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卷江山點評:鮮卑之慕容氏姓氏意義考證
大家好,我是騎卷江山
今天我要為大家說的是慕容鮮卑的姓氏含義,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慕容氏!
慕容氏作為鮮卑三大部落中的一支,先後建立了:
前燕(337年—370年)
西燕(383年—394年)
後燕(384年—407年)
南燕(398年—410年)
北燕(407年—436年)
大家可以從中看出,慕容氏是中國曆史上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而關於他們的史料也是龐雜而混亂的,而我們要對他們有所了解,就有必要先對他們的起源做一番探討了。
但其實慕容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姓氏那麽簡單,因為在更久遠的時代這個名字有著同樣不容小覷的曆史意義!
那麽慕容這個姓氏的起源到底有幾種說法呢?
一.《晉書》的記載是鮮卑的一支人馬,他們的首領莫護跋在進入遼西地區以後,見到當地居民喜歡而且流行戴步搖冠,他也立即喜歡上了,然後就拋棄了鮮卑人的傳統發式,戴起了步搖冠,也因此他所帶領的部落被譏諷為“步搖”,後人不解其意,因為當時發音的雷同,所以訛傳為“慕容”,而莫護跋的部落就將錯就錯,也就用慕容作為部落的稱號了!
普通金步搖
花樹狀金步搖
花蔓狀金步搖
這些是在遼寧省北票市西官營子的北燕馮素弗的墓中發現的。
大家可以看到,步搖的確很漂亮,尤其是花樹狀的,這設計真心不錯,當然考古發現的步搖還有很多種樣式,我這裏就不一一舉例了。
到這裏似乎的確有了答案了,因為從西方人的看法來看,有了考古的實物的佐證,就是有了證據,就可以了,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想不是,因為如果當時北方漢族,或者其他北方民族真的流行這種步搖冠,慕容部也不可能直到進入遼西地區才接觸到這種步搖冠,因為在貿易交流下,好的物品的流動是很快的,步搖作為首飾,也不是違禁品,不會受到什麽限製。
而這種步搖冠的發源地,也是在考古證明下,其發源地卻是西亞和中亞一帶!是後來才傳入中國的,所以,如果真的要說當地居民為什麽流行步搖冠,倒不如說是因為東遷的慕容部,把這種步搖冠自西向東傳播了過來。
那麽對步搖一說的真假,曆史上有人質疑過嗎?有的,而且很多,我指出其中一個,大家看下:
胡三省的《通鑒》上對(晉紀武帝太康二年,慕容部)的內容中提到的步搖批注說:餘謂步搖之說或荒誕,慕容氏既得中國,其臣子從而為之辭。”
就是說胡三省說步搖說法很荒謬,不可信!胡三省是誰,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我就不囉嗦了。
然後,大家請注意一下,我這裏說到了一個自西向東傳播的關鍵詞,我的意思很明確,我們一直認為遊牧民族是愚昧的,但我們忽略了一點,就是貿易,貿易而對於物資非常匱乏的遊牧民族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正是因為貿易,東西方的交流才一直沒有間斷過!
對於自西向東的流動我舉幾個列子:
1.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劍,那麽劍這個詞是怎麽發明的?我們看看北方的遊牧民族又是怎麽說寶刀的?“徑路”是北方遊牧民族對寶刀的稱呼,其中原譯音就是“劍”。也就是說中國的劍最早就是從遊牧民族傳入的,這個詞據考證可能來自伊朗語係或突厥語係。說的再近代一點,就是漢武帝從大月氏(阿富汗地區)那裏得到的“精鋼”,著名科技史學家馮家升的著作指出:“漢晉以來,中國所說之镔鐵即精鋼,亦即來自西域之印度鋼。
2.佛學入東土這個我就不多說了,點一下,大家應該都明白。
二.第二種說法,是說慕容部的鮮卑人“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遂以慕容薇氏”,二儀就是兩儀,指陰與陽,三光就是日月星辰之三光,這個明顯是要有很高漢文學修養的,而且單從慕容的漢語意思來看也是不通的,而且鮮卑是一個胡人部落,所以這顯然是假的,是當時的人為了拍慕容馬屁的說法。
那麽我們來看看剛開始慕容部的文化到底是什麽,在莫護跋死後,他的兒子木延成為慕容部的首領,號稱左賢王,明顯的,他們采用了匈奴人的官號,可見慕容部早期更多地是接受了匈奴文化的影響而不是漢文化,他們的祖先也是和匈奴人雜居的,直到木延之子涉歸擔任慕容部首領時,他們才受封為鮮卑單於,他去世後,慕容廆接任。
大家注意一下,我說的這些慕容部的首領,隻有慕容廆一個人用了慕容姓氏,這裏是點一下,後麵我會提到這其中的理由。
三.第三種說法,就是鮮卑大可汗檀石槐分鮮卑為三部,而慕容就是中部大人的官名,那麽是不是中部的慕容大聯盟向東移動了呢?那麽如果真的是慕容大聯盟向東移動,為什麽在公元260年左右的時候,慕容部卻是最弱小的一支鮮卑呢?
檀石槐死後或者死前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麽突變?那麽慕容大聯盟東遷時,東部最強的鮮卑大人是誰?當然是宇文大聯盟!或者說東部聯盟的各位大人們會怎麽對待慕容大聯盟呢?他們會怎樣爭鬥怎樣廝殺起來?到底是什麽原因讓慕容部不得不大轉移了呢?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那麽慕容部到底是不是中部大人慕容大聯盟的後裔呢?!而慕容部又到底是不是繼承了中部大人慕容的名號呢?
這所有的疑問,接下來,我會慢慢討論!
第四種說法,這是一種令我很驚奇的說法,也是史學界的一樁曾經迷惑大家很久的奇案。
而我也將為大家用自己的思考來解開這個謎底,現在大家先看一下:
自慕容部的首領涉歸在生養了兩個兒子(慕容廆和吐穀渾)後,就用他周邊的兩條河分別為他的兩個兒子起了名字,那麽這兩條是什麽河流呢?
一條是今天的西拉木倫河,一條是老哈河也就是土河,而這兩條河就是西遼河的南北兩支。
遼河主流上遊老哈河匯合西拉木倫河後,稱西遼河。西遼河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台河口分為南北二支。
而這個遼河流域也就是慕容部早期的活動地區。
那麽我們來看看,蒙古語中對這兩條河,是怎麽稱呼的?
西拉木倫河在當時被稱為饒樂水,與蒙古語黃水或者潢水發音相近。
老哈河在當時被稱為烏候秦水,與蒙古語土河的發音相近。
而我們早期的學者大部分是以蒙語或者女真語來判斷史書的,因為蒙古語的確繼承了一部分東胡語係的成分,但是畢竟不是正宗的鮮卑語,而語言的變遷在我國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這個我們先不討論,我們先看下去
饒樂水的發音就是慕容廆,蒙古語名字稱為若洛廆,與繞樂為同音異譯,而吐穀渾,吐護真,托紇臣,則都是烏候秦水的同音異譯。
那麽史書上到底怎麽記載的呢?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呢?我們來看下當時對西拉木倫河和土河的記載,當時分別叫它們為什麽?
西拉木倫的河的稱謂,順便說一下,因為史記內容過於繁雜,我這裏就直接告訴大家當時這些書籍對西拉木倫的叫法了,如果有人需要詳細的內容,可以課後私下找我,都是有確切史料的,這裏就不多說了。
《魏誌.鮮卑傳》引《魏書.鮮卑疆土》雲:鮮卑其地東接遼水,西當西域,嚐以季春,大會於作樂水上。這裏是叫作樂水。
《後漢書.鮮卑傳》的記載是:饒樂水。
《方輿紀要》中把西拉木倫河稱為:弱落水,澆弱水,澆水
而西拉木倫又是什麽意思呢?
西拉蒙古語sira或者Sara黃或者潢
木倫蒙古語muren河
那麽弱落水當時的發音是什麽sara-kha或者Sira-muren
土河當時的叫法
《魏誌.鮮卑傳》引《魏書.鮮卑疆土》雲:烏秦候水
《隋書》:托紇臣水Toghosun
《唐書》:土護真水Toghosun
烏秦候水蒙古語的發音也是Toghosun
也就是說,按照蒙古語
慕容廆就是sira-kha
吐穀渾就是Toghosun
而這些發音和當時的鮮卑語是不是相同的呢?為什麽這裏指出的蒙古語和弱落水的發音如此相同呢?難道蒙古語完全繼承了鮮卑語?
慕容廆是不是sira-kha或者Sira-muren?
吐穀渾是不是Toghosun?
吐穀渾我們今天就不去考證了,以後說吐穀渾的時候再說吧。
我想我們先不要馬上下結論我們再來看一段史料:
《晉書.慕容氏載記.慕容廆傳》雲:慕容廆字弈洛環!
哦,原來慕容廆的字才叫弈洛環,字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明白,小名才是真的,而弈洛環就是弱落水的諧音,也就是說如果慕容廆當時還沒有被冠以慕容這個族長名號時,他就是廆,跟他的父親涉歸,祖父莫護跋一樣,遊牧民族是沒有姓的,廆才是他的名,那麽加上的小名,弈洛環,也就是弱落水,我們完全可以叫他為弱落廆,
那麽這種奇怪的語法,有沒有現代的近似語法,我本來是把這段刪掉的,因為太過複雜,也很容易被攻擊,但是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是可以一起討論的
譬如河南人,大家知道燕在河南有很多政權,很多人就留了下來,而根據考證和我親身的體驗
我發現
如果你娶了河南人的女兒
她的名字或者小名叫蘭蘭的話
那麽他們稱呼你就是
蘭蘭女婿
你的老丈人跟別人介紹你的時候,就是蘭蘭女婿
而不會說我的女婿
或者我女兒的丈夫
久而久之,我們甚至以為弱落廆就是慕容廆的發音了,這種謬誤這大概就是一直困擾我們所有史學家的痛苦之處。這是我的獨家之言。
也就是說,一旦當時16歲左右的弱落廆繼承了涉歸的位置,成為慕容部的首領,那麽大家要怎麽稱呼他?應該就是慕容廆吧,而不會是慕容的廆?或者慕容的弱落的廆,然後再加上慕容內部人的叫法和外族對慕容首領廆的叫法,讓這一個弱落廆和慕容廆就從此混淆在了一起,久而久之,以訛傳訛,反而倒成了許多曆史學家之間爭論的鴻溝了。
而蒙古也就是室韋,公元311年時稱為失韋,《魏書》上有記載,我就不複述了,他們都是東胡語係,也就是說,蒙語和鮮卑語是很相似的,鮮卑也是從大興安嶺那邊慢慢遷移過來的。這也是我們為什麽要用蒙古語,通古斯語,土耳其語來作證,土耳其語被許多史學家引用來和古代匈奴的語言做對比。
然而學者們對於用現代滿語,蒙古語去判別附會古代的語言,很多時候是有不合理的,因為語言的變遷甚至語係的變化都會產生誤解,那麽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的對不同時代的史書進行對比,然後根據當時的語言和留存下來的其他語言綜合來做判斷,接下來的考證我會使用到。
那麽既然大家翻譯的時候針對性發生了錯誤,全集中到翻譯慕容廆小名弱落水上去了,那麽當時的慕容二字的發音到底是什麽呢?
近代學者們(大致是清宣統年間,法國,德國,日本,中國,俄羅斯)按照晉代的古音對《魏誌》,《後漢書》,《東夷傳》上麵的記載進行考證,結果發現了一個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根據這些書,他們把朝鮮半島的一些國家稱之為:辰韓,馬韓
而《宋書.倭國傳》中記載倭王武自稱“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這些記錄中,發現了當時的慕韓就是馬韓,隻是因為時代的不同和民族融合的進展,發音也有了一些變化。
然後根據嚴格的語言文字的考古,《宋書》時的慕字應該讀ba或者ma
然後學者們又在《魏書.官氏誌》的記載上發現了“莫輿氏改輿氏”
接著學者們又看到陳毅的《魏書.官氏誌.疏證》上說道:莫當為慕,聲之誤也!
史炤的《資治通鑒釋文》雲:慕輿代北地複姓,本慕容氏,音訛為慕輿。
也就是說莫輿就是慕容的發音訛傳。
那麽後世為什麽確實有慕容和慕輿這兩個不同的姓氏存在並且各自分家呢?
而其實這種情況在十六國時期是很普遍的,也就是嫡出和庶出之分,譬如拓跋和禿發,拔拔,大夏的赫連氏和鐵伐氏,都是王室是拓跋,支係為拔拔,王室為赫連,支係為鐵伐,王室為慕容,支係為慕輿,而拓跋與禿發之間的關聯就更神秘了,而這些姓氏之間的隱秘,不是今天慕容氏姓氏考證的內容,我就先不說了。
我們繼續說下去
也是因為這個發現,學者們考定了晉代的莫應該讀bak或者mak而古音裏,K其實發音很輕微的,幾乎聽不見,而這樣的古音也不少,我以後會在說拓跋氏提起另外幾個古音,譬如H這個轉音和g這個輕唇音,
而maba和makbak根據考證,發音相通。
那麽既然之前提到了馬韓,那麽晉代的馬字古音是什麽?就是ma或者ba
可見慕字和馬字同音
容字沒有什麽異議考訂為yung
也就是說慕容的晉代古音應該是ma-yung或者ba-yung
而步搖恒古至今的發音都差不多是po-yu可見步搖與慕容發音雷同一說不攻自破,理由不成立。
那麽慕容的ba-yung在更古的時候的另外一個發音是什麽呢?Ba-yan
也就是慕容真正的原名是富和古代北方民族之君長的意思
長城附近和黑龍江附近蒙古語曰富ba-yan
通古斯語曰富ba-yan
土耳其語曰富ba-yan
那麽史書上有沒有對ba-yan的記載?
有的,《史記.匈奴傳》有白羊王,亦ba-yan發音的音譯這是ba-yan一詞最早見於史書的的地方。
基本上我們已經清楚了,慕容的意思就是君長的意思,而可汗之音的記載卻是始於吐穀渾的,這個就不多說了,以後講吐穀渾起源的時候我們再一起討論。
而突厥闕,特勤等碑文上對君主的說法是Kagan也就是可汗,可寒的原始發音,可見慕容的君長應該是一種區別於可汗的尊稱,但又是隻有德高望重的首領級別的人才可以使用的尊稱。
所以ba-yan一詞,也就是慕容一詞最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富有的君主
也就是說慕容一詞本來是鮮卑的一個首領因為非常富有而被冠以了慕容的美稱,然後隨著時間的發展,他的後代都認為這是驕傲的事,就以這個慕容為部落之名了。由此也可見,當時的中部慕容,應該是非常強大和富有的。
<a id="wzsy" href="https://www.ranwen.la">ranwen.la</a>
那麽之前說到的第三種說法,中部大人的說法怎麽看呢?
從《魏誌.鮮卑傳》引《魏書.鮮卑疆土》上也看到,其中部首領大人叫柯最,闕居,慕容等(殿本為寺)為大帥,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中部大人不止慕容一個部落。
至於殿本為寺是什麽意思我沒搞懂,但是百度竟然罔顧史記內容說中部大人是,其中部首領大人叫柯最闕,居慕容寺,這是什麽狗屁不通,害人匪淺!草原上什麽時候建慕容寺了?胡扯啊!這讓那些百度學者們情何以堪?
而宋元之際的胡三省也認為這個在檀石槐時期自稱慕容的部落,就是魏晉時代的慕容氏。
那麽中部是指哪裏?就是檀石槐劃分的自右北平以西至上穀為中部,而魏晉時期的慕容氏居住在東部,也就是自右北平以東接扶餘,邑婁,這些地方為東部,
那麽到底這支慕容是不是中部大人的後裔,還或是涉歸到達西遼河流域後,發財了,等到他兒子慕容廆時更強大了,就使用了中部大人的名號---慕容呢?
史料沒有詳細說,也就是說沒有文獻可以參考其中的變化,但可以肯定的是檀石槐死後肯定發生了什麽,我會在以後的鮮卑之檀石槐上仔細說的,也會說清楚他死後發生了一些什麽重大的事件,而我的推論結果也會在下期慕容族的起源上給出答案。
或者,大家可以讀我的小說《五胡明月》來參考,百度一下就能看見,其中有詳細的解說,劇情也很精彩!
但可以肯定的是魏晉時期的慕容廆是遼地慕容的始祖,而慕容的意義也很清晰了,就是富有的君主,君長。
好了,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裏了,謝謝大家,再見。
大家好,我是騎卷江山
今天我要為大家說的是慕容鮮卑的姓氏含義,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慕容氏!
慕容氏作為鮮卑三大部落中的一支,先後建立了:
前燕(337年—370年)
西燕(383年—394年)
後燕(384年—407年)
南燕(398年—410年)
北燕(407年—436年)
大家可以從中看出,慕容氏是中國曆史上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而關於他們的史料也是龐雜而混亂的,而我們要對他們有所了解,就有必要先對他們的起源做一番探討了。
但其實慕容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姓氏那麽簡單,因為在更久遠的時代這個名字有著同樣不容小覷的曆史意義!
那麽慕容這個姓氏的起源到底有幾種說法呢?
一.《晉書》的記載是鮮卑的一支人馬,他們的首領莫護跋在進入遼西地區以後,見到當地居民喜歡而且流行戴步搖冠,他也立即喜歡上了,然後就拋棄了鮮卑人的傳統發式,戴起了步搖冠,也因此他所帶領的部落被譏諷為“步搖”,後人不解其意,因為當時發音的雷同,所以訛傳為“慕容”,而莫護跋的部落就將錯就錯,也就用慕容作為部落的稱號了!
普通金步搖
花樹狀金步搖
花蔓狀金步搖
這些是在遼寧省北票市西官營子的北燕馮素弗的墓中發現的。
大家可以看到,步搖的確很漂亮,尤其是花樹狀的,這設計真心不錯,當然考古發現的步搖還有很多種樣式,我這裏就不一一舉例了。
到這裏似乎的確有了答案了,因為從西方人的看法來看,有了考古的實物的佐證,就是有了證據,就可以了,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想不是,因為如果當時北方漢族,或者其他北方民族真的流行這種步搖冠,慕容部也不可能直到進入遼西地區才接觸到這種步搖冠,因為在貿易交流下,好的物品的流動是很快的,步搖作為首飾,也不是違禁品,不會受到什麽限製。
而這種步搖冠的發源地,也是在考古證明下,其發源地卻是西亞和中亞一帶!是後來才傳入中國的,所以,如果真的要說當地居民為什麽流行步搖冠,倒不如說是因為東遷的慕容部,把這種步搖冠自西向東傳播了過來。
那麽對步搖一說的真假,曆史上有人質疑過嗎?有的,而且很多,我指出其中一個,大家看下:
胡三省的《通鑒》上對(晉紀武帝太康二年,慕容部)的內容中提到的步搖批注說:餘謂步搖之說或荒誕,慕容氏既得中國,其臣子從而為之辭。”
就是說胡三省說步搖說法很荒謬,不可信!胡三省是誰,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我就不囉嗦了。
然後,大家請注意一下,我這裏說到了一個自西向東傳播的關鍵詞,我的意思很明確,我們一直認為遊牧民族是愚昧的,但我們忽略了一點,就是貿易,貿易而對於物資非常匱乏的遊牧民族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正是因為貿易,東西方的交流才一直沒有間斷過!
對於自西向東的流動我舉幾個列子:
1.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劍,那麽劍這個詞是怎麽發明的?我們看看北方的遊牧民族又是怎麽說寶刀的?“徑路”是北方遊牧民族對寶刀的稱呼,其中原譯音就是“劍”。也就是說中國的劍最早就是從遊牧民族傳入的,這個詞據考證可能來自伊朗語係或突厥語係。說的再近代一點,就是漢武帝從大月氏(阿富汗地區)那裏得到的“精鋼”,著名科技史學家馮家升的著作指出:“漢晉以來,中國所說之镔鐵即精鋼,亦即來自西域之印度鋼。
2.佛學入東土這個我就不多說了,點一下,大家應該都明白。
二.第二種說法,是說慕容部的鮮卑人“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遂以慕容薇氏”,二儀就是兩儀,指陰與陽,三光就是日月星辰之三光,這個明顯是要有很高漢文學修養的,而且單從慕容的漢語意思來看也是不通的,而且鮮卑是一個胡人部落,所以這顯然是假的,是當時的人為了拍慕容馬屁的說法。
那麽我們來看看剛開始慕容部的文化到底是什麽,在莫護跋死後,他的兒子木延成為慕容部的首領,號稱左賢王,明顯的,他們采用了匈奴人的官號,可見慕容部早期更多地是接受了匈奴文化的影響而不是漢文化,他們的祖先也是和匈奴人雜居的,直到木延之子涉歸擔任慕容部首領時,他們才受封為鮮卑單於,他去世後,慕容廆接任。
大家注意一下,我說的這些慕容部的首領,隻有慕容廆一個人用了慕容姓氏,這裏是點一下,後麵我會提到這其中的理由。
三.第三種說法,就是鮮卑大可汗檀石槐分鮮卑為三部,而慕容就是中部大人的官名,那麽是不是中部的慕容大聯盟向東移動了呢?那麽如果真的是慕容大聯盟向東移動,為什麽在公元260年左右的時候,慕容部卻是最弱小的一支鮮卑呢?
檀石槐死後或者死前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麽突變?那麽慕容大聯盟東遷時,東部最強的鮮卑大人是誰?當然是宇文大聯盟!或者說東部聯盟的各位大人們會怎麽對待慕容大聯盟呢?他們會怎樣爭鬥怎樣廝殺起來?到底是什麽原因讓慕容部不得不大轉移了呢?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那麽慕容部到底是不是中部大人慕容大聯盟的後裔呢?!而慕容部又到底是不是繼承了中部大人慕容的名號呢?
這所有的疑問,接下來,我會慢慢討論!
第四種說法,這是一種令我很驚奇的說法,也是史學界的一樁曾經迷惑大家很久的奇案。
而我也將為大家用自己的思考來解開這個謎底,現在大家先看一下:
自慕容部的首領涉歸在生養了兩個兒子(慕容廆和吐穀渾)後,就用他周邊的兩條河分別為他的兩個兒子起了名字,那麽這兩條是什麽河流呢?
一條是今天的西拉木倫河,一條是老哈河也就是土河,而這兩條河就是西遼河的南北兩支。
遼河主流上遊老哈河匯合西拉木倫河後,稱西遼河。西遼河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台河口分為南北二支。
而這個遼河流域也就是慕容部早期的活動地區。
那麽我們來看看,蒙古語中對這兩條河,是怎麽稱呼的?
西拉木倫河在當時被稱為饒樂水,與蒙古語黃水或者潢水發音相近。
老哈河在當時被稱為烏候秦水,與蒙古語土河的發音相近。
而我們早期的學者大部分是以蒙語或者女真語來判斷史書的,因為蒙古語的確繼承了一部分東胡語係的成分,但是畢竟不是正宗的鮮卑語,而語言的變遷在我國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這個我們先不討論,我們先看下去
饒樂水的發音就是慕容廆,蒙古語名字稱為若洛廆,與繞樂為同音異譯,而吐穀渾,吐護真,托紇臣,則都是烏候秦水的同音異譯。
那麽史書上到底怎麽記載的呢?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呢?我們來看下當時對西拉木倫河和土河的記載,當時分別叫它們為什麽?
西拉木倫的河的稱謂,順便說一下,因為史記內容過於繁雜,我這裏就直接告訴大家當時這些書籍對西拉木倫的叫法了,如果有人需要詳細的內容,可以課後私下找我,都是有確切史料的,這裏就不多說了。
《魏誌.鮮卑傳》引《魏書.鮮卑疆土》雲:鮮卑其地東接遼水,西當西域,嚐以季春,大會於作樂水上。這裏是叫作樂水。
《後漢書.鮮卑傳》的記載是:饒樂水。
《方輿紀要》中把西拉木倫河稱為:弱落水,澆弱水,澆水
而西拉木倫又是什麽意思呢?
西拉蒙古語sira或者Sara黃或者潢
木倫蒙古語muren河
那麽弱落水當時的發音是什麽sara-kha或者Sira-muren
土河當時的叫法
《魏誌.鮮卑傳》引《魏書.鮮卑疆土》雲:烏秦候水
《隋書》:托紇臣水Toghosun
《唐書》:土護真水Toghosun
烏秦候水蒙古語的發音也是Toghosun
也就是說,按照蒙古語
慕容廆就是sira-kha
吐穀渾就是Toghosun
而這些發音和當時的鮮卑語是不是相同的呢?為什麽這裏指出的蒙古語和弱落水的發音如此相同呢?難道蒙古語完全繼承了鮮卑語?
慕容廆是不是sira-kha或者Sira-muren?
吐穀渾是不是Toghosun?
吐穀渾我們今天就不去考證了,以後說吐穀渾的時候再說吧。
我想我們先不要馬上下結論我們再來看一段史料:
《晉書.慕容氏載記.慕容廆傳》雲:慕容廆字弈洛環!
哦,原來慕容廆的字才叫弈洛環,字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明白,小名才是真的,而弈洛環就是弱落水的諧音,也就是說如果慕容廆當時還沒有被冠以慕容這個族長名號時,他就是廆,跟他的父親涉歸,祖父莫護跋一樣,遊牧民族是沒有姓的,廆才是他的名,那麽加上的小名,弈洛環,也就是弱落水,我們完全可以叫他為弱落廆,
那麽這種奇怪的語法,有沒有現代的近似語法,我本來是把這段刪掉的,因為太過複雜,也很容易被攻擊,但是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是可以一起討論的
譬如河南人,大家知道燕在河南有很多政權,很多人就留了下來,而根據考證和我親身的體驗
我發現
如果你娶了河南人的女兒
她的名字或者小名叫蘭蘭的話
那麽他們稱呼你就是
蘭蘭女婿
你的老丈人跟別人介紹你的時候,就是蘭蘭女婿
而不會說我的女婿
或者我女兒的丈夫
久而久之,我們甚至以為弱落廆就是慕容廆的發音了,這種謬誤這大概就是一直困擾我們所有史學家的痛苦之處。這是我的獨家之言。
也就是說,一旦當時16歲左右的弱落廆繼承了涉歸的位置,成為慕容部的首領,那麽大家要怎麽稱呼他?應該就是慕容廆吧,而不會是慕容的廆?或者慕容的弱落的廆,然後再加上慕容內部人的叫法和外族對慕容首領廆的叫法,讓這一個弱落廆和慕容廆就從此混淆在了一起,久而久之,以訛傳訛,反而倒成了許多曆史學家之間爭論的鴻溝了。
而蒙古也就是室韋,公元311年時稱為失韋,《魏書》上有記載,我就不複述了,他們都是東胡語係,也就是說,蒙語和鮮卑語是很相似的,鮮卑也是從大興安嶺那邊慢慢遷移過來的。這也是我們為什麽要用蒙古語,通古斯語,土耳其語來作證,土耳其語被許多史學家引用來和古代匈奴的語言做對比。
然而學者們對於用現代滿語,蒙古語去判別附會古代的語言,很多時候是有不合理的,因為語言的變遷甚至語係的變化都會產生誤解,那麽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的對不同時代的史書進行對比,然後根據當時的語言和留存下來的其他語言綜合來做判斷,接下來的考證我會使用到。
那麽既然大家翻譯的時候針對性發生了錯誤,全集中到翻譯慕容廆小名弱落水上去了,那麽當時的慕容二字的發音到底是什麽呢?
近代學者們(大致是清宣統年間,法國,德國,日本,中國,俄羅斯)按照晉代的古音對《魏誌》,《後漢書》,《東夷傳》上麵的記載進行考證,結果發現了一個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根據這些書,他們把朝鮮半島的一些國家稱之為:辰韓,馬韓
而《宋書.倭國傳》中記載倭王武自稱“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這些記錄中,發現了當時的慕韓就是馬韓,隻是因為時代的不同和民族融合的進展,發音也有了一些變化。
然後根據嚴格的語言文字的考古,《宋書》時的慕字應該讀ba或者ma
然後學者們又在《魏書.官氏誌》的記載上發現了“莫輿氏改輿氏”
接著學者們又看到陳毅的《魏書.官氏誌.疏證》上說道:莫當為慕,聲之誤也!
史炤的《資治通鑒釋文》雲:慕輿代北地複姓,本慕容氏,音訛為慕輿。
也就是說莫輿就是慕容的發音訛傳。
那麽後世為什麽確實有慕容和慕輿這兩個不同的姓氏存在並且各自分家呢?
而其實這種情況在十六國時期是很普遍的,也就是嫡出和庶出之分,譬如拓跋和禿發,拔拔,大夏的赫連氏和鐵伐氏,都是王室是拓跋,支係為拔拔,王室為赫連,支係為鐵伐,王室為慕容,支係為慕輿,而拓跋與禿發之間的關聯就更神秘了,而這些姓氏之間的隱秘,不是今天慕容氏姓氏考證的內容,我就先不說了。
我們繼續說下去
也是因為這個發現,學者們考定了晉代的莫應該讀bak或者mak而古音裏,K其實發音很輕微的,幾乎聽不見,而這樣的古音也不少,我以後會在說拓跋氏提起另外幾個古音,譬如H這個轉音和g這個輕唇音,
而maba和makbak根據考證,發音相通。
那麽既然之前提到了馬韓,那麽晉代的馬字古音是什麽?就是ma或者ba
可見慕字和馬字同音
容字沒有什麽異議考訂為yung
也就是說慕容的晉代古音應該是ma-yung或者ba-yung
而步搖恒古至今的發音都差不多是po-yu可見步搖與慕容發音雷同一說不攻自破,理由不成立。
那麽慕容的ba-yung在更古的時候的另外一個發音是什麽呢?Ba-yan
也就是慕容真正的原名是富和古代北方民族之君長的意思
長城附近和黑龍江附近蒙古語曰富ba-yan
通古斯語曰富ba-yan
土耳其語曰富ba-yan
那麽史書上有沒有對ba-yan的記載?
有的,《史記.匈奴傳》有白羊王,亦ba-yan發音的音譯這是ba-yan一詞最早見於史書的的地方。
基本上我們已經清楚了,慕容的意思就是君長的意思,而可汗之音的記載卻是始於吐穀渾的,這個就不多說了,以後講吐穀渾起源的時候我們再一起討論。
而突厥闕,特勤等碑文上對君主的說法是Kagan也就是可汗,可寒的原始發音,可見慕容的君長應該是一種區別於可汗的尊稱,但又是隻有德高望重的首領級別的人才可以使用的尊稱。
所以ba-yan一詞,也就是慕容一詞最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富有的君主
也就是說慕容一詞本來是鮮卑的一個首領因為非常富有而被冠以了慕容的美稱,然後隨著時間的發展,他的後代都認為這是驕傲的事,就以這個慕容為部落之名了。由此也可見,當時的中部慕容,應該是非常強大和富有的。
<a id="wzsy" href="https://www.ranwen.la">ranwen.la</a>
那麽之前說到的第三種說法,中部大人的說法怎麽看呢?
從《魏誌.鮮卑傳》引《魏書.鮮卑疆土》上也看到,其中部首領大人叫柯最,闕居,慕容等(殿本為寺)為大帥,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中部大人不止慕容一個部落。
至於殿本為寺是什麽意思我沒搞懂,但是百度竟然罔顧史記內容說中部大人是,其中部首領大人叫柯最闕,居慕容寺,這是什麽狗屁不通,害人匪淺!草原上什麽時候建慕容寺了?胡扯啊!這讓那些百度學者們情何以堪?
而宋元之際的胡三省也認為這個在檀石槐時期自稱慕容的部落,就是魏晉時代的慕容氏。
那麽中部是指哪裏?就是檀石槐劃分的自右北平以西至上穀為中部,而魏晉時期的慕容氏居住在東部,也就是自右北平以東接扶餘,邑婁,這些地方為東部,
那麽到底這支慕容是不是中部大人的後裔,還或是涉歸到達西遼河流域後,發財了,等到他兒子慕容廆時更強大了,就使用了中部大人的名號---慕容呢?
史料沒有詳細說,也就是說沒有文獻可以參考其中的變化,但可以肯定的是檀石槐死後肯定發生了什麽,我會在以後的鮮卑之檀石槐上仔細說的,也會說清楚他死後發生了一些什麽重大的事件,而我的推論結果也會在下期慕容族的起源上給出答案。
或者,大家可以讀我的小說《五胡明月》來參考,百度一下就能看見,其中有詳細的解說,劇情也很精彩!
但可以肯定的是魏晉時期的慕容廆是遼地慕容的始祖,而慕容的意義也很清晰了,就是富有的君主,君長。
好了,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裏了,謝謝大家,再見。