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掠過海麵,那平滑的一片碧藍如上好的絲綢,在陽光下起伏著,泛出點點金光。白羽紅嘴的鳥兒繞船翩飛,偶爾發出一聲啼鳴,仿若欣然於這爽朗闊遠的風景。
陳瀅倚坐在窗邊,凝眸遠眺,心神有些恍惚,隻覺得,眼前一切似若夢境。
如果不是親身經曆,她再也不敢相信,身處於封建時代的大楚朝,竟也能有憑欄望海,看天地蒼茫的時日。
在上一世的古代,這於她簡直就是不可想象的。
望著遠處波平如鏡的海麵,陳瀅的腦海中又浮起了李氏的話語:
“你舅父此番赴任,實則是提前了好些時候的,陛下有旨,著你舅父自登州府繞道濟南,順路考察民情,並陳書於上。”
說這番話時,他們一行人已然離開了國公府,正坐在前往北直隸的馬車上,李氏語罷,便又歉然地向陳瀅道:“此事我與你哥哥商量過,他的意思與為娘一樣,也望著能出去走動走動,離開京城。因那時候你正忙著什麽案子的事兒,為娘怕分了你的心,所以就沒告訴你。”
陳瀅知道,這是李氏身為母親的一點私心,怕女兒在盛京府太過招搖徒惹麻煩,所以才會瞞著陳瀅,與李珩定下了出行的計劃。
這是來自於親人的關愛,陳瀅就是再喜歡做偵探,也不會罔顧了去,於是當下便笑著寬慰了李氏幾句,將這事兒輕輕揭過。
此際,感受著海風輕撫麵龐,聽海鷗短促而響亮的清唳,陳瀅便想,這樣其實也很好,出來走走,看一看大楚朝的大好河山,亦算不虛此生。
再退一步說,她要做的事在京城裏可能還真不行,離開倒是個好辦法,所謂天高皇帝遠,卻是省了不少麻煩。
這般想著,陳瀅的眉心便又輕蹙起來。
舅父李珩分明要去濟南赴任,如今卻莫名其妙地繞去了與濟南相距遙遠的登州府,陳瀅總覺得,這或許與山東的災情有關。
在這之前,她曾偶爾聽裴恕提過一句,說是山東連年欠收、流民無家可歸,陛下心甚憂之。
結合這個情況來看,元嘉帝命李珩繞道災情最重的登州府,未必便不是存了命其暗訪的心思。而李珩也果如陳瀅所料,這一路根本就不曾在官驛投宿,對外隻自稱普通士子,此番是攜家眷前往濟南投親,十足一副微服私訪的駕勢。
由盛京城坐馬車抵達薊州,再由薊州轉道塘沽,即可買船入海。
大楚朝的海運比陳瀅想象中發達一些,塘沽便是國內最大的內海港口,自塘沽乘海船至登州府,這是一條捷徑,消耗在路程上的時間比走陸路短了三分之一。
看得出來,這條路線是李珩精心選定的,不僅快,且風險係數也極低。盛京府所在地的治安情況自然不會差,北直隸則是大楚最大的行省,地處要衝、物產豐富,且建有一所宏偉的避暑行宮,自然治安也是好的,而山東行省亦是民風淳樸,雖因災情導致每年欠收,元嘉帝對百姓倒是極為體恤,每年都有大量錢物運往山東,倒也沒生出民亂來,亦不曾聽聞有海盜出沒,是故這一路稱得上順當。
“姑娘,您也別總在這風口裏呆著,這海上可不是鬧著頑的,若是染了頭風就不好了。”見陳瀅又靠在窗邊看海,尋真便輕聲勸道,上前將那精巧的支摘圓窗給閉攏了些。
此次離京,尋真、知實皆跟著出來了,馮媽媽也一並在列,倒是羅媽媽被留在了國公府,李氏命她好生看家,又給她留了濟南府的地址,著她有事便往李家送信。
陳瀅便起身離開窗邊,問尋真:“母親和哥哥都在何處?”
尋真便道:“夫人正在後頭艙房和舅太太說話呢,二爺約了兩位表少爺釣魚,如今皆在船頭。”說著她便笑了起來,吃吃地道:“也不知這船走在海裏頭,怎生就能釣上魚來?二爺他們興興頭頭地,底下的人又跟著湊熱鬧,還有幾個積年老船工幫著準備家夥什,二爺還說釣了魚上來大夥兒中午要加菜呢。”
李珩為官多年,人麵頗廣,竟與大楚朝號稱第一富商的“寶龍號”東家頗熟,這寶龍號旗下亦買得有出海的樓船,他們這一行人此次便是乘坐了寶龍號的船,那船老大並一應船工對陳瀅他們格外客氣,變著法兒地討陳浚等幾位公子哥兒的歡心,想來是提前得到了叮囑。
路上有人照應自然是好事,再者說,陳浚長這麽大都沒出過京城,更兼天性跳脫,乍一見這遼闊的大海,怎麽可能不激動、不興奮?他沒說跳到海裏嬉水就不錯了,釣個魚委實不算什麽。
“那些船工既然說能釣上魚來,想必是可以的。”陳瀅笑著說道,信手整理著案上攤放的書,知實在旁見了,便走過來替了她的手,輕聲地道:“婢子來罷,姑娘且歇歇。”
尋真還在想著那海釣的事情,此時麵上便露出了向往的神情,不由自主地咽了口唾沫,道:“那海裏頭的魚也不知道長成什麽樣兒,肥美不肥美?刺多不多?”
這話說得陳瀅直笑,知實便卷起本書去敲她的頭,嗔道:“你又在說什麽胡話?鎮日裏就想著吃,府裏蓮花池的魚你見一回饞一回,這海裏的東西也是能亂吃的?”
主仆幾個正自說笑,忽聞外頭傳來了一道清脆的聲線:“表姐在麽?”
聽得此聲,知實並尋真皆噤聲,尋真當先走到門邊兒,挑簾向外張了張,便笑道:“表姑娘來了,快請進,姑娘在屋裏呢。”說著便側身將來人讓進艙中。
來訪之人正是陳瀅的表妹李惜。
李珩膝下育有兩子一女,長子李恭今年十六歲,次子李恪十四歲,女兒李惜今年十三歲,隻比陳瀅小了兩個月。
許是受環境的影響,又或者是身教勝於言教,李珩自己讀書做官皆勤勉謹持,卻也不乏變通之處,他的幾個孩子便也都出落得很不錯,尤其是李恭,自幼便聰穎異常,八歲那年在一次春宴上被大儒柳公弼一眼相中,遂拜入其門下就讀,十三歲便高中了秀才。
陳瀅倚坐在窗邊,凝眸遠眺,心神有些恍惚,隻覺得,眼前一切似若夢境。
如果不是親身經曆,她再也不敢相信,身處於封建時代的大楚朝,竟也能有憑欄望海,看天地蒼茫的時日。
在上一世的古代,這於她簡直就是不可想象的。
望著遠處波平如鏡的海麵,陳瀅的腦海中又浮起了李氏的話語:
“你舅父此番赴任,實則是提前了好些時候的,陛下有旨,著你舅父自登州府繞道濟南,順路考察民情,並陳書於上。”
說這番話時,他們一行人已然離開了國公府,正坐在前往北直隸的馬車上,李氏語罷,便又歉然地向陳瀅道:“此事我與你哥哥商量過,他的意思與為娘一樣,也望著能出去走動走動,離開京城。因那時候你正忙著什麽案子的事兒,為娘怕分了你的心,所以就沒告訴你。”
陳瀅知道,這是李氏身為母親的一點私心,怕女兒在盛京府太過招搖徒惹麻煩,所以才會瞞著陳瀅,與李珩定下了出行的計劃。
這是來自於親人的關愛,陳瀅就是再喜歡做偵探,也不會罔顧了去,於是當下便笑著寬慰了李氏幾句,將這事兒輕輕揭過。
此際,感受著海風輕撫麵龐,聽海鷗短促而響亮的清唳,陳瀅便想,這樣其實也很好,出來走走,看一看大楚朝的大好河山,亦算不虛此生。
再退一步說,她要做的事在京城裏可能還真不行,離開倒是個好辦法,所謂天高皇帝遠,卻是省了不少麻煩。
這般想著,陳瀅的眉心便又輕蹙起來。
舅父李珩分明要去濟南赴任,如今卻莫名其妙地繞去了與濟南相距遙遠的登州府,陳瀅總覺得,這或許與山東的災情有關。
在這之前,她曾偶爾聽裴恕提過一句,說是山東連年欠收、流民無家可歸,陛下心甚憂之。
結合這個情況來看,元嘉帝命李珩繞道災情最重的登州府,未必便不是存了命其暗訪的心思。而李珩也果如陳瀅所料,這一路根本就不曾在官驛投宿,對外隻自稱普通士子,此番是攜家眷前往濟南投親,十足一副微服私訪的駕勢。
由盛京城坐馬車抵達薊州,再由薊州轉道塘沽,即可買船入海。
大楚朝的海運比陳瀅想象中發達一些,塘沽便是國內最大的內海港口,自塘沽乘海船至登州府,這是一條捷徑,消耗在路程上的時間比走陸路短了三分之一。
看得出來,這條路線是李珩精心選定的,不僅快,且風險係數也極低。盛京府所在地的治安情況自然不會差,北直隸則是大楚最大的行省,地處要衝、物產豐富,且建有一所宏偉的避暑行宮,自然治安也是好的,而山東行省亦是民風淳樸,雖因災情導致每年欠收,元嘉帝對百姓倒是極為體恤,每年都有大量錢物運往山東,倒也沒生出民亂來,亦不曾聽聞有海盜出沒,是故這一路稱得上順當。
“姑娘,您也別總在這風口裏呆著,這海上可不是鬧著頑的,若是染了頭風就不好了。”見陳瀅又靠在窗邊看海,尋真便輕聲勸道,上前將那精巧的支摘圓窗給閉攏了些。
此次離京,尋真、知實皆跟著出來了,馮媽媽也一並在列,倒是羅媽媽被留在了國公府,李氏命她好生看家,又給她留了濟南府的地址,著她有事便往李家送信。
陳瀅便起身離開窗邊,問尋真:“母親和哥哥都在何處?”
尋真便道:“夫人正在後頭艙房和舅太太說話呢,二爺約了兩位表少爺釣魚,如今皆在船頭。”說著她便笑了起來,吃吃地道:“也不知這船走在海裏頭,怎生就能釣上魚來?二爺他們興興頭頭地,底下的人又跟著湊熱鬧,還有幾個積年老船工幫著準備家夥什,二爺還說釣了魚上來大夥兒中午要加菜呢。”
李珩為官多年,人麵頗廣,竟與大楚朝號稱第一富商的“寶龍號”東家頗熟,這寶龍號旗下亦買得有出海的樓船,他們這一行人此次便是乘坐了寶龍號的船,那船老大並一應船工對陳瀅他們格外客氣,變著法兒地討陳浚等幾位公子哥兒的歡心,想來是提前得到了叮囑。
路上有人照應自然是好事,再者說,陳浚長這麽大都沒出過京城,更兼天性跳脫,乍一見這遼闊的大海,怎麽可能不激動、不興奮?他沒說跳到海裏嬉水就不錯了,釣個魚委實不算什麽。
“那些船工既然說能釣上魚來,想必是可以的。”陳瀅笑著說道,信手整理著案上攤放的書,知實在旁見了,便走過來替了她的手,輕聲地道:“婢子來罷,姑娘且歇歇。”
尋真還在想著那海釣的事情,此時麵上便露出了向往的神情,不由自主地咽了口唾沫,道:“那海裏頭的魚也不知道長成什麽樣兒,肥美不肥美?刺多不多?”
這話說得陳瀅直笑,知實便卷起本書去敲她的頭,嗔道:“你又在說什麽胡話?鎮日裏就想著吃,府裏蓮花池的魚你見一回饞一回,這海裏的東西也是能亂吃的?”
主仆幾個正自說笑,忽聞外頭傳來了一道清脆的聲線:“表姐在麽?”
聽得此聲,知實並尋真皆噤聲,尋真當先走到門邊兒,挑簾向外張了張,便笑道:“表姑娘來了,快請進,姑娘在屋裏呢。”說著便側身將來人讓進艙中。
來訪之人正是陳瀅的表妹李惜。
李珩膝下育有兩子一女,長子李恭今年十六歲,次子李恪十四歲,女兒李惜今年十三歲,隻比陳瀅小了兩個月。
許是受環境的影響,又或者是身教勝於言教,李珩自己讀書做官皆勤勉謹持,卻也不乏變通之處,他的幾個孩子便也都出落得很不錯,尤其是李恭,自幼便聰穎異常,八歲那年在一次春宴上被大儒柳公弼一眼相中,遂拜入其門下就讀,十三歲便高中了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