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身後那個掛著“徐”字旗幟的突騎軍,就如惡鬼一樣一直咬著自己。
此時一路撤退的樊稠內心惶恐難耐,再無一絲報複胡軫後的暢快,隻有對董卓怒火的恐懼,以及對身後追兵的憤怒。
是的,樊稠並不是受裹挾被迫撤軍的,而是有意如此。
內中原因也頗為複雜,但簡單來講就是不看好胡軫,以及避禍但自保。
但如果再讓他選一次,樊稠一定不會再那麽任性和桀驁了。
他後悔了,但已經來不及了。
時間回到一開始,樊稠看到的是這樣的:
實際上,從關西大軍集結在度索原一帶的時候,大軍士氣還是可以的。
當時,以度索原為核心,方圓幾十裏,大軍修建營壘,挖造壕溝,又有後方糧秣源源不斷輸送,士馬飽騰,無論是與泰山軍一戰還是固守此地,大家皆有信心。
雖然彼時,泰山軍已經將太原包圍,還有一支騎軍部隊攔截在自己麵前,好似正形成左擋右攻的局麵,但實際上當時胡軫的確是要主動出擊與敵決戰的,而當時以關西精兵五萬,全力向北,縱然敵軍真有阻攔也不過是螳臂當車。
但最後軍中的決定卻是固守此地,以不變應萬變。
不攻就不攻吧,隻要下決定就比不決定要好。
在一開始,關西軍的前部和田俊所部數次交鋒,雖然並沒有一戰而敗其部,但以呂布為首的並州軍卻著實立了不少戰功,提振了全軍士氣。
隻不過形勢發生轉變卻在前兩日。
當時敵軍喧嘩,前部的呂布依照帶著大軍衝鋒向前,但誰也不知道這仗是如何打的,反正最後呂布所部回來的時候,告訴中軍張楊戰死了。
張楊是並州軍的二號人物,他一戰死,呂布很快就消極怠戰,並不參與後麵的戰事中。
一直作為鋒矢的呂布不參戰了,那就隻能讓益州軍上。
益州軍的張任倒也幹脆,直接帶著所部接替了呂布,開始和田俊的突騎對攻。
不管張任如何自命不凡,他的實力到底和呂布差距太大了。
其實即便是呂布的並州軍能和田俊互有來往,那也是因為田俊需要將關西軍滯留在此地兒采取的保守策略。
五千突騎,真的要放手一攻的話,關西軍的前部一萬三千人可能擋不住一個上午。
所以可想而知,張任當天的損失有多大。
但等疲憊的張任帶著部下們回轉營地的時候,卻發現自家的營地卻被人洗劫了。
這可讓張任的這些川兵給氣炸了。
要知道西園兵從建軍開始就是領軍餉的,雖說大部分的薪資已經被發送回了老家,但出兵前軍資和這段時間的軍餉都留在帳篷裏,而現在皆被洗劫一空。
張任當然知道這必然是軍中其他部隊的人幹的。畢竟哪路蟊賊敢不開眼的在萬軍之中偷東西?
於是張任當即就去找胡軫理論,但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一無所獲。
最後張任到底還是知道這是誰幹的了。
李蒙,一個小小的營將,所部不過千人就敢捋張任胡須。
張任沒忍住,帶著部下們就和李蒙所部互毆起來。混亂越來越大,最後樊稠部趕來,將張任團團圍住,要不是後麵甘寧他們趕來,張任怕是要意外身死了。
經此變故,益州軍係和涼州兵的矛盾公開化,再不能戰。
於是,無可奈何的胡軫,開始重新調整陣型。
他將益州軍係布置到了稍微東北一點的地方,騰出空間留給了樊稠,讓實力最強的樊稠頂替益州軍原先的任務。
這也算是胡軫對樊稠的懲罰吧。
而這當然惹來樊稠的不快,但這個時候軍中袍澤都不支持樊稠,所以即便不快他也隻能移營向前。
之後的時間很快就來到十一月八日這關鍵的一天。
這一天,終於決定全軍出營決戰的胡軫帶著全軍四萬開出,向度索原北部的泰山軍營頭發起總攻。
因為胡軫對樊稠的懲罰,原先前部的呂布軍和益州諸軍心氣稍舒,再一次肩負前鋒之職。
但最後的結果也看到了,胡軫收到後方軍報,得知糧台被燒,隻能鳴金收兵。
當天夜裏,軍中大議。
胡軫將眼前嚴重局勢俱告諸將,請大家一起想出應對方略。
當時諸將紛紛雜雜,一共想出兩條方略。
要不與敵決戰,破釜沉舟,義無反顧。如今大軍軍氣尚在,隻要上下一心,全力以赴,與太原方麵的守軍策應,內外一道兩麵夾擊,應能挽回危局。
要不就是徐徐撤往河東,以雀鼠道和千裏陘為依托,也能阻擋泰山軍南下。
持這個建議的就是樊稠。
樊稠很清楚,今日決戰中並州軍和益州軍都出過力了,那翌日出兵作為前鋒的必然就是他樊稠。
此時涼州軍已經是派係林立,兵為將有。各軍主的權勢全靠手下有多少兵。
所以樊稠並不想折損自己的兵力。
再且說了,他也看出大部分涼州軍將都不同意冒死決戰,畢竟明明後方有李傕和郭汜二部作為掩護,實在沒必要在這裏賭。
但樊稠的建議雖然表麵上被胡軫給接受了,但卻說什麽要打一場勝仗才方便撤退。
他說什麽,大軍後撤如敵軍乘勢追擊,很容易造成軍隊潰敗,到時候一潰千裏,實難收拾。
但樊稠內心卻非常清楚,其實胡軫是不敢退。
因為如果不血戰一場就撤退,胡軫必然是要被董卓追責的,到時候他自己一個人死都是輕的,很大可能整個安定胡氏都要給胡軫陪葬。
所以胡軫是萬萬不敢不戰而退的。
但樊稠即便知道胡軫心裏所想,但也沒辦法再說什麽。因為胡軫說的也是對的,不打一仗的話,那撤退就是潰退,到時候真的萬事皆休。
所以當時樊稠有心反對,最後還是冷笑回應:
“既然胡帥已然決定,那我樊稠隻能聽命。至於明日決戰勝負,隻能聽天由命了。”
之後,各將就依次回營了,隻有樊稠他們這些涼州將被留了下來。
本來胡軫留樊稠他們這些人下來的時候,本意是想說如果事有不濟,他們這些涼州人先南撤的,畢竟他們都是太師的嫡係,隻要安然撤下來,對太師來說至少不為過的。
但後麵胡軫看著樊稠桀驁不馴的冷笑,火氣漸漸就上來了,開始挨個對涼州軍將們訓斥。
什麽樊稠的部下到處劫掠鄉野百姓,什麽王方來開軍議的時候還滿身酒氣,最後說到李蒙的時候,更是怒不可遏,言其貪鄙失智,竟然敢在大戰之時,劫掠上陣的友軍物資,真可謂膽大包天。
氣得最後胡軫罵了一句:
“爾等再不竭力奮戰,此戰之後,我定向太師稟告,非要斬幾個校尉,軍氣才能整肅。”
一時間,眾將斂氣,不敢置喙。
這一次樊稠和李蒙被訓斥的最慘,他二人也是真的怕董卓,所以皆老老實實,準備第二日將功補過。
不過,局勢的發展大出胡軫等涼州軍將的預料,益州軍竟然直接拔營了,甚至雍州軍將們也開始南撤,一時間演化為諸營奔逃向南的局麵。
後麵胡軫隻能讓涼州將們奔回各營,收攏兵馬。
但就在樊稠奉命回營準備調度所部去支援胡軫的時候,他的好友李蒙卻拉住了他,問了這樣一句話:
“老樊,你可知此戰之敗,過在誰人?”
樊稠納悶,這問的不是廢話嗎?此戰之敗全在那些益州土蠻陣前撤退,驚慌三軍,這有什麽好問的?
但李蒙卻問:
“益州諸軍緣何要走?我軍緣何會在這裏逡巡?這些都是因為誰?如果胡帥撤回後方後,他會向太師如何說呢?”
李蒙這話把樊稠問慌了,因為他左想右想,這都是他老樊做的,到時候那胡軫一定會將全部過錯推到他的頭上,讓他做替死鬼。
於是樊稠一下子慌了。他忙向李蒙求道:
“老李,你說,咱們該怎麽辦?”
李蒙陰狠一笑,來了一句:
“既然胡帥不仁,那就休怪我等不義了。”
兩人商定好後,樊稠就回到軍中,召集各心腹和幕僚。
他毫無顧忌,說胡帥已經老糊塗了,寧願相信並州、益州那些崽子也不願意相信涼州老弟兄了。說現在這個局麵,本來應該讓那些外兵死守,讓咱們涼州子弟撤下,但現在因為胡帥相信了這些人的鬼話,要來什麽決戰,最後反倒被那些土崽子們給賣了。
說到這裏,樊稠還頗為憤恨道:
“這一切都是胡帥無能。但最後呢?他的無能卻要讓你我弟兄們來承擔。就在剛剛他還要調我部到北麵,去阻擋泰山軍後麵的追兵。怎的?我樊稠的兵就比中軍的要賤一些?要我們去死,給他老胡逃命?他怕不是想得太美哦。”
樊稠手下的這些軍將各個都類樊稠一般,最是粗疏自私,以前從來都是他們占人便宜,哪有自己傾家蕩產去幫別人的?
所以一聽樊稠的話,眾軍當即鼓噪,問樊稠如何做。
樊稠沒有說話,而是帶著眾軍將出帳登上望樓,向北麵瞭望。
在那裏,隻見遠近黑暗中,到處是火點,他們一路向著北麵延伸,一直延伸到了目光不及之處。
這些都是泰山軍的營壁,他們就好像夏夜裏的螢火蟲一樣,密密麻麻。
在其中,又有數條火龍從那些大團火光中分出,向著他們中軍所在的方向就狂飆過來。
如是,樊稠喟歎一句:
“你們說,這仗還有的打嗎?
於是,樊稠部再無顧忌,盡起全軍向南奔撤。他這裏一走,李蒙部也拔營向南,繼而是王方部,然後是趙岑部、楊定部。可以說除了老實人張濟部依舊向中軍靠攏,各部無一例外,全部奔南。
樊稠這一跑,可以說將涼州軍的基本盤全部帶崩。
他走到一半的時候,才發現後麵密密麻麻的亂軍,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闖了大禍。
本來他隻和李蒙二人商量過,就他們二營跑路。那情況下,胡軫還有其他各營支援,隻要把守住中軍壁壘問題還不大。
到時候,他和李蒙二人能後退保存實力,軍隊也不會大潰。但現在,不知道怎麽漏的消息,涼州諸將竟然全部跑路。
這下子,胡軫是死定了。
而胡軫一死,這鍋就肯定不能全背了。到時候,董卓肯定是要從這些涼州軍將中找一個殺雞儆猴的。那這隻雞是誰呢?率軍先走的樊稠肯定當仁不讓。
於是,樊稠看到諸軍向南的場景,整個人如墜寒窖。
咱老樊,完了。
知道自己闖了大禍的樊稠也沒有勇氣折軍返回,隻能帶著所部三千人繼續向南走雀鼠道。
在他的前方,甘寧那土狗就走在前頭。
當時樊稠已經想好了,就拿甘寧這幫人的首級來將功補過。到時候董卓問罪起來,就說他是奉了胡軫的軍令去追擊叛賊甘寧的。
樊稠並不擔心注定會成為死人的胡軫會證偽自己。所以,想明白這後,樊稠心下稍安。
但就在樊稠縱馬追擊的時候,後方的涼州諸軍卻像一群豬一樣開始亂奔,最後露出來一支彪悍的突騎,見旗號正是“徐”字旗。
樊稠並不清楚這營是誰的兵馬,但隻看軍氣和勢頭就是不弱,所以當時樊稠並不理會,繼續向南逃竄。
但誰知道,對麵的突騎軍速度越來越快,雙方的距離越來越短,很明顯對麵帶著更多精良戰馬。
這種情況,樊稠明白隻能折身一戰,不然將後背留給對麵,就是死路一條。
樊稠這人桀驁,又不識大局,為何能得董卓喜歡呢?就是因為他這一身武勇。
在另一個位麵的曆史中,同樣是隻帶三千人,樊稠能在東平觀大敗馬騰的萬餘涼州軍,可見其武勇能戰。
而現在同樣是三千人,還是被逼到死路,樊稠能爆發出的戰心可想而知。
此時,樊稠翻身下馬,披著三層甲對左右道:
“這幫泰山軍狗奴竟然敢追擊乃公,來都給我下馬列陣,讓這幫狗奴看看我涼州斧鉞的厲害。”
說完,他就親自扛著一麵長柄大斧,和一班涼州武士肩並肩站在了一起。
就這樣,在這條蜿蜒狹窄的河穀道上,兩邊都是陡峭山壁,一軍堵在道上,殺意凜然地看著對麵的突騎軍。
而在對麵,那麵“徐”字大旗下的胖大軍將也下馬了,同樣也拎著一麵巨斧,同樣帶著一隊鐵甲士,話也不說,殺奔過來。
於是,細如羊腸的雀鼠河穀道,血殺一片。
一失足成千古恨
.
此時一路撤退的樊稠內心惶恐難耐,再無一絲報複胡軫後的暢快,隻有對董卓怒火的恐懼,以及對身後追兵的憤怒。
是的,樊稠並不是受裹挾被迫撤軍的,而是有意如此。
內中原因也頗為複雜,但簡單來講就是不看好胡軫,以及避禍但自保。
但如果再讓他選一次,樊稠一定不會再那麽任性和桀驁了。
他後悔了,但已經來不及了。
時間回到一開始,樊稠看到的是這樣的:
實際上,從關西大軍集結在度索原一帶的時候,大軍士氣還是可以的。
當時,以度索原為核心,方圓幾十裏,大軍修建營壘,挖造壕溝,又有後方糧秣源源不斷輸送,士馬飽騰,無論是與泰山軍一戰還是固守此地,大家皆有信心。
雖然彼時,泰山軍已經將太原包圍,還有一支騎軍部隊攔截在自己麵前,好似正形成左擋右攻的局麵,但實際上當時胡軫的確是要主動出擊與敵決戰的,而當時以關西精兵五萬,全力向北,縱然敵軍真有阻攔也不過是螳臂當車。
但最後軍中的決定卻是固守此地,以不變應萬變。
不攻就不攻吧,隻要下決定就比不決定要好。
在一開始,關西軍的前部和田俊所部數次交鋒,雖然並沒有一戰而敗其部,但以呂布為首的並州軍卻著實立了不少戰功,提振了全軍士氣。
隻不過形勢發生轉變卻在前兩日。
當時敵軍喧嘩,前部的呂布依照帶著大軍衝鋒向前,但誰也不知道這仗是如何打的,反正最後呂布所部回來的時候,告訴中軍張楊戰死了。
張楊是並州軍的二號人物,他一戰死,呂布很快就消極怠戰,並不參與後麵的戰事中。
一直作為鋒矢的呂布不參戰了,那就隻能讓益州軍上。
益州軍的張任倒也幹脆,直接帶著所部接替了呂布,開始和田俊的突騎對攻。
不管張任如何自命不凡,他的實力到底和呂布差距太大了。
其實即便是呂布的並州軍能和田俊互有來往,那也是因為田俊需要將關西軍滯留在此地兒采取的保守策略。
五千突騎,真的要放手一攻的話,關西軍的前部一萬三千人可能擋不住一個上午。
所以可想而知,張任當天的損失有多大。
但等疲憊的張任帶著部下們回轉營地的時候,卻發現自家的營地卻被人洗劫了。
這可讓張任的這些川兵給氣炸了。
要知道西園兵從建軍開始就是領軍餉的,雖說大部分的薪資已經被發送回了老家,但出兵前軍資和這段時間的軍餉都留在帳篷裏,而現在皆被洗劫一空。
張任當然知道這必然是軍中其他部隊的人幹的。畢竟哪路蟊賊敢不開眼的在萬軍之中偷東西?
於是張任當即就去找胡軫理論,但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一無所獲。
最後張任到底還是知道這是誰幹的了。
李蒙,一個小小的營將,所部不過千人就敢捋張任胡須。
張任沒忍住,帶著部下們就和李蒙所部互毆起來。混亂越來越大,最後樊稠部趕來,將張任團團圍住,要不是後麵甘寧他們趕來,張任怕是要意外身死了。
經此變故,益州軍係和涼州兵的矛盾公開化,再不能戰。
於是,無可奈何的胡軫,開始重新調整陣型。
他將益州軍係布置到了稍微東北一點的地方,騰出空間留給了樊稠,讓實力最強的樊稠頂替益州軍原先的任務。
這也算是胡軫對樊稠的懲罰吧。
而這當然惹來樊稠的不快,但這個時候軍中袍澤都不支持樊稠,所以即便不快他也隻能移營向前。
之後的時間很快就來到十一月八日這關鍵的一天。
這一天,終於決定全軍出營決戰的胡軫帶著全軍四萬開出,向度索原北部的泰山軍營頭發起總攻。
因為胡軫對樊稠的懲罰,原先前部的呂布軍和益州諸軍心氣稍舒,再一次肩負前鋒之職。
但最後的結果也看到了,胡軫收到後方軍報,得知糧台被燒,隻能鳴金收兵。
當天夜裏,軍中大議。
胡軫將眼前嚴重局勢俱告諸將,請大家一起想出應對方略。
當時諸將紛紛雜雜,一共想出兩條方略。
要不與敵決戰,破釜沉舟,義無反顧。如今大軍軍氣尚在,隻要上下一心,全力以赴,與太原方麵的守軍策應,內外一道兩麵夾擊,應能挽回危局。
要不就是徐徐撤往河東,以雀鼠道和千裏陘為依托,也能阻擋泰山軍南下。
持這個建議的就是樊稠。
樊稠很清楚,今日決戰中並州軍和益州軍都出過力了,那翌日出兵作為前鋒的必然就是他樊稠。
此時涼州軍已經是派係林立,兵為將有。各軍主的權勢全靠手下有多少兵。
所以樊稠並不想折損自己的兵力。
再且說了,他也看出大部分涼州軍將都不同意冒死決戰,畢竟明明後方有李傕和郭汜二部作為掩護,實在沒必要在這裏賭。
但樊稠的建議雖然表麵上被胡軫給接受了,但卻說什麽要打一場勝仗才方便撤退。
他說什麽,大軍後撤如敵軍乘勢追擊,很容易造成軍隊潰敗,到時候一潰千裏,實難收拾。
但樊稠內心卻非常清楚,其實胡軫是不敢退。
因為如果不血戰一場就撤退,胡軫必然是要被董卓追責的,到時候他自己一個人死都是輕的,很大可能整個安定胡氏都要給胡軫陪葬。
所以胡軫是萬萬不敢不戰而退的。
但樊稠即便知道胡軫心裏所想,但也沒辦法再說什麽。因為胡軫說的也是對的,不打一仗的話,那撤退就是潰退,到時候真的萬事皆休。
所以當時樊稠有心反對,最後還是冷笑回應:
“既然胡帥已然決定,那我樊稠隻能聽命。至於明日決戰勝負,隻能聽天由命了。”
之後,各將就依次回營了,隻有樊稠他們這些涼州將被留了下來。
本來胡軫留樊稠他們這些人下來的時候,本意是想說如果事有不濟,他們這些涼州人先南撤的,畢竟他們都是太師的嫡係,隻要安然撤下來,對太師來說至少不為過的。
但後麵胡軫看著樊稠桀驁不馴的冷笑,火氣漸漸就上來了,開始挨個對涼州軍將們訓斥。
什麽樊稠的部下到處劫掠鄉野百姓,什麽王方來開軍議的時候還滿身酒氣,最後說到李蒙的時候,更是怒不可遏,言其貪鄙失智,竟然敢在大戰之時,劫掠上陣的友軍物資,真可謂膽大包天。
氣得最後胡軫罵了一句:
“爾等再不竭力奮戰,此戰之後,我定向太師稟告,非要斬幾個校尉,軍氣才能整肅。”
一時間,眾將斂氣,不敢置喙。
這一次樊稠和李蒙被訓斥的最慘,他二人也是真的怕董卓,所以皆老老實實,準備第二日將功補過。
不過,局勢的發展大出胡軫等涼州軍將的預料,益州軍竟然直接拔營了,甚至雍州軍將們也開始南撤,一時間演化為諸營奔逃向南的局麵。
後麵胡軫隻能讓涼州將們奔回各營,收攏兵馬。
但就在樊稠奉命回營準備調度所部去支援胡軫的時候,他的好友李蒙卻拉住了他,問了這樣一句話:
“老樊,你可知此戰之敗,過在誰人?”
樊稠納悶,這問的不是廢話嗎?此戰之敗全在那些益州土蠻陣前撤退,驚慌三軍,這有什麽好問的?
但李蒙卻問:
“益州諸軍緣何要走?我軍緣何會在這裏逡巡?這些都是因為誰?如果胡帥撤回後方後,他會向太師如何說呢?”
李蒙這話把樊稠問慌了,因為他左想右想,這都是他老樊做的,到時候那胡軫一定會將全部過錯推到他的頭上,讓他做替死鬼。
於是樊稠一下子慌了。他忙向李蒙求道:
“老李,你說,咱們該怎麽辦?”
李蒙陰狠一笑,來了一句:
“既然胡帥不仁,那就休怪我等不義了。”
兩人商定好後,樊稠就回到軍中,召集各心腹和幕僚。
他毫無顧忌,說胡帥已經老糊塗了,寧願相信並州、益州那些崽子也不願意相信涼州老弟兄了。說現在這個局麵,本來應該讓那些外兵死守,讓咱們涼州子弟撤下,但現在因為胡帥相信了這些人的鬼話,要來什麽決戰,最後反倒被那些土崽子們給賣了。
說到這裏,樊稠還頗為憤恨道:
“這一切都是胡帥無能。但最後呢?他的無能卻要讓你我弟兄們來承擔。就在剛剛他還要調我部到北麵,去阻擋泰山軍後麵的追兵。怎的?我樊稠的兵就比中軍的要賤一些?要我們去死,給他老胡逃命?他怕不是想得太美哦。”
樊稠手下的這些軍將各個都類樊稠一般,最是粗疏自私,以前從來都是他們占人便宜,哪有自己傾家蕩產去幫別人的?
所以一聽樊稠的話,眾軍當即鼓噪,問樊稠如何做。
樊稠沒有說話,而是帶著眾軍將出帳登上望樓,向北麵瞭望。
在那裏,隻見遠近黑暗中,到處是火點,他們一路向著北麵延伸,一直延伸到了目光不及之處。
這些都是泰山軍的營壁,他們就好像夏夜裏的螢火蟲一樣,密密麻麻。
在其中,又有數條火龍從那些大團火光中分出,向著他們中軍所在的方向就狂飆過來。
如是,樊稠喟歎一句:
“你們說,這仗還有的打嗎?
於是,樊稠部再無顧忌,盡起全軍向南奔撤。他這裏一走,李蒙部也拔營向南,繼而是王方部,然後是趙岑部、楊定部。可以說除了老實人張濟部依舊向中軍靠攏,各部無一例外,全部奔南。
樊稠這一跑,可以說將涼州軍的基本盤全部帶崩。
他走到一半的時候,才發現後麵密密麻麻的亂軍,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闖了大禍。
本來他隻和李蒙二人商量過,就他們二營跑路。那情況下,胡軫還有其他各營支援,隻要把守住中軍壁壘問題還不大。
到時候,他和李蒙二人能後退保存實力,軍隊也不會大潰。但現在,不知道怎麽漏的消息,涼州諸將竟然全部跑路。
這下子,胡軫是死定了。
而胡軫一死,這鍋就肯定不能全背了。到時候,董卓肯定是要從這些涼州軍將中找一個殺雞儆猴的。那這隻雞是誰呢?率軍先走的樊稠肯定當仁不讓。
於是,樊稠看到諸軍向南的場景,整個人如墜寒窖。
咱老樊,完了。
知道自己闖了大禍的樊稠也沒有勇氣折軍返回,隻能帶著所部三千人繼續向南走雀鼠道。
在他的前方,甘寧那土狗就走在前頭。
當時樊稠已經想好了,就拿甘寧這幫人的首級來將功補過。到時候董卓問罪起來,就說他是奉了胡軫的軍令去追擊叛賊甘寧的。
樊稠並不擔心注定會成為死人的胡軫會證偽自己。所以,想明白這後,樊稠心下稍安。
但就在樊稠縱馬追擊的時候,後方的涼州諸軍卻像一群豬一樣開始亂奔,最後露出來一支彪悍的突騎,見旗號正是“徐”字旗。
樊稠並不清楚這營是誰的兵馬,但隻看軍氣和勢頭就是不弱,所以當時樊稠並不理會,繼續向南逃竄。
但誰知道,對麵的突騎軍速度越來越快,雙方的距離越來越短,很明顯對麵帶著更多精良戰馬。
這種情況,樊稠明白隻能折身一戰,不然將後背留給對麵,就是死路一條。
樊稠這人桀驁,又不識大局,為何能得董卓喜歡呢?就是因為他這一身武勇。
在另一個位麵的曆史中,同樣是隻帶三千人,樊稠能在東平觀大敗馬騰的萬餘涼州軍,可見其武勇能戰。
而現在同樣是三千人,還是被逼到死路,樊稠能爆發出的戰心可想而知。
此時,樊稠翻身下馬,披著三層甲對左右道:
“這幫泰山軍狗奴竟然敢追擊乃公,來都給我下馬列陣,讓這幫狗奴看看我涼州斧鉞的厲害。”
說完,他就親自扛著一麵長柄大斧,和一班涼州武士肩並肩站在了一起。
就這樣,在這條蜿蜒狹窄的河穀道上,兩邊都是陡峭山壁,一軍堵在道上,殺意凜然地看著對麵的突騎軍。
而在對麵,那麵“徐”字大旗下的胖大軍將也下馬了,同樣也拎著一麵巨斧,同樣帶著一隊鐵甲士,話也不說,殺奔過來。
於是,細如羊腸的雀鼠河穀道,血殺一片。
一失足成千古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