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去京城
燕京火車站。
踏出車站的那一刻,看到那些低矮的建築群,雖然不是第一次看到,但李傑還是覺得親切。
熟悉的味道啊。
80年代。
終究還是來了。
80-90年,勉強算是一次小小的文藝複興,文學界的芒克、北島、海子、史鐵生、鍾阿城、莫嚴等人,都是在這個年代成名。
第五代導演那批人,如田壯壯、張一謀、陳愷歌等人,也是在80-90之間嶄露頭角。
提起陳大詩人,那就不得不說,後來的他跟青年時期的他,完全是兩個人。
而美術界,同樣思潮迭起,大名鼎鼎的‘星星畫展’就是在79年舉辦,掀起了一場前衛藝術運動。
李傑這次進京,主要是開會。
一場是教育部門發起的義務教育研討會,另外一場會議則是一場比較私人的會麵。
北影廠的導演看中了他的一篇短篇,準備買下來拍電影。
按道理來說,這點事,肯定不值得跑一趟燕京。
依照現在的環境,頂多就幾百塊的事,為了這點錢,不值得來回跑。
這不。
正好來開會,順道談談這事。
抵達燕京後,李傑先去招待所報了個道,這一次會議的規格很高,與會的人都是全國各地省w推薦來的人。
在這一波人之中,李傑是年紀最小的那個。
很惹眼。
不過,一提到他的名字,那些人基本都認識,尤其是那些體製內的人,大領導公開點過名的人。
是以,哪怕他年紀小,也沒人敢輕視什麽的。
兩天後。
會議正式開始,具體過程不便贅述,因為與會人員的名字都不能寫,全是有名有姓的大佬。
簡而言之,會議舉辦的很成功,卓有成就,深入的探討了義務教育存在的各種問題。
李傑年初寫的那份社論被數次提及,如果他願意步入仕途,什麽高育良,起步都太晚。
可惜,那不是他的誌向所在。
……
隔天。
李傑獨自一人來到了北三環中路77號。
也就是北影廠的所在地。
北影廠的建立很早,是真正的共和國同齡,先後搬遷三次後,北影廠來到了北三環中路。
直到12年,北影廠才整體搬遷至京郊懷柔影視基地。
“同誌,你找誰?”
來到門衛處,李傑被門衛大爺攔了下來。
“我找陳懷開。”
李傑報了一個名字,然後將自己的介紹信掏了出來。
“前段時間我收到一封信,說是陳懷開導演要買我的,最近我正好來燕京開會。”
“哦。”
門衛大爺瞄了一眼介紹信,然後伸手朝門裏一指。
“看到那座小紅樓沒有,上樓往左拐,三樓第三間辦公室就是導演部辦公室。”
“好的,謝謝大爺。”
接著,李傑走進了北影廠的大門。
80年代的北影廠,其實很先進,有一座5000平方的攝影棚,號稱亞洲第一棚。
《紅樓夢》、《駱駝祥子》、《霸王別姬》、《茶館》等經典作品,全是在北影廠內製作完成的。
不過,此時的北影廠還很空曠。
寧國府的拍攝地,目前還沒建,正對門口的是一座花壇,花壇後麵就是北影廠主樓。
一棟紅白配的蘇式建築,這房子一看就是50-60年代建的,畢竟,那時候盛行毛子風建築。
不多時,順著門衛大爺的指路,李傑找到了導演部辦公室。
唔。
門外有門牌的。
篤!
篤!
雖然門是開著的,但李傑還是敲了敲門。
聽到門口的動靜,一個戴著眼鏡,頭發花白的男子回頭一看。
“你是?”
“我是陳江河。”
“小陳老師啊。”
聽到這個名字,男子起身迎了過來。
“你好,伱好,我是陳懷開。”
“來,請坐。”
說著,他瞄了一眼旁邊的年輕人。
“凱哥,快去倒水。”
“好,好。”
聞言,陳愷歌連忙邁著小碎步去了旁邊的開水架。
“小陳老師,來,坐。”
陳懷開對李傑很是客氣,沒有擺什麽老藝術家的架勢。
搞文藝工作的,消息通常都比較靈通。
眼前這位年輕人,不單單隻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社會評論家,寫的文章,很犀利。
既辛辣,又不是體麵。
文筆之老辣,根本不像是一個年輕人。
接著。
雙方客套了一番,而陳愷歌幹起了端茶倒水的活,態度十分殷勤。
沒辦法。
他老子要買的那部,就是為他買的。
78年,陳愷歌跟田壯壯、張一謀等人,一起考上了北電。
今年畢業後,他跟田壯壯都分到了北影廠。
按照現在的情況,一般的青年導演,不熬個十年八年,很難摸上導筒。
但,陳愷歌不是一般人。
他跟田壯壯一樣,都是二班人。
他爹是北影廠導演,他進廠,也算是子承父業。
陳江河寫的那本《八裏》,寫得是真好。
對於成年人而言,八裏,不遠,也不近,但對於一個孩子而言,那卻是一條極為漫長的路。
然而,《八裏》的主人公卻每天來回。
在小陳老師的筆下,那種旺盛的求知欲,那種生命力,簡直是躍然紙上。
寫得真好。
真動人。
要不怎麽說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呢,小陳老師寫得那本書,不是亂編的,而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這一點,在文章的開頭就寫了。
陳懷開看到那本短篇,立馬就決定改編。
那什麽《黃土地》,根本沒這個好。
然後。
就有了今天的會麵。
李傑對作品改編倒不排斥,經過溝通,他也知道這本書是給陳懷開的兒子買的。
也就是陳大詩人。
其實,《八裏》能夠搬上熒幕,李傑還挺支持的,相比於文字,影視化的傳播渠道更廣。
也更快。
讓更多人看到求學的艱辛,多少能改變一點。
大環境,他無力改變。
主要是不讓。
小的方麵,能改變一點是一點。
農村教育,真的太難了。
李傑的疑慮隻有一點,陳愷歌這個生瓜蛋子,能不能拍好《八裏》?
聊了一會,他又放心了。
有陳懷開在背後監製,總歸不會糟蹋。
《霸王別姬》的監製也是他,實力還是有的。
(本章完)
燕京火車站。
踏出車站的那一刻,看到那些低矮的建築群,雖然不是第一次看到,但李傑還是覺得親切。
熟悉的味道啊。
80年代。
終究還是來了。
80-90年,勉強算是一次小小的文藝複興,文學界的芒克、北島、海子、史鐵生、鍾阿城、莫嚴等人,都是在這個年代成名。
第五代導演那批人,如田壯壯、張一謀、陳愷歌等人,也是在80-90之間嶄露頭角。
提起陳大詩人,那就不得不說,後來的他跟青年時期的他,完全是兩個人。
而美術界,同樣思潮迭起,大名鼎鼎的‘星星畫展’就是在79年舉辦,掀起了一場前衛藝術運動。
李傑這次進京,主要是開會。
一場是教育部門發起的義務教育研討會,另外一場會議則是一場比較私人的會麵。
北影廠的導演看中了他的一篇短篇,準備買下來拍電影。
按道理來說,這點事,肯定不值得跑一趟燕京。
依照現在的環境,頂多就幾百塊的事,為了這點錢,不值得來回跑。
這不。
正好來開會,順道談談這事。
抵達燕京後,李傑先去招待所報了個道,這一次會議的規格很高,與會的人都是全國各地省w推薦來的人。
在這一波人之中,李傑是年紀最小的那個。
很惹眼。
不過,一提到他的名字,那些人基本都認識,尤其是那些體製內的人,大領導公開點過名的人。
是以,哪怕他年紀小,也沒人敢輕視什麽的。
兩天後。
會議正式開始,具體過程不便贅述,因為與會人員的名字都不能寫,全是有名有姓的大佬。
簡而言之,會議舉辦的很成功,卓有成就,深入的探討了義務教育存在的各種問題。
李傑年初寫的那份社論被數次提及,如果他願意步入仕途,什麽高育良,起步都太晚。
可惜,那不是他的誌向所在。
……
隔天。
李傑獨自一人來到了北三環中路77號。
也就是北影廠的所在地。
北影廠的建立很早,是真正的共和國同齡,先後搬遷三次後,北影廠來到了北三環中路。
直到12年,北影廠才整體搬遷至京郊懷柔影視基地。
“同誌,你找誰?”
來到門衛處,李傑被門衛大爺攔了下來。
“我找陳懷開。”
李傑報了一個名字,然後將自己的介紹信掏了出來。
“前段時間我收到一封信,說是陳懷開導演要買我的,最近我正好來燕京開會。”
“哦。”
門衛大爺瞄了一眼介紹信,然後伸手朝門裏一指。
“看到那座小紅樓沒有,上樓往左拐,三樓第三間辦公室就是導演部辦公室。”
“好的,謝謝大爺。”
接著,李傑走進了北影廠的大門。
80年代的北影廠,其實很先進,有一座5000平方的攝影棚,號稱亞洲第一棚。
《紅樓夢》、《駱駝祥子》、《霸王別姬》、《茶館》等經典作品,全是在北影廠內製作完成的。
不過,此時的北影廠還很空曠。
寧國府的拍攝地,目前還沒建,正對門口的是一座花壇,花壇後麵就是北影廠主樓。
一棟紅白配的蘇式建築,這房子一看就是50-60年代建的,畢竟,那時候盛行毛子風建築。
不多時,順著門衛大爺的指路,李傑找到了導演部辦公室。
唔。
門外有門牌的。
篤!
篤!
雖然門是開著的,但李傑還是敲了敲門。
聽到門口的動靜,一個戴著眼鏡,頭發花白的男子回頭一看。
“你是?”
“我是陳江河。”
“小陳老師啊。”
聽到這個名字,男子起身迎了過來。
“你好,伱好,我是陳懷開。”
“來,請坐。”
說著,他瞄了一眼旁邊的年輕人。
“凱哥,快去倒水。”
“好,好。”
聞言,陳愷歌連忙邁著小碎步去了旁邊的開水架。
“小陳老師,來,坐。”
陳懷開對李傑很是客氣,沒有擺什麽老藝術家的架勢。
搞文藝工作的,消息通常都比較靈通。
眼前這位年輕人,不單單隻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社會評論家,寫的文章,很犀利。
既辛辣,又不是體麵。
文筆之老辣,根本不像是一個年輕人。
接著。
雙方客套了一番,而陳愷歌幹起了端茶倒水的活,態度十分殷勤。
沒辦法。
他老子要買的那部,就是為他買的。
78年,陳愷歌跟田壯壯、張一謀等人,一起考上了北電。
今年畢業後,他跟田壯壯都分到了北影廠。
按照現在的情況,一般的青年導演,不熬個十年八年,很難摸上導筒。
但,陳愷歌不是一般人。
他跟田壯壯一樣,都是二班人。
他爹是北影廠導演,他進廠,也算是子承父業。
陳江河寫的那本《八裏》,寫得是真好。
對於成年人而言,八裏,不遠,也不近,但對於一個孩子而言,那卻是一條極為漫長的路。
然而,《八裏》的主人公卻每天來回。
在小陳老師的筆下,那種旺盛的求知欲,那種生命力,簡直是躍然紙上。
寫得真好。
真動人。
要不怎麽說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呢,小陳老師寫得那本書,不是亂編的,而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這一點,在文章的開頭就寫了。
陳懷開看到那本短篇,立馬就決定改編。
那什麽《黃土地》,根本沒這個好。
然後。
就有了今天的會麵。
李傑對作品改編倒不排斥,經過溝通,他也知道這本書是給陳懷開的兒子買的。
也就是陳大詩人。
其實,《八裏》能夠搬上熒幕,李傑還挺支持的,相比於文字,影視化的傳播渠道更廣。
也更快。
讓更多人看到求學的艱辛,多少能改變一點。
大環境,他無力改變。
主要是不讓。
小的方麵,能改變一點是一點。
農村教育,真的太難了。
李傑的疑慮隻有一點,陳愷歌這個生瓜蛋子,能不能拍好《八裏》?
聊了一會,他又放心了。
有陳懷開在背後監製,總歸不會糟蹋。
《霸王別姬》的監製也是他,實力還是有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