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憲成的職務是不是高務實的安排,楊天官一時半會顯然難以查清,不過當他回憶了一下顧憲成的仕途軌跡之後,卻很難相信高務實沒有在其中扮演某種角色——如那支隱藏於幕後,雖看不見卻一定感受得到其力量之大的黑手。
在吏部中,最大的是尚書,其次是左右侍郎,這三位稱之為堂上官。往下就是四個司的郎中,相當於後世的司長。這四個清吏司分別為文選司、驗封司、稽勳司、考功司。
四個清吏司雖然是平行單位,但這四個司的地位那可是大大不同的。其中最厲害的,就是文選司和考功司。
為什麽厲害?文選司負責人事任免,考功負責官員考核。
這兩個司的正式官員雖然很少,但向來無人敢惹,因為你隻要是個當官的,升官還是免職,發達亦或破產,基本上就取決於他們一念之間。
別說大明朝這麽一個“封建王朝”了,即便你是在後世,組織部長找你談話,你難道不會興高采烈?可要是換成紀委S記找你談話,你就算心中無鬼,也少不得膽戰心驚,生怕自己不小心犯了什麽錯吧?
正因於此,有明一朝的吏部尚書和侍郎,除了由皇帝宸斷指派的“空降”選手以外,其餘大多都由文選司和考功司的郎中接任。
而楊巍記得很清楚,顧憲成的仕途履曆是這樣的:
萬曆八年,他高中金榜,為廷試二甲第二名,通過館選為庶吉士。散館後,因成績優異留京,授戶部主事(正六品)。
萬曆十年,改吏部考功司主事(正六品),但其後不久他就請假丁憂去了,這一去就是三年。
萬曆十三年,顧憲成銷假返回朝廷,補吏部驗封司主事。按理說,從考功司換去驗封司,實權那是大大的下降了,但作為補官而言,能夠留京就已經很幸運了,哪裏還能強求其他。
然而,神奇的情況出現了,還沒過三個月,顧憲成便升授考功司員外郎——這是考功司的副職,僅次於郎中? 也是顧憲成目前依舊擔任的職務。
以楊巍數十年的官場經驗來看,顧憲成能出現這種情況? 隻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叫做簡在帝心:皇帝對他印象深刻,回京之後才三個月,屁股都沒坐熱就立刻給他升了官。而且不止是簡單的升官,還是從冷板凳換了熱板凳。
第二種叫做朝中有人:上頭有大人物關照著? 而且這位大人物還能在吏部這種敏感衙門一言九鼎,天底下最熱門的職務之一? 他老人家說給就能給。
第三種叫做踩了狗屎:好吧? 這是個運氣活? 不說也罷。況且從今天的情況來看? 楊天官肯定不相信顧憲成隻是走了狗屎運。
顧憲成簡在帝心嗎?看起來不太像。“簡在帝心”的標準現在可高得很——看看人家高務實? 那個才叫簡在帝心。同樣是萬曆八年的金榜? 高務實現在已經官居一品? 是堂堂太子太師、戶部尚書了!
你看看人家王錫爵,這都已經是閣老了? 加銜也不過太子太傅,還差了高務實一丟丟(注:太子太師與太子太傅同品? 但一般來說,三公三孤三少的排序都是師、傅、保)。
所以? 有高務實珠玉在前,顧憲成雖然總能混上實權要職? 但這個升官速度就委實不敢恭維了,怎麽看也沒達到“簡在帝心”的程度。
這樣一來,唯一的可能就是第二條,顧憲成“朝中有人”。
然而顧憲成雖然有些文名,可如今東林書院都還沒出現呢,他在朝中能有什麽人照應?朝中現在連中立派都越來越少,大佬們要麽是實學派的,要麽就是心學派的,即便偶有中立派的大佬,但一看顧憲成動不動就逮著“王學精要”一通嘲諷嗬斥的派頭,估計也不敢跟他扯上什麽關係。
楊天官就此認為,唯一比較靠譜的推論隻有一個,那就是高務實悄悄布局了。
其實楊巍的猜測雖不全對,但也不能算錯。高務實的確有插手過,但主要插手的點並不是顧憲成的職務。
顧憲成在原先的曆史上,升官軌跡也和這一世界區別不大,高務實沒有特意給他安排。他之所以經常抨擊心學派卻依舊能始終在吏部混,甚至多半都在考功司,原因在於原曆史上的連續幾任吏部尚書也都不太喜歡心學,而更多偏向於經世實學。
高務實這次起到的作用,隻是暗中交待了時任吏部右侍郎的宋之韓“師兄”,不要讓顧憲成莫名其妙的被人參劾下去。換句話說,就是沒事不用管,有事則保他一保。
吏部多年來都是實學派的主場,宋之韓作為高拱的門生呆在吏部,楊巍肯定不會輕易反對他的意見,因此顧憲成一帆風順。
高務實這次真正的伏筆,是他剛奉詔回京出任戶部尚書,人還沒回到京師,就通知吏部考功司郎中王嶽錫“忽染急病”,立刻回家休養。
王嶽錫,號肖塘,癸未進士,錦衣衛人(指戶籍)。癸未科,就是萬曆十一年那一科,高務實的三位門生李廷機、葉向高、方從哲都是這一科的。
不過王嶽錫不是高務實的門生,他的老師另有其人,乃是韓楫——沒錯,就是高務實的師兄,當時為翰林院侍讀學士,現任刑部左侍郎的韓師兄。
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件事,是不是實學派的嫡係,影響還是很大的。顧憲成與高務實同科,如今還隻是員外郎。王嶽錫比他晚了一科,卻因為是實學派的嫡係,現在就做到了郎中。
至於李廷機等三人,則不能如此對比,他們三人雖然都隻是“翰林閑官”,但卻是清貴之官,隻要熬一熬資曆,一旦有個重量級的大佬推薦,隨時都可能外放侍郎。而郎中要熬成侍郎,不僅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成功的機會遠低於翰林。
“天上神仙”和“半路修仙”,那至少都是修仙的人,可不是凡夫俗子能比。
高務實還沒回京,就猜到自己出任戶部尚書之後肯定會因為“搞事”而出事,到那個時候,忽然祭出京察這一手殺招一定很管用。
但是京察這一招有點像“七傷拳”,打別人的威力當然很大,但也極有可能把自己搞傷搞殘,所以高務實提前讓王嶽錫“忽染急病”,到時候就算祭出京察殺招,也可以臨時再決定要不要王嶽錫親自出馬——現在看來估計是不要了。
這一手不光是考慮到要保護王嶽錫,也是為了讓自己一方處於一個可攻可守的位置。畢竟是“急病”嘛,說不定纏綿許久,也說不定轉天就痊愈,連頭牛能一拳打死。
什麽時候這“病”能好,不是李時珍說了算,而是高務實說了算的。
這一日京師百官忙得不可開交,可惜大多不是正事,基本都是趕緊去拜碼頭了。有老師在高官位置的,門生必去拜訪;沒有老師在京的,搜腸刮肚也要去找老師的同年長輩們;再不行就隻好去拜見自己衙門的堂上官,期待領導給自己一個美評。
楊天官在確認了考功司郎中不能主持京察細務之後,很客氣地把考功司員外郎顧憲成找過來,當場指定他代行郎中權限,全權負責此次京察之事。
顧憲成在原曆史上能夠拉起東林書院來,自然不是個怕事之輩,當場就應了下來,麵無懼色,一臉肅然,腰杆挺得筆直。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cc">小書亭</a>
楊天官溫言細語地勉慰了一番,話裏話外那個意思,就差說天下興亡在你一人了。
他這官場老江湖一番推心置腹的激勵,搞得目前還不到四十歲的顧憲成豪氣衝霄,當場表態,說這次京察關鍵就是要考察官員們“明四要”,並希望天官老大人支持。(楊巍是嘉靖二十六年進士,不僅資格老,還是他的老領導,所以可以尊稱老大人。)
楊巍已經七十有二,對於他這套理論沒有細問,稍稍一聽就按照高務實借刀殺人的思路直接表示讚同了。其實這是高務實不在,高務實要是在的話,一定會大吃一驚:《東林會約》的主旨,你顧憲成這麽早就已經歸納出來了?
其實顧憲成在《東林會約》中不止說了“四要”,他的原話是“飭四要”、“破二惑”、“崇九益”、“屏九損”。不過後麵幾項大多是說明“為什麽要講學”,是為東林書院量身定做的,與此時京察無關。
他這裏所謂“明四要”,明是明白、明確的意思。至於四要,第一要“知本”;第二要“立誌”;第三要“尊經”;第四要“審幾(通己)”。
而這“四要”,最根本的則是“知本”。
其實後來東林書院搞出來的《東林會約》,最核心的也是“知本”二字。何謂“知本”?就是正本清源,還儒家理學以正統地位,摒棄陸王心學之虛誇學風。
楊天官雖然沒有細聽,但顧憲成一說“知本”他就明白了,這次京察顧憲成的炮口一定是對著心學派而去的。
原因很簡單,心學派一貫跟理學過不去,也不承認什麽格物致知,他們講究“心外無物”——這個本身已經背離了王陽明想表達的主要意思,因為王陽明最重視的其實是“致良知”。陸王心學後輩完全走偏,直接偏去了玄、禪一流,完全唯心主義去了。
而經世實學則不同,他們是自認“理學”一脈的,尤其是在高務實接過大旗之後,非常認可“格物致知”,隻是他提出的“格物致知”與原先的格物致知有所不同,他認為萬事萬物皆有其理,“理學”就是應該找出其中的“理”來。
甚至高務實還曾經提出過一些問題,諸如他曾問:“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何落木一定會下?”
有人便說:“天清地濁,清者升,濁者落也。”
高務實便問:“清者何以必升,濁者何以必落?此中之理是何?”眾人皆不能答,而高務實笑言:“此即我輩當有所‘格’之處矣。”
總而言之,顧憲成目前要反對的第一目標肯定是“虛妄浮誇”的心學派,而對於同樣和他一樣自認為“理學一脈”的經世實學,則還能夠容忍。
至於什麽時候會對經世實學也變得不能忍,那估計得等到他完成“正本清源”的大業,把心學派這批異端分子徹底幹翻再說了。
楊巍對這些學術爭議興趣不高,但他“論學主明明德,論治主六經,論時政則主大學衍義”,所以他的立場一貫是誰有用聽誰的。(注:還記得本書開頭不久的時候,有個劇情是高務實讀《大學衍義補》嗎?這是一本主要研究法律思想和法律製度的書,更直白一點就是求實效的書。)
以楊巍的觀點來看,滿朝諸公論“施政實效”,無人能出高務實之右。如今既然是高務實要借顧憲成這把刀一用,那自己隻要讓這把刀去放手施為就好,至於這把刀在想什麽,並不重要。
這一日的晚上自然甚不消停,高務實在他昭回靖恭坊的尚書府也接待了好幾撥來客,忙乎到將近半夜才得以就寢。
次日一早,內閣諸閣老以及吏部尚書楊巍、左都禦史沈鯉便再次聯袂求見皇帝,朱翊鈞仍在文華殿召對。
會後不久,聖意下達各部院,丁亥京察之北察於明日開始,南察於半月之後開始。北察主官為吏部尚書楊巍,南察主官為南京都察院右都禦史海瑞。(注:1,南京都察院沒有左都禦史,以右都禦史為尊;2,海瑞現在還沒死,且在任。)
這又是大事件——不是說楊巍主持北察有什麽稀奇的,而是南察這件事居然丟給了海瑞,這……這TM搞不好能直接嚇死幾個。
海瑞本來不用介紹,但本書中海瑞的仕途與原曆史有些區別,這裏不得不稍加說明。
原曆史上早前的事不必說,等到了萬曆元年張居正主持國政,因為他是徐階的門生,而海瑞當時秉承高拱的意思在應天清丈田畝,把徐階搞了個灰頭土麵,連帶著張居正也不喜歡海瑞,於是張居正便命令巡按禦史考察海瑞。
結果禦史親自去了,海瑞自己殺雞做菜招待禦史,房屋居舍冷清簡陋之極,禦史味同嚼蠟的吃了頓飯,直接歎息而去。但張居正本身也不怎麽幹淨,一直懼怕海瑞的嚴峻剛直,所以即便中外官員多次推薦,最終也不任用。
這一世的海瑞卻不同,他本來被高拱調去總督倉場,一幹就是好幾年,抓了好些貪官出來。不過高拱給他升了三階文散官,兩級加銜,但就是不肯升官——這明顯也是從政治影響上考慮的,高拱認為海瑞的破壞力太大,而當時搞改革,還是要謹慎求穩的。
等到郭樸上台,也沒有大動海瑞,隻是給他兼任了一項新職務,讓他巡視南直隸港口——這個是高務實要求得,因為高務實不偷稅漏稅,他不怕查。
結果海瑞把其他私港查炸毛了,間接導致了劉守有針對高務實的事件——針對海瑞肯定沒用,所以劉守有他們決定直接針對高務實,誰知道沒成功不說,還把自己搭進去了。
這件事之後,海瑞才“莫名其妙”的升了官,成了南京都察院的一把手——南院右都禦史。
現在皇帝把海瑞這大殺器祭了出來,顯然是聽懂了那天高務實的建議。
王錫爵,王先生,你們南榜官員非要跟我鬧這個“國本”是吧?
行行行,等你們先過了海青天這一關再說!
----------
感謝書友“愛競技”、“熊貓小盼盼”、“單騎照碧心”、“曹麵子”、“南瓜頭笨笨”、“年久失修nn”的月票支持,謝謝!
在吏部中,最大的是尚書,其次是左右侍郎,這三位稱之為堂上官。往下就是四個司的郎中,相當於後世的司長。這四個清吏司分別為文選司、驗封司、稽勳司、考功司。
四個清吏司雖然是平行單位,但這四個司的地位那可是大大不同的。其中最厲害的,就是文選司和考功司。
為什麽厲害?文選司負責人事任免,考功負責官員考核。
這兩個司的正式官員雖然很少,但向來無人敢惹,因為你隻要是個當官的,升官還是免職,發達亦或破產,基本上就取決於他們一念之間。
別說大明朝這麽一個“封建王朝”了,即便你是在後世,組織部長找你談話,你難道不會興高采烈?可要是換成紀委S記找你談話,你就算心中無鬼,也少不得膽戰心驚,生怕自己不小心犯了什麽錯吧?
正因於此,有明一朝的吏部尚書和侍郎,除了由皇帝宸斷指派的“空降”選手以外,其餘大多都由文選司和考功司的郎中接任。
而楊巍記得很清楚,顧憲成的仕途履曆是這樣的:
萬曆八年,他高中金榜,為廷試二甲第二名,通過館選為庶吉士。散館後,因成績優異留京,授戶部主事(正六品)。
萬曆十年,改吏部考功司主事(正六品),但其後不久他就請假丁憂去了,這一去就是三年。
萬曆十三年,顧憲成銷假返回朝廷,補吏部驗封司主事。按理說,從考功司換去驗封司,實權那是大大的下降了,但作為補官而言,能夠留京就已經很幸運了,哪裏還能強求其他。
然而,神奇的情況出現了,還沒過三個月,顧憲成便升授考功司員外郎——這是考功司的副職,僅次於郎中? 也是顧憲成目前依舊擔任的職務。
以楊巍數十年的官場經驗來看,顧憲成能出現這種情況? 隻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叫做簡在帝心:皇帝對他印象深刻,回京之後才三個月,屁股都沒坐熱就立刻給他升了官。而且不止是簡單的升官,還是從冷板凳換了熱板凳。
第二種叫做朝中有人:上頭有大人物關照著? 而且這位大人物還能在吏部這種敏感衙門一言九鼎,天底下最熱門的職務之一? 他老人家說給就能給。
第三種叫做踩了狗屎:好吧? 這是個運氣活? 不說也罷。況且從今天的情況來看? 楊天官肯定不相信顧憲成隻是走了狗屎運。
顧憲成簡在帝心嗎?看起來不太像。“簡在帝心”的標準現在可高得很——看看人家高務實? 那個才叫簡在帝心。同樣是萬曆八年的金榜? 高務實現在已經官居一品? 是堂堂太子太師、戶部尚書了!
你看看人家王錫爵,這都已經是閣老了? 加銜也不過太子太傅,還差了高務實一丟丟(注:太子太師與太子太傅同品? 但一般來說,三公三孤三少的排序都是師、傅、保)。
所以? 有高務實珠玉在前,顧憲成雖然總能混上實權要職? 但這個升官速度就委實不敢恭維了,怎麽看也沒達到“簡在帝心”的程度。
這樣一來,唯一的可能就是第二條,顧憲成“朝中有人”。
然而顧憲成雖然有些文名,可如今東林書院都還沒出現呢,他在朝中能有什麽人照應?朝中現在連中立派都越來越少,大佬們要麽是實學派的,要麽就是心學派的,即便偶有中立派的大佬,但一看顧憲成動不動就逮著“王學精要”一通嘲諷嗬斥的派頭,估計也不敢跟他扯上什麽關係。
楊天官就此認為,唯一比較靠譜的推論隻有一個,那就是高務實悄悄布局了。
其實楊巍的猜測雖不全對,但也不能算錯。高務實的確有插手過,但主要插手的點並不是顧憲成的職務。
顧憲成在原先的曆史上,升官軌跡也和這一世界區別不大,高務實沒有特意給他安排。他之所以經常抨擊心學派卻依舊能始終在吏部混,甚至多半都在考功司,原因在於原曆史上的連續幾任吏部尚書也都不太喜歡心學,而更多偏向於經世實學。
高務實這次起到的作用,隻是暗中交待了時任吏部右侍郎的宋之韓“師兄”,不要讓顧憲成莫名其妙的被人參劾下去。換句話說,就是沒事不用管,有事則保他一保。
吏部多年來都是實學派的主場,宋之韓作為高拱的門生呆在吏部,楊巍肯定不會輕易反對他的意見,因此顧憲成一帆風順。
高務實這次真正的伏筆,是他剛奉詔回京出任戶部尚書,人還沒回到京師,就通知吏部考功司郎中王嶽錫“忽染急病”,立刻回家休養。
王嶽錫,號肖塘,癸未進士,錦衣衛人(指戶籍)。癸未科,就是萬曆十一年那一科,高務實的三位門生李廷機、葉向高、方從哲都是這一科的。
不過王嶽錫不是高務實的門生,他的老師另有其人,乃是韓楫——沒錯,就是高務實的師兄,當時為翰林院侍讀學士,現任刑部左侍郎的韓師兄。
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件事,是不是實學派的嫡係,影響還是很大的。顧憲成與高務實同科,如今還隻是員外郎。王嶽錫比他晚了一科,卻因為是實學派的嫡係,現在就做到了郎中。
至於李廷機等三人,則不能如此對比,他們三人雖然都隻是“翰林閑官”,但卻是清貴之官,隻要熬一熬資曆,一旦有個重量級的大佬推薦,隨時都可能外放侍郎。而郎中要熬成侍郎,不僅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成功的機會遠低於翰林。
“天上神仙”和“半路修仙”,那至少都是修仙的人,可不是凡夫俗子能比。
高務實還沒回京,就猜到自己出任戶部尚書之後肯定會因為“搞事”而出事,到那個時候,忽然祭出京察這一手殺招一定很管用。
但是京察這一招有點像“七傷拳”,打別人的威力當然很大,但也極有可能把自己搞傷搞殘,所以高務實提前讓王嶽錫“忽染急病”,到時候就算祭出京察殺招,也可以臨時再決定要不要王嶽錫親自出馬——現在看來估計是不要了。
這一手不光是考慮到要保護王嶽錫,也是為了讓自己一方處於一個可攻可守的位置。畢竟是“急病”嘛,說不定纏綿許久,也說不定轉天就痊愈,連頭牛能一拳打死。
什麽時候這“病”能好,不是李時珍說了算,而是高務實說了算的。
這一日京師百官忙得不可開交,可惜大多不是正事,基本都是趕緊去拜碼頭了。有老師在高官位置的,門生必去拜訪;沒有老師在京的,搜腸刮肚也要去找老師的同年長輩們;再不行就隻好去拜見自己衙門的堂上官,期待領導給自己一個美評。
楊天官在確認了考功司郎中不能主持京察細務之後,很客氣地把考功司員外郎顧憲成找過來,當場指定他代行郎中權限,全權負責此次京察之事。
顧憲成在原曆史上能夠拉起東林書院來,自然不是個怕事之輩,當場就應了下來,麵無懼色,一臉肅然,腰杆挺得筆直。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cc">小書亭</a>
楊天官溫言細語地勉慰了一番,話裏話外那個意思,就差說天下興亡在你一人了。
他這官場老江湖一番推心置腹的激勵,搞得目前還不到四十歲的顧憲成豪氣衝霄,當場表態,說這次京察關鍵就是要考察官員們“明四要”,並希望天官老大人支持。(楊巍是嘉靖二十六年進士,不僅資格老,還是他的老領導,所以可以尊稱老大人。)
楊巍已經七十有二,對於他這套理論沒有細問,稍稍一聽就按照高務實借刀殺人的思路直接表示讚同了。其實這是高務實不在,高務實要是在的話,一定會大吃一驚:《東林會約》的主旨,你顧憲成這麽早就已經歸納出來了?
其實顧憲成在《東林會約》中不止說了“四要”,他的原話是“飭四要”、“破二惑”、“崇九益”、“屏九損”。不過後麵幾項大多是說明“為什麽要講學”,是為東林書院量身定做的,與此時京察無關。
他這裏所謂“明四要”,明是明白、明確的意思。至於四要,第一要“知本”;第二要“立誌”;第三要“尊經”;第四要“審幾(通己)”。
而這“四要”,最根本的則是“知本”。
其實後來東林書院搞出來的《東林會約》,最核心的也是“知本”二字。何謂“知本”?就是正本清源,還儒家理學以正統地位,摒棄陸王心學之虛誇學風。
楊天官雖然沒有細聽,但顧憲成一說“知本”他就明白了,這次京察顧憲成的炮口一定是對著心學派而去的。
原因很簡單,心學派一貫跟理學過不去,也不承認什麽格物致知,他們講究“心外無物”——這個本身已經背離了王陽明想表達的主要意思,因為王陽明最重視的其實是“致良知”。陸王心學後輩完全走偏,直接偏去了玄、禪一流,完全唯心主義去了。
而經世實學則不同,他們是自認“理學”一脈的,尤其是在高務實接過大旗之後,非常認可“格物致知”,隻是他提出的“格物致知”與原先的格物致知有所不同,他認為萬事萬物皆有其理,“理學”就是應該找出其中的“理”來。
甚至高務實還曾經提出過一些問題,諸如他曾問:“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何落木一定會下?”
有人便說:“天清地濁,清者升,濁者落也。”
高務實便問:“清者何以必升,濁者何以必落?此中之理是何?”眾人皆不能答,而高務實笑言:“此即我輩當有所‘格’之處矣。”
總而言之,顧憲成目前要反對的第一目標肯定是“虛妄浮誇”的心學派,而對於同樣和他一樣自認為“理學一脈”的經世實學,則還能夠容忍。
至於什麽時候會對經世實學也變得不能忍,那估計得等到他完成“正本清源”的大業,把心學派這批異端分子徹底幹翻再說了。
楊巍對這些學術爭議興趣不高,但他“論學主明明德,論治主六經,論時政則主大學衍義”,所以他的立場一貫是誰有用聽誰的。(注:還記得本書開頭不久的時候,有個劇情是高務實讀《大學衍義補》嗎?這是一本主要研究法律思想和法律製度的書,更直白一點就是求實效的書。)
以楊巍的觀點來看,滿朝諸公論“施政實效”,無人能出高務實之右。如今既然是高務實要借顧憲成這把刀一用,那自己隻要讓這把刀去放手施為就好,至於這把刀在想什麽,並不重要。
這一日的晚上自然甚不消停,高務實在他昭回靖恭坊的尚書府也接待了好幾撥來客,忙乎到將近半夜才得以就寢。
次日一早,內閣諸閣老以及吏部尚書楊巍、左都禦史沈鯉便再次聯袂求見皇帝,朱翊鈞仍在文華殿召對。
會後不久,聖意下達各部院,丁亥京察之北察於明日開始,南察於半月之後開始。北察主官為吏部尚書楊巍,南察主官為南京都察院右都禦史海瑞。(注:1,南京都察院沒有左都禦史,以右都禦史為尊;2,海瑞現在還沒死,且在任。)
這又是大事件——不是說楊巍主持北察有什麽稀奇的,而是南察這件事居然丟給了海瑞,這……這TM搞不好能直接嚇死幾個。
海瑞本來不用介紹,但本書中海瑞的仕途與原曆史有些區別,這裏不得不稍加說明。
原曆史上早前的事不必說,等到了萬曆元年張居正主持國政,因為他是徐階的門生,而海瑞當時秉承高拱的意思在應天清丈田畝,把徐階搞了個灰頭土麵,連帶著張居正也不喜歡海瑞,於是張居正便命令巡按禦史考察海瑞。
結果禦史親自去了,海瑞自己殺雞做菜招待禦史,房屋居舍冷清簡陋之極,禦史味同嚼蠟的吃了頓飯,直接歎息而去。但張居正本身也不怎麽幹淨,一直懼怕海瑞的嚴峻剛直,所以即便中外官員多次推薦,最終也不任用。
這一世的海瑞卻不同,他本來被高拱調去總督倉場,一幹就是好幾年,抓了好些貪官出來。不過高拱給他升了三階文散官,兩級加銜,但就是不肯升官——這明顯也是從政治影響上考慮的,高拱認為海瑞的破壞力太大,而當時搞改革,還是要謹慎求穩的。
等到郭樸上台,也沒有大動海瑞,隻是給他兼任了一項新職務,讓他巡視南直隸港口——這個是高務實要求得,因為高務實不偷稅漏稅,他不怕查。
結果海瑞把其他私港查炸毛了,間接導致了劉守有針對高務實的事件——針對海瑞肯定沒用,所以劉守有他們決定直接針對高務實,誰知道沒成功不說,還把自己搭進去了。
這件事之後,海瑞才“莫名其妙”的升了官,成了南京都察院的一把手——南院右都禦史。
現在皇帝把海瑞這大殺器祭了出來,顯然是聽懂了那天高務實的建議。
王錫爵,王先生,你們南榜官員非要跟我鬧這個“國本”是吧?
行行行,等你們先過了海青天這一關再說!
----------
感謝書友“愛競技”、“熊貓小盼盼”、“單騎照碧心”、“曹麵子”、“南瓜頭笨笨”、“年久失修nn”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