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依(上)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作者:午後方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禎一問為什麽,正中司馬光的下懷。宋朝論嘴巴功夫,最好的不是韓琦,也不是歐陽修,而是王安石與司馬光,偏偏兩人全部讓鄭朗攏在一起,天天在討論,也是一種爭,功夫更加了得。
想對付此時的司馬光,隻有一個辦法,學杜衍,什麽不理,什麽不睬,畢竟才是一個新進士,司馬光就無輒了。
陛下問了為什麽,要回答的。從容答道:“陛下,還有數月時間,臣能不能問一聲,陛下如何安置我先生?”
能問的。
做為大臣,趙禎時的大臣最快樂,可以隨心所yu的談話,而且隻要不過份,趙禎從來不會生氣。
趙禎也老實的答道:“朕打算讓他回京。”
“陛下是好心,可回京後,就要爭,就要鬥,以如今先生的資曆,年齡,背景,出身如何去爭,去鬥?”
“為什麽要爭要鬥?”
“先生常說世間唯一的君子非乃是君子黨也,非是先生自己,乃是陛下,為何不敢承認廟堂上的事實?”
你是君子,不當撒謊。
趙禎也沒打算撒謊,他又想了一下,苦笑起來。但這不是重點,又問道:“為何與天下有關?”
“陛下,今年災害不重矣。”
趙禎不大好回答,死了好幾萬人,怎能說不重。但正是不重,人一死萬事皆了,就怕人活著,要救要賑災,要安排糧食民舍等等。範圍也僅是在三州,所以前兩次災害讓他焦頭爛額,這次僅派人稍微賑濟一下,難關就度過去。
這話不能說出口的。
“可萬一有個大災害,朝廷國庫可積餘乎?”
趙禎還是不能答。
稍稍太平兩年,國庫好轉了。但再有象前幾年那樣的大災害,國庫依然不足。若連續的來上幾年,慘了,又要係腰帶。
“萬一黨項人謀亂如何?”
“不會,前一段時間趙元昊請人供佛於五台山……”
“怎麽會?”
“司馬卿,呂卿,你們怎麽啦?”
“先生說過。”
“他什麽時候說過?”時間不對,這是今年二月份發生的事,才過去半個月,就算鄭朗聽到,信也不可能到京城來。
“是前年說的,他說若我是李元昊,在謀反之前必然會派人托一個借口,比如供佛於五台山。朝中的大臣醉生夢死,必然不知,不但答應,還會派使臣做導護,沿途介紹山川地形,險要所在,這樣一來北方一帶所有地形必為黨項人掌握。怎會如此?”
趙禎臉sè一下子灰黑起來。
事實正如此,不但準許,給了館券,還命令使臣做引護。以至他疏忽了另一件事,鄭朗說這句話時是在前年!
“先生還說了,一旦元昊謀反,但我朝在黨項人中很有威信,有的人必然不服,率族眾來投。隻要我朝納之,必然會有更多黨項人不願意與我朝開戰,率族眾來投。黨項人內部會混亂,不會四分五裂,可是失去了凝聚力。李元昊原先隻在夏州一帶活動,後來吞並靈州、河西走廊,以及青海北部地區。部族繁多,人種不一。然而我朝未必會有人重視,為安撫李元昊,必然拒之。一拒李元昊會殺之立威,百姓無去路可投,隻好隨李元昊向我朝發難。陛下,你如何去做?”
“他不會……”趙禎軟弱地說:“前兩年的宗哥河之戰……”
“陛下,吐蕃王城今在何處?”
兩人說的是前幾年吐蕃與黨項人的一係列戰爭,吐蕃另一個權臣溫逋奇突然發動政變,將唃廝囉突然關了起來。機會難得,李元昊派大將蘇奴兒率領兩萬五千人出擊貓牛城。結果全軍覆沒。李元昊怒不可遏,派人打聽,唃廝囉是被關起來,可他在民間影響力太大,一個護衛連夜將他放出來,然後他站在老百姓麵前,隻是說了幾句,老百姓立即萬眾響應,溫逋奇垮台。
李元昊不管,親征貓牛城,打了一個多月沒有攻城下,然後對城中百姓說,我們和平吧,不打了。城中百姓也相信了,城外已經葬送了三萬五千黨項人,李元昊除了求和還能做什麽?打開城門,抬來美酒,以及等待宰殺的耗牛,準備向天盟誓,結果李元昊帶兵衝進城中,一個不留,全部屠。再下宗哥城,攻向青唐城。
唃廝囉卻不主動迎敵,將兵力集中在鄯州。李元昊率大軍趟過宗哥河,又在淺水處留下標記,這是防止萬一的,能迅速退回宗哥河。來到鄯州城下,開始攻打,誰知道鄯州城卻成了加強版的貓牛城,鏖戰了兩百多天,李元昊隻好撤兵。
就在渡宗哥河時,不知道從哪裏殺出來十幾萬的吐蕃軍隊。兩百多天的鏖戰,士氣衰落到什麽地步?李元昊隻好先撤,撤到宗哥河對岸再說。然而該死的吐蕃人居然察覺到他的標記,還將標記挪到深水區域。這可是湟水,就是一千多年後還能淹死人的!
一個個下去,一個個上來。下去的是活人,上來的是死人。李元昊慘敗而歸。
然吐蕃人的老毛病又發作,唃廝囉家庭分裂,連帶著產生一係列的分裂。唃廝囉後娶一妻喬氏,生子曰董氈,他本人喜歡喬氏與董氈。前妻李立遵之女李氏帶著兩個兒子瞎氈與磨氈角逃向青唐城,在高原擁兵自重。為了自保,向仇敵李元昊示好。次子的首席幕僚甚至將女兒嫁給李元昊的兒子為妻,結成血肉至親。唃廝囉無可奈何,隻好將都城從青唐城撤向西北的曆精城。
有的細節宋人不知道,但主要經過,宋朝君臣大多數很清楚。
“朕知道了,”趙禎說道。
他還不是想多惹事。
誰叫宋朝的命苦,攤上這兩個惡鄰居。就象村中的無賴漢,又窮又是光棍,打又打不過,罵又罵不來,能偷能搶能騙能拐,能不要臉,能軟能硬,隻好花錢買一份安。大不了太平州一年新增加的稅務,足以將這兩個窮鄰居打發。
知道鄭朗心是好的,可趙禎不想開這個戰例。
並且一旦開戰,契丹人會不會乘機發難?
誰也說不清楚。
對此司馬光也不確定,說:“萬一開戰如何?如果國家能有充足的糧草,錢帛,心裏麵是不是更有底氣?”
“朕還是不明白。”
“先生在地方上所做所為,不僅是兩個州的變化,而是一種思路,比如太平州,大肆開圩,江東其他諸州府紛紛佼仿,一州不知,十幾個州府一年會增加多少糧食,多少稅務?這是江東。到了杭州是兩浙,都是天下最富的所在。這兩個地區一旦思路開闊,產生良xing變革,會給國家帶來什麽影響?豈不是天下?”
原來是這個天下。
趙禎沉吟一下,道:“讓朕想一想,可你們以後要進朝為官,不可再稱呼先生。”
善意勸了一下。
不算結黨,可公開場合稱呼先生,不是很好。況且朝廷殿試之舉,本來就是針對師生的,沒有師生了,皆是天子門生。
雖杜絕不了,在公開場合稱呼,也不大好的。
人退下。
但趙禎讓司馬光與呂公著將這本新中庸留下來。
這本溫和的改良版中庸,讓趙禎頗為欣賞。並且各州因為開圩出現了許多事。一是分配不均產生的,包括宣州池州,原先說好的,可分配時又產生分岐,即便一圩之內,有良田有次田,有影響的大戶人家手一指,這塊地是俺家的。東指一塊,西指一塊,進行切割。百姓再次不服。
僅是一方麵,還有各州各縣缺錢少糧,去年是王隨他們,於是手寬了寬,各州放糧貸與錢貸。不是我們要這樣做的,太平州有這個先例。但放下去,有需急救得不到,有的不需要,可強行攤牌下去,放也要看人頭,窮得象鬼一樣,憑什麽放給你?很類似後來王安石搞青苗法時出現的種種醜狀。有的秋後歸還,今年繼續放,不要也得收利息。
還有的直接將地契拿著投奔大戶,給俺幾個錢,俺帶地做你的佃戶。不然怎麽辦,沒牛沒糧沒農具,這個地我沒辦法耕。
更有者借著高利貸,秋後還了一還,老本歸老本,不想要這個地。
相反,鄭朗所說的那兩個才能低下的黃知軍與馬知州,態度一直強硬,所圈五圩分配最為合理。
可也不服,下麵告黑狀的人不計其數。
希望這本書能給他們一些啟迪。
裏麵就有三篇太平州,專講鄭朗在太平州如何做的,包括未去太平州就在謀劃,然後如何調解,如何安排等等。
不過整個本也做一些變動,大綱後麵就是三分,再到講易,謀政,謀人,謀事,德利,太平州,師徒對答,天下。
……
坐在船上,崔嫻疑huo地問道:“官人,能不能去杭州?”
本來是想去蘇杭,趙禎堅持讓鄭朗回京,使鄭朗不得不放棄這一想法,改成秀明密,三州當中最想去的秀州,雖沒有黃埔江,也有密集的內河網絡。明州過於疏遠,密州雖好,到了北方,那一州都有得罪不起的大戶,頭痛萬分的大戶。
不作為,無為而治,無所謂,一作為必有利益的糾紛,因此是最末一位。
杭州也頭痛,宋朝各種專營杭州都有,還有大戶,畢竟這是南方重要的都市。
然而其他條件跟了上去。
奇怪的是杭州百姓自己在請官人前去杭州,聽說幾乎所有杭州百姓都在請願書上簽了名字,或者按了手印。這會減少官人的壓力。
但是鄭朗搖了搖頭:“不知道。”
不是杭州百姓想請就請的。
沒那麽回事。
上次來太平州,是自己歲數小,又堅持到地方,朝中的大臣也擔心。自己在京城,與趙禎經常交談,最後如願來到江南,來到太平州。
但趙禎如真下詔書,讓自己回京,或者到襄州其他地方擔任太守,自己豈敢不從?
主要是司馬光歲數也小了,說話不管用。
船隻停在黑沙洲。
另一艘也停過來,兩艘船上的官員一起走下來,江水已起,淺淺一層江水拍打著堤岸。不過提前築了江堤導致江沙進一步淤積,江堤外圍的淤泥抬高了許多。
順著土階登上堤,向裏麵看去。
小麥與菜籽全部黃了,低下沉甸甸的穗莢。
嚴格說這是第四代種籽。
楊察說道:“長得好。”
他就是廬州人,離這裏不是很遠,看過莊稼。
鄭朗沒有作聲,也許在宋人眼中很好,在他眼中就沒有一個莊稼讓他認為好的。
油菜畝產四石是不敢想,但兩石總可以吧。然而這樣的精耕細作,種子進化,也不過一百幾十斤,產油大約能達到七八十斤,大圩裏隻能產油六十幾斤。百姓開心萬分。
小麥六七石也不敢想,四石總可以吧。也不過三石略多一點,大田裏兩石到兩石半。百姓也開心。
但與原來相比,肯定是高產田,高產得不能再高產。
鄭朗道:“還遠,最少十年進化,有可能要二十年時間進化,那時候產量才會驚人。這是做一個試點,若是好了,可以在全國推廣。一旦全國用都用上優良的種籽,糧食危機會化解許多。”
隻能說化解許多,糧食越多,百姓數量越多,沒法治!
又說道:“當初我在設想時,就想到我要離任,萬一有官員不好怎麽辦?投的錢不多,畢竟也是錢。所以寧肯補貼百姓,不用高價收購種子,與糧價相齊收購,就是不讓利存在。否則百姓自己會以次充好,混淆種籽的質量。然後又以平價給百姓,道理一樣,也是不讓中間產生利益。否則官吏會強攤於百姓。”
楊察重重地點了一下頭。
比如開圩,本來用意是好的,可四周的百姓哄成一團。
皆是因為官吏執行時發生偏差導致。
心悅誠服地說道:“鄭知道,下一任官吏蕭規曹隨就行了。”
“不是,我有一些事也留給了下任知州,一是城牆。沒有城牆,這麽大的城市終沒有一個保障。”
休說是太平年代,天知道以後會不會有方臘呢,太平州變成這種光景,為什麽要攻打杭州去,不如攻打太平州,有城牆多少可以擋一擋。咱不信史書,什麽叫好,什麽叫壞?
甚至還有人為儂智高與李元昊喝彩。
不管喝得對與不對,俺現在是宋人,就得替宋人著想。
“喏。”
“還有學堂,今年太平州省試居然全軍皆墨,這是我這幾年來疏忽文治的結果。但當時迫於無奈,全州建設,百姓忙碌,以後事情逐步定落下來,可以鼓勵一下州學,甚至si學。”
“喏。”
“還有外來人口。蕪湖城中多是大戶人家圈走地皮,蓋了許多房屋,為留住勞力,免費給他們居住。但這些房屋終不是這些勞力自己的,有一些百姓想自己蓋房子,卻沒有地。眼前危機不大,長久下去,這個問題若不解決,也會麻煩。中間需要大家坐下來協商解決,不能用強製手段,也不能太過軟弱。這些勞動百姓,才是未來城市的主流。”
“喏。”
“就這三條,但城越來越大,人越來越多,以後必然會有新的問題。”其實在交待後麵的事務,但朝廷詔書未下,鄭朗去向未定,同樣也未必是楊察接任。
所以兩人說得很含糊。
人口確實在膨脹之中,四周新的糾紛,導致一些人口繼續向太平州流動,不象以前那樣猛烈,但在三月底戶數增加到了五萬一千戶,繼續在增漲。若象這樣發展,楊察接手三年,六萬戶不是一個夢想。
這是鄭朗有意留下的一個缺。
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
有的是因為勞力問題,勞力這幾年太緊張了。但有的是刻意留下來,給新知州討一個好。否則他做得太滿,新知州未必是來摘桃子的,摘得不好是一個燙手的山芋。
到處轉了轉,再次上船,返回蕪湖城。
就著蔗糖作坊,將各個大戶聚在一起開了一個小會。
大家陸續坐下。
等坐好後,鄭朗說道:“這幾年辰光終於變好起來。”
諸人感謝地一笑。
“很多人奇怪我是怎麽做到的,我說過很簡單,中庸理事,學問創財。何為中庸,我寫了一本書,那個似乎有些難懂。”
諸人再次一笑,估計是有學問人看的,與自己肯定無關。
“但說一個簡單的比喻,就象一個大家庭一樣,有六七個兒子,大兒子最好,二兒子其次,三兒子日子也能過,四兒子隻是溫飽,五兒子六兒子飯都吃不上。做父母的怎麽辦?隻好將大兒子二兒子多挖一點,分給五兒子六兒子七兒子,可挖不能用強迫手段去挖。畢竟也是大兒子二兒子辛苦所得,智慧所得。”
一起拍掌喝彩。這個比喻比得妙。
“因此要勸,還要用一些手段,比如我圈圩之前不明說,隻對你們說老實交待哪,多少地多少勞力。結果你們肯定不願意說出來的。這個地也就挖走了。我再用勞力分地,諸君有錢,卻沒有足夠的勞力,又挖走了一部分。”
諸人先是麵麵相覷,然後大笑。
“我在中庸那本書中也說過,大家都是大宋子民,是兄弟姐妹。老百姓要求不高,有一口飯吃,不會凍死,有一個能遮風蔽雨的家,家不要大,可是他們自己的,不會莫明其妙被強拆走,一無所有,就心滿意足了。連這個要求都實現不了,一個沒有事,兩個三個幾千個幾萬幾百萬個,最後會成什麽。結果老大老二皆會在這場暴風雨下一無所有。自己過得好起來,可以做一些善事,比如敬菩薩去,其實也是在敬菩薩。但怕你們不理解,畢竟當初分家時,大家都是差不多。後來因為勤勞,因為節約,因為智慧,慢慢使自己日子過得好起來。”
“是啊,是啊。”說到這些大戶人的心中。
“我也在兼顧你們的心理感受,盡量給你們補償。這叫兩頭兼顧,所以剝削你們一部分財富,你們不會生氣。甚至會通過其他手段將這個財富彌補回來。這就是學問,何謂學問,實用的就是技術。為什麽江南的絲絹不值錢,正是工藝落後。這一點你們深有體會。不但絲絹,鐵銅藥革玉瓷茶等等,都是如此。但我是父母官,不是商人,隻能帶你們一個頭,做一個示範。於是鼓勵你們自己請高明的工匠回來。”
大家恍然大悟,這使他們想起一件事。
“四年快要過去,應當水落石出。今天說的事,是第一次說也是最後一次說。為什麽我讓你們請高明的工匠,有了高明工匠,你們作坊裏所製的器物就會精美,賣得貴還能賣得多。你們賣得越多,太平州就越會繁榮。對你們有好處,對官府也有好處。”不說大道理,這些人論儒學也許沒有幾人精通,可一個個很精明,說實情。
鄭朗頓了一頓,繼續說道:“道理雖然簡單,可你們以前沒有想過,於是我用一些ji勵的政策ji烈,有的人做得很好,有的人做得普通,有的人隻是看到別人去做自己才想起來去做。做得好的,看到收益,不但自己有了收益,也為太平州帶來了收益。今天到了獎勵的時刻。”
這是他做的承諾,今天到了兌現的時候。
但隻是這一次。
無他,公平耳。在他手中能做到很公平的獎勵,但在其他官吏手中未必能做到,不一定所有官吏都是壞的,事實在言官的監督下,許多官員寧肯不作為,都不敢做得太過份。
這也是鄭朗對君子黨唯一不排斥的地方,那就是監督的力量,包括江東諸州,事情越鬧越烈,將會有大批官員因此下台。
但未必對這方麵懂。
至少不是他們所學的學問,他們學的孔孟之道也不會說這些。
此次獎勵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最終。
於是宣讀名單,最多的就是紡織作坊,有些人眼睛光長遠,從一開始就派人學習,作坊中有一些織女工藝相當高明,在錦鏽苑之外,他們也打出了品牌,還有兩個鐵作坊,一個剪刀作坊,一個琉璃作坊,以及其他五六個作坊,先後闖出一些名氣,在周邊頗有一些聲望。
但不是他們自己研究出的工藝,都是從外地請來的高明工匠,帶著一群工匠,打出的名聲。這些作坊符合當初鄭朗製訂的標準,先後減去一成到兩成的稅務。
鄭朗說完後,許多人捶ong頓足。
知道請高明工匠的好處,然而宋朝高明工匠薪水太高了,一個個舍不得。
然而這一項政策,足以保障工匠的薪酬,還提高了作坊製器的競爭力。
現在後悔已晚。
鄭朗揮了一下手,讓諸人安靜下來,繼續道:“亡羊補牢,未失之晚。納稅隻是商稅,諸君又能交幾何,即便減去一兩份,也未必在諸君心頭之上。我隻是通過這個來告訴大家,學問與技術的重要,一個蔗糖作坊產生何等的利潤,這就是格物致知的好處。”
格物致知說得空洞,但宋朝因為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的結果,對雜學不是很排斥,包括商業,有許多弊端,正是普及科學的好機會。
鄭朗說完離開。
這一次聚會,基本是他最後一次聚會,也為他在太平州劃上了一個句號。
該做的也做了,不該做的留給了下一任。
夏收到來。
連同稅務呈了上去。
這是十分驚人的稅務,糧食少了一些,僅二十萬斛麥子,油類三萬石,但後麵的數字很驚人,二十二萬匹精美的絹布,僅這項就值價近四十萬貫。沒有辦法,錢不足,隻好用絹來代替,還有二十四萬多緡錢。還有十萬緡錢與十萬匹絹繼續作兩監的資本。
這些稅務與收入兩稅占的比例很少,蔗糖作坊盈利九十多萬緡錢。朝廷分了三十多萬緡錢,錦鏽監盈利達到了二十多萬緡錢,商稅接近八萬緡錢。uu看書 ww.uukashu.o 其他的才是兩稅。
結果呈上去,也將幾位新宰相嚇了一跳。
太不可思議了。
王昭明再次來到太平州。
鄭朗客氣地將他迎進家中,心中忐忑不安,知道這次王昭明前來,不是為了太平州的事,而是為了他的安排。
崔嫻也緊張的包著女兒看著王昭明。一開始環兒還想回京城的,京城大,熱鬧,氣候也適宜,不象南方到了夏天有那麽熱。但經過鄭朗分析,才知道回京城不是好事,除了爭吵,將會一事無成。相反呆在地方,多磨練幾年,有了政績,將來仕途才有根本。
但也未必,若能象韓琦那樣,升遷起來也快的。可那樣,鄭朗不喜。
一起很緊張的看著王昭明。
來了幾次,與鄭朗一家很熟悉了,王昭明喝了一口茶,低聲說道:“恭喜鄭大夫。”!。
想對付此時的司馬光,隻有一個辦法,學杜衍,什麽不理,什麽不睬,畢竟才是一個新進士,司馬光就無輒了。
陛下問了為什麽,要回答的。從容答道:“陛下,還有數月時間,臣能不能問一聲,陛下如何安置我先生?”
能問的。
做為大臣,趙禎時的大臣最快樂,可以隨心所yu的談話,而且隻要不過份,趙禎從來不會生氣。
趙禎也老實的答道:“朕打算讓他回京。”
“陛下是好心,可回京後,就要爭,就要鬥,以如今先生的資曆,年齡,背景,出身如何去爭,去鬥?”
“為什麽要爭要鬥?”
“先生常說世間唯一的君子非乃是君子黨也,非是先生自己,乃是陛下,為何不敢承認廟堂上的事實?”
你是君子,不當撒謊。
趙禎也沒打算撒謊,他又想了一下,苦笑起來。但這不是重點,又問道:“為何與天下有關?”
“陛下,今年災害不重矣。”
趙禎不大好回答,死了好幾萬人,怎能說不重。但正是不重,人一死萬事皆了,就怕人活著,要救要賑災,要安排糧食民舍等等。範圍也僅是在三州,所以前兩次災害讓他焦頭爛額,這次僅派人稍微賑濟一下,難關就度過去。
這話不能說出口的。
“可萬一有個大災害,朝廷國庫可積餘乎?”
趙禎還是不能答。
稍稍太平兩年,國庫好轉了。但再有象前幾年那樣的大災害,國庫依然不足。若連續的來上幾年,慘了,又要係腰帶。
“萬一黨項人謀亂如何?”
“不會,前一段時間趙元昊請人供佛於五台山……”
“怎麽會?”
“司馬卿,呂卿,你們怎麽啦?”
“先生說過。”
“他什麽時候說過?”時間不對,這是今年二月份發生的事,才過去半個月,就算鄭朗聽到,信也不可能到京城來。
“是前年說的,他說若我是李元昊,在謀反之前必然會派人托一個借口,比如供佛於五台山。朝中的大臣醉生夢死,必然不知,不但答應,還會派使臣做導護,沿途介紹山川地形,險要所在,這樣一來北方一帶所有地形必為黨項人掌握。怎會如此?”
趙禎臉sè一下子灰黑起來。
事實正如此,不但準許,給了館券,還命令使臣做引護。以至他疏忽了另一件事,鄭朗說這句話時是在前年!
“先生還說了,一旦元昊謀反,但我朝在黨項人中很有威信,有的人必然不服,率族眾來投。隻要我朝納之,必然會有更多黨項人不願意與我朝開戰,率族眾來投。黨項人內部會混亂,不會四分五裂,可是失去了凝聚力。李元昊原先隻在夏州一帶活動,後來吞並靈州、河西走廊,以及青海北部地區。部族繁多,人種不一。然而我朝未必會有人重視,為安撫李元昊,必然拒之。一拒李元昊會殺之立威,百姓無去路可投,隻好隨李元昊向我朝發難。陛下,你如何去做?”
“他不會……”趙禎軟弱地說:“前兩年的宗哥河之戰……”
“陛下,吐蕃王城今在何處?”
兩人說的是前幾年吐蕃與黨項人的一係列戰爭,吐蕃另一個權臣溫逋奇突然發動政變,將唃廝囉突然關了起來。機會難得,李元昊派大將蘇奴兒率領兩萬五千人出擊貓牛城。結果全軍覆沒。李元昊怒不可遏,派人打聽,唃廝囉是被關起來,可他在民間影響力太大,一個護衛連夜將他放出來,然後他站在老百姓麵前,隻是說了幾句,老百姓立即萬眾響應,溫逋奇垮台。
李元昊不管,親征貓牛城,打了一個多月沒有攻城下,然後對城中百姓說,我們和平吧,不打了。城中百姓也相信了,城外已經葬送了三萬五千黨項人,李元昊除了求和還能做什麽?打開城門,抬來美酒,以及等待宰殺的耗牛,準備向天盟誓,結果李元昊帶兵衝進城中,一個不留,全部屠。再下宗哥城,攻向青唐城。
唃廝囉卻不主動迎敵,將兵力集中在鄯州。李元昊率大軍趟過宗哥河,又在淺水處留下標記,這是防止萬一的,能迅速退回宗哥河。來到鄯州城下,開始攻打,誰知道鄯州城卻成了加強版的貓牛城,鏖戰了兩百多天,李元昊隻好撤兵。
就在渡宗哥河時,不知道從哪裏殺出來十幾萬的吐蕃軍隊。兩百多天的鏖戰,士氣衰落到什麽地步?李元昊隻好先撤,撤到宗哥河對岸再說。然而該死的吐蕃人居然察覺到他的標記,還將標記挪到深水區域。這可是湟水,就是一千多年後還能淹死人的!
一個個下去,一個個上來。下去的是活人,上來的是死人。李元昊慘敗而歸。
然吐蕃人的老毛病又發作,唃廝囉家庭分裂,連帶著產生一係列的分裂。唃廝囉後娶一妻喬氏,生子曰董氈,他本人喜歡喬氏與董氈。前妻李立遵之女李氏帶著兩個兒子瞎氈與磨氈角逃向青唐城,在高原擁兵自重。為了自保,向仇敵李元昊示好。次子的首席幕僚甚至將女兒嫁給李元昊的兒子為妻,結成血肉至親。唃廝囉無可奈何,隻好將都城從青唐城撤向西北的曆精城。
有的細節宋人不知道,但主要經過,宋朝君臣大多數很清楚。
“朕知道了,”趙禎說道。
他還不是想多惹事。
誰叫宋朝的命苦,攤上這兩個惡鄰居。就象村中的無賴漢,又窮又是光棍,打又打不過,罵又罵不來,能偷能搶能騙能拐,能不要臉,能軟能硬,隻好花錢買一份安。大不了太平州一年新增加的稅務,足以將這兩個窮鄰居打發。
知道鄭朗心是好的,可趙禎不想開這個戰例。
並且一旦開戰,契丹人會不會乘機發難?
誰也說不清楚。
對此司馬光也不確定,說:“萬一開戰如何?如果國家能有充足的糧草,錢帛,心裏麵是不是更有底氣?”
“朕還是不明白。”
“先生在地方上所做所為,不僅是兩個州的變化,而是一種思路,比如太平州,大肆開圩,江東其他諸州府紛紛佼仿,一州不知,十幾個州府一年會增加多少糧食,多少稅務?這是江東。到了杭州是兩浙,都是天下最富的所在。這兩個地區一旦思路開闊,產生良xing變革,會給國家帶來什麽影響?豈不是天下?”
原來是這個天下。
趙禎沉吟一下,道:“讓朕想一想,可你們以後要進朝為官,不可再稱呼先生。”
善意勸了一下。
不算結黨,可公開場合稱呼先生,不是很好。況且朝廷殿試之舉,本來就是針對師生的,沒有師生了,皆是天子門生。
雖杜絕不了,在公開場合稱呼,也不大好的。
人退下。
但趙禎讓司馬光與呂公著將這本新中庸留下來。
這本溫和的改良版中庸,讓趙禎頗為欣賞。並且各州因為開圩出現了許多事。一是分配不均產生的,包括宣州池州,原先說好的,可分配時又產生分岐,即便一圩之內,有良田有次田,有影響的大戶人家手一指,這塊地是俺家的。東指一塊,西指一塊,進行切割。百姓再次不服。
僅是一方麵,還有各州各縣缺錢少糧,去年是王隨他們,於是手寬了寬,各州放糧貸與錢貸。不是我們要這樣做的,太平州有這個先例。但放下去,有需急救得不到,有的不需要,可強行攤牌下去,放也要看人頭,窮得象鬼一樣,憑什麽放給你?很類似後來王安石搞青苗法時出現的種種醜狀。有的秋後歸還,今年繼續放,不要也得收利息。
還有的直接將地契拿著投奔大戶,給俺幾個錢,俺帶地做你的佃戶。不然怎麽辦,沒牛沒糧沒農具,這個地我沒辦法耕。
更有者借著高利貸,秋後還了一還,老本歸老本,不想要這個地。
相反,鄭朗所說的那兩個才能低下的黃知軍與馬知州,態度一直強硬,所圈五圩分配最為合理。
可也不服,下麵告黑狀的人不計其數。
希望這本書能給他們一些啟迪。
裏麵就有三篇太平州,專講鄭朗在太平州如何做的,包括未去太平州就在謀劃,然後如何調解,如何安排等等。
不過整個本也做一些變動,大綱後麵就是三分,再到講易,謀政,謀人,謀事,德利,太平州,師徒對答,天下。
……
坐在船上,崔嫻疑huo地問道:“官人,能不能去杭州?”
本來是想去蘇杭,趙禎堅持讓鄭朗回京,使鄭朗不得不放棄這一想法,改成秀明密,三州當中最想去的秀州,雖沒有黃埔江,也有密集的內河網絡。明州過於疏遠,密州雖好,到了北方,那一州都有得罪不起的大戶,頭痛萬分的大戶。
不作為,無為而治,無所謂,一作為必有利益的糾紛,因此是最末一位。
杭州也頭痛,宋朝各種專營杭州都有,還有大戶,畢竟這是南方重要的都市。
然而其他條件跟了上去。
奇怪的是杭州百姓自己在請官人前去杭州,聽說幾乎所有杭州百姓都在請願書上簽了名字,或者按了手印。這會減少官人的壓力。
但是鄭朗搖了搖頭:“不知道。”
不是杭州百姓想請就請的。
沒那麽回事。
上次來太平州,是自己歲數小,又堅持到地方,朝中的大臣也擔心。自己在京城,與趙禎經常交談,最後如願來到江南,來到太平州。
但趙禎如真下詔書,讓自己回京,或者到襄州其他地方擔任太守,自己豈敢不從?
主要是司馬光歲數也小了,說話不管用。
船隻停在黑沙洲。
另一艘也停過來,兩艘船上的官員一起走下來,江水已起,淺淺一層江水拍打著堤岸。不過提前築了江堤導致江沙進一步淤積,江堤外圍的淤泥抬高了許多。
順著土階登上堤,向裏麵看去。
小麥與菜籽全部黃了,低下沉甸甸的穗莢。
嚴格說這是第四代種籽。
楊察說道:“長得好。”
他就是廬州人,離這裏不是很遠,看過莊稼。
鄭朗沒有作聲,也許在宋人眼中很好,在他眼中就沒有一個莊稼讓他認為好的。
油菜畝產四石是不敢想,但兩石總可以吧。然而這樣的精耕細作,種子進化,也不過一百幾十斤,產油大約能達到七八十斤,大圩裏隻能產油六十幾斤。百姓開心萬分。
小麥六七石也不敢想,四石總可以吧。也不過三石略多一點,大田裏兩石到兩石半。百姓也開心。
但與原來相比,肯定是高產田,高產得不能再高產。
鄭朗道:“還遠,最少十年進化,有可能要二十年時間進化,那時候產量才會驚人。這是做一個試點,若是好了,可以在全國推廣。一旦全國用都用上優良的種籽,糧食危機會化解許多。”
隻能說化解許多,糧食越多,百姓數量越多,沒法治!
又說道:“當初我在設想時,就想到我要離任,萬一有官員不好怎麽辦?投的錢不多,畢竟也是錢。所以寧肯補貼百姓,不用高價收購種子,與糧價相齊收購,就是不讓利存在。否則百姓自己會以次充好,混淆種籽的質量。然後又以平價給百姓,道理一樣,也是不讓中間產生利益。否則官吏會強攤於百姓。”
楊察重重地點了一下頭。
比如開圩,本來用意是好的,可四周的百姓哄成一團。
皆是因為官吏執行時發生偏差導致。
心悅誠服地說道:“鄭知道,下一任官吏蕭規曹隨就行了。”
“不是,我有一些事也留給了下任知州,一是城牆。沒有城牆,這麽大的城市終沒有一個保障。”
休說是太平年代,天知道以後會不會有方臘呢,太平州變成這種光景,為什麽要攻打杭州去,不如攻打太平州,有城牆多少可以擋一擋。咱不信史書,什麽叫好,什麽叫壞?
甚至還有人為儂智高與李元昊喝彩。
不管喝得對與不對,俺現在是宋人,就得替宋人著想。
“喏。”
“還有學堂,今年太平州省試居然全軍皆墨,這是我這幾年來疏忽文治的結果。但當時迫於無奈,全州建設,百姓忙碌,以後事情逐步定落下來,可以鼓勵一下州學,甚至si學。”
“喏。”
“還有外來人口。蕪湖城中多是大戶人家圈走地皮,蓋了許多房屋,為留住勞力,免費給他們居住。但這些房屋終不是這些勞力自己的,有一些百姓想自己蓋房子,卻沒有地。眼前危機不大,長久下去,這個問題若不解決,也會麻煩。中間需要大家坐下來協商解決,不能用強製手段,也不能太過軟弱。這些勞動百姓,才是未來城市的主流。”
“喏。”
“就這三條,但城越來越大,人越來越多,以後必然會有新的問題。”其實在交待後麵的事務,但朝廷詔書未下,鄭朗去向未定,同樣也未必是楊察接任。
所以兩人說得很含糊。
人口確實在膨脹之中,四周新的糾紛,導致一些人口繼續向太平州流動,不象以前那樣猛烈,但在三月底戶數增加到了五萬一千戶,繼續在增漲。若象這樣發展,楊察接手三年,六萬戶不是一個夢想。
這是鄭朗有意留下的一個缺。
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
有的是因為勞力問題,勞力這幾年太緊張了。但有的是刻意留下來,給新知州討一個好。否則他做得太滿,新知州未必是來摘桃子的,摘得不好是一個燙手的山芋。
到處轉了轉,再次上船,返回蕪湖城。
就著蔗糖作坊,將各個大戶聚在一起開了一個小會。
大家陸續坐下。
等坐好後,鄭朗說道:“這幾年辰光終於變好起來。”
諸人感謝地一笑。
“很多人奇怪我是怎麽做到的,我說過很簡單,中庸理事,學問創財。何為中庸,我寫了一本書,那個似乎有些難懂。”
諸人再次一笑,估計是有學問人看的,與自己肯定無關。
“但說一個簡單的比喻,就象一個大家庭一樣,有六七個兒子,大兒子最好,二兒子其次,三兒子日子也能過,四兒子隻是溫飽,五兒子六兒子飯都吃不上。做父母的怎麽辦?隻好將大兒子二兒子多挖一點,分給五兒子六兒子七兒子,可挖不能用強迫手段去挖。畢竟也是大兒子二兒子辛苦所得,智慧所得。”
一起拍掌喝彩。這個比喻比得妙。
“因此要勸,還要用一些手段,比如我圈圩之前不明說,隻對你們說老實交待哪,多少地多少勞力。結果你們肯定不願意說出來的。這個地也就挖走了。我再用勞力分地,諸君有錢,卻沒有足夠的勞力,又挖走了一部分。”
諸人先是麵麵相覷,然後大笑。
“我在中庸那本書中也說過,大家都是大宋子民,是兄弟姐妹。老百姓要求不高,有一口飯吃,不會凍死,有一個能遮風蔽雨的家,家不要大,可是他們自己的,不會莫明其妙被強拆走,一無所有,就心滿意足了。連這個要求都實現不了,一個沒有事,兩個三個幾千個幾萬幾百萬個,最後會成什麽。結果老大老二皆會在這場暴風雨下一無所有。自己過得好起來,可以做一些善事,比如敬菩薩去,其實也是在敬菩薩。但怕你們不理解,畢竟當初分家時,大家都是差不多。後來因為勤勞,因為節約,因為智慧,慢慢使自己日子過得好起來。”
“是啊,是啊。”說到這些大戶人的心中。
“我也在兼顧你們的心理感受,盡量給你們補償。這叫兩頭兼顧,所以剝削你們一部分財富,你們不會生氣。甚至會通過其他手段將這個財富彌補回來。這就是學問,何謂學問,實用的就是技術。為什麽江南的絲絹不值錢,正是工藝落後。這一點你們深有體會。不但絲絹,鐵銅藥革玉瓷茶等等,都是如此。但我是父母官,不是商人,隻能帶你們一個頭,做一個示範。於是鼓勵你們自己請高明的工匠回來。”
大家恍然大悟,這使他們想起一件事。
“四年快要過去,應當水落石出。今天說的事,是第一次說也是最後一次說。為什麽我讓你們請高明的工匠,有了高明工匠,你們作坊裏所製的器物就會精美,賣得貴還能賣得多。你們賣得越多,太平州就越會繁榮。對你們有好處,對官府也有好處。”不說大道理,這些人論儒學也許沒有幾人精通,可一個個很精明,說實情。
鄭朗頓了一頓,繼續說道:“道理雖然簡單,可你們以前沒有想過,於是我用一些ji勵的政策ji烈,有的人做得很好,有的人做得普通,有的人隻是看到別人去做自己才想起來去做。做得好的,看到收益,不但自己有了收益,也為太平州帶來了收益。今天到了獎勵的時刻。”
這是他做的承諾,今天到了兌現的時候。
但隻是這一次。
無他,公平耳。在他手中能做到很公平的獎勵,但在其他官吏手中未必能做到,不一定所有官吏都是壞的,事實在言官的監督下,許多官員寧肯不作為,都不敢做得太過份。
這也是鄭朗對君子黨唯一不排斥的地方,那就是監督的力量,包括江東諸州,事情越鬧越烈,將會有大批官員因此下台。
但未必對這方麵懂。
至少不是他們所學的學問,他們學的孔孟之道也不會說這些。
此次獎勵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最終。
於是宣讀名單,最多的就是紡織作坊,有些人眼睛光長遠,從一開始就派人學習,作坊中有一些織女工藝相當高明,在錦鏽苑之外,他們也打出了品牌,還有兩個鐵作坊,一個剪刀作坊,一個琉璃作坊,以及其他五六個作坊,先後闖出一些名氣,在周邊頗有一些聲望。
但不是他們自己研究出的工藝,都是從外地請來的高明工匠,帶著一群工匠,打出的名聲。這些作坊符合當初鄭朗製訂的標準,先後減去一成到兩成的稅務。
鄭朗說完後,許多人捶ong頓足。
知道請高明工匠的好處,然而宋朝高明工匠薪水太高了,一個個舍不得。
然而這一項政策,足以保障工匠的薪酬,還提高了作坊製器的競爭力。
現在後悔已晚。
鄭朗揮了一下手,讓諸人安靜下來,繼續道:“亡羊補牢,未失之晚。納稅隻是商稅,諸君又能交幾何,即便減去一兩份,也未必在諸君心頭之上。我隻是通過這個來告訴大家,學問與技術的重要,一個蔗糖作坊產生何等的利潤,這就是格物致知的好處。”
格物致知說得空洞,但宋朝因為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的結果,對雜學不是很排斥,包括商業,有許多弊端,正是普及科學的好機會。
鄭朗說完離開。
這一次聚會,基本是他最後一次聚會,也為他在太平州劃上了一個句號。
該做的也做了,不該做的留給了下一任。
夏收到來。
連同稅務呈了上去。
這是十分驚人的稅務,糧食少了一些,僅二十萬斛麥子,油類三萬石,但後麵的數字很驚人,二十二萬匹精美的絹布,僅這項就值價近四十萬貫。沒有辦法,錢不足,隻好用絹來代替,還有二十四萬多緡錢。還有十萬緡錢與十萬匹絹繼續作兩監的資本。
這些稅務與收入兩稅占的比例很少,蔗糖作坊盈利九十多萬緡錢。朝廷分了三十多萬緡錢,錦鏽監盈利達到了二十多萬緡錢,商稅接近八萬緡錢。uu看書 ww.uukashu.o 其他的才是兩稅。
結果呈上去,也將幾位新宰相嚇了一跳。
太不可思議了。
王昭明再次來到太平州。
鄭朗客氣地將他迎進家中,心中忐忑不安,知道這次王昭明前來,不是為了太平州的事,而是為了他的安排。
崔嫻也緊張的包著女兒看著王昭明。一開始環兒還想回京城的,京城大,熱鬧,氣候也適宜,不象南方到了夏天有那麽熱。但經過鄭朗分析,才知道回京城不是好事,除了爭吵,將會一事無成。相反呆在地方,多磨練幾年,有了政績,將來仕途才有根本。
但也未必,若能象韓琦那樣,升遷起來也快的。可那樣,鄭朗不喜。
一起很緊張的看著王昭明。
來了幾次,與鄭朗一家很熟悉了,王昭明喝了一口茶,低聲說道:“恭喜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