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務實一直與曹簠有書信聯係,是以曹簠對高務實的一些想法頗有了解。在曹簠看來,高司徒一直希望破壞舒爾哈齊與努爾哈赤之間的關係,甚至暗示最好能將他們二人徹底割裂開來。
割裂這個詞是高務實自己用到的,但高務實沒有明確他所謂“割裂”的具體含義。曹簠一直在糾結的就是,究竟是隻需要他們二人心存芥蒂、無法同心合力就好,還是需要直接讓他們分家,從此分為兩部?
一開始,曹簠認為高務實的意思應該是前者,畢竟高務實從來沒有對舒爾哈齊的官方職務改變有過任何明示暗示。但現在不同了,高務實私下轉達的聖意,卻是讓舒爾哈齊取代努爾哈赤,成為建州左衛指揮使。
這一條在曹簠看來最是詭異,因為此前高務實的思路他很清楚,就是一定要讓蘇可蘇滸河部內部有能夠製約努爾哈赤的力量,籠絡舒爾哈齊的意義也正在於此。
可如果舒爾哈齊直接取代努爾哈赤,那和努爾哈赤獨掌蘇可蘇滸河部又有多大的區別呢?
按照曹簠的理解,高司徒應該是認為蘇可蘇滸河部的戰鬥力很強,同時這幾年的擴張勢頭又過於迅猛,如果不加以遏製,再過幾年恐怕就要成為女真第一強酋。
大明過去並不擔心出現什麽女真第一強酋,但問題在於蘇可蘇滸河部的這種“強”與此前的哈達、現在的葉赫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哈達與葉赫之強,主要是強在貿易。早年的哈達由於本就地理位置最佳,再加上安安心心給大明充當代理人而獲得了大量的敕書,所以富甲滿洲。其餘各部想要從大明這裏獲得生產生活上的各種必需品,都隻能對哈達示好,從哈達的手指縫裏吃點殘羹冷炙,因此哈達的萬汗成為了“滿洲國主”。
葉赫的崛起則有內外兩個因素。外因是萬汗晚年奢靡,“內需”過大而不肯給其餘各部分潤利益。有道是吃獨食者必死,哈達的轉變導致各部離心離德,甚至哈達內部都有人不斷外投葉赫,導致哈達的威信一落千丈,實力也日漸衰落;
而內因則是葉赫的楊吉砮、清佳砮兩位貝勒勵精圖治,而且他們發現了葉赫真正的優勢所在——盛產馬匹(相對於女真內部而言)。於是葉赫大力發展商隊,去吃哈達沒有顧及到的買賣,簡單地說就是充當二道販子。
情況的轉變是這樣的:哈達由於地理位置好、手裏敕書多,所以他們隻需要坐在家裏等其餘各部送貨過來,他們再去和大明進行貿易,就能過得很好。
葉赫則另辟蹊徑,你坐在家裏等收貨,這優勢我比不了,那我就受點累,邁開腿去幹物流——這下好了,你掌握銷售網絡,我掌握物流網絡。那我就是你的上遊啊,我要是宣布斷供,你就隻能去吃灰。
而且葉赫還不止於此,他們一邊控製上遊貿易,一邊還趁著哈達的持續衰落而直接去搶下遊,也就是搶奪敕書。
除此之外還不要忘了,哈達的南關雖然位置最佳,但葉赫的北關其實也不能說差了很多。這幾條加在一塊兒,葉赫的崛起就不可避免了。
然而不管怎麽說,哈達也好、葉赫也罷,其崛起都是靠著貿易而不是戰爭。換句話說,他們的強大雖然不能說是假的,但隻能算是藤蔓式的強大,撐起他們這看似強大的力量的幕後英雄,實際上是大明——大明才是這些藤蔓纏繞著的那棵參天大樹。
<a href="https://m.tsxsw.la" id="wzsy">tsxsw.la</a>
這樣的強大,隻要離開了大明,立刻就會被打回原形。
高務實顯然很清楚這一點,所以當哈達勢窮已經難以回天,他立刻毫不猶豫地去扶植葉赫——既然葉赫強大的前提是必須背靠大明,那大明方麵當然不必過於擔心葉赫尾大不掉。
然而蘇可蘇滸河部,或者說努爾哈赤則不同。蘇可蘇滸河部雖然也掌握著一個不小的貿易節點,即撫順關馬市,但努爾哈赤雖然是依靠這一節點的支持獲得利益,卻並非完全依靠該節點而崛起。
早期的努爾哈赤,因為其正室佟佳·哈哈納紮青出身於女真商貿豪族,在起兵初期取得征討尼堪外蘭的成功之後,就受到了佟佳氏的大力支持,再加上撫順關馬市的收益,讓他有實力進行軍事擴張。
努爾哈赤的擴張是實打實的地盤擴張,是戰勝一部、占領一部,而不是哈達、葉赫那種接受其餘各部投效,卻並不去占領和實控的單純影響力之擴張。尼堪外蘭舊地、渾河部、哲陳部等,都是被努爾哈赤直接吞並的。
從統治的角度而言,曆來直接吞並都可能產生一些不良反應,但這種情況在此時的努爾哈赤統治區並不明顯。究其原因,其實與女真地區此時的割據情況有很大關係。
《三國演義》開篇就有一句名言:“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女真現在的情況,其實就很符合“分久必合”這一句。
從整個曆史的角度來看,“女真”這一族群初興於遼,強盛於金,衰落於元——如果它應該有將來,則就正如原曆史上那樣,應該“複興於明”了。
而這一複興,必然不是平白無故地產生,它是有其曆史必然的,也就是說有它出現的社會基礎。
這個社會基礎是什麽?當然是民心,是大多數女真人內心中對一個真正的“滿洲國”的期盼。
女真人也知道他們“祖上曾經闊過”,從心理上就難免有再次崛起的期望。同時,分裂的女真各部嚴重阻礙經濟發展,還時不時帶來戰亂,更讓女真人期盼一個統一的滿洲國出現。
他們希望女真人能團結起來,可以自由貿易而不是每過一“國”都要繳納貢獻(類似關稅);他們希望團結的滿洲國能夠有和大明平等對話、貿易或者至少相對平等對話、貿易的實力,不會動不動就挨揍。
原曆史上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之後為何迫不及待地起兵反明?以上這些民意期待也是絕不能忽略的一部分。同樣,他的內部統治之所以穩固,也和這種期待相輔相成,而薩爾滸之戰的勝利,更是強化了這種穩定。
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女真社會的整體期待,就是努爾哈赤的堅實“平地”。而如今,他雖然還不曾做到那個程度,但由於他的實力和軍事上的傑出表現,被他征服的這些地方、這些女真領民,也都有著類似的期盼,故而他的內部統治並沒有太多不良反應。
然而,正所謂“此之甘露,彼之砒霜”。高務實不是女真人,他此生最大的自我責任感就是防止女真人野蠻入關,造成漢文明落後於西方。故而,女真人希望的事,就是他反對的事。女真人希望統一,希望反過頭來讓大明為此前兩百年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那麽高務實就越不能讓他們如願。
曹簠雖然不知道高務實內心深處的那些想法,但他可以從各種細節中推斷出高務實對蘇可蘇滸河部的限製心態。
蘇可蘇滸河部不是擴張快麽?那麽高務實就既不準他北上哈達、葉赫,也不準他南下董鄂。
蘇可蘇滸河部不是戰鬥力強麽?那麽高務實就在他們內部製造分裂,處心積慮籠絡舒爾哈齊,讓他們兄弟鬩牆。
除了嚴格的貿易限製之外,高務實已經用上了各種限製和分化瓦解的手段。至於貿易限製,曹簠的理解是高司徒不喜歡這種兩敗俱傷的手段——雖然肯定是對方倒黴更多,但殺敵三千自損八百顯然也不是高司徒之所好。
既然如此,現在皇上要讓舒爾哈齊取代努爾哈赤,這也應該不是高司徒心中理想的結果,因為這隻是對努爾哈赤個人的懲罰,並不會讓蘇可蘇滸河部的實力出現多大程度的下降。
有努爾哈赤這個大貝勒在,舒爾哈齊作為二貝勒當然很聽大明的招呼,但如果努爾哈赤不在了呢?舒爾哈齊是不是還會繼續聽話,願意去做第二個萬汗,那恐怕誰也不敢打包票。
所以曹簠思來想去還是覺得不對勁,如果隻是執行皇上的意思,高司徒那裏未見得會滿意。如果要想讓皇上和高司徒都滿意,則恐怕還需要一些手段。
不過曹簠了解的情況顯然比麻承勳多,麻承勳此時聽了這話卻沒反應過來,他有些詫異地道:“他們此時兄弟鬩牆不是最好不過了麽?他們要是在城裏幹起來了,咱們可就省了不少手腳啊。”
這個道理曹簠當然懂,隻不過麻承勳的想法完全出自於軍事層麵,他既然不清楚高務實的用意,自然也想不到政治層麵的那些問題。
然而曹簠也沒法解釋給他聽,隻好道:“此番出兵,本不是為了消滅蘇可蘇滸河部,隻是為了讓他們老實下來——麻參戎,你要知道女真的丁口本就有限,但我大明對女真的某些特產還是有很大需求的。
就比如說蘇可蘇滸河部,他們是我朝頭號的人參來源。你肯定明白人參這東西最大的消耗地就在京師,一旦咱們三個把蘇可蘇滸河部殺得血流成河,沒有人去挖參了怎麽辦?這人參來源要是不穩……咱們在京裏的名聲可就臭不可聞了。”
麻承勳愕然發愣,他還真沒考慮過這種破事。不過曹簠說的這個問題他聽了還是能理解,挖參這種活雖然理論上人人都能幹,但其實不然。女真人常年生活於此,甚至很多人就靠這活兒吃飯,幹起來早已熟門熟路,然而漢人去幹可就未必了。
再說,就算漢人也能幹,可事實上遼東的漢人本來也不算很多,整個遼東在大明都算是地廣人稀之地,這幾年高司徒又在遼東搞了不少新產業,這裏那裏到處都缺人,漢人哪有那個閑工夫去挖參?
長白山老林可不是什麽人都敢進的,這年頭山上野獸眾多,不是經驗豐富的獵手進了山,多半就出不來了,漢人百姓有大把的安穩就業機會,犯得著去冒這種風險?哪怕在後世,也有低端產業轉移一說,此時大明遼東當然也存在相似的情況。
論馬戰,麻承勳一個頂倆,論政務他就抓瞎了,想了半晌也沒好法子,隻好頭疼道:“那可麻煩了,仗又要打贏,人還不能多殺?那咱們這鼠尾辮首級該從哪撈去?”
好家夥,看來在這位老兄眼裏,女真人首級的唯一作用就是換軍功。
一貫人狠話不多的戚金此時也難得地開了口,道:“還真是,努爾哈赤這廝猖狂得很,末將本來還打算趁此機會好好教訓他一番呢。”
曹簠知道戚金對努爾哈赤觀感很差,起因是當初努爾哈赤追擊尼堪外蘭引起的。尼堪外蘭逃到大明境內之後,戚金按照高務實的要求把他收留下來。努爾哈赤當時打勝仗打得膨脹了,在撫順關外耀武揚威,戚金從沈陽趕去撫順關之後,差點氣得出關跟努爾哈赤見仗。因為這檔子舊事,戚金一直看不慣努爾哈赤,總想找機會掂量掂量這女真酋長的本事。
曹簠見他們二人有些越扯越遠的趨勢,連忙把話題拉了回來,朝麻承勳問道:“舒爾哈齊就隻說了這些情況?”
麻承勳忙不迭搖頭,道:“那倒不是,還有件大事,剛才正打算報於總戎決斷。”
“何事?”曹簠立刻問道。
麻承勳四下打量了一眼,又看了看大帳門口,下意識壓低聲音道:“舒爾哈齊說,自從我三路大軍越圍越緊,努爾哈赤對他的懷疑越來越重,他總覺得努爾哈赤要害他性命,收回他手裏的兵權,因此他想投誠。”
曹簠與戚金都有些詫異,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不少疑慮,於是曹簠便問麻承勳道:“現在投誠?他控製的兵馬都駐在努爾哈赤的包圍之中,這時候他要如何投誠?總不會是在城中作亂,趁勢打開城門放我大軍進城吧?”
戚金也點頭補充道:“沒錯,尤其是他父祖二人可都是這樣死在古勒寨的……”
麻承勳卻搖頭道:“那倒不是,舒爾哈齊另有主意。他說,努爾哈赤知道此戰艱難,若他兄弟二人互相猜忌,這場仗肯定半分勝利的希望都沒有,所以特意去找了他談心。”
“他二人不互相猜忌難道就有勝利的希望了?”曹簠輕哼一聲,還是問道:“努爾哈赤怎麽說?”
麻承勳道:“努爾哈赤自然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那都是些屁話,標下也記不住了,總之最後的意思就是說,赫圖阿拉有東南二門,咱們肯定是攻這兩門,所以他們兄弟各守一門……”
----------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憤怒龍神”的12票月票支持,謝謝!感謝書友“發光的老虎”、“曹麵子”、“胖得飛不動”的月票支持,謝謝!
割裂這個詞是高務實自己用到的,但高務實沒有明確他所謂“割裂”的具體含義。曹簠一直在糾結的就是,究竟是隻需要他們二人心存芥蒂、無法同心合力就好,還是需要直接讓他們分家,從此分為兩部?
一開始,曹簠認為高務實的意思應該是前者,畢竟高務實從來沒有對舒爾哈齊的官方職務改變有過任何明示暗示。但現在不同了,高務實私下轉達的聖意,卻是讓舒爾哈齊取代努爾哈赤,成為建州左衛指揮使。
這一條在曹簠看來最是詭異,因為此前高務實的思路他很清楚,就是一定要讓蘇可蘇滸河部內部有能夠製約努爾哈赤的力量,籠絡舒爾哈齊的意義也正在於此。
可如果舒爾哈齊直接取代努爾哈赤,那和努爾哈赤獨掌蘇可蘇滸河部又有多大的區別呢?
按照曹簠的理解,高司徒應該是認為蘇可蘇滸河部的戰鬥力很強,同時這幾年的擴張勢頭又過於迅猛,如果不加以遏製,再過幾年恐怕就要成為女真第一強酋。
大明過去並不擔心出現什麽女真第一強酋,但問題在於蘇可蘇滸河部的這種“強”與此前的哈達、現在的葉赫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哈達與葉赫之強,主要是強在貿易。早年的哈達由於本就地理位置最佳,再加上安安心心給大明充當代理人而獲得了大量的敕書,所以富甲滿洲。其餘各部想要從大明這裏獲得生產生活上的各種必需品,都隻能對哈達示好,從哈達的手指縫裏吃點殘羹冷炙,因此哈達的萬汗成為了“滿洲國主”。
葉赫的崛起則有內外兩個因素。外因是萬汗晚年奢靡,“內需”過大而不肯給其餘各部分潤利益。有道是吃獨食者必死,哈達的轉變導致各部離心離德,甚至哈達內部都有人不斷外投葉赫,導致哈達的威信一落千丈,實力也日漸衰落;
而內因則是葉赫的楊吉砮、清佳砮兩位貝勒勵精圖治,而且他們發現了葉赫真正的優勢所在——盛產馬匹(相對於女真內部而言)。於是葉赫大力發展商隊,去吃哈達沒有顧及到的買賣,簡單地說就是充當二道販子。
情況的轉變是這樣的:哈達由於地理位置好、手裏敕書多,所以他們隻需要坐在家裏等其餘各部送貨過來,他們再去和大明進行貿易,就能過得很好。
葉赫則另辟蹊徑,你坐在家裏等收貨,這優勢我比不了,那我就受點累,邁開腿去幹物流——這下好了,你掌握銷售網絡,我掌握物流網絡。那我就是你的上遊啊,我要是宣布斷供,你就隻能去吃灰。
而且葉赫還不止於此,他們一邊控製上遊貿易,一邊還趁著哈達的持續衰落而直接去搶下遊,也就是搶奪敕書。
除此之外還不要忘了,哈達的南關雖然位置最佳,但葉赫的北關其實也不能說差了很多。這幾條加在一塊兒,葉赫的崛起就不可避免了。
然而不管怎麽說,哈達也好、葉赫也罷,其崛起都是靠著貿易而不是戰爭。換句話說,他們的強大雖然不能說是假的,但隻能算是藤蔓式的強大,撐起他們這看似強大的力量的幕後英雄,實際上是大明——大明才是這些藤蔓纏繞著的那棵參天大樹。
<a href="https://m.tsxsw.la" id="wzsy">tsxsw.la</a>
這樣的強大,隻要離開了大明,立刻就會被打回原形。
高務實顯然很清楚這一點,所以當哈達勢窮已經難以回天,他立刻毫不猶豫地去扶植葉赫——既然葉赫強大的前提是必須背靠大明,那大明方麵當然不必過於擔心葉赫尾大不掉。
然而蘇可蘇滸河部,或者說努爾哈赤則不同。蘇可蘇滸河部雖然也掌握著一個不小的貿易節點,即撫順關馬市,但努爾哈赤雖然是依靠這一節點的支持獲得利益,卻並非完全依靠該節點而崛起。
早期的努爾哈赤,因為其正室佟佳·哈哈納紮青出身於女真商貿豪族,在起兵初期取得征討尼堪外蘭的成功之後,就受到了佟佳氏的大力支持,再加上撫順關馬市的收益,讓他有實力進行軍事擴張。
努爾哈赤的擴張是實打實的地盤擴張,是戰勝一部、占領一部,而不是哈達、葉赫那種接受其餘各部投效,卻並不去占領和實控的單純影響力之擴張。尼堪外蘭舊地、渾河部、哲陳部等,都是被努爾哈赤直接吞並的。
從統治的角度而言,曆來直接吞並都可能產生一些不良反應,但這種情況在此時的努爾哈赤統治區並不明顯。究其原因,其實與女真地區此時的割據情況有很大關係。
《三國演義》開篇就有一句名言:“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女真現在的情況,其實就很符合“分久必合”這一句。
從整個曆史的角度來看,“女真”這一族群初興於遼,強盛於金,衰落於元——如果它應該有將來,則就正如原曆史上那樣,應該“複興於明”了。
而這一複興,必然不是平白無故地產生,它是有其曆史必然的,也就是說有它出現的社會基礎。
這個社會基礎是什麽?當然是民心,是大多數女真人內心中對一個真正的“滿洲國”的期盼。
女真人也知道他們“祖上曾經闊過”,從心理上就難免有再次崛起的期望。同時,分裂的女真各部嚴重阻礙經濟發展,還時不時帶來戰亂,更讓女真人期盼一個統一的滿洲國出現。
他們希望女真人能團結起來,可以自由貿易而不是每過一“國”都要繳納貢獻(類似關稅);他們希望團結的滿洲國能夠有和大明平等對話、貿易或者至少相對平等對話、貿易的實力,不會動不動就挨揍。
原曆史上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之後為何迫不及待地起兵反明?以上這些民意期待也是絕不能忽略的一部分。同樣,他的內部統治之所以穩固,也和這種期待相輔相成,而薩爾滸之戰的勝利,更是強化了這種穩定。
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女真社會的整體期待,就是努爾哈赤的堅實“平地”。而如今,他雖然還不曾做到那個程度,但由於他的實力和軍事上的傑出表現,被他征服的這些地方、這些女真領民,也都有著類似的期盼,故而他的內部統治並沒有太多不良反應。
然而,正所謂“此之甘露,彼之砒霜”。高務實不是女真人,他此生最大的自我責任感就是防止女真人野蠻入關,造成漢文明落後於西方。故而,女真人希望的事,就是他反對的事。女真人希望統一,希望反過頭來讓大明為此前兩百年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那麽高務實就越不能讓他們如願。
曹簠雖然不知道高務實內心深處的那些想法,但他可以從各種細節中推斷出高務實對蘇可蘇滸河部的限製心態。
蘇可蘇滸河部不是擴張快麽?那麽高務實就既不準他北上哈達、葉赫,也不準他南下董鄂。
蘇可蘇滸河部不是戰鬥力強麽?那麽高務實就在他們內部製造分裂,處心積慮籠絡舒爾哈齊,讓他們兄弟鬩牆。
除了嚴格的貿易限製之外,高務實已經用上了各種限製和分化瓦解的手段。至於貿易限製,曹簠的理解是高司徒不喜歡這種兩敗俱傷的手段——雖然肯定是對方倒黴更多,但殺敵三千自損八百顯然也不是高司徒之所好。
既然如此,現在皇上要讓舒爾哈齊取代努爾哈赤,這也應該不是高司徒心中理想的結果,因為這隻是對努爾哈赤個人的懲罰,並不會讓蘇可蘇滸河部的實力出現多大程度的下降。
有努爾哈赤這個大貝勒在,舒爾哈齊作為二貝勒當然很聽大明的招呼,但如果努爾哈赤不在了呢?舒爾哈齊是不是還會繼續聽話,願意去做第二個萬汗,那恐怕誰也不敢打包票。
所以曹簠思來想去還是覺得不對勁,如果隻是執行皇上的意思,高司徒那裏未見得會滿意。如果要想讓皇上和高司徒都滿意,則恐怕還需要一些手段。
不過曹簠了解的情況顯然比麻承勳多,麻承勳此時聽了這話卻沒反應過來,他有些詫異地道:“他們此時兄弟鬩牆不是最好不過了麽?他們要是在城裏幹起來了,咱們可就省了不少手腳啊。”
這個道理曹簠當然懂,隻不過麻承勳的想法完全出自於軍事層麵,他既然不清楚高務實的用意,自然也想不到政治層麵的那些問題。
然而曹簠也沒法解釋給他聽,隻好道:“此番出兵,本不是為了消滅蘇可蘇滸河部,隻是為了讓他們老實下來——麻參戎,你要知道女真的丁口本就有限,但我大明對女真的某些特產還是有很大需求的。
就比如說蘇可蘇滸河部,他們是我朝頭號的人參來源。你肯定明白人參這東西最大的消耗地就在京師,一旦咱們三個把蘇可蘇滸河部殺得血流成河,沒有人去挖參了怎麽辦?這人參來源要是不穩……咱們在京裏的名聲可就臭不可聞了。”
麻承勳愕然發愣,他還真沒考慮過這種破事。不過曹簠說的這個問題他聽了還是能理解,挖參這種活雖然理論上人人都能幹,但其實不然。女真人常年生活於此,甚至很多人就靠這活兒吃飯,幹起來早已熟門熟路,然而漢人去幹可就未必了。
再說,就算漢人也能幹,可事實上遼東的漢人本來也不算很多,整個遼東在大明都算是地廣人稀之地,這幾年高司徒又在遼東搞了不少新產業,這裏那裏到處都缺人,漢人哪有那個閑工夫去挖參?
長白山老林可不是什麽人都敢進的,這年頭山上野獸眾多,不是經驗豐富的獵手進了山,多半就出不來了,漢人百姓有大把的安穩就業機會,犯得著去冒這種風險?哪怕在後世,也有低端產業轉移一說,此時大明遼東當然也存在相似的情況。
論馬戰,麻承勳一個頂倆,論政務他就抓瞎了,想了半晌也沒好法子,隻好頭疼道:“那可麻煩了,仗又要打贏,人還不能多殺?那咱們這鼠尾辮首級該從哪撈去?”
好家夥,看來在這位老兄眼裏,女真人首級的唯一作用就是換軍功。
一貫人狠話不多的戚金此時也難得地開了口,道:“還真是,努爾哈赤這廝猖狂得很,末將本來還打算趁此機會好好教訓他一番呢。”
曹簠知道戚金對努爾哈赤觀感很差,起因是當初努爾哈赤追擊尼堪外蘭引起的。尼堪外蘭逃到大明境內之後,戚金按照高務實的要求把他收留下來。努爾哈赤當時打勝仗打得膨脹了,在撫順關外耀武揚威,戚金從沈陽趕去撫順關之後,差點氣得出關跟努爾哈赤見仗。因為這檔子舊事,戚金一直看不慣努爾哈赤,總想找機會掂量掂量這女真酋長的本事。
曹簠見他們二人有些越扯越遠的趨勢,連忙把話題拉了回來,朝麻承勳問道:“舒爾哈齊就隻說了這些情況?”
麻承勳忙不迭搖頭,道:“那倒不是,還有件大事,剛才正打算報於總戎決斷。”
“何事?”曹簠立刻問道。
麻承勳四下打量了一眼,又看了看大帳門口,下意識壓低聲音道:“舒爾哈齊說,自從我三路大軍越圍越緊,努爾哈赤對他的懷疑越來越重,他總覺得努爾哈赤要害他性命,收回他手裏的兵權,因此他想投誠。”
曹簠與戚金都有些詫異,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不少疑慮,於是曹簠便問麻承勳道:“現在投誠?他控製的兵馬都駐在努爾哈赤的包圍之中,這時候他要如何投誠?總不會是在城中作亂,趁勢打開城門放我大軍進城吧?”
戚金也點頭補充道:“沒錯,尤其是他父祖二人可都是這樣死在古勒寨的……”
麻承勳卻搖頭道:“那倒不是,舒爾哈齊另有主意。他說,努爾哈赤知道此戰艱難,若他兄弟二人互相猜忌,這場仗肯定半分勝利的希望都沒有,所以特意去找了他談心。”
“他二人不互相猜忌難道就有勝利的希望了?”曹簠輕哼一聲,還是問道:“努爾哈赤怎麽說?”
麻承勳道:“努爾哈赤自然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那都是些屁話,標下也記不住了,總之最後的意思就是說,赫圖阿拉有東南二門,咱們肯定是攻這兩門,所以他們兄弟各守一門……”
----------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憤怒龍神”的12票月票支持,謝謝!感謝書友“發光的老虎”、“曹麵子”、“胖得飛不動”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