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文顯然沒有領悟高務實說這番話的意思,他還以為高務實與許多讀書讀傻了的文官一樣,因為對方表現得很服軟的模樣,就心滿意足,要開始講仁厚、搞懷柔了。
作為一名武將,王尚文對這種文人心態很是鄙夷,隻是不敢表露出來罷了。因為在他這些年的從軍生涯中得出來的結論就是:對於這些土民,不必跟他們講什麽仁德,他們也不理解什麽是仁德,他們所認識的、所承認的,唯有力量而已。
但對於這一點,高務實也是清楚的。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仁厚是一種美德。但高務實也知道,仁厚並不是全部,什麽時候可以表現自己的仁厚,還得看對象,看時機。
如果世上的人,不是君子就是淑女,那麽仁厚一些,自然是一種教養、一種善意,因為對方能懂。
懂什麽?懂得不是你不行,隻是不想表現得太行,因為表現得太行,就沒有回旋餘地了,就會把人家逼得太尷尬,甚至逼得無路可走,隻能困獸猶鬥、負隅頑抗。
然而這世上的確有一種人,是畏威而不懷德的。
什麽叫畏威?威就是強權、強勢,畏威就是害怕你用強權對付他,你越是欺負他,他對你就越畏懼。
什麽叫懷德?就是你對他好,他懂得心懷感激,明白你的作為,是一種美德,從而肯以忠心、誠心來報答。
遇上畏威而不懷德的人,對他再好也是沒有用的,隻有讓他怕你,他才會老實。
這就好比後世的日本人最怕美國人,但凡美國爸爸把眼一瞪,日本就慫了,爸爸說什麽就是什麽。原因何在?無非是因為挨過美國人的原子彈,給打怕了,所以美國人哪怕放個屁,他們都會哈伊哈伊說是香的。
高務實就是生於那樣一個勢利的時代,所以他一貫的態度,就是仁厚必須看情況。
<a id="wzsy" href="http://m.fantuantanshu.com">飯團探書</a>
比如先施之以威,然後再懷之以德。威德必須相輔相成,斷然不能隻有一項,否則便可能瘸腿。
說起來,大明其實跟曆代中原王朝都有所不同,大明對待“蠻夷”,懷德其實反而是少數情況下才做的事,大多數時候,施之以威才是大明的主流。就好比劉顯平都掌蠻,都掌蠻直接被滅族了……
算不算一勞永逸?算,但是不劃算。
這種統治方法,高務實覺得“不經濟”。區區一個人口並不多的都掌蠻,大明前後發大軍十二次,曆經大小數百戰,從太祖、成祖、英宗、代宗、世宗、穆宗一直打到萬曆朝,前幾年才終於將其滅族。
這劃算嗎?經濟嗎?要是天下“蠻族”都要這樣統治,大明自己把自己磨死又有什麽好奇怪的?
高務實對大明的“征服統治”最欣賞的,其實是“雲南模式”,而最糟糕的“征服統治”,則是“安南模式”。
雲南地區從唐朝到宋朝,近七百餘年時間裏,經曆南詔,大理,儼然有和中原分成兩國的趨勢。但是到了元的時候,討平了大理,然而實際控製區域,遠不如大明廣大。
大明攻滅元,大都已下,元雲南王拒命。於是明軍攻入雲南,元王自焚。而當時的“彩雲之南”,恐怕還不到後世雲南的五分之一。
大明才是真正建立起了中樞對後世雲南全境有效控製的朝代。
而大明對雲南的逐步加強控製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步步展開的。大明首先在雲南建立了36個土司。因為雲南少數民族眾多,互不統屬,所以大明的大雲南土司官有如小王國,比廣西更甚。
其中後來真成了國家的兩個大土司:老撾,緬甸,當時也不過是36土司之一。這些土司之中又以隴川土司最強,經常侵伐緬甸等土司。
洪武二十一年,隴川土司叛亂,西平侯沐英率軍討伐。其時叛軍30萬,驅趕戰象百頭來戰。沐英和將領商議,認為叛軍士氣所在,乃中原未見之戰象,戰象所沒有見過的,是中原的火銃火器。
於是沐英下令,在開戰的時候神機營的火銃火箭一定要作到如滿天星鬥,絡繹不絕地撒向大象。又下令軍中,明天作戰,有進無退,凡退者全隊處決。
次日,隴川軍蔽野而來,大象被明神機營猛烈攻擊,果然奔潰,然而土司軍猶然嚴整不亂。沐英在高處,看見有土司大將某,拚死作戰,而土司軍以其為氣。沐英遂命親兵精銳殺入,提此人首級來見。
土司大將既被襲殺,叛軍大潰。沐英於是進圍其都而滅之,於是百夷震服。大明因為雲南地區太過複雜,於是世封沐家鎮雲南,終於建立了對現在雲南地區全境的有效統治,韃清後來繼續治理,雲南終於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核心領土。
自從對安南有了想法之後,高務實不止一次的仔細思考過一個問題:雲南和安南的情況,明明看來其實差不太多,為何雲南終於成為“中華”,而安南最終卻得而複失了呢?
按理說,安南自漢時起便為中國郡縣,到唐亡後五代才開始立國,尚不如雲南南詔立國之早。到宋時,雲南的大理國更是遠強過安南。元朝時,大理、安南均被征服。安南複國略早,其人複國口號類似於“驅除韃虜,恢複中華”。
洪武初,陳氏安南入貢。到成祖的時候,陳氏國亂,成祖送陳後入安南為王,安南誘殺大明使節和陳姓王。於是大明出兵50萬,攻入安南。安南耆老千人迎於軍門:說安南本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何必再立陳王,幹脆還是變為中國郡縣得了——有沒有私下的安排不必去說,反正成祖欣然從之了。
然而大明處理安南卻沒有像處理雲南地區那樣,派人世守當地。在張輔征服安南以後,很快就被召回,安南於是乎叛心複起。當時安南的監軍使太監馬麟又是個大貪官,收受賄賂,殺辱無辜,幾乎可以用壞事做盡來形容,終於導致安南叛亂蜂起。
張輔至,則叛亂平,張輔又被召回,則叛亂複起。到了最後,成祖駕崩,而安南之亂再不能定也。
高務實覺得大明失去安南,第一在於沒讓張輔效仿沐英當年一樣世鎮安南,這也是成祖不如太祖之處,倒不是別的不如,而是對親人的關懷不如——沐英是太祖養子。
第二在於選擇守安南的官員貪暴異常,這一點倒不必細論,總之就是用人之失。
第三在於宣德群臣根本沒有遠見,胡亂去作曆史類比,而不看見保有安南的大利。其實黎氏安南不過兩代就內亂不斷,安南內部山頭林立,莫氏殺黎氏,而鄭氏又假黎氏之名與莫氏相爭,搞出一個安南版的南北朝。
然而宣德帝終於還是放棄了他覺得統治起來不劃算的安南,承認安南獨立。
從此安南變成了越南,和中國永絕。
可是為什麽高務實認為有沒有派大將“世鎮”當地,跟“威”與“德”有關呢?派大將世鎮,不應該就是“威”嗎,這和德有何關係?
當然有關係,而且關係很大。
因為世鎮就意味著這塊地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是你的“祖產”了!
既然是祖產,那還能不好好經營嗎?既然要好好經營,那還能對當地百姓動不動就一殺了事嗎?顯然不行,人都殺完了,誰給你繳稅,誰供養你啊?
哪家做地主的會把自家佃戶全殺了!為了自家的統治地位,隻能又打又拉、邊打邊拉。
而這也是世襲官相對於流官而言最大的優勢所在:流官對當地的長治久安是不需要負責的,他很可能隻圖眼前;世官對當地就必須著眼長遠了,否則丟了祖業,不光他自己一無所有,自己的後人也都一無所有。
用世鎮來將邊地核心化,這就是大明穩固了雲南的根本。而現在高務實想的,則是用另一個不明顯的“世鎮”來處理安南。
----------
感謝書友“夜深人靜還在睡”、“sugarsugar”的月票支持,謝謝!
作為一名武將,王尚文對這種文人心態很是鄙夷,隻是不敢表露出來罷了。因為在他這些年的從軍生涯中得出來的結論就是:對於這些土民,不必跟他們講什麽仁德,他們也不理解什麽是仁德,他們所認識的、所承認的,唯有力量而已。
但對於這一點,高務實也是清楚的。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仁厚是一種美德。但高務實也知道,仁厚並不是全部,什麽時候可以表現自己的仁厚,還得看對象,看時機。
如果世上的人,不是君子就是淑女,那麽仁厚一些,自然是一種教養、一種善意,因為對方能懂。
懂什麽?懂得不是你不行,隻是不想表現得太行,因為表現得太行,就沒有回旋餘地了,就會把人家逼得太尷尬,甚至逼得無路可走,隻能困獸猶鬥、負隅頑抗。
然而這世上的確有一種人,是畏威而不懷德的。
什麽叫畏威?威就是強權、強勢,畏威就是害怕你用強權對付他,你越是欺負他,他對你就越畏懼。
什麽叫懷德?就是你對他好,他懂得心懷感激,明白你的作為,是一種美德,從而肯以忠心、誠心來報答。
遇上畏威而不懷德的人,對他再好也是沒有用的,隻有讓他怕你,他才會老實。
這就好比後世的日本人最怕美國人,但凡美國爸爸把眼一瞪,日本就慫了,爸爸說什麽就是什麽。原因何在?無非是因為挨過美國人的原子彈,給打怕了,所以美國人哪怕放個屁,他們都會哈伊哈伊說是香的。
高務實就是生於那樣一個勢利的時代,所以他一貫的態度,就是仁厚必須看情況。
<a id="wzsy" href="http://m.fantuantanshu.com">飯團探書</a>
比如先施之以威,然後再懷之以德。威德必須相輔相成,斷然不能隻有一項,否則便可能瘸腿。
說起來,大明其實跟曆代中原王朝都有所不同,大明對待“蠻夷”,懷德其實反而是少數情況下才做的事,大多數時候,施之以威才是大明的主流。就好比劉顯平都掌蠻,都掌蠻直接被滅族了……
算不算一勞永逸?算,但是不劃算。
這種統治方法,高務實覺得“不經濟”。區區一個人口並不多的都掌蠻,大明前後發大軍十二次,曆經大小數百戰,從太祖、成祖、英宗、代宗、世宗、穆宗一直打到萬曆朝,前幾年才終於將其滅族。
這劃算嗎?經濟嗎?要是天下“蠻族”都要這樣統治,大明自己把自己磨死又有什麽好奇怪的?
高務實對大明的“征服統治”最欣賞的,其實是“雲南模式”,而最糟糕的“征服統治”,則是“安南模式”。
雲南地區從唐朝到宋朝,近七百餘年時間裏,經曆南詔,大理,儼然有和中原分成兩國的趨勢。但是到了元的時候,討平了大理,然而實際控製區域,遠不如大明廣大。
大明攻滅元,大都已下,元雲南王拒命。於是明軍攻入雲南,元王自焚。而當時的“彩雲之南”,恐怕還不到後世雲南的五分之一。
大明才是真正建立起了中樞對後世雲南全境有效控製的朝代。
而大明對雲南的逐步加強控製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步步展開的。大明首先在雲南建立了36個土司。因為雲南少數民族眾多,互不統屬,所以大明的大雲南土司官有如小王國,比廣西更甚。
其中後來真成了國家的兩個大土司:老撾,緬甸,當時也不過是36土司之一。這些土司之中又以隴川土司最強,經常侵伐緬甸等土司。
洪武二十一年,隴川土司叛亂,西平侯沐英率軍討伐。其時叛軍30萬,驅趕戰象百頭來戰。沐英和將領商議,認為叛軍士氣所在,乃中原未見之戰象,戰象所沒有見過的,是中原的火銃火器。
於是沐英下令,在開戰的時候神機營的火銃火箭一定要作到如滿天星鬥,絡繹不絕地撒向大象。又下令軍中,明天作戰,有進無退,凡退者全隊處決。
次日,隴川軍蔽野而來,大象被明神機營猛烈攻擊,果然奔潰,然而土司軍猶然嚴整不亂。沐英在高處,看見有土司大將某,拚死作戰,而土司軍以其為氣。沐英遂命親兵精銳殺入,提此人首級來見。
土司大將既被襲殺,叛軍大潰。沐英於是進圍其都而滅之,於是百夷震服。大明因為雲南地區太過複雜,於是世封沐家鎮雲南,終於建立了對現在雲南地區全境的有效統治,韃清後來繼續治理,雲南終於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核心領土。
自從對安南有了想法之後,高務實不止一次的仔細思考過一個問題:雲南和安南的情況,明明看來其實差不太多,為何雲南終於成為“中華”,而安南最終卻得而複失了呢?
按理說,安南自漢時起便為中國郡縣,到唐亡後五代才開始立國,尚不如雲南南詔立國之早。到宋時,雲南的大理國更是遠強過安南。元朝時,大理、安南均被征服。安南複國略早,其人複國口號類似於“驅除韃虜,恢複中華”。
洪武初,陳氏安南入貢。到成祖的時候,陳氏國亂,成祖送陳後入安南為王,安南誘殺大明使節和陳姓王。於是大明出兵50萬,攻入安南。安南耆老千人迎於軍門:說安南本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何必再立陳王,幹脆還是變為中國郡縣得了——有沒有私下的安排不必去說,反正成祖欣然從之了。
然而大明處理安南卻沒有像處理雲南地區那樣,派人世守當地。在張輔征服安南以後,很快就被召回,安南於是乎叛心複起。當時安南的監軍使太監馬麟又是個大貪官,收受賄賂,殺辱無辜,幾乎可以用壞事做盡來形容,終於導致安南叛亂蜂起。
張輔至,則叛亂平,張輔又被召回,則叛亂複起。到了最後,成祖駕崩,而安南之亂再不能定也。
高務實覺得大明失去安南,第一在於沒讓張輔效仿沐英當年一樣世鎮安南,這也是成祖不如太祖之處,倒不是別的不如,而是對親人的關懷不如——沐英是太祖養子。
第二在於選擇守安南的官員貪暴異常,這一點倒不必細論,總之就是用人之失。
第三在於宣德群臣根本沒有遠見,胡亂去作曆史類比,而不看見保有安南的大利。其實黎氏安南不過兩代就內亂不斷,安南內部山頭林立,莫氏殺黎氏,而鄭氏又假黎氏之名與莫氏相爭,搞出一個安南版的南北朝。
然而宣德帝終於還是放棄了他覺得統治起來不劃算的安南,承認安南獨立。
從此安南變成了越南,和中國永絕。
可是為什麽高務實認為有沒有派大將“世鎮”當地,跟“威”與“德”有關呢?派大將世鎮,不應該就是“威”嗎,這和德有何關係?
當然有關係,而且關係很大。
因為世鎮就意味著這塊地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是你的“祖產”了!
既然是祖產,那還能不好好經營嗎?既然要好好經營,那還能對當地百姓動不動就一殺了事嗎?顯然不行,人都殺完了,誰給你繳稅,誰供養你啊?
哪家做地主的會把自家佃戶全殺了!為了自家的統治地位,隻能又打又拉、邊打邊拉。
而這也是世襲官相對於流官而言最大的優勢所在:流官對當地的長治久安是不需要負責的,他很可能隻圖眼前;世官對當地就必須著眼長遠了,否則丟了祖業,不光他自己一無所有,自己的後人也都一無所有。
用世鎮來將邊地核心化,這就是大明穩固了雲南的根本。而現在高務實想的,則是用另一個不明顯的“世鎮”來處理安南。
----------
感謝書友“夜深人靜還在睡”、“sugarsugar”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