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陽鄉四麵環山,是個純農業鄉鎮,境內無任何礦產資源,百姓靠種地為生,是南陽縣最為貧窮的一個鄉鎮。
貧窮到什麽程度?先不說經濟收入,從鄉容鄉貌上就能看出來。走進五角鎮,齊刷刷的小洋樓鱗次櫛比,街道寬敞幹淨整潔,政府大樓氣派十足,村民衣著精神,摩托車隨處可見,小轎車也有不少。
再看通陽鄉,街道狹窄,坑坑窪窪,唯一的一段柏油路是通往鄉政府的,其餘都是土路。行駛在上麵的不是摩的轎車,而是牛驢板車,還有不少人力車。村民們蓬頭垢麵,衣著灰不拉幾的,有的甚至穿著打補丁的衣服。鄉政府大樓是整個鄉唯一的一座樓房,始建於60年代初,破破爛爛,搖搖欲墜,儼然成了危房。好在這次暴雪堅挺住了,要不然連辦公場所都沒有了。
通陽鄉幾乎沒有任何收入,日常運轉基本上靠上級撥款,如果上麵斷糧了,那鄉政府就得關門歇業了。其實也不是沒有經濟來源,鄉政府還有兩個重要收入渠道,一個提留款,一個是計劃生育罰款。可老百姓家家窮得揭不開鍋,那有錢上繳政府?
鄉政府所在地通陽村遭災不算嚴重,但也倒塌不少。從城裏走出來的柳文川看到眼前的這一切,心情變得格外沉重。當記者時,他也跑過不少農村,可像通陽鄉這麽破爛的,還是第一次零距離接觸。
高博文在前麵帶路,一邊走一邊道:“柳市長,您也看到了,通陽鄉很窮,老百姓更窮,房屋大多是建國後的,以六七十年代居多,這也是該鄉遭災最嚴重的直接原因。”
柳文川沒有說話,而是蹙著眉頭四處張望著。這時,遠處一位老者拉著板車緩緩走了過來。看到領導模樣的人正往這邊走來,迅速停下車,像軍人一樣佝僂著身體怯怯地站在那裏。
高博文繼續介紹道:“這次雪災,可以說是毀滅性的打擊。本來就窮,現在亦或雪上加霜。安置的時候,我們竟然找不到幾處像樣的房屋,實在沒辦法了,讓糧站把倉庫全部騰空,讓受災群眾居住。”
順著高博文所指,柳文川看到不遠處半山腰上有一排排刷著白塗料的窯洞,如同疊羅漢似的,有五六排,每一排窯洞的房頂就是上一層窯洞的院子,邊上站滿了男女老少,像參觀動物園似的層層疊疊眼巴巴望了過來。
柳文川記者出身,對新聞素材有著獨特的敏銳性,眼前的一幕簡直是絕佳的新聞寫實圖片。他興奮地竟然忘記了自己幹嘛來了,一把奪過隨行記者手中的相機,跑過來跑過去選著適合的角度,對著窯洞“哢哢哢”地拍了起來。其他人見狀,愣在那裏不知所然。楊德榮與高博文相互對望,露出一絲耐人尋味的笑容。
“一會你給我洗出來,把底版也給我。”柳文川將照相機還給記者,不忘叮囑道。
柳文川一行爬了上來,一群人如同驚弓之鳥一哄而散。高博文連忙解釋道:“柳市長,您別介意,山裏人,沒見過什麽世麵,都是些上不了台麵的主。”
柳文川沒有說話,隨即往一間窯洞裏走去。高博文見狀,攔著道:“柳市長,您還是別進去了,裏麵實在是……”
柳文川沒有理會,推開高博文走了進去。高博文露出一臉無奈,捂著鼻子跟了進去。
柳文川剛進去,就被刺鼻難聞的氣味給熏“暈”了。腳汗味、體臭、腐敗食物的味道等各種各樣的氣味著實讓這位城裏人吃了一驚。再仔細看,靠著牆從東到西鋪著一排鋪蓋卷,如同車馬店似的,有的坐在那裏發癔症,有的婦女毫不忌諱抱著孩子喂奶,有的躺在那裏哼哼呀呀,還有的蹲在一角在打牌,個個如同霜打了的茄子,精神萎靡,疲憊不堪。
再看靠窗戶一側,大大小小的包堆積如山,各式各樣的鞋扔了一地,地上遍地狼藉,瓜子皮、用過的衛生紙、甚至小孩子的糞便,連個落腳的地也沒有,簡直讓人作嘔。
柳文川哪見過這種架勢,竟然不知所措。好在高博文及時解圍,走到前麵,拍了拍手道:“老鄉們,柳市長看望大家來了,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
再一次冷場,除了陪同柳文川的工作人員鼓掌外,受災群眾沒有一人鼓掌,而是目光呆滯望著柳文川,充滿了恐懼和不信任。
柳文川本想激昂慷慨地發表一番演講,得不到群眾認可隻好作罷。而是蹲下身子摸了摸潮濕且單薄的被褥,然後伸到被褥地下,摸到冰冷的地板磚,轉頭質問楊德榮:“楊縣長,這麽能讓老百姓直接將被褥鋪到地上,最起碼下麵應該墊個木板吧?這大冷天的,怎麽能受得了?”
楊德榮望了眼高博文,高博文立馬道:“柳市長,是這麽回事。我們也沒料到會發生如此大的災害,縣裏鄉裏的儲備物資不夠,這兩天正在緊急調配,等過兩天全部給他們配上木板。”
“那供暖呢?這房間裏凍得像冰窖似的,最起碼應該生個火爐吧,你沒看到有孩子老人嗎?萬一有個三長兩短的,你們能交代的了嗎?”柳文川有些生氣地道。
高博文早已有應對,解釋道:“柳市長,這裏原來是糧食倉儲的地方,您也知道,這裏麵不能見明火,怕發生火災。窯洞有個好處,就是冬暖夏涼,你看看這牆,足有二尺厚,房間裏擠了這麽多人,應該不冷。”然後回頭問群眾:“老鄉們,你們冷嗎?”
受災群眾依然木訥,既不回答也不點頭。
柳文川看到一位老者啃著一塊硬邦邦的饅頭,又問道:“吃飯呢,吃飯怎麽解決?”
高博文道:“這個……暫由群眾自行解決,我們也不能什麽都管吧?人實在太多了,管不過來。”
柳文川沒有說話,走到剛才喂奶的婦女跟前蹲下,笑著摸了摸懷裏的孩子,紅撲撲的臉蛋凍得發紫,兩隻黑豆般的眼睛滴溜溜直轉,一隻手緊緊地抓著母親的頭發,似乎對眼前的一切十分驚恐。不一會兒,“哇”地哭了起來。
“大姐,這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我摸著額頭燙得很。”柳文川焦慮地問道。
婦女將孩子往懷裏一攬,側過頭沒有說話。
所有人都好像商量好了似的,都選擇了沉默,讓柳文川百思不得其解。起身問楊德榮:“楊縣長,你們的醫療隊呢,要是有人生病了怎麽辦?”
楊德榮再次將目光投向高博文,高博文擋在前麵道:“柳市長,鄉裏有衛生院,裏麵住滿了病人,加上醫生不多,簡直忙不過來。不過你放心,我們保證會讓每一位群眾平等享受醫療保障。”
“醫生不多可以從其他地方往過調嘛,這樣怎麽能行?”柳文川一臉怒氣道。
高博文尷尬地點了點頭,心裏暗道:“站的說話不腰疼,你要有本事你來啊。”
柳文川連看了好幾個房間,都是如此,帶著一肚子氣道:“走,我們去峂峪鄉看看。”
楊德榮連忙道:“柳市長,這馬上到飯點了,要不吃過飯再去?”
“我不餓,現在就去。”柳文川氣呼呼地走了下去。
一行人浩浩蕩蕩又來到了峂峪鄉。峂峪鄉由副縣長徐青山負責,早早地在路口就等候了。
看到通陽鄉那個樣子,柳文川對峂峪鄉也不抱多大希望,一臉不快隻顧往前走,徐青山則跟在身後介紹著:“柳市長,峂峪鄉將受災群眾全部安置到114廠子裏,您這邊請。”
柳文川回頭問道:“114廠是什麽廠?”
徐青山道:“該廠原先是軍用通訊廠,114是其編號,撤走後暫由農機站占著,為了保障受災群眾,全部騰了出來。”
“哦。”
來到廠區內,老百姓正蹲在房簷下端著海碗吃飯,個個說說笑笑,與通陽鄉截然相反。柳文川走到一位老鄉跟前看了眼,隻見碗裏有菜有肉,還算豐盛,好奇地問道:“老鄉,這是你自己做的嗎?”
老鄉咬了一口饅頭,笑著道:“我那會做飯,都是食堂做的。”
柳文川挨著看了一遍,道:“你們都是在食堂吃嗎?”
“嗯。”群眾異口同聲道。
柳文川不由得多看了徐青山兩眼。
徐青山立馬解釋道:“柳市長,百姓們本身就不富裕,且又遭了災,咱不能虧待了他們。我讓鄉政府全體機關人員縮衣節食,省下來給群眾開灶,免費提供食物,飯雖然不好,但至少要讓他們吃飽。”
這時,一群眾站了出來道:“領導,徐縣長可是大好人,我們雖然遭了災,但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在這裏我們吃的住的都挺好。”
柳文川感動地點點頭道:“隻要你們吃得好住得好,我就放心了。”說著,又進了房間看了看。房間裏生著爐子,暖意融融。一個家有七八個高低鋪,雖擁擠卻幹幹淨淨,十分溫馨,與通陽鄉簡直是兩個極端。
柳文川激動地催促隨行記者:“該拍的不拍,這是多好的新聞畫麵啊,來來來,往這裏拍!”
記者們見狀,舉著長槍短跑一通狂拍。
貧窮到什麽程度?先不說經濟收入,從鄉容鄉貌上就能看出來。走進五角鎮,齊刷刷的小洋樓鱗次櫛比,街道寬敞幹淨整潔,政府大樓氣派十足,村民衣著精神,摩托車隨處可見,小轎車也有不少。
再看通陽鄉,街道狹窄,坑坑窪窪,唯一的一段柏油路是通往鄉政府的,其餘都是土路。行駛在上麵的不是摩的轎車,而是牛驢板車,還有不少人力車。村民們蓬頭垢麵,衣著灰不拉幾的,有的甚至穿著打補丁的衣服。鄉政府大樓是整個鄉唯一的一座樓房,始建於60年代初,破破爛爛,搖搖欲墜,儼然成了危房。好在這次暴雪堅挺住了,要不然連辦公場所都沒有了。
通陽鄉幾乎沒有任何收入,日常運轉基本上靠上級撥款,如果上麵斷糧了,那鄉政府就得關門歇業了。其實也不是沒有經濟來源,鄉政府還有兩個重要收入渠道,一個提留款,一個是計劃生育罰款。可老百姓家家窮得揭不開鍋,那有錢上繳政府?
鄉政府所在地通陽村遭災不算嚴重,但也倒塌不少。從城裏走出來的柳文川看到眼前的這一切,心情變得格外沉重。當記者時,他也跑過不少農村,可像通陽鄉這麽破爛的,還是第一次零距離接觸。
高博文在前麵帶路,一邊走一邊道:“柳市長,您也看到了,通陽鄉很窮,老百姓更窮,房屋大多是建國後的,以六七十年代居多,這也是該鄉遭災最嚴重的直接原因。”
柳文川沒有說話,而是蹙著眉頭四處張望著。這時,遠處一位老者拉著板車緩緩走了過來。看到領導模樣的人正往這邊走來,迅速停下車,像軍人一樣佝僂著身體怯怯地站在那裏。
高博文繼續介紹道:“這次雪災,可以說是毀滅性的打擊。本來就窮,現在亦或雪上加霜。安置的時候,我們竟然找不到幾處像樣的房屋,實在沒辦法了,讓糧站把倉庫全部騰空,讓受災群眾居住。”
順著高博文所指,柳文川看到不遠處半山腰上有一排排刷著白塗料的窯洞,如同疊羅漢似的,有五六排,每一排窯洞的房頂就是上一層窯洞的院子,邊上站滿了男女老少,像參觀動物園似的層層疊疊眼巴巴望了過來。
柳文川記者出身,對新聞素材有著獨特的敏銳性,眼前的一幕簡直是絕佳的新聞寫實圖片。他興奮地竟然忘記了自己幹嘛來了,一把奪過隨行記者手中的相機,跑過來跑過去選著適合的角度,對著窯洞“哢哢哢”地拍了起來。其他人見狀,愣在那裏不知所然。楊德榮與高博文相互對望,露出一絲耐人尋味的笑容。
“一會你給我洗出來,把底版也給我。”柳文川將照相機還給記者,不忘叮囑道。
柳文川一行爬了上來,一群人如同驚弓之鳥一哄而散。高博文連忙解釋道:“柳市長,您別介意,山裏人,沒見過什麽世麵,都是些上不了台麵的主。”
柳文川沒有說話,隨即往一間窯洞裏走去。高博文見狀,攔著道:“柳市長,您還是別進去了,裏麵實在是……”
柳文川沒有理會,推開高博文走了進去。高博文露出一臉無奈,捂著鼻子跟了進去。
柳文川剛進去,就被刺鼻難聞的氣味給熏“暈”了。腳汗味、體臭、腐敗食物的味道等各種各樣的氣味著實讓這位城裏人吃了一驚。再仔細看,靠著牆從東到西鋪著一排鋪蓋卷,如同車馬店似的,有的坐在那裏發癔症,有的婦女毫不忌諱抱著孩子喂奶,有的躺在那裏哼哼呀呀,還有的蹲在一角在打牌,個個如同霜打了的茄子,精神萎靡,疲憊不堪。
再看靠窗戶一側,大大小小的包堆積如山,各式各樣的鞋扔了一地,地上遍地狼藉,瓜子皮、用過的衛生紙、甚至小孩子的糞便,連個落腳的地也沒有,簡直讓人作嘔。
柳文川哪見過這種架勢,竟然不知所措。好在高博文及時解圍,走到前麵,拍了拍手道:“老鄉們,柳市長看望大家來了,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
再一次冷場,除了陪同柳文川的工作人員鼓掌外,受災群眾沒有一人鼓掌,而是目光呆滯望著柳文川,充滿了恐懼和不信任。
柳文川本想激昂慷慨地發表一番演講,得不到群眾認可隻好作罷。而是蹲下身子摸了摸潮濕且單薄的被褥,然後伸到被褥地下,摸到冰冷的地板磚,轉頭質問楊德榮:“楊縣長,這麽能讓老百姓直接將被褥鋪到地上,最起碼下麵應該墊個木板吧?這大冷天的,怎麽能受得了?”
楊德榮望了眼高博文,高博文立馬道:“柳市長,是這麽回事。我們也沒料到會發生如此大的災害,縣裏鄉裏的儲備物資不夠,這兩天正在緊急調配,等過兩天全部給他們配上木板。”
“那供暖呢?這房間裏凍得像冰窖似的,最起碼應該生個火爐吧,你沒看到有孩子老人嗎?萬一有個三長兩短的,你們能交代的了嗎?”柳文川有些生氣地道。
高博文早已有應對,解釋道:“柳市長,這裏原來是糧食倉儲的地方,您也知道,這裏麵不能見明火,怕發生火災。窯洞有個好處,就是冬暖夏涼,你看看這牆,足有二尺厚,房間裏擠了這麽多人,應該不冷。”然後回頭問群眾:“老鄉們,你們冷嗎?”
受災群眾依然木訥,既不回答也不點頭。
柳文川看到一位老者啃著一塊硬邦邦的饅頭,又問道:“吃飯呢,吃飯怎麽解決?”
高博文道:“這個……暫由群眾自行解決,我們也不能什麽都管吧?人實在太多了,管不過來。”
柳文川沒有說話,走到剛才喂奶的婦女跟前蹲下,笑著摸了摸懷裏的孩子,紅撲撲的臉蛋凍得發紫,兩隻黑豆般的眼睛滴溜溜直轉,一隻手緊緊地抓著母親的頭發,似乎對眼前的一切十分驚恐。不一會兒,“哇”地哭了起來。
“大姐,這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我摸著額頭燙得很。”柳文川焦慮地問道。
婦女將孩子往懷裏一攬,側過頭沒有說話。
所有人都好像商量好了似的,都選擇了沉默,讓柳文川百思不得其解。起身問楊德榮:“楊縣長,你們的醫療隊呢,要是有人生病了怎麽辦?”
楊德榮再次將目光投向高博文,高博文擋在前麵道:“柳市長,鄉裏有衛生院,裏麵住滿了病人,加上醫生不多,簡直忙不過來。不過你放心,我們保證會讓每一位群眾平等享受醫療保障。”
“醫生不多可以從其他地方往過調嘛,這樣怎麽能行?”柳文川一臉怒氣道。
高博文尷尬地點了點頭,心裏暗道:“站的說話不腰疼,你要有本事你來啊。”
柳文川連看了好幾個房間,都是如此,帶著一肚子氣道:“走,我們去峂峪鄉看看。”
楊德榮連忙道:“柳市長,這馬上到飯點了,要不吃過飯再去?”
“我不餓,現在就去。”柳文川氣呼呼地走了下去。
一行人浩浩蕩蕩又來到了峂峪鄉。峂峪鄉由副縣長徐青山負責,早早地在路口就等候了。
看到通陽鄉那個樣子,柳文川對峂峪鄉也不抱多大希望,一臉不快隻顧往前走,徐青山則跟在身後介紹著:“柳市長,峂峪鄉將受災群眾全部安置到114廠子裏,您這邊請。”
柳文川回頭問道:“114廠是什麽廠?”
徐青山道:“該廠原先是軍用通訊廠,114是其編號,撤走後暫由農機站占著,為了保障受災群眾,全部騰了出來。”
“哦。”
來到廠區內,老百姓正蹲在房簷下端著海碗吃飯,個個說說笑笑,與通陽鄉截然相反。柳文川走到一位老鄉跟前看了眼,隻見碗裏有菜有肉,還算豐盛,好奇地問道:“老鄉,這是你自己做的嗎?”
老鄉咬了一口饅頭,笑著道:“我那會做飯,都是食堂做的。”
柳文川挨著看了一遍,道:“你們都是在食堂吃嗎?”
“嗯。”群眾異口同聲道。
柳文川不由得多看了徐青山兩眼。
徐青山立馬解釋道:“柳市長,百姓們本身就不富裕,且又遭了災,咱不能虧待了他們。我讓鄉政府全體機關人員縮衣節食,省下來給群眾開灶,免費提供食物,飯雖然不好,但至少要讓他們吃飽。”
這時,一群眾站了出來道:“領導,徐縣長可是大好人,我們雖然遭了災,但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在這裏我們吃的住的都挺好。”
柳文川感動地點點頭道:“隻要你們吃得好住得好,我就放心了。”說著,又進了房間看了看。房間裏生著爐子,暖意融融。一個家有七八個高低鋪,雖擁擠卻幹幹淨淨,十分溫馨,與通陽鄉簡直是兩個極端。
柳文川激動地催促隨行記者:“該拍的不拍,這是多好的新聞畫麵啊,來來來,往這裏拍!”
記者們見狀,舉著長槍短跑一通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