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皇順治起,朝廷就在鄉間廣諭民人,以《聖訓》教化人心,這與你所言之鄉約有何不同?”“均平之言,是視人有男女老弱、心向上下之差。人既有差,家業也將有差。日積月累,丁多勤儉之家得業,雖小農也能得百畝田地,丁少怠懶之家敗業,雖萬貫家財也不餘一文,此平由何處而均?”
“至於井田製一事,而今天下,千年變幻,沉積已定,如何重行古製?漢時王莽所行,便是借了儒家所言,以儒亂政。國與家畢竟不同,國事根底,千頭萬緒,為君者要衡諸方之利,而非照爾等臆想之語行政。”
從曾靜交上來的作業裏,雍正欣喜地看到,這個窮酸是在真心悔改了。但曾靜還在堅持,隻有呂留良所述那一套政製,才能清除華夏頑疾,度那五德轉運之劫。
因此雍正也認真地教導著曾靜,希望他能在這條正確而光明的道理上再進一步。為這個曾靜,他頂住了滿朝堂的壓力,如果曾靜不能表現出透入骨髓的忤悔,又怎能對得起自己這番心血。
雍正這香教誨,所涉及是國政實務一麵,用上了諸多他家學思,更是隻埋頭讀儒家經典的曾靜這等窮酸所未能觸及的新知。這些東西,曾靜如果能南行廣東,甚至繼續就在永興縣學裏呆著,其實就能接觸到,可惜,到了北京,卻是從雍正這裏聽得了仔細。
批閱完畢,將折子交給等候在旁的南書房行走,雍正拍拍發熱的額頭,對著書案上那一大堆奏折皺起了眉頭。
這都是求請盡快誅殺曾靜的本章,開頭隻是刑部跟雍正對著幹,現在是整個朝堂都沸騰了,都認為雍正繼續留著曾靜張熙是壞了一國人心。
如此反應,讓雍正既喜又憂,喜的是,這些朝臣是在借曾靜之事,向他表絕對效忠之心,是為他這個皇帝的位子,為他的臉麵著想。憂的自然是在跟他搗蛋。
矛盾之下,雍正就不好對這些朝臣太過強硬,免得傷了臣子們拳拳護主之心。
思來想去,雍正歎氣,攤開折子,再寫了一封上諭。
首先,雍正認可並且讚揚臣子們的用心,其次,雍正再次強調,曾靜不過是學識粗鄙,受了呂留良遺毒。呂留良遺毒之深,遠不止曾靜,天下怕是有千千萬萬。將曾靜簡單地誅殺了,這些人的遺毒就很難清理了。
因此雍正希望,臣子們能齊心協力,幫著他一起完成這一樁誅心工程,滌蕩這一國人心,大家團結起來,為抵抗南蠻,為光複華夏而努力。
這封諭令用詞之懇切,一改雍正往日嚴厲作風,讓朝堂臣子們嬌軀一震,撒潑打滾的激烈手段不好再用,雖沒停了鬧騰,言辭卻溫婉了許多,讓雍正終於鬆了口長氣。
雍正跟朝堂纏纏綿綿之際,雍正四年八月,《大義覺迷錄》終於威書。雍正再度以雷厲風行的手段,給每省遞去樣本,讓督撫在當地複刻刊行。
這是大清有史以來最大一樁官印事業,除了京城百官、國子監諸生,每省從官到學子,雍正都要求人手一本,甚至鄉間一般民人也能看到。當然,印書的錢,就得由民人來掏,地方官府奏報數目。
這個數目就很嚇人了,在李肆那個時空裏,僅僅隻是台灣一府,知府就奏報了勁本的數量,全國總數怕不下上百萬本……跟李肆之前時空裏的《大義覺迷錄》相比,早產年的《大義覺迷錄》差別不大,分為四卷。第一卷是早前雍正對曾靜投書的駁斥,這部分言冇論,朝堂和地方官府都基本熟悉了。第二卷則是雍正跟曾靜的對話,當然,在書裏為了凸顯皇帝的威嚴,雍正的問話都是大字,曾靜的回答都是小字,而且還不提姓名,而是自稱”彌天重犯”。
第三卷是雍正為曾靜之罪開脫的內容,包括了在荊州和京城審訊曾靜的內容,以及雍正跟臣子們討論該如何處置曾靜的多道奏折和諭旨。前半部分是顯示曾靜是受呂留良學說蠱惑,以及曾靜自己有所悔改,後半部分則是從雍正和朝臣的討論中,應證曾靜的確罪不至死。
這第三卷就有些猛料了,uu看書 ww.uuanshu.cm因為雍正必須要將大清得位之正跟自己得位之正捆綁在一起,所以這裏他摻進了一些私貨,借駁斥曾靜關於他雍正篡位和殘害兄弟的言冇論,彰示他得位的正當。這部分內容在第一卷裏也有所鋪墊,如今結合起來,宮廷鬥爭的內幕,至少是從皇帝口中道出的宮廷鬥爭是怎麽回事,就這麽在民間廣為流傳。
朝堂對第三卷內容自然也很熟悉,但民間卻由此大飽眼福,他們還是第一次清晰地看到國政來往,甚至第一次這麽近地接觸皇帝的秘聞,即便隻是駁斥謠言。實際上大多數民人,都不怎麽清楚這謠言的真正麵目,這下卻由皇帝自己說了出來。皇帝是在辟謠,可辟謠的效果……往往與辟謠者的願望背道而馳。
第四卷收錄了雍正關於處置呂留良和其門徒,以及相關人等的諭旨,這還不是正式的定罪。跟李肆那個時空相比,多出了數落呂留良後人叛逃南蠻的指控,同時將呂留良下。這本書更從學理上,徹底打倒呂留良之說,尤其是“糾正”了華夷之辯,將其導入君臣大義的”正確”道路上。
當李肆得知,四川、湖南、江西和福建等地,英華與滿清交界處,清兵加強了防備,對雙方來往商賈開始作嚴苛限製時,他對內廷司諭楊適說道:“召集與江南事有關的人……”
“至於井田製一事,而今天下,千年變幻,沉積已定,如何重行古製?漢時王莽所行,便是借了儒家所言,以儒亂政。國與家畢竟不同,國事根底,千頭萬緒,為君者要衡諸方之利,而非照爾等臆想之語行政。”
從曾靜交上來的作業裏,雍正欣喜地看到,這個窮酸是在真心悔改了。但曾靜還在堅持,隻有呂留良所述那一套政製,才能清除華夏頑疾,度那五德轉運之劫。
因此雍正也認真地教導著曾靜,希望他能在這條正確而光明的道理上再進一步。為這個曾靜,他頂住了滿朝堂的壓力,如果曾靜不能表現出透入骨髓的忤悔,又怎能對得起自己這番心血。
雍正這香教誨,所涉及是國政實務一麵,用上了諸多他家學思,更是隻埋頭讀儒家經典的曾靜這等窮酸所未能觸及的新知。這些東西,曾靜如果能南行廣東,甚至繼續就在永興縣學裏呆著,其實就能接觸到,可惜,到了北京,卻是從雍正這裏聽得了仔細。
批閱完畢,將折子交給等候在旁的南書房行走,雍正拍拍發熱的額頭,對著書案上那一大堆奏折皺起了眉頭。
這都是求請盡快誅殺曾靜的本章,開頭隻是刑部跟雍正對著幹,現在是整個朝堂都沸騰了,都認為雍正繼續留著曾靜張熙是壞了一國人心。
如此反應,讓雍正既喜又憂,喜的是,這些朝臣是在借曾靜之事,向他表絕對效忠之心,是為他這個皇帝的位子,為他的臉麵著想。憂的自然是在跟他搗蛋。
矛盾之下,雍正就不好對這些朝臣太過強硬,免得傷了臣子們拳拳護主之心。
思來想去,雍正歎氣,攤開折子,再寫了一封上諭。
首先,雍正認可並且讚揚臣子們的用心,其次,雍正再次強調,曾靜不過是學識粗鄙,受了呂留良遺毒。呂留良遺毒之深,遠不止曾靜,天下怕是有千千萬萬。將曾靜簡單地誅殺了,這些人的遺毒就很難清理了。
因此雍正希望,臣子們能齊心協力,幫著他一起完成這一樁誅心工程,滌蕩這一國人心,大家團結起來,為抵抗南蠻,為光複華夏而努力。
這封諭令用詞之懇切,一改雍正往日嚴厲作風,讓朝堂臣子們嬌軀一震,撒潑打滾的激烈手段不好再用,雖沒停了鬧騰,言辭卻溫婉了許多,讓雍正終於鬆了口長氣。
雍正跟朝堂纏纏綿綿之際,雍正四年八月,《大義覺迷錄》終於威書。雍正再度以雷厲風行的手段,給每省遞去樣本,讓督撫在當地複刻刊行。
這是大清有史以來最大一樁官印事業,除了京城百官、國子監諸生,每省從官到學子,雍正都要求人手一本,甚至鄉間一般民人也能看到。當然,印書的錢,就得由民人來掏,地方官府奏報數目。
這個數目就很嚇人了,在李肆那個時空裏,僅僅隻是台灣一府,知府就奏報了勁本的數量,全國總數怕不下上百萬本……跟李肆之前時空裏的《大義覺迷錄》相比,早產年的《大義覺迷錄》差別不大,分為四卷。第一卷是早前雍正對曾靜投書的駁斥,這部分言冇論,朝堂和地方官府都基本熟悉了。第二卷則是雍正跟曾靜的對話,當然,在書裏為了凸顯皇帝的威嚴,雍正的問話都是大字,曾靜的回答都是小字,而且還不提姓名,而是自稱”彌天重犯”。
第三卷是雍正為曾靜之罪開脫的內容,包括了在荊州和京城審訊曾靜的內容,以及雍正跟臣子們討論該如何處置曾靜的多道奏折和諭旨。前半部分是顯示曾靜是受呂留良學說蠱惑,以及曾靜自己有所悔改,後半部分則是從雍正和朝臣的討論中,應證曾靜的確罪不至死。
這第三卷就有些猛料了,uu看書 ww.uuanshu.cm因為雍正必須要將大清得位之正跟自己得位之正捆綁在一起,所以這裏他摻進了一些私貨,借駁斥曾靜關於他雍正篡位和殘害兄弟的言冇論,彰示他得位的正當。這部分內容在第一卷裏也有所鋪墊,如今結合起來,宮廷鬥爭的內幕,至少是從皇帝口中道出的宮廷鬥爭是怎麽回事,就這麽在民間廣為流傳。
朝堂對第三卷內容自然也很熟悉,但民間卻由此大飽眼福,他們還是第一次清晰地看到國政來往,甚至第一次這麽近地接觸皇帝的秘聞,即便隻是駁斥謠言。實際上大多數民人,都不怎麽清楚這謠言的真正麵目,這下卻由皇帝自己說了出來。皇帝是在辟謠,可辟謠的效果……往往與辟謠者的願望背道而馳。
第四卷收錄了雍正關於處置呂留良和其門徒,以及相關人等的諭旨,這還不是正式的定罪。跟李肆那個時空相比,多出了數落呂留良後人叛逃南蠻的指控,同時將呂留良下。這本書更從學理上,徹底打倒呂留良之說,尤其是“糾正”了華夷之辯,將其導入君臣大義的”正確”道路上。
當李肆得知,四川、湖南、江西和福建等地,英華與滿清交界處,清兵加強了防備,對雙方來往商賈開始作嚴苛限製時,他對內廷司諭楊適說道:“召集與江南事有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