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完張飛。


    徐鶴就跟騷人兄分開了。


    他自去尋那宙字三十三號。


    不消半盞茶的功夫,徐鶴便找到了自己未來考試的小號子。


    當徐鶴看到那僅容一人的逼仄小房時,不由感歎,但凡自己是個胖子,估計進去後轉身揮肘都難。


    這哪裏是什麽號子,簡直就是個鴿子籠嘛!


    不過,不幸中的萬幸是,徐鶴他所在的宙字三十三,正在名媛口前的東西巷中。


    這裏的號舍全都是二百來號一排。


    自己的三十三號距離巷尾還有很遠,終於不用在考試時聞些可怕的味道。


    啥也不說了,皆是薛小侯爺之功。


    若是沒有他,估計徐鶴等人現在還在路上擠著呢。


    按照這進場的速度,排到屎號的可能性還真不小。


    到了這會,天還沒到五更,徐鶴沒有太早起床的習慣,剛剛還處於新鮮勁兒中,人比較亢奮。


    但一走進號子,困頓之意席卷而來。


    他本想著趴在身前的木板上假寐一會兒。


    可不知不覺間,突然聽到耳邊有人喊道:“相公起來,題目紙來了。”


    徐鶴聞言猝然一驚,抬頭發現此時早就天光大亮,對麵巷子裏的號軍用打量怪物的目光看著他。


    叫醒他的是號軍,手裏拿著一疊紙。


    徐鶴連忙告了聲謝,接過紙後卻並沒有捉急打開,反而將其放在板上,整個人閉目凝神讓自己從睡眠模式中漸漸醒來。


    又是一刻過去。


    當他再睜開眼時,不由神清氣爽。


    今天是鄉試第一場,考文七篇:《四書》義三篇,經義四篇,謂之製義,也有稱舉子業的。


    十二那天第二場則考論一篇,詔、誥、表、判五道。


    十五日第三場,策五道。


    一天之內寫七文,壓力對於很多士子來說還是不小的。


    但徐鶴是經曆過後世恐怖高考的高分黨。


    從穿越後熟悉了製義,天天就跟謝良才約定每日必刷十文。


    久而久之,七文對他來說,就是個小意思。


    但鄉試不同以往,還是要給與足夠的重視的。


    首先,鄉試的規矩,三場尤重首場,也就是八股文寫作是最重要的。


    占分比最高。


    那麽問題來了。


    七篇八股文如果算一百分,有沒有占分比高的那一篇呢?


    國家規定……沒有,一視同仁。


    但徐鶴相信,隻要是人,就有做事的規律可循。


    因為四書題一向比五經題更受重視。


    故而七篇裏麵前三篇更加重要。


    再分析前三篇四書題。


    首先,第一篇肯定是最重要的,考官對你的第一印象嘛,第一篇做不好,後麵就算你再牛逼,人家主觀覺得你不行,那你行也不行。


    好,第一篇優先級調到最優先。


    再看第二篇,一個人做文章,第一篇全副精神,第二篇寫熟了,便有筆隨之妙,第三篇靈感就枯竭了。


    如果按照平時的順序,先寫第一,再二、再三。


    簾官讀卷,每況愈下,索然無味。


    但如果自己將第三篇和第二篇換一下寫作順序呢?


    考官看到第三篇時,見文中妙筆連連,那肯定重新振作興致勃勃,毫無委頓之態,那麽文章……則售矣。


    想到這,徐鶴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寫作過程。


    時間緊迫,他將三篇文章按照一三二的順序依次排開。


    第一篇,《必也使無訟乎》……出自《大學》。


    第三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出自《中庸》。


    第二篇,《為政以德》……出自《論語》。


    好家夥,三題考了三本書,不帶重樣的。


    第一篇的《必也使無訟乎》全句是……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題取全章最後一句,但這題也出現在《論語·顏淵》中。


    孔子曾為魯國大司寇,相當於後世的最高法官,他的事項提倡德教,所以有【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的觀點。


    朱熹對這句的注釋是“蓋我之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誌,故訟不待聽而自無也!”


    意思其實很簡單,無非是儒家的那老一套,隻要搞懂了聖人的那一套德教的哲學思路,那這種題目手到擒來。


    徐鶴直接在稿紙上破題道:“訟有不待聽而自服者,為政者實使之然也。”


    什麽意思?


    有不用審理又能讓老百姓順服的時候,這其實都是當政者的政策使它實現的。


    寫完後,徐鶴對自己的破題十分滿意。


    所謂“國雖治不能去刑,主雖賢不能廢法”,法律是一個社會的絕對必要,同時,國家的法律應該廣泛宣傳,讓老百姓知法懂法,這樣君子懷刑,小人畏法。


    人民就不會因為缺乏法律意識而生事端了。


    徐鶴的破題,解釋起來,可能在後世沒什麽了不起的,但在當今這個法治不健全的社會,是很有實用性,很振聾發聵的。


    通過三日前跟主考顧守元的接觸。


    徐鶴發現這個人處理事情很有手段,且謹小慎微,這是典型的法製型人格。


    所以徐鶴開篇就闡明,想要路不拾遺,那就要搞法律建設。


    這是顧守元這種類型的文官最喜歡的句子。


    所以,科考第二個技巧。


    投其所好。


    寫完破題,徐鶴並沒有一氣嗬成。


    他轉手拿起第三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這一篇的斷句,其實應該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答道也。


    中、和二字乃是《中庸》這本書的根本思想。


    確實是顧守元這種文化人、清流官喜歡出的題目。


    徐鶴破道:“【中】言大本達道之德,【中和】之體用備矣。”


    解釋起來,就是【中】表示的是,天性、天理流行於萬物之中,【中和】則完美地體現了天下萬物的本性和作用。


    《中庸》這本書,抽象概念多,概念和概念之間的推演關係多,意旨頗為玄奧。


    徐鶴的破題看起來平平無奇,但若是對《中庸》研究頗深的人,就能看出他這兩句話,其實是有多層聯係的,很複雜。


    第二篇則是《為政以德》。


    論語一向是考生們喜聞樂見的考題。


    徐鶴很慶幸在第二篇遇到了《論語》題。


    也就是說,隻要發揮正常,徐鶴三篇可能都不會寫差。


    顧守元這個人很有意思,第一篇講法製建設,第二篇說的是個人道德建設,第三篇則是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講究一個不偏不倚。


    從這三篇製義考題就能看出。


    這位主考大人,追求的聖人之道,可是不偏不倚,中正直行的大道。


    想明白這點,徐鶴破題:“正本於德,正人者先自正也。”


    你不是講道德嗎?


    可以。


    在講別人之前,先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提升起來。


    完美契合顧大人的人生哲學。


    通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寒門帝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是泡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是泡泡並收藏寒門帝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