的人也能十中七八。”
於是,郭康對義父低聲說了幾句。而義父也是經常打仗的人,一下就明白了意思。
“練習弓箭的時候,還有個難題是撒放。箭尾的尾槽是扣在弦上的,而拇指又勾著旁邊的弓弦,所以放箭時,動作必須幹脆利索,否則就會幹擾箭矢,無法準確命中。這又需要長期練習,體會其中的道理。而如果我們用器械,也可以幹淨利落地釋放,弩機就有這種效果。”
可見,軍隊真正的核心,就是人本身。武器隻有在士兵的手上,才能得到發揮,進而改進、發展。就算沈括複原出了漢朝的弩和配套設備,把這些東西給大宋的普通官兵,估計也是暴殄天物,很快就會回到宋軍正常的水平了。
“可以試試,給那些沒時間練弓箭的人用。”郭康不反對:“其實火器也用得著這些東西的。積累下經驗,今後肯定用得到。”
“九九八十一……”眾人就這麽原地大聲背誦起來。
實際上,就他所知,古時候的器具和經驗甚至不止沈括發現的這些。漢朝人不但有望山和射表,在各處烽燧,也有和重弩配套,用於觀測測距的設備。高級一些的望山,也不止是一條棍,而是一個網格狀的瞄準器。這些東西,對於火器時代的遠射,依然有啟發意義。
這話確實很有道理,張百戶等人也無法反駁。
“我之前也不知道這個事情,還以為弩就是這麽慢慢發展起來的,沒想到這麽多波折……”郭儒感慨道。
眾人歡欣鼓舞,都連連道謝。
他們隨後又參觀了幾處場所,還會見了其他幾個村莊的代表。晚上,則輪到當地人招待他們。可能是因為如願以償,大家都十分興奮,連郭康都喝多了些。他們的行程,就這樣按計劃完成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