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布日哈圖最後這番話,還保留了幾分沒有說完,因為在他看來,如果圖們這次西征虎頭蛇尾、半途而廢,那麽大蒙古國丟失的恐怕不僅僅是土默特,還要包括鄂爾多斯萬戶和青海土默特。
也就是說,整個右翼蒙古要全丟。
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土默特夾在察哈爾部和鄂爾多斯部的中間,將此二部完全隔斷,且鄂爾多斯部和青海土默特原本就都是受土默特部影響、聽命於俺答的。
所以俺答的繼承人,新任徹辰汗隻要不亂來,這兩部因為要依靠順義王的主持互市大權來保證與大明的貿易,就隻能繼續聽命於土默特。
指望他們單純的出於“蒙古一家親”而放棄互市的巨大利益而與土默特唱反調,甚至直接跳反去追隨圖們汗?
嗬嗬,你圖們哪邊臉長得漂亮些?
切盡黃台吉一貫都是俺答的追隨者,而且他是個很理智的人,對於互市的重要性一清二楚,肯定不會腦子一熱就放棄已經到手的巨大利益去追隨圖們這個空頭大汗;
火落赤比切盡黃台吉的野心可能要稍微大一點,但他原本就是永謝布的首領,跟隨俺答多年才被俺答派去青海獨掌一方。為此,他甚至留下了三成左右的實力作為“謝禮”或者說交換,現在他在青海剛剛站穩腳跟,極其需要通過與大明的互市貿易來給自己“補血”,這種情況下他能放棄互市嗎?鐵定不能啊!
所以,圖們汗這次如果對土默特的變局不做幹涉,或者因為後院起火而收兵東歸,那麽他和大蒙古國要失去的不會隻是一個土默特,而是整個右翼蒙古。
或許,在段時間內土默特也好,鄂爾多斯與青海土默特也罷,都會暫時保留在大蒙古國的政治框架之內。可是,大明隻花了短短十餘年時間,就把右翼蒙古如此牢牢地綁住,倘若再有十年、二十年,這右翼蒙古還存在嗎?它將會真正成為“大明金國”。
[無風注:大明金國即曆史上俺答建立的國家,由於這個政權解釋起來異常複雜,本書沒有詳述,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百度,不過這可能需要找幾篇收費的學術論文才能搞清楚。]
布日哈圖已經把高務實的動機和做法分析得相當清楚了,圖們汗雖然“有智而遲”,現在也已經基本明白了自己所處的境況之危險。
自達延汗之後,蒙古統一的大好局麵竟然就因為俺答之死,被那個叫高務實的家夥一番操弄給弄得近乎崩潰!
圖們汗第一次領教到了“高務實”三個字的巨大壓力。
作為全蒙古的大汗,他經曆過嘉靖、隆慶和如今的萬曆三個大明皇帝。
在他的眼裏,嘉靖對內厲害,而對外無能,偏偏為人又好麵子,嘉靖時期的大明現在想來,似乎最好欺負;
隆慶對內仁厚或者說軟弱,但對外反倒頗有一套,現在回想起來,那似乎是因為用人得當,高拱的西懷東製策略讓他很是不好受。而且也正是在隆慶時期,土默特毅然投入了大明的懷抱,從此越來越和他這個全蒙古大汗離心離德;
萬曆呢?這個小皇帝此前並沒有表現出什麽獨特的地方,一開始一切都是高拱在主持,高拱去世後又沿用高拱的盟友郭樸,蕭規曹隨地執行西懷東製,使得自己數次騷擾明境都在戚繼光和李成梁的反擊下遭到可恥的失敗。
但當時來說,似乎也就僅止於此了:戚繼光隻是固守,李成梁偶爾出兵掃蕩但從不趕盡殺絕,雙方始終保持在你來我往的拉鋸戰上麵,看起來隻是明蒙二百年漫長戰爭的正常延續。
直到此前郭樸致仕,小皇帝開始正式親政,一切忽然大變。
這次大變的契機,自然是俺答的去世,但隨著小皇帝出人意料地使用高務實為全權欽使開始,大明的政策似乎出現了某種詭異的轉變。
“西懷東製”的“西懷”被進一步提升,大明對“西”已經不僅僅滿足於“懷”,它現在似乎已經要提高到“控”了。
<a href="http://m.xiaoshuting.info" id="wzsy">xiaoshuting.info</a>
一個完全掌握右翼蒙古的大明,想想都覺得可怕啊!
兩百年前,朱棣手中隻是有兀良哈三部,大明就壓著蒙古打,五伐漠北,倘若現在讓他們擁有了整個右翼,那會是個什麽局麵?自己在察罕浩特還能呆得下去麽?
這個高務實太厲害了!如果這次不打亂他的計劃,蒙古的統一和複興將遙遙無期!
圖們汗被布日哈圖說服了,他現在已經把高務實看做是高拱一樣的大敵,而且和高拱執政於朝廷穩紮穩打不同的是,高務實現在人就在漠南,就在土默特!
圖們汗咬緊牙關,下定決心:不能退兵,這次必須徹底斬斷高務實伸出的魔爪!
“本汗已經決定。”圖們汗目露堅定之色:“先擊敗把漢那吉,擒下明廷欽使,以高務實之首級祭旗!”
切盡黃台吉等人心中暗歎,扯力克和布日哈圖兄弟則立刻高聲叫好,大力稱頌圖們汗的英明決策。
其實圖們不知道的是,高務實對於朱棣的五伐漠北其實沒有多少感覺,甚至私底下還有些腹誹。
按照後世不少人的觀點來看,五伐漠北,揚威於天下,如此盛舉,你腹誹個啥?
但高務實的思路,一貫對於虛名不看重,他看重的是實際效果。
五伐漠北的實效是什麽?大明在五伐漠北之中得到了什麽,又失去了什麽?
由於兀良哈部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從戰有功,最開始朱棣對於蒙古還是持有懷柔態度的,但是,到了永樂七年,這個思想有所轉變。
當時東蒙古的首領本雅失裏汗先是將大明的使臣郭驥給斬殺了,隨後又在臚朐河之戰中將大明的十萬大軍係數殲滅,使得大明損失慘重。朱棣得知這個消息後雷霆震怒,親自帶領著五十萬大軍前去討伐。
由此,揭開了長達十四年的北伐之戰,與蒙古展開了殊死較量。那麽,這十四年的仗打得到底怎麽樣呢?
永樂八年,朱棣開始了第一次征討。這次的戰果實際上有點尷尬,因為,朱棣二月份發兵征討,但是在前三個月裏,大明軍隊根本找不到本雅失裏汗的大部隊,朱棣帶著這五十萬的大軍,浩浩蕩蕩的,卻猶如圍場狩獵,打不到幾個蒙古兵。直到五月份,明軍才小有收獲——殺了蒙古幾個兵,繳了幾匹馬羊,車輛。
直到他們抵達斡難河畔和貝爾湖東,明軍才跟此次的戰略目標本雅失裏相遇,開始了真正的激戰。此次戰鬥,明軍倒是以絕對的優勢戰勝了蒙古兵,但是遺憾的是,卻沒能將本雅失裏汗殺死,還讓他向著西邊逃跑了。
同時由於明軍的糧草經過數月兼程,已經消耗殆盡,使得很多大明將士都餓死了,這事沒辦法,朱棣隻能將這場維持了五個月的北伐之戰草草結束。
永樂十二年,二次征戰漠北地區。這個時候,蒙古的瓦剌部開始逐漸強大起來,對於大明的邊境有了騷擾和威脅,於是,朱棣又領著五十萬大軍開始了第二次禦駕親征。
大明軍隊在圖拉河處,用大炮向瓦剌部隊發起了進攻,使其傷亡慘重。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明軍此次戰役“殺敵數百”。這次朱棣采用了乘勝追擊的方式,炮轟之後,開始了近距離廝殺。
雙方在激戰過程中,死傷都很多,但是瓦剌部損失更為慘重,後來被當時在表麵上臣服於大明的韃靼部阿魯台吞並。阿魯台後期勢力逐漸強大,然後便停止了進貢,再後來,這支軍隊更是發展成了犯明大軍。
永樂二十年,第三次北伐開始了。這次朱棣的主要攻擊對象是韃靼部的阿魯台。阿魯台由於實力的差距,不敢跟大明正麵衝突,所以在朱棣的大部隊還沒到達蒙古的時候,阿魯台就帶著自己手下的一眾將領逃跑了。
所以,朱棣和他的三十萬大軍在到達蒙古之後,連敵方的人影兒都沒看到。本來朱棣還想追殺阿魯台,但卻在九月末的時候改變了主意,打道回府了。這次征討的戰果是……殺敵數十人。
第二年,第四次征漠戰開始。由於上一次沒有打到阿魯台,而且其本身也是賊心不死,再次集結兵馬卷土重來,迫使朱棣開始了第四次親征。但是這次阿魯台依舊不肯與明軍正麵交鋒,采用的迂回躲避的戰術。
不過,這一次征伐的運氣比上次要好,在零星的交戰過程中,明軍也殲滅了阿魯台大部分兵力,使其最後被削減甚多,以至於最終被死灰複燃的蒙古瓦剌部落殲滅了。
又過了一年,到了永樂二十二年,第五次征戰漠北開始了。這是朱棣第三次禦駕親征,也是最後一次出兵蒙古,但即使如此,這次依舊是空手而回。
明軍來到蒙古,當地的敵軍就是拒不出戰,而是開始了躲貓貓一般的遊擊戰。
朱棣雖然派人對各個山穀、狹道進行了反複的搜查,想要找到敵軍,但是都沒有看到敵軍的一兵一卒。後來,有人提出建議,想要利用一個月的軍糧做誘餌,來個誘敵深入,但是朱棣卻擔心,由於自己離敵軍的腹地太近會有遭遇什麽不測,所以拒絕了這個提議,班師回朝了。
更糟糕的是,朱棣在回京途中病逝,明軍隻能加速還京,結束此次北征。
所以在高務實看來,朱棣在位期間,五次親征漠北,且五戰五捷,看似豐功偉業,但是與宣傳並不相符的是,事實上這五次勝利,並沒有殺敵無數,也沒有將大明邊塞的困擾徹底清除,反倒隻是讓大明與蒙古的仇怨越結越深。
結仇倒是無所謂,問題在於這五次漠北討伐,大明並沒有得到什麽實質性的勝利,而每次都帶著數十萬大軍的朱棣,其征戰之路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卻戰果平平,基本上被敵軍溜了個夠,勞師動眾,一無所獲。
而且大明如此興師動眾,連續北伐,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與蒙古軍相比,顯然更加吃虧。即便明初之時國力強盛,這麽做又有什麽益處呢?還不如七下西洋來得有用——七下西洋其實並不虧本,隻不過賺錢的是皇帝的內帑罷了,甚至大明還獲得了阿拉伯的特產染料,開啟了青花瓷時代。
但朱棣並不是笨蛋,既然幾次北伐都做了無用功,那麽他為什麽還是屢試不爽呢?
朱棣的目標其實並非什麽軍事目標,他北伐考慮的是政治。
也就是說,整個右翼蒙古要全丟。
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土默特夾在察哈爾部和鄂爾多斯部的中間,將此二部完全隔斷,且鄂爾多斯部和青海土默特原本就都是受土默特部影響、聽命於俺答的。
所以俺答的繼承人,新任徹辰汗隻要不亂來,這兩部因為要依靠順義王的主持互市大權來保證與大明的貿易,就隻能繼續聽命於土默特。
指望他們單純的出於“蒙古一家親”而放棄互市的巨大利益而與土默特唱反調,甚至直接跳反去追隨圖們汗?
嗬嗬,你圖們哪邊臉長得漂亮些?
切盡黃台吉一貫都是俺答的追隨者,而且他是個很理智的人,對於互市的重要性一清二楚,肯定不會腦子一熱就放棄已經到手的巨大利益去追隨圖們這個空頭大汗;
火落赤比切盡黃台吉的野心可能要稍微大一點,但他原本就是永謝布的首領,跟隨俺答多年才被俺答派去青海獨掌一方。為此,他甚至留下了三成左右的實力作為“謝禮”或者說交換,現在他在青海剛剛站穩腳跟,極其需要通過與大明的互市貿易來給自己“補血”,這種情況下他能放棄互市嗎?鐵定不能啊!
所以,圖們汗這次如果對土默特的變局不做幹涉,或者因為後院起火而收兵東歸,那麽他和大蒙古國要失去的不會隻是一個土默特,而是整個右翼蒙古。
或許,在段時間內土默特也好,鄂爾多斯與青海土默特也罷,都會暫時保留在大蒙古國的政治框架之內。可是,大明隻花了短短十餘年時間,就把右翼蒙古如此牢牢地綁住,倘若再有十年、二十年,這右翼蒙古還存在嗎?它將會真正成為“大明金國”。
[無風注:大明金國即曆史上俺答建立的國家,由於這個政權解釋起來異常複雜,本書沒有詳述,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百度,不過這可能需要找幾篇收費的學術論文才能搞清楚。]
布日哈圖已經把高務實的動機和做法分析得相當清楚了,圖們汗雖然“有智而遲”,現在也已經基本明白了自己所處的境況之危險。
自達延汗之後,蒙古統一的大好局麵竟然就因為俺答之死,被那個叫高務實的家夥一番操弄給弄得近乎崩潰!
圖們汗第一次領教到了“高務實”三個字的巨大壓力。
作為全蒙古的大汗,他經曆過嘉靖、隆慶和如今的萬曆三個大明皇帝。
在他的眼裏,嘉靖對內厲害,而對外無能,偏偏為人又好麵子,嘉靖時期的大明現在想來,似乎最好欺負;
隆慶對內仁厚或者說軟弱,但對外反倒頗有一套,現在回想起來,那似乎是因為用人得當,高拱的西懷東製策略讓他很是不好受。而且也正是在隆慶時期,土默特毅然投入了大明的懷抱,從此越來越和他這個全蒙古大汗離心離德;
萬曆呢?這個小皇帝此前並沒有表現出什麽獨特的地方,一開始一切都是高拱在主持,高拱去世後又沿用高拱的盟友郭樸,蕭規曹隨地執行西懷東製,使得自己數次騷擾明境都在戚繼光和李成梁的反擊下遭到可恥的失敗。
但當時來說,似乎也就僅止於此了:戚繼光隻是固守,李成梁偶爾出兵掃蕩但從不趕盡殺絕,雙方始終保持在你來我往的拉鋸戰上麵,看起來隻是明蒙二百年漫長戰爭的正常延續。
直到此前郭樸致仕,小皇帝開始正式親政,一切忽然大變。
這次大變的契機,自然是俺答的去世,但隨著小皇帝出人意料地使用高務實為全權欽使開始,大明的政策似乎出現了某種詭異的轉變。
“西懷東製”的“西懷”被進一步提升,大明對“西”已經不僅僅滿足於“懷”,它現在似乎已經要提高到“控”了。
<a href="http://m.xiaoshuting.info" id="wzsy">xiaoshuting.info</a>
一個完全掌握右翼蒙古的大明,想想都覺得可怕啊!
兩百年前,朱棣手中隻是有兀良哈三部,大明就壓著蒙古打,五伐漠北,倘若現在讓他們擁有了整個右翼,那會是個什麽局麵?自己在察罕浩特還能呆得下去麽?
這個高務實太厲害了!如果這次不打亂他的計劃,蒙古的統一和複興將遙遙無期!
圖們汗被布日哈圖說服了,他現在已經把高務實看做是高拱一樣的大敵,而且和高拱執政於朝廷穩紮穩打不同的是,高務實現在人就在漠南,就在土默特!
圖們汗咬緊牙關,下定決心:不能退兵,這次必須徹底斬斷高務實伸出的魔爪!
“本汗已經決定。”圖們汗目露堅定之色:“先擊敗把漢那吉,擒下明廷欽使,以高務實之首級祭旗!”
切盡黃台吉等人心中暗歎,扯力克和布日哈圖兄弟則立刻高聲叫好,大力稱頌圖們汗的英明決策。
其實圖們不知道的是,高務實對於朱棣的五伐漠北其實沒有多少感覺,甚至私底下還有些腹誹。
按照後世不少人的觀點來看,五伐漠北,揚威於天下,如此盛舉,你腹誹個啥?
但高務實的思路,一貫對於虛名不看重,他看重的是實際效果。
五伐漠北的實效是什麽?大明在五伐漠北之中得到了什麽,又失去了什麽?
由於兀良哈部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從戰有功,最開始朱棣對於蒙古還是持有懷柔態度的,但是,到了永樂七年,這個思想有所轉變。
當時東蒙古的首領本雅失裏汗先是將大明的使臣郭驥給斬殺了,隨後又在臚朐河之戰中將大明的十萬大軍係數殲滅,使得大明損失慘重。朱棣得知這個消息後雷霆震怒,親自帶領著五十萬大軍前去討伐。
由此,揭開了長達十四年的北伐之戰,與蒙古展開了殊死較量。那麽,這十四年的仗打得到底怎麽樣呢?
永樂八年,朱棣開始了第一次征討。這次的戰果實際上有點尷尬,因為,朱棣二月份發兵征討,但是在前三個月裏,大明軍隊根本找不到本雅失裏汗的大部隊,朱棣帶著這五十萬的大軍,浩浩蕩蕩的,卻猶如圍場狩獵,打不到幾個蒙古兵。直到五月份,明軍才小有收獲——殺了蒙古幾個兵,繳了幾匹馬羊,車輛。
直到他們抵達斡難河畔和貝爾湖東,明軍才跟此次的戰略目標本雅失裏相遇,開始了真正的激戰。此次戰鬥,明軍倒是以絕對的優勢戰勝了蒙古兵,但是遺憾的是,卻沒能將本雅失裏汗殺死,還讓他向著西邊逃跑了。
同時由於明軍的糧草經過數月兼程,已經消耗殆盡,使得很多大明將士都餓死了,這事沒辦法,朱棣隻能將這場維持了五個月的北伐之戰草草結束。
永樂十二年,二次征戰漠北地區。這個時候,蒙古的瓦剌部開始逐漸強大起來,對於大明的邊境有了騷擾和威脅,於是,朱棣又領著五十萬大軍開始了第二次禦駕親征。
大明軍隊在圖拉河處,用大炮向瓦剌部隊發起了進攻,使其傷亡慘重。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明軍此次戰役“殺敵數百”。這次朱棣采用了乘勝追擊的方式,炮轟之後,開始了近距離廝殺。
雙方在激戰過程中,死傷都很多,但是瓦剌部損失更為慘重,後來被當時在表麵上臣服於大明的韃靼部阿魯台吞並。阿魯台後期勢力逐漸強大,然後便停止了進貢,再後來,這支軍隊更是發展成了犯明大軍。
永樂二十年,第三次北伐開始了。這次朱棣的主要攻擊對象是韃靼部的阿魯台。阿魯台由於實力的差距,不敢跟大明正麵衝突,所以在朱棣的大部隊還沒到達蒙古的時候,阿魯台就帶著自己手下的一眾將領逃跑了。
所以,朱棣和他的三十萬大軍在到達蒙古之後,連敵方的人影兒都沒看到。本來朱棣還想追殺阿魯台,但卻在九月末的時候改變了主意,打道回府了。這次征討的戰果是……殺敵數十人。
第二年,第四次征漠戰開始。由於上一次沒有打到阿魯台,而且其本身也是賊心不死,再次集結兵馬卷土重來,迫使朱棣開始了第四次親征。但是這次阿魯台依舊不肯與明軍正麵交鋒,采用的迂回躲避的戰術。
不過,這一次征伐的運氣比上次要好,在零星的交戰過程中,明軍也殲滅了阿魯台大部分兵力,使其最後被削減甚多,以至於最終被死灰複燃的蒙古瓦剌部落殲滅了。
又過了一年,到了永樂二十二年,第五次征戰漠北開始了。這是朱棣第三次禦駕親征,也是最後一次出兵蒙古,但即使如此,這次依舊是空手而回。
明軍來到蒙古,當地的敵軍就是拒不出戰,而是開始了躲貓貓一般的遊擊戰。
朱棣雖然派人對各個山穀、狹道進行了反複的搜查,想要找到敵軍,但是都沒有看到敵軍的一兵一卒。後來,有人提出建議,想要利用一個月的軍糧做誘餌,來個誘敵深入,但是朱棣卻擔心,由於自己離敵軍的腹地太近會有遭遇什麽不測,所以拒絕了這個提議,班師回朝了。
更糟糕的是,朱棣在回京途中病逝,明軍隻能加速還京,結束此次北征。
所以在高務實看來,朱棣在位期間,五次親征漠北,且五戰五捷,看似豐功偉業,但是與宣傳並不相符的是,事實上這五次勝利,並沒有殺敵無數,也沒有將大明邊塞的困擾徹底清除,反倒隻是讓大明與蒙古的仇怨越結越深。
結仇倒是無所謂,問題在於這五次漠北討伐,大明並沒有得到什麽實質性的勝利,而每次都帶著數十萬大軍的朱棣,其征戰之路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卻戰果平平,基本上被敵軍溜了個夠,勞師動眾,一無所獲。
而且大明如此興師動眾,連續北伐,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與蒙古軍相比,顯然更加吃虧。即便明初之時國力強盛,這麽做又有什麽益處呢?還不如七下西洋來得有用——七下西洋其實並不虧本,隻不過賺錢的是皇帝的內帑罷了,甚至大明還獲得了阿拉伯的特產染料,開啟了青花瓷時代。
但朱棣並不是笨蛋,既然幾次北伐都做了無用功,那麽他為什麽還是屢試不爽呢?
朱棣的目標其實並非什麽軍事目標,他北伐考慮的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