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嘉措的代表作有《那一世》、《問佛》、《不負如來不負卿》、《十誡詩》等。
當初倉央嘉措住進大昭寺,就曾經留下了許多有關大昭寺的詩歌。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藏傳佛教的中心是拉薩,拉薩的中心是大昭寺。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如今的拉薩就是從山羊馱土而建的大昭寺開始的。
相傳鬆讚幹布遷都到如今的拉薩時還是一片荒草沙灘,後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臥塘。
寺廟建好後,傳教僧人和前來朝佛的人增多,成了藏傳佛教的朝拜中心聖地,寺**奉著佛祖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
在藏傳佛教信仰覆蓋地區,篤信佛教的信徒們用最艱苦也最虔誠的方式磕著長頭,曆經艱辛,就是為了在這座神聖的佛像前,祈福朝拜。
在拉薩,隨處都能夠見到有關佛教的東西,連那一條著名的藏族特色商業街八廓街都無處不是宗教的影子。
建築上方飄揚的經幡,招展的風馬旗,席地而坐的喇嘛,無處不在的轉經筒,旁若無人磕長頭的信徒們。
需要何等的毅誌與信仰,才能這般不辭艱辛,一拜一拜丈量到聖宮的土地。在這裏,不能入鄉隨俗便意味著一無所獲。
在這裏,若不懷抱一顆虔誠的心,便無法理解那些五體投地磕長頭的藏民信徒,也無法真正融入這些帶著遠古曆史塵跡的寺廟之中。
走進拉薩,洛桐覺得整個人都靜了下來。或許是因為這裏的人們太虔誠了,讓她也不自覺地端正了心態,原先抱著的玩玩的心思也消失不見。
找了家酒店安頓好,盛棲梧和洛桐帶著卓瑪去了酒店附近的八廓街。
沒錯,是他們帶著次仁卓瑪。卓瑪也就是個19歲的女生,平時也沒有來過拉薩。他們兩個畢竟年長一些,自然要照顧好她。
八廓街又名八角街,位於拉薩市舊城區,周長約1000米,原街道隻是單一圍繞大昭寺的轉經道,藏族人稱為“聖路”。
八廓街是為了建築大昭寺,並隨著大昭寺的發展而建設和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
7世紀,藏王鬆讚幹布下令在臥堂湖修建大昭寺,同時在湖邊四周修建了四座宮殿,與嬪妃臣民移居宮殿親自監督大昭寺工程的進展。
四座宮殿即為八廓街最早的建築。大昭寺建成後,引來了眾多朝聖者朝拜,日久逐漸踏出環繞大昭寺的一條小徑,為最初的八廓街。
寺院周圍陸續修建了18座家族式建築,為遠道朝聖的信徒或商人提供住宿地。
15世紀後,大昭寺成為佛教傳播的中心,其周圍相繼出現僧人宿舍、宗教學校、小寺廟建築,眾多信佛者遷居大昭寺周圍生活,街上逐漸出現了大量民居、店鋪、旅館、手工作坊等設施。
隨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藏傳佛教認為,以大昭寺為中心順時針繞行為“轉經”,表示對供奉在大昭寺內釋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八廓街成為拉薩三大轉經道(大轉、中轉、小傳)之一。
後又出現了來自蒙古、漢地、克什米爾、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地區和國家的眾多商販、香客、遊民,發展成為集宗教街、觀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業街和購物街於一身的街區。
洛桐從酒店出來的時候是五點多,在八廓街走了一會兒,街邊琳琅滿目,有各式地民族工藝品。
地毯、藏刀、卡墊、圍裙、民族服裝、民族鞋帽、金銀首飾,及各種傳統手工藝品,均為傳統手工藝作,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
三人都是興致勃勃的,洛桐甚至還買了一個轉經筒。這個轉經筒很小,拿在手裏也不占地方。
店家介紹這種手搖的轉經筒又叫作手搖瑪尼輪,這種可以拿在手中的轉經筒主體呈圓柱形,中間有軸以便轉動。
洛桐拿的這個轉經筒就是木質的,很精致,圓筒上刻有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上麵的鳥獸也用漆色彩繪裝飾。
轉經筒旁邊還開有耳孔,係著小墜子,轉動圓筒下麵的手柄,小墜子也隨之而動,靠慣性加速轉經筒的旋轉。
店家解釋道,隨著轉經筒的快速旋轉,轉經人認定,他的功德也在快速地積累。
這般逗留了半個小時,道路上忽然騷動起來。那些互不相識的人們--有來自藏北牧區穿白袍的,有來自康巴山地盤英雄結的,還有住在八角街區、衣著亮麗的……
總之,各式各樣的信徒,像是突然接到了一項無聲的命令,在洛桐猛然感到一陣騷動之後,便開始嚴格地按順時針方向沿著這條環形路走下去。
這個店家也不例外,從櫃子裏摸出一個銀製的轉經筒,順時針撥弄著手上的轉經筒,順著人流走了下去。
洛桐不明所以,次仁卓瑪解釋:“這是八角街轉經道,是藏族群眾心中最重要的一條轉經道,藏語意為“中圈”,是相對於“林廓”和大昭寺內的“囊廓”而言。”
“在藏語的方言中,“轉經”也稱為“朝佛”,有朝向“佛”這個最高中心、向神聖不斷接近靠攏的意味。”
次仁卓瑪雖然沒有來過拉薩,並不代表她不知道這些。她平時愛看書,對這些有一定的了解。
洛桐看著人們虔誠地繞著街道而行,不時地轉著手上的轉經筒,口中還念念有詞。
她深刻地感受到了,在這裏,宗教信仰是多麽的神聖。轉經隊伍裏除少數遊方僧外,大都是普通善男信女。
“這裏從時段來看,清晨以老年人居多,白天則是從四麵八方來的善男信女,到了晚上,就是商人們轉經的最佳時機。”
“白天來到八廓街,可以看到街上幾乎所有的人都在沿街按順時針方向朝前走著轉著,看似走向一個認定的目標,可走著走著又回了原處,不斷重複開始和開始重複。”
當初倉央嘉措住進大昭寺,就曾經留下了許多有關大昭寺的詩歌。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藏傳佛教的中心是拉薩,拉薩的中心是大昭寺。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如今的拉薩就是從山羊馱土而建的大昭寺開始的。
相傳鬆讚幹布遷都到如今的拉薩時還是一片荒草沙灘,後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臥塘。
寺廟建好後,傳教僧人和前來朝佛的人增多,成了藏傳佛教的朝拜中心聖地,寺**奉著佛祖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
在藏傳佛教信仰覆蓋地區,篤信佛教的信徒們用最艱苦也最虔誠的方式磕著長頭,曆經艱辛,就是為了在這座神聖的佛像前,祈福朝拜。
在拉薩,隨處都能夠見到有關佛教的東西,連那一條著名的藏族特色商業街八廓街都無處不是宗教的影子。
建築上方飄揚的經幡,招展的風馬旗,席地而坐的喇嘛,無處不在的轉經筒,旁若無人磕長頭的信徒們。
需要何等的毅誌與信仰,才能這般不辭艱辛,一拜一拜丈量到聖宮的土地。在這裏,不能入鄉隨俗便意味著一無所獲。
在這裏,若不懷抱一顆虔誠的心,便無法理解那些五體投地磕長頭的藏民信徒,也無法真正融入這些帶著遠古曆史塵跡的寺廟之中。
走進拉薩,洛桐覺得整個人都靜了下來。或許是因為這裏的人們太虔誠了,讓她也不自覺地端正了心態,原先抱著的玩玩的心思也消失不見。
找了家酒店安頓好,盛棲梧和洛桐帶著卓瑪去了酒店附近的八廓街。
沒錯,是他們帶著次仁卓瑪。卓瑪也就是個19歲的女生,平時也沒有來過拉薩。他們兩個畢竟年長一些,自然要照顧好她。
八廓街又名八角街,位於拉薩市舊城區,周長約1000米,原街道隻是單一圍繞大昭寺的轉經道,藏族人稱為“聖路”。
八廓街是為了建築大昭寺,並隨著大昭寺的發展而建設和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
7世紀,藏王鬆讚幹布下令在臥堂湖修建大昭寺,同時在湖邊四周修建了四座宮殿,與嬪妃臣民移居宮殿親自監督大昭寺工程的進展。
四座宮殿即為八廓街最早的建築。大昭寺建成後,引來了眾多朝聖者朝拜,日久逐漸踏出環繞大昭寺的一條小徑,為最初的八廓街。
寺院周圍陸續修建了18座家族式建築,為遠道朝聖的信徒或商人提供住宿地。
15世紀後,大昭寺成為佛教傳播的中心,其周圍相繼出現僧人宿舍、宗教學校、小寺廟建築,眾多信佛者遷居大昭寺周圍生活,街上逐漸出現了大量民居、店鋪、旅館、手工作坊等設施。
隨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藏傳佛教認為,以大昭寺為中心順時針繞行為“轉經”,表示對供奉在大昭寺內釋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八廓街成為拉薩三大轉經道(大轉、中轉、小傳)之一。
後又出現了來自蒙古、漢地、克什米爾、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地區和國家的眾多商販、香客、遊民,發展成為集宗教街、觀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業街和購物街於一身的街區。
洛桐從酒店出來的時候是五點多,在八廓街走了一會兒,街邊琳琅滿目,有各式地民族工藝品。
地毯、藏刀、卡墊、圍裙、民族服裝、民族鞋帽、金銀首飾,及各種傳統手工藝品,均為傳統手工藝作,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
三人都是興致勃勃的,洛桐甚至還買了一個轉經筒。這個轉經筒很小,拿在手裏也不占地方。
店家介紹這種手搖的轉經筒又叫作手搖瑪尼輪,這種可以拿在手中的轉經筒主體呈圓柱形,中間有軸以便轉動。
洛桐拿的這個轉經筒就是木質的,很精致,圓筒上刻有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上麵的鳥獸也用漆色彩繪裝飾。
轉經筒旁邊還開有耳孔,係著小墜子,轉動圓筒下麵的手柄,小墜子也隨之而動,靠慣性加速轉經筒的旋轉。
店家解釋道,隨著轉經筒的快速旋轉,轉經人認定,他的功德也在快速地積累。
這般逗留了半個小時,道路上忽然騷動起來。那些互不相識的人們--有來自藏北牧區穿白袍的,有來自康巴山地盤英雄結的,還有住在八角街區、衣著亮麗的……
總之,各式各樣的信徒,像是突然接到了一項無聲的命令,在洛桐猛然感到一陣騷動之後,便開始嚴格地按順時針方向沿著這條環形路走下去。
這個店家也不例外,從櫃子裏摸出一個銀製的轉經筒,順時針撥弄著手上的轉經筒,順著人流走了下去。
洛桐不明所以,次仁卓瑪解釋:“這是八角街轉經道,是藏族群眾心中最重要的一條轉經道,藏語意為“中圈”,是相對於“林廓”和大昭寺內的“囊廓”而言。”
“在藏語的方言中,“轉經”也稱為“朝佛”,有朝向“佛”這個最高中心、向神聖不斷接近靠攏的意味。”
次仁卓瑪雖然沒有來過拉薩,並不代表她不知道這些。她平時愛看書,對這些有一定的了解。
洛桐看著人們虔誠地繞著街道而行,不時地轉著手上的轉經筒,口中還念念有詞。
她深刻地感受到了,在這裏,宗教信仰是多麽的神聖。轉經隊伍裏除少數遊方僧外,大都是普通善男信女。
“這裏從時段來看,清晨以老年人居多,白天則是從四麵八方來的善男信女,到了晚上,就是商人們轉經的最佳時機。”
“白天來到八廓街,可以看到街上幾乎所有的人都在沿街按順時針方向朝前走著轉著,看似走向一個認定的目標,可走著走著又回了原處,不斷重複開始和開始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