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十六年的盛夏,大楚朝第一等公爵的成國公府,成為了整個盛京城最熱門的話題。上至皇族、下至市井,便沒有人不去議論的。
失蹤長達八年之久的國公府二老爺陳劭,居然活著回來了!
一個在所有人眼中已經算是“死掉”的人,突然重現人間,這種奇事,縱觀大楚朝建朝至今,那也是從來沒有過的。
幾乎是一夜之間,“成國公府二老爺”這個稱謂,便傳遍了京城,簡直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
或許也正是因了此事太過離奇,這個稱謂,迅速便取代了前幾日才鬧得滿城風雨的“興濟伯府長房嫡女”。
事實上,便在在陳劭重返國公府之前,興濟伯府,才是盛京城最大的話題。
身為興濟伯府嫡長女的郭家大姑娘,生母早逝,才隻兩歲稚齡便被送回了外祖家,自此後一直在外省生活,再未踏入京城。
而就在她們母女一死一走後不久,郭大姑娘的生父——當朝附馬爺——郭準,便與永寧長公主結為夫妻,當年末,長公主便產下一女,正是赫赫有名的香山縣主。
在有心人眼中,僅僅隻是縣主郭媛的出生年月,便很是耐人尋味了,更何況這裏頭還有個續弦的長公主,且長公主的年紀還比附馬爺大上一些。
這種貴人後院兒裏的辛秘,最是好做談資,往往能讓那市井百姓們議論許久,尤其是像興濟伯府這種“死去的元配之女突然回府”之類的消息,其間牽扯的愛恨情仇,比那話本子上寫的還要好看。
隻是,這一回,興濟伯府的風頭,顯然是被國公府給壓了下去,就算有再多的離奇過往,也不及陳二老爺突然回府這事兒來得神異。
一個失蹤長達八年之久的人,重回身份、重返家園,最重要的是什麽?
除了他與親人相見的那些常見戲碼,最要緊的便是:這八年來他到底去了哪?和誰在一起?做了些什麽?
這可是整整八年的時間啊,失蹤時陳劭還隻有二十四歲,正值青春韶華,而回來時,卻已是而立之年。
他是為了什麽在外頭遊蕩了這麽久?又是因為何種緣故回到家鄉?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麽?
一時間,國公府二老爺陳劭成為了舉城矚目的人物,把所有人的視線都吸引了過來。
可是,偏偏就在這個問題上,出了岔子。
陳劭失憶了。
關於這八年的記憶,他的腦中一片空白。
因他原就任著工部郎中一職,回京後次日,上峰便召他述明這八年的去向。可是,陳劭卻表示完全不記得這八年間的事,且就連一些八年前的事,他的記憶也是斷續模糊的,有不少錯亂之處。
朝廷官員失蹤八年後歸來,對這八年的行蹤一無所知,甚至就連此前的記憶也受到了影響,此事非同小可,最終還是驚動了元嘉帝。
陛下對國公府素來厚待,倒也沒懷疑陳劭有何不妥,隻命他前往太醫院,並點名指派了幾名禦醫替他做檢查。
經過多次會診後,禦醫們得出了如下結論:
陳劭的後腦部位有幾個比較大的傷疤,新舊交疊,懷疑其可能不隻一次腦部遭受重創。
如今,這些外傷雖然好得差不多了,但陳劭的腦內很可能還殘留著血塊,而這些血塊,便是造成陳劭失去大段記憶的原委。
根據禦醫們多年從醫經驗來看,此等情形也並非不可能發生,在太醫院的醫案中,便有類似病例的記載。
這份診斷結果甫一出現,便以飛快的速度流傳了開來,一夜之間就傳遍了全城,就連那討飯的乞丐都能說出個子午卯酉來,可見所知者之眾。
而由此造成的一個後果便是,陳劭失蹤回歸之事,變得越加離奇古怪,各種傳言滿天飛,其中更不乏怪力亂神之語。
“你們說,這人真能把整整八年的事兒,都給忘得一幹二淨麽?”四月末的一天,在興濟伯府一年一度的花宴上,幾名貴婦正坐在一處小聲議論,其中一個戴著時興宮花的婦人,便說出了如上一番話。
隨後她便又道:“要依我看呢,八成是那國公府想要遮掩些什麽,拿著這話兒糊弄人呢,誰知道是真是假?”
這話在人群中立時引發了一陣讚同,另一個穿薑黃褙子的婦人便悄聲道:“我聽人說,陳二老爺怕是被擄到北疆做奴隸去了,他說不記得了,是為著瞞下這種丟人的事兒。”
“我也聽說了。”第三個描著長眉的婦人立時接口,說話時,她的兩條眉毛生動地挑來勾去,如同一撇一捺兩道筆鋒,總不肯安靜地歸攏一處。
“我聽說的是,陳二老爺是被人抓到西夷挖礦去了,若不然,怎麽這八年裏連點兒風聲都沒有,八年後人就突然回來了呢?聽說是西夷那邊最近逃出來好多礦工,沒準兒他就是混在裏頭跑回來的。”
這嘁嘁喳喳的話聲,輔以她亂動的眉毛眼睛,委實不大能增加這話的可信度,倒是平添了不少戲劇性。
第四位貴婦淡淡地瞥了她一眼,目中隱有不屑,旋即便執起手中名貴的冰絲絹紈扇,矜持地道:“我聽說的是……”
“噓!”她話未說完,便被那戴宮花的貴婦給打斷了,隻見她略有些緊張地道:“快都別說了,國公府家的女眷過來了。”
眾人聞言,俱皆噤聲,隻轉首看向花廳的入口。
一群華服女子正自拾級而上,個個衣飾精美、雍容華貴,正是國公府世子夫人許氏等人。
那宮花貴婦眼最尖,一眼便瞧見了人群中一道幹淨的身影,忙拿胳膊肘捅了捅身邊的長眉貴婦,捏著嗓子細聲道:“快瞧、快瞧,陳三姑娘也來了。”
“喲,還真是呢。”眾貴婦齊刷刷地睜大了眼睛,看向正自走來的陳瀅,那執扇貴婦便拿扇子掩了口,悄聲歎道:“陳二老爺這事兒一出,這位三姑娘的婚事,怕是難得很了。”
話雖歎惋,隻是,她睜得大大的眼睛裏,隻有濃濃的好奇與探究,又哪裏有一絲半點的憐憫?
失蹤長達八年之久的國公府二老爺陳劭,居然活著回來了!
一個在所有人眼中已經算是“死掉”的人,突然重現人間,這種奇事,縱觀大楚朝建朝至今,那也是從來沒有過的。
幾乎是一夜之間,“成國公府二老爺”這個稱謂,便傳遍了京城,簡直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
或許也正是因了此事太過離奇,這個稱謂,迅速便取代了前幾日才鬧得滿城風雨的“興濟伯府長房嫡女”。
事實上,便在在陳劭重返國公府之前,興濟伯府,才是盛京城最大的話題。
身為興濟伯府嫡長女的郭家大姑娘,生母早逝,才隻兩歲稚齡便被送回了外祖家,自此後一直在外省生活,再未踏入京城。
而就在她們母女一死一走後不久,郭大姑娘的生父——當朝附馬爺——郭準,便與永寧長公主結為夫妻,當年末,長公主便產下一女,正是赫赫有名的香山縣主。
在有心人眼中,僅僅隻是縣主郭媛的出生年月,便很是耐人尋味了,更何況這裏頭還有個續弦的長公主,且長公主的年紀還比附馬爺大上一些。
這種貴人後院兒裏的辛秘,最是好做談資,往往能讓那市井百姓們議論許久,尤其是像興濟伯府這種“死去的元配之女突然回府”之類的消息,其間牽扯的愛恨情仇,比那話本子上寫的還要好看。
隻是,這一回,興濟伯府的風頭,顯然是被國公府給壓了下去,就算有再多的離奇過往,也不及陳二老爺突然回府這事兒來得神異。
一個失蹤長達八年之久的人,重回身份、重返家園,最重要的是什麽?
除了他與親人相見的那些常見戲碼,最要緊的便是:這八年來他到底去了哪?和誰在一起?做了些什麽?
這可是整整八年的時間啊,失蹤時陳劭還隻有二十四歲,正值青春韶華,而回來時,卻已是而立之年。
他是為了什麽在外頭遊蕩了這麽久?又是因為何種緣故回到家鄉?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麽?
一時間,國公府二老爺陳劭成為了舉城矚目的人物,把所有人的視線都吸引了過來。
可是,偏偏就在這個問題上,出了岔子。
陳劭失憶了。
關於這八年的記憶,他的腦中一片空白。
因他原就任著工部郎中一職,回京後次日,上峰便召他述明這八年的去向。可是,陳劭卻表示完全不記得這八年間的事,且就連一些八年前的事,他的記憶也是斷續模糊的,有不少錯亂之處。
朝廷官員失蹤八年後歸來,對這八年的行蹤一無所知,甚至就連此前的記憶也受到了影響,此事非同小可,最終還是驚動了元嘉帝。
陛下對國公府素來厚待,倒也沒懷疑陳劭有何不妥,隻命他前往太醫院,並點名指派了幾名禦醫替他做檢查。
經過多次會診後,禦醫們得出了如下結論:
陳劭的後腦部位有幾個比較大的傷疤,新舊交疊,懷疑其可能不隻一次腦部遭受重創。
如今,這些外傷雖然好得差不多了,但陳劭的腦內很可能還殘留著血塊,而這些血塊,便是造成陳劭失去大段記憶的原委。
根據禦醫們多年從醫經驗來看,此等情形也並非不可能發生,在太醫院的醫案中,便有類似病例的記載。
這份診斷結果甫一出現,便以飛快的速度流傳了開來,一夜之間就傳遍了全城,就連那討飯的乞丐都能說出個子午卯酉來,可見所知者之眾。
而由此造成的一個後果便是,陳劭失蹤回歸之事,變得越加離奇古怪,各種傳言滿天飛,其中更不乏怪力亂神之語。
“你們說,這人真能把整整八年的事兒,都給忘得一幹二淨麽?”四月末的一天,在興濟伯府一年一度的花宴上,幾名貴婦正坐在一處小聲議論,其中一個戴著時興宮花的婦人,便說出了如上一番話。
隨後她便又道:“要依我看呢,八成是那國公府想要遮掩些什麽,拿著這話兒糊弄人呢,誰知道是真是假?”
這話在人群中立時引發了一陣讚同,另一個穿薑黃褙子的婦人便悄聲道:“我聽人說,陳二老爺怕是被擄到北疆做奴隸去了,他說不記得了,是為著瞞下這種丟人的事兒。”
“我也聽說了。”第三個描著長眉的婦人立時接口,說話時,她的兩條眉毛生動地挑來勾去,如同一撇一捺兩道筆鋒,總不肯安靜地歸攏一處。
“我聽說的是,陳二老爺是被人抓到西夷挖礦去了,若不然,怎麽這八年裏連點兒風聲都沒有,八年後人就突然回來了呢?聽說是西夷那邊最近逃出來好多礦工,沒準兒他就是混在裏頭跑回來的。”
這嘁嘁喳喳的話聲,輔以她亂動的眉毛眼睛,委實不大能增加這話的可信度,倒是平添了不少戲劇性。
第四位貴婦淡淡地瞥了她一眼,目中隱有不屑,旋即便執起手中名貴的冰絲絹紈扇,矜持地道:“我聽說的是……”
“噓!”她話未說完,便被那戴宮花的貴婦給打斷了,隻見她略有些緊張地道:“快都別說了,國公府家的女眷過來了。”
眾人聞言,俱皆噤聲,隻轉首看向花廳的入口。
一群華服女子正自拾級而上,個個衣飾精美、雍容華貴,正是國公府世子夫人許氏等人。
那宮花貴婦眼最尖,一眼便瞧見了人群中一道幹淨的身影,忙拿胳膊肘捅了捅身邊的長眉貴婦,捏著嗓子細聲道:“快瞧、快瞧,陳三姑娘也來了。”
“喲,還真是呢。”眾貴婦齊刷刷地睜大了眼睛,看向正自走來的陳瀅,那執扇貴婦便拿扇子掩了口,悄聲歎道:“陳二老爺這事兒一出,這位三姑娘的婚事,怕是難得很了。”
話雖歎惋,隻是,她睜得大大的眼睛裏,隻有濃濃的好奇與探究,又哪裏有一絲半點的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