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得?
高務實腦子裏直接冒出一個詞:利益集團。
問題是,哪個集團?
朱家皇室及宗親集團?文官集團?勳貴集團?還是什麽其他自己沒有留意到的集團?
高務實略微沉吟了一下,問道:“現在的武備供應,是個什麽流程?”
戚繼光心裏暗道:這可真是神童了,我才說了一句‘說不得’,他立刻就明白這裏麵一定是有利益牽連,隻是他不好直接問,於是便問武備供應的流程。流程一說,中間哪些環節可能會有利益關聯,豈不是就一清二楚了?這……這也太神了點吧?要說神童,有些奇思妙想不奇怪,讀書過目不忘、舉一反三也不是沒有,可是這利益糾葛上的問題,需要的難道不是人生閱曆?他這個歲數,怎麽會連這種事情都天生就懂?天底下還真有“生而知之者”?
但不管他心裏多麽震驚,畢竟眼下兩個人的目標是一致的,戚繼光震驚歸震驚,振奮歸振奮,當下心中對高務實生起了一種莫名的信心:萬一這天才真有辦法解決——或者至少鑽出一個空子來避過這個麻煩呢?
當下他便打起精神,坐直身子,道:“說到武備供應,其實京營與各地邊軍乃至地方衛所都有所差異,不過如果粗略一點講,大致是各軍上疏報呈兵部本年或一段時間內需要多少武備,兵部行文回複各軍批準或者調整額度,然後通常由各軍所守地區或鄰近地區之都司分配軍戶打造,打造好之後由當地兵備道代表兵部驗收,再由總督或者巡撫以及當地鎮守太監與巡按禦史第二次驗收,最後交由總兵進行終查驗收。”
高務實聽得隻差直接呆住了——不是吧,這麽麻煩?那這裏頭可以做文章的地方也未免太多了一點吧?
他隻好發揮後世的從政經驗,“抓重點,重點抓”地問道:“我有兩個問題:第一,需求什麽武備,首先是各地鎮帥行文兵部來提要求的?第二,最終這些武備的製造都是落到各地軍戶頭上?”
戚繼光已經懶得震驚了,直接回答道:“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需求什麽武備,鎮帥當然可以行文請兵部調撥,但兵部未必會按照這個標準來給。而且,也不是什麽你要十成,我給七成這麽簡單的‘討價還價’,事實上各鎮各軍能拿多少東西,最終的決定權完完全全都在兵部手裏:兵部認為你缺,你就缺,不缺也缺;兵部認為你不缺,你就不缺,缺也不缺。”
懂了。
高務實心裏暗暗歎息:難怪這時候的武將在文官麵前幾乎毫無人權,不僅糧餉被卡得死死的,連武器裝備的供應都是兵部的一言堂,各地鎮帥按理說是最清楚麾下需求的,然而他們的上疏基本上就是走個過場,兵部愛聽就聽,不愛聽就不聽。反正最終給你什麽你都得收,甚至我就是不給你,你也沒有什麽辦法,是龍你給我盤著,是虎你給我臥著,是狗……搖搖尾巴少亂叫。
那還搞個毛線?這他娘的在根本上就出問題了呀,虧得我以前還以為隻是衛所爛了,軍戶製造的東西不合格呢!這要是兵部管事的官員根本不懂,可不就是外行指揮內行,外行領導內行了?後世老子開過無數的會議,“不允許外行指揮內行,外行領導內行”、“一定要充分征求各行各業專家和一線從業者的意見”之類的話,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合著這個思路在明朝根本沒有?哦,說不定這個思路在明朝完全是大逆不道都說不定啊!
這事情就有點難辦了啊……高務實的眉頭頓時就皺了起來。
戚繼光打量了他一眼,也知道高務實看出了問題,但他無法預料高務實心中所想,原打算繼續回答第二個問題,現在見高務實皺眉沉思的模樣,也不敢馬上說了。
好在,高務實也隻是想了一會兒,就先把這個問題放下了,反而主動問道:“那麽武備的製造呢?都是各地軍戶所為?兵備道的驗收……是不是很容易通過?”
這句話問得有意思,明朝中後期武器裝備的質量那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要不是各地兵備道的第一道驗收太容易,怎麽能過關?
“這個……”戚繼光原本想了一套比較迂回、比較宛轉的說辭,誰知道高務實主動問起的時候問得這麽直白,一下子搞得他沒有後退的餘地了,隻好略微尷尬地道:“各地兵備道……這個,畢竟也要給當地衛所一些顏麵……再說眼下各地衛所也的確……呃,的確比較困難。”
得,這麽一個本該直爽豪邁的山東大漢,一個戰無不勝的常勝將軍,說起這事來都支支吾吾地隻差要結巴了,可見這裏頭不是某一個環節爛了,而是全部爛了。
高務實又不是沒在官場混過的,這裏頭的一些小九九,用腳指頭都能猜到了——利益均沾唄!
首先是兵部行文之前就肯定有人和他們“商議”,今年內閣討論的全國軍餉開支是多少,然後某地某軍今年要配備多少武器裝備,按照某些標準——大抵是綜合考慮某軍和該地區衛所的孝敬程度——來決定一個大致分配額度,兵部這裏就過關了。
接下來各衛所就會接到生產要求然後開始生產,但光是傻乎乎的生產可不行,你得馬上聯係你產品的驗收領導——當地兵備道,當地兵備道會根據你的孝敬來決定你交付的產品是否合格,或者有多少合格。
但由於兵備道也不是最終決定者,所以他又要孝敬他的領導們——上至總督巡撫(個別地區雙重領導,也有單獨領導的)以及鎮守太監,下至當地巡按禦史。
這裏要提一句:巡按禦史雖然級別不高,本身級別比兵備道還低不少,但他擁有極其驚人的糾察權,連總督、巡撫、鎮守太監等等,都全部可以合法彈劾,大明還有明文規定,巡按禦史在巡按地方時,是代表都察院的,所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斷”。至於什麽是大事,什麽是小事,各個時期都有所不同,這裏涉及到了包括巡撫與巡按長達至少百年的權力之爭等等,將來會有更詳細的介紹,這裏暫且按下不提。
總而言之,從兵部到最後的總兵,每一層每一級,通通都是這個利益鏈中間的一環——可能還漏了一條:各地衛所的直接領導是各地都司,而各地都司的直接領導,又是五軍都督府,也就是勳貴們。
哦豁,完蛋。大明文臣、武將,還包括勳貴,全給包羅進去了。也就是皇帝被瞞在鼓裏,皇室宗親繼續被當豬養著過問不了。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info">小書亭</a>
這大明朝的牆角,還真是除了朱家自己,人人都能挖他一鋤頭啊。
牛逼。
高務實腦子裏直接冒出一個詞:利益集團。
問題是,哪個集團?
朱家皇室及宗親集團?文官集團?勳貴集團?還是什麽其他自己沒有留意到的集團?
高務實略微沉吟了一下,問道:“現在的武備供應,是個什麽流程?”
戚繼光心裏暗道:這可真是神童了,我才說了一句‘說不得’,他立刻就明白這裏麵一定是有利益牽連,隻是他不好直接問,於是便問武備供應的流程。流程一說,中間哪些環節可能會有利益關聯,豈不是就一清二楚了?這……這也太神了點吧?要說神童,有些奇思妙想不奇怪,讀書過目不忘、舉一反三也不是沒有,可是這利益糾葛上的問題,需要的難道不是人生閱曆?他這個歲數,怎麽會連這種事情都天生就懂?天底下還真有“生而知之者”?
但不管他心裏多麽震驚,畢竟眼下兩個人的目標是一致的,戚繼光震驚歸震驚,振奮歸振奮,當下心中對高務實生起了一種莫名的信心:萬一這天才真有辦法解決——或者至少鑽出一個空子來避過這個麻煩呢?
當下他便打起精神,坐直身子,道:“說到武備供應,其實京營與各地邊軍乃至地方衛所都有所差異,不過如果粗略一點講,大致是各軍上疏報呈兵部本年或一段時間內需要多少武備,兵部行文回複各軍批準或者調整額度,然後通常由各軍所守地區或鄰近地區之都司分配軍戶打造,打造好之後由當地兵備道代表兵部驗收,再由總督或者巡撫以及當地鎮守太監與巡按禦史第二次驗收,最後交由總兵進行終查驗收。”
高務實聽得隻差直接呆住了——不是吧,這麽麻煩?那這裏頭可以做文章的地方也未免太多了一點吧?
他隻好發揮後世的從政經驗,“抓重點,重點抓”地問道:“我有兩個問題:第一,需求什麽武備,首先是各地鎮帥行文兵部來提要求的?第二,最終這些武備的製造都是落到各地軍戶頭上?”
戚繼光已經懶得震驚了,直接回答道:“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需求什麽武備,鎮帥當然可以行文請兵部調撥,但兵部未必會按照這個標準來給。而且,也不是什麽你要十成,我給七成這麽簡單的‘討價還價’,事實上各鎮各軍能拿多少東西,最終的決定權完完全全都在兵部手裏:兵部認為你缺,你就缺,不缺也缺;兵部認為你不缺,你就不缺,缺也不缺。”
懂了。
高務實心裏暗暗歎息:難怪這時候的武將在文官麵前幾乎毫無人權,不僅糧餉被卡得死死的,連武器裝備的供應都是兵部的一言堂,各地鎮帥按理說是最清楚麾下需求的,然而他們的上疏基本上就是走個過場,兵部愛聽就聽,不愛聽就不聽。反正最終給你什麽你都得收,甚至我就是不給你,你也沒有什麽辦法,是龍你給我盤著,是虎你給我臥著,是狗……搖搖尾巴少亂叫。
那還搞個毛線?這他娘的在根本上就出問題了呀,虧得我以前還以為隻是衛所爛了,軍戶製造的東西不合格呢!這要是兵部管事的官員根本不懂,可不就是外行指揮內行,外行領導內行了?後世老子開過無數的會議,“不允許外行指揮內行,外行領導內行”、“一定要充分征求各行各業專家和一線從業者的意見”之類的話,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合著這個思路在明朝根本沒有?哦,說不定這個思路在明朝完全是大逆不道都說不定啊!
這事情就有點難辦了啊……高務實的眉頭頓時就皺了起來。
戚繼光打量了他一眼,也知道高務實看出了問題,但他無法預料高務實心中所想,原打算繼續回答第二個問題,現在見高務實皺眉沉思的模樣,也不敢馬上說了。
好在,高務實也隻是想了一會兒,就先把這個問題放下了,反而主動問道:“那麽武備的製造呢?都是各地軍戶所為?兵備道的驗收……是不是很容易通過?”
這句話問得有意思,明朝中後期武器裝備的質量那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要不是各地兵備道的第一道驗收太容易,怎麽能過關?
“這個……”戚繼光原本想了一套比較迂回、比較宛轉的說辭,誰知道高務實主動問起的時候問得這麽直白,一下子搞得他沒有後退的餘地了,隻好略微尷尬地道:“各地兵備道……這個,畢竟也要給當地衛所一些顏麵……再說眼下各地衛所也的確……呃,的確比較困難。”
得,這麽一個本該直爽豪邁的山東大漢,一個戰無不勝的常勝將軍,說起這事來都支支吾吾地隻差要結巴了,可見這裏頭不是某一個環節爛了,而是全部爛了。
高務實又不是沒在官場混過的,這裏頭的一些小九九,用腳指頭都能猜到了——利益均沾唄!
首先是兵部行文之前就肯定有人和他們“商議”,今年內閣討論的全國軍餉開支是多少,然後某地某軍今年要配備多少武器裝備,按照某些標準——大抵是綜合考慮某軍和該地區衛所的孝敬程度——來決定一個大致分配額度,兵部這裏就過關了。
接下來各衛所就會接到生產要求然後開始生產,但光是傻乎乎的生產可不行,你得馬上聯係你產品的驗收領導——當地兵備道,當地兵備道會根據你的孝敬來決定你交付的產品是否合格,或者有多少合格。
但由於兵備道也不是最終決定者,所以他又要孝敬他的領導們——上至總督巡撫(個別地區雙重領導,也有單獨領導的)以及鎮守太監,下至當地巡按禦史。
這裏要提一句:巡按禦史雖然級別不高,本身級別比兵備道還低不少,但他擁有極其驚人的糾察權,連總督、巡撫、鎮守太監等等,都全部可以合法彈劾,大明還有明文規定,巡按禦史在巡按地方時,是代表都察院的,所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斷”。至於什麽是大事,什麽是小事,各個時期都有所不同,這裏涉及到了包括巡撫與巡按長達至少百年的權力之爭等等,將來會有更詳細的介紹,這裏暫且按下不提。
總而言之,從兵部到最後的總兵,每一層每一級,通通都是這個利益鏈中間的一環——可能還漏了一條:各地衛所的直接領導是各地都司,而各地都司的直接領導,又是五軍都督府,也就是勳貴們。
哦豁,完蛋。大明文臣、武將,還包括勳貴,全給包羅進去了。也就是皇帝被瞞在鼓裏,皇室宗親繼續被當豬養著過問不了。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info">小書亭</a>
這大明朝的牆角,還真是除了朱家自己,人人都能挖他一鋤頭啊。
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