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也是事多,剛剛議論好繼續出兵,另一個非正式的出兵命令也來了。
為什麽叫非正式呢?因為來的是朱翊鈞催促高務實匯報安南局勢的聖旨,但為什麽詢問安南局勢和“出兵命令”掛上了鉤,是因為朱翊鈞在這道聖旨中引用了他爺爺世宗嘉靖帝的一首詩。
這首詩是這麽寫的: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此詩的名字,叫做《送毛伯溫》,是當年嘉靖準備出兵摁死莫登庸的時候,寫給南征主帥毛伯溫的,此後安南一戰雖然沒有真正打響,但莫登庸畢竟是畏懼請降了,因此毛伯溫功成而返,此詩遂成千古佳話。
這首詩淺顯直白,論文學水平當然很一般,不過意義卻很重大,尤其是最後一句“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被後世不少人津津樂道。
朱翊鈞似乎也很喜歡這句,之前高務實中了六首狀元之後,他送給高務實的那首詩裏,“二百年來真魁首,朕為文曲落書丹”似乎就和這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而這一次,他直接把“原版”送來了,這個意思就非常明顯了,他需要高務實的“太平待詔歸來日”——換句話說,就是盡快抵定安南然後回來,朕已經等著賞你了。
而既然鄭鬆是詐降,想要太平待詔,當然就隻能趕緊打啦。
次日一早,高務實登台點將,領大軍出征。此次南下,雖然分出去莫玉麟和阮倦的四萬餘人,但因為有鄭軍的降兵,所以兵力依然極盛。
計有高務實家丁護衛團近五千,廣西狼兵四萬餘(部分留在了升龍),莫氏降軍三萬,鄭氏降軍三萬,依然保持了十萬以上的大軍。
對於安南而言,十萬正規軍,那無疑是排山倒海一般的大軍——除非你相信當年安南人抵抗大明時真的有七百萬大軍。
這真是個神奇的數目,因為當時整個安南的人口大概隻有“七百萬大軍”的一半,經過了一兩百年到現在,安南人口估計也不過就是五百萬左右。
<a href="https://m.yyxs.la" id="wzsy">yyxs.la</a>
嗯,這七百萬“火星兵”可能是開外掛刷出來的。
但高務實這十萬大軍卻是實打實的十萬多人,他甚至沒有玩中國曆朝曆代都喜歡玩的把戲——號稱。
十萬大軍,按照過去的習慣,號稱三十萬、四十萬,其實問題不大,甚至號稱五十萬也不是不可以。
但高務實沒有這個愛好,他在出兵的同時,派出黎、鄭降臣前往南方宣諭,就是直說已經“出兵十五萬南下”,絲毫沒有虛誇——莫玉麟和阮倦手裏還有四萬兵,加上艦隊,十五萬隻多不少。
阮潢的反應目前尚不得而知,倒是鄭鬆的反應很有意思。
高務實的主力兩日後抵達靜嘉府,發現這裏的官員都跑沒了,軍隊也早已撤走,靜嘉府實際上成了一個“不設防城市”,而且鄭鬆很老實的履行了他在降表中的態度:避免百姓受苦——所以百姓沒有撤走。
高務實沒有就此發表看法,照例在城外露營,隻是派人安撫了城中百姓,又挑了幾個後黎朝的降臣暫時把城中事務管理起來,免得一些牛鬼蛇神都跑出來渾水摸魚。
要知道,把治安搞壞了,也是會影響他高按台聲譽的,畢竟從現在起,這裏就是“光複區”了。
又往南走了三日,到達演州府,此處是當年大明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下轄的一個直隸州,領芙蒥縣、瓊林縣、茶清縣三縣,後黎朝也沒有對此作出改變,仍稱演州。
在明屬時期,這裏設有演州守禦千戶所,另外設有芹海門巡檢司、羊變社巡檢司兩個巡檢司。後來有些什麽變化高務實不是很清楚,據阮有僚說,此處在平時“駐兵少有超過兩千之數”。
但現在兩千都沒有,跟靜嘉府一樣也是一座不設防城市,城中秩序是靠“耆老鄉紳”在維持。高務實聽了,輕哼一聲,按照靜嘉府的做派一樣,派了鄭氏降臣管理城內治安。
靜嘉府和演州府兩處,高務實雖然把治安這塊交給了鄭氏降臣,但卻派了駐軍:每府派了五百家丁護衛團加一千五百莫氏降軍,一共分了四千兵馬出去。
他其實考慮過把這兩處隻派駐降軍,但又怕沒有“大明天兵”壓著,降軍們的軍紀很難保證——莫氏跟鄭氏血海深仇,鬼知道他們會不會亂來。
至於派鄭氏降軍駐紮,那還是算了吧,搞不好就把後路直接送還到鄭鬆手裏了。鄭氏降軍要安心用起來,至少也得等鄭家覆滅之後再說。
至於現在,如果是莫氏降軍是二等待遇,鄭氏降軍就隻好將就一個三等待遇了。
一視同仁什麽的,高務實沒有興趣去搞——都一視同仁了,誰肯賣力往上爬?誰肯挖空心思來向他高按台效力表忠心?
別說不能一視同仁,高務實甚至還在考慮多分幾個檔次,比如分個什麽一等團、二等團、三等團甚至四等團,有不同的待遇差別,才能讓下麵的人老實安分、力爭上遊嘛。
多熟悉的套路,隻是眼下還沒空而已。
演州既下,高務實在城外休整了一天,確定後方一切正常,這才繼續南下。
從演州到英都,也就隻有兩三日路程了。
他卻不知道,他這一路不急不忙地走,把鄭鬆在英都急得團團轉。
不同於高務實的萬事求穩,莫玉麟和阮倦兩人這次用兵,風格都可以用一個字形容:急!
莫玉麟這一路,計劃要打清都府、葵州府、茶麟府和玉麻府四個府,然後轉而東進和高務實會師,路程相比高務實從清化到英都府多了一倍,雖然他提前了一些出發,按理說因為要打的地方更多,路程又遠,其實時間還是很緊張的。
然而,莫玉麟這次發了狠,一路催促加快進兵,結果高務實還差一日到達英都的時候,莫玉麟反而已經抵達英都外圍了。
當然這裏麵也有一個因素,就是這四個府依然沒有駐軍抵抗。
莫玉麟當然把消息反饋給了高務實,但高務實無動於衷,在他看來,這都是鄭鬆的把戲,無非是想讓自己產生麻痹大意之心罷了。
但是鄭鬆可能不知道,高務實在打仗這種事情上,小心過頭導致錯失戰機倒是有可能,麻痹大意反而很難。鄭鬆因為高務實的年輕,就把高務實想象成一個誌得意滿驕傲自大的少年郎,顯然是估計錯誤了,雖然正常來講,以高務實這些年來的“順利”,驕傲自大應該是正常現象。
世界上哪有永遠料敵機先的人,絕大多數的神機妙算,其實無非是根據對手的身份、經曆、水平等,來計算對手可能的心態和應對方案罷了。
用高務實的話來說,這些就和做數學題一樣,先多做幾個假設總不會壞事。郭樸說他“算計過甚”,無非就是他的假設做得太多。
三月十四,高務實大軍抵達英都府城北二十裏,鄭鬆在城中鬆了口氣,霍然站起,目光中凶光一閃,森然吩咐道:“傳令:‘刑天’行動開始。”
----------
今天有幼兒園家長會,略微有些耽擱……但還是要繼續求訂閱和各種票票~
為什麽叫非正式呢?因為來的是朱翊鈞催促高務實匯報安南局勢的聖旨,但為什麽詢問安南局勢和“出兵命令”掛上了鉤,是因為朱翊鈞在這道聖旨中引用了他爺爺世宗嘉靖帝的一首詩。
這首詩是這麽寫的: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此詩的名字,叫做《送毛伯溫》,是當年嘉靖準備出兵摁死莫登庸的時候,寫給南征主帥毛伯溫的,此後安南一戰雖然沒有真正打響,但莫登庸畢竟是畏懼請降了,因此毛伯溫功成而返,此詩遂成千古佳話。
這首詩淺顯直白,論文學水平當然很一般,不過意義卻很重大,尤其是最後一句“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被後世不少人津津樂道。
朱翊鈞似乎也很喜歡這句,之前高務實中了六首狀元之後,他送給高務實的那首詩裏,“二百年來真魁首,朕為文曲落書丹”似乎就和這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而這一次,他直接把“原版”送來了,這個意思就非常明顯了,他需要高務實的“太平待詔歸來日”——換句話說,就是盡快抵定安南然後回來,朕已經等著賞你了。
而既然鄭鬆是詐降,想要太平待詔,當然就隻能趕緊打啦。
次日一早,高務實登台點將,領大軍出征。此次南下,雖然分出去莫玉麟和阮倦的四萬餘人,但因為有鄭軍的降兵,所以兵力依然極盛。
計有高務實家丁護衛團近五千,廣西狼兵四萬餘(部分留在了升龍),莫氏降軍三萬,鄭氏降軍三萬,依然保持了十萬以上的大軍。
對於安南而言,十萬正規軍,那無疑是排山倒海一般的大軍——除非你相信當年安南人抵抗大明時真的有七百萬大軍。
這真是個神奇的數目,因為當時整個安南的人口大概隻有“七百萬大軍”的一半,經過了一兩百年到現在,安南人口估計也不過就是五百萬左右。
<a href="https://m.yyxs.la" id="wzsy">yyxs.la</a>
嗯,這七百萬“火星兵”可能是開外掛刷出來的。
但高務實這十萬大軍卻是實打實的十萬多人,他甚至沒有玩中國曆朝曆代都喜歡玩的把戲——號稱。
十萬大軍,按照過去的習慣,號稱三十萬、四十萬,其實問題不大,甚至號稱五十萬也不是不可以。
但高務實沒有這個愛好,他在出兵的同時,派出黎、鄭降臣前往南方宣諭,就是直說已經“出兵十五萬南下”,絲毫沒有虛誇——莫玉麟和阮倦手裏還有四萬兵,加上艦隊,十五萬隻多不少。
阮潢的反應目前尚不得而知,倒是鄭鬆的反應很有意思。
高務實的主力兩日後抵達靜嘉府,發現這裏的官員都跑沒了,軍隊也早已撤走,靜嘉府實際上成了一個“不設防城市”,而且鄭鬆很老實的履行了他在降表中的態度:避免百姓受苦——所以百姓沒有撤走。
高務實沒有就此發表看法,照例在城外露營,隻是派人安撫了城中百姓,又挑了幾個後黎朝的降臣暫時把城中事務管理起來,免得一些牛鬼蛇神都跑出來渾水摸魚。
要知道,把治安搞壞了,也是會影響他高按台聲譽的,畢竟從現在起,這裏就是“光複區”了。
又往南走了三日,到達演州府,此處是當年大明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下轄的一個直隸州,領芙蒥縣、瓊林縣、茶清縣三縣,後黎朝也沒有對此作出改變,仍稱演州。
在明屬時期,這裏設有演州守禦千戶所,另外設有芹海門巡檢司、羊變社巡檢司兩個巡檢司。後來有些什麽變化高務實不是很清楚,據阮有僚說,此處在平時“駐兵少有超過兩千之數”。
但現在兩千都沒有,跟靜嘉府一樣也是一座不設防城市,城中秩序是靠“耆老鄉紳”在維持。高務實聽了,輕哼一聲,按照靜嘉府的做派一樣,派了鄭氏降臣管理城內治安。
靜嘉府和演州府兩處,高務實雖然把治安這塊交給了鄭氏降臣,但卻派了駐軍:每府派了五百家丁護衛團加一千五百莫氏降軍,一共分了四千兵馬出去。
他其實考慮過把這兩處隻派駐降軍,但又怕沒有“大明天兵”壓著,降軍們的軍紀很難保證——莫氏跟鄭氏血海深仇,鬼知道他們會不會亂來。
至於派鄭氏降軍駐紮,那還是算了吧,搞不好就把後路直接送還到鄭鬆手裏了。鄭氏降軍要安心用起來,至少也得等鄭家覆滅之後再說。
至於現在,如果是莫氏降軍是二等待遇,鄭氏降軍就隻好將就一個三等待遇了。
一視同仁什麽的,高務實沒有興趣去搞——都一視同仁了,誰肯賣力往上爬?誰肯挖空心思來向他高按台效力表忠心?
別說不能一視同仁,高務實甚至還在考慮多分幾個檔次,比如分個什麽一等團、二等團、三等團甚至四等團,有不同的待遇差別,才能讓下麵的人老實安分、力爭上遊嘛。
多熟悉的套路,隻是眼下還沒空而已。
演州既下,高務實在城外休整了一天,確定後方一切正常,這才繼續南下。
從演州到英都,也就隻有兩三日路程了。
他卻不知道,他這一路不急不忙地走,把鄭鬆在英都急得團團轉。
不同於高務實的萬事求穩,莫玉麟和阮倦兩人這次用兵,風格都可以用一個字形容:急!
莫玉麟這一路,計劃要打清都府、葵州府、茶麟府和玉麻府四個府,然後轉而東進和高務實會師,路程相比高務實從清化到英都府多了一倍,雖然他提前了一些出發,按理說因為要打的地方更多,路程又遠,其實時間還是很緊張的。
然而,莫玉麟這次發了狠,一路催促加快進兵,結果高務實還差一日到達英都的時候,莫玉麟反而已經抵達英都外圍了。
當然這裏麵也有一個因素,就是這四個府依然沒有駐軍抵抗。
莫玉麟當然把消息反饋給了高務實,但高務實無動於衷,在他看來,這都是鄭鬆的把戲,無非是想讓自己產生麻痹大意之心罷了。
但是鄭鬆可能不知道,高務實在打仗這種事情上,小心過頭導致錯失戰機倒是有可能,麻痹大意反而很難。鄭鬆因為高務實的年輕,就把高務實想象成一個誌得意滿驕傲自大的少年郎,顯然是估計錯誤了,雖然正常來講,以高務實這些年來的“順利”,驕傲自大應該是正常現象。
世界上哪有永遠料敵機先的人,絕大多數的神機妙算,其實無非是根據對手的身份、經曆、水平等,來計算對手可能的心態和應對方案罷了。
用高務實的話來說,這些就和做數學題一樣,先多做幾個假設總不會壞事。郭樸說他“算計過甚”,無非就是他的假設做得太多。
三月十四,高務實大軍抵達英都府城北二十裏,鄭鬆在城中鬆了口氣,霍然站起,目光中凶光一閃,森然吩咐道:“傳令:‘刑天’行動開始。”
----------
今天有幼兒園家長會,略微有些耽擱……但還是要繼續求訂閱和各種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